内容简介 · ·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由课题组专家联合编组,本课题组形成了大体上一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而实现这一伟大变革的关键就在于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点的确立。为了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及其在现代条件下发展的新成果。本课题组同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及其他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直接组织和参加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
目录 · · · · · ·
目录
第十章 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一、阶级的起源和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
二、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
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第二节 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
一、国家的本质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
一、从资本主义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
二、政治自由的历史形态
第十一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节 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
一、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
二、人的历史活动的客观制约性
第二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一、贬低或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唯心史观的重要
特征
二、唯物史观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一、个人及其历史作用的一般原理
二、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
三、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十二章 科学及其社会功能
第一节 科学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作用
一、科学的形成和本质
二、科学的分类及其类别特征
三、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特殊部分
四、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的发展
二、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制约科学的进步
三、政治、哲学、教育等社会因素影响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科技革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
一、现代科技革命的性质和特征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
二、反映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反映概念的演进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一、科学的实践概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第三节 认识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属性
一、认识的系统结构
二、认识的基本属性
第四节 认识的历史演化和现代发展趋势
一、认识的历史演化
二、现代认识的特点和发展趋
第十四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一节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四、理性认识的深化
第二节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
一、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实践理念
三、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和途径
第三节 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
一、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四、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十五章 思维方法
第一节 方法和方法论
一、方法的发生和发展
二、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三、方法论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
二、现代科学思维的一般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第十六章 真理和价值
第一节 真理
一、客观真理
二、实践是鉴别真理和谬误的根本标准
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第二节 价值
一、什么是价值
二、价值的特征
三、价值与评价
第三节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二、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真 善、美
第十七章 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
第一节 文化的实质和人的发展
一、文化的内涵
二、人类发展和文化存在
三、两种不同的文化理论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一、文化的分类
二、文化的一般结构
三、文化的社会功能
四、文化的认识功能
第三节 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三、文明是文化进步程度的标志
第十八章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性的具体性
二、人在历史发展中达到自身的全面性
第二节 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的内涵
二、人的价值的实现
三、人的价值的评价
第三节 人的自由
一、必然和自由
二、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三、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 · · · · (收起)
第十章 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一、阶级的起源和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
二、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
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第二节 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
一、国家的本质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
一、从资本主义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
二、政治自由的历史形态
第十一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节 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
一、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
二、人的历史活动的客观制约性
第二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一、贬低或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唯心史观的重要
特征
二、唯物史观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一、个人及其历史作用的一般原理
二、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
三、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十二章 科学及其社会功能
第一节 科学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作用
一、科学的形成和本质
二、科学的分类及其类别特征
三、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特殊部分
四、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的发展
二、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制约科学的进步
三、政治、哲学、教育等社会因素影响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科技革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
一、现代科技革命的性质和特征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
二、反映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反映概念的演进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一、科学的实践概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第三节 认识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属性
一、认识的系统结构
二、认识的基本属性
第四节 认识的历史演化和现代发展趋势
一、认识的历史演化
二、现代认识的特点和发展趋
第十四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一节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四、理性认识的深化
第二节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
一、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实践理念
三、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和途径
第三节 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
一、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四、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十五章 思维方法
第一节 方法和方法论
一、方法的发生和发展
二、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三、方法论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
二、现代科学思维的一般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第十六章 真理和价值
第一节 真理
一、客观真理
二、实践是鉴别真理和谬误的根本标准
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第二节 价值
一、什么是价值
二、价值的特征
三、价值与评价
第三节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二、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真 善、美
第十七章 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
第一节 文化的实质和人的发展
一、文化的内涵
二、人类发展和文化存在
三、两种不同的文化理论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一、文化的分类
二、文化的一般结构
三、文化的社会功能
四、文化的认识功能
第三节 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三、文明是文化进步程度的标志
第十八章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性的具体性
二、人在历史发展中达到自身的全面性
第二节 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的内涵
二、人的价值的实现
三、人的价值的评价
第三节 人的自由
一、必然和自由
二、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三、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三、可性和现实性 无论是原因和结果还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运动,都要经历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事物的转化过程总是从可能的在到现实的存在,而存在的现实又会产生新的可能,并孕育这种新的可能向新的现实的转化。因此,要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就要进一步研究可能性和现实性这对范畴。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现实性。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现实性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既是过去的“现实”变化发展的结果,又包含着引起将来的“现实”的原因。现实性体现着事物联系和发展纵横两方面的整体性质。 在我们把握现实性范畴时,应当注意它同必然性的内在联系。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又转化为不现实,是由它内部的深刻必然性、规律性所决定的。从发展上看,只有合乎规律、合乎必然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或者说,终将变为现实。一个事物尚未出现时还不是现实的,但只要它合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迟早一定会变成现实;反之,事物当下还是现实的,但只要它丧失继续存在的必然性,退早一定会变成不现实。以往每种社会形态,都由于合乎历史必然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的反映是以感性形式出现的,而意识则主要是以抽象的概念即理论形式出现的;动物的反映形式只靠传递有限的声音符号,不需要、也没有语言,而人的意识以抽象概括的形式去反映客观对象,离不开语言;动物的感性反映是动物大脑等物质器官的属性,而人的意识则是人脑的属性。总之,以劳动为基础,以抽象思维为标志,以语言为信息传递工具,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的意识,与动物的心理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不可混淆。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进步揭示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离开人脑返个特殊物质就没有意识可言。为什么只有人脑才具备意识这种反映的机能和属性呢?这是同人脑本身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人脑是由高度发达和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组成的物质系统。它大约有10个神经细胞(约一千亿个),由神经细胞组成大量的神经元,与感觉器官的神经末梢相通,组成一个蛛网密集、交叉缠结、极为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这一网络系统,具有复杂的“等级式”结构,它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简单的分析、综合和调节行为的职能,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一脊髓、延髓、中脑和间脑执行的;而复杂的职能则由大脑皮层来执行。人的大脑皮层是进行意识活动的中心。如果大脑的某一部分受伤或致病,人的意识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人脑是通过内在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的。一般说来,意识活动的过程,是通过人的大脑对客观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人的大脑不仅有第一信号系统,而且有第二信号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读者勘误意见稿
001)24页10行――第一,哲学理论地把握文明创造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合理性与现实性的辩证法。――删除后一个【文明】更有利于克服两个【与】造成的(主观性)歧义。 002)50页2行――因此,我们既要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去#方法】,又要…… ...
(展开)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哲学 (Drift)
- 美学 (要啥有啥)
- 童年少年时期痴迷的科学,哲学,心理学书籍,杂志 (复古摄影师gay)
- 中央民大哲学系考研书目 (Leaf Carver)
- 宗教学 (indiansummer53)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LoveYumi 2012-03-27 18:48:14
阶级形态意识重,而且能讲得稍微好点吗....总让人觉得空泛,大而无当。我觉得思想类的作品是最不适合写成教材的,因为非实证的东西只看结论会让人觉得空洞无物。相对地,自然科学的东西--只要没过时——即便记一堆结论也还颇有些用处。
1 有用 epimeleia 2010-10-05 00:18:34
看看主编与副主编的名字,就知是和稀泥的产物
0 有用 单字一兔 2022-06-23 22:51:12
06.23.22 未磨锐气之高头乌砖,先生好容易又应付了一学期啊!
10 有用 [已注销] 2012-10-31 11:41:43
满满的民哲风和民科风啊我擦!!!
1 有用 与鱼 2019-02-28 11:37:14
好的是语言精巧,不拖泥带水,易读;但书中有些观点实在有失偏颇,不认同:)。
0 有用 我今天很高兴。 2023-08-19 07:44:31 北京
二零二三年八月
0 有用 沈长一 2023-08-06 02:24:31 江苏
不如马宇轩。(认真。毕竟是历史产物,必修四已经深深的拿捏住日丹诺夫体系的精髓了,这个读不读感觉作用不大。(我说的是你真心想学马哲的话。
0 有用 new-yuki 2023-07-11 22:03:37 江西
实在是很丰富
0 有用 阿基米炜 2023-07-08 22:45:03 上海
马克思恩格斯活着的时候已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吗?怎么书里到处都充斥着 马克思主义是最强的 论调,这书作为意识形态宣传读物就算了,它居然是教材,能教出啥来😂
0 有用 抓鱼的猫酱汁味 2023-04-20 00:07:10 北京
仔细读读 蛮好的 把原本考试要背的知识点 来龙去脉讲了下 举例子总是用物理学和生物学 来让理论看起来科学。。 很好的教材 读了一遍 还会再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