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隋书经籍志考证
译者: 项永琴 / 陈锦春 / 郑民令 点校
出版年: 2012-5
页数: 271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ISBN: 9787302285083
内容简介 · · · · · ·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十四卷)》,本书是国家古籍“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译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译文志或经籍志,共83种,每一中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
丛书信息
喜欢读"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十四卷)"的人也喜欢 · · · · · ·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十四卷)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十四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本書的標點質量尚可,偶見破句。(如P177《梁文德殿四部目錄四卷》條:“梁初,秘閣經籍任昉,躬加部集”云云,此為刪節引用《隋志》原文,“任昉”需屬下讀。又如P264《太極左仙公葛君內傳》條:“《唐志》題呂先生撰《靈佑宮》。《道藏目錄》有《太極葛仙公傳》一卷。”“靈佑宮《道藏目錄》”當連讀。)最大的毛病在校記上。嚴格的說,本書所出的校記,有相當数量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校記,而是一些帶有詮釋和補遺性質的“增...
2013-01-18 20:59 26人喜欢
本書的標點質量尚可,偶見破句。(如P177《梁文德殿四部目錄四卷》條:“梁初,秘閣經籍任昉,躬加部集”云云,此為刪節引用《隋志》原文,“任昉”需屬下讀。又如P264《太極左仙公葛君內傳》條:“《唐志》題呂先生撰《靈佑宮》。《道藏目錄》有《太極葛仙公傳》一卷。”“靈佑宮《道藏目錄》”當連讀。)最大的毛病在校記上。嚴格的說,本書所出的校記,有相當数量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校記,而是一些帶有詮釋和補遺性質的“增注”。現撮其大要,舉例討論。 一、不當校而誤校 1、 P36劉協《干寶晉紀注》條,章宗源云:“《太平御覽•設官部》引李允母喪,拜金紫光祿大夫”云云。點校者出校云:“案此條《太平御覽•職官部》、《北堂書鈔•設官部》俱不見著錄。”案:此條見宋本《太平御覽•卷二百四十三•職官部四十一》“金紫光祿大夫”條下,惟“李允”,宋本《御覽》作“尚書僕射季胤”,蓋章宗源所用《御覽》版本不佳,有此誤字,點校者依誤字檢索不得,故又誤稱“不見著錄”。《書鈔•設官部》云云,冗辭無謂。又,此條當據宋本《御覽》出校。 2、 P51姚最《梁後略》條,章宗源引《御覽•人事部》一條云云。點校者出校云:“案此條《太平御覽》著錄作《後梁略》。”案:宋本《御覽》之“後梁略”即“梁後略”之誤刻,觀其內容,必為一書,不煩以此誤名出異文校。 3、 P55汲冢書《古文瑣語》條,章宗源引《御覽•獸部》:“周太子宜咎叱虎,弭耳而服。”點校者出校云:“案此條不見於《太平御覽》,宋吳淑《事類賦•獸部》、明董斯張《廣博物志•鳥部》、清《淵鑒類函•獸部》著錄,并作《瑣語》。案:此條見宋本《太平御覽•卷八百九十一•獸部三》:“《璅語》曰:周王欲殺王子冝咎,立伯服,釋虎將執,冝咎叱之,虎弭耳而服。”《璅語》、《瑣語》同,章宗源引文有節略。點校者蓋未細檢《御覽》,于是誣為不見。又贅附徵引“宋吳淑《事類賦•獸部》、明董斯張《廣博物志•鳥部》、清《淵鑒類函•獸部》”種種電子檢索所得事項,炫博逞奇,尤為無聊。 4、 P82王度《二石偽治時事》條,章宗源引《御覽•羽族部》:“石混降,說鄴中有鳳凰將九雛”云云。點校者出校云:“‘石混降說’,《太平御覽》無此四字,宋吳淑《事類賦•禽部》同。”案:點校者所言不實。此條見宋本《御覽•卷九百一十五•羽族二》,首有“石昆降說”四字,當依宋本《御覽》出校。宋吳淑《事類賦》云云,冗辭無用。 二、當改而不改 1、 P9、P21、P37章宗源全書凡引劉琨《勸進表》,皆誤作“阮嗣宗《勸進表》”。全部應出校改文,見謝承《後漢書》條、《晉中興書》條、曹嘉之《晉紀》條。點校者于謝承《後漢書》條引胡刻《文選》,僅列異文;《晉中興書》條再引胡刻《文選》,提出應據改;曹嘉之《晉紀》條則失校。體例混亂,前後不一,皆應直接據《文選》校改原文。 2、 P23蕭子云《晉書》條,章宗源引《梁書•蕭子云傳》“著《晉史》至《二王列傳》,欲作論語草隸”云云。“論語草隸”,點校者引殿本《梁書》作“論草隸法”,僅列異文。案:此事歷代書史徵引極多,《法書要錄》、《書苑菁華》、《東觀餘論》、《墨池編》等,均同《梁書》。當據以出校,改正原文。 3、 P29《梁書帝紀》條,章宗源引《陳書》:“察所撰梁、陳二史,雖未畢功,隋文帝開皇時,遣內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俱進上。”“俱”,點校者云殿本《陳書》、《南史》“且”,但僅列異文。案:除章宗源書,凡引用此句者,皆作“且”。“俱”是章宗源誤改,據諸書校改原文為“且”即可。 4、 P35陸機《晉紀》條,章宗源引《初學記•帝王部》:“文帝勢崇於三分,而身終乎北面,雖曰未暇王業,固已固矣。”“固已固矣”,上“固”字,點校者云古香齋本《初學記》無此字,僅列異文。案:除章宗源書,凡引用此句者,皆無上“固”字。上“固”字系涉下而衍,原文應刪。 5、 P41劉謙之《晉紀》條,章宗源引《太平御覽•飲食部》:“王恭誅,有‘昔食麥屑,今食萱豆’童謠。”“王恭”,點校者亦引《御覽》(未說明版本,但應亦為宋本《御覽》,来自古籍庫)、梅鼎祚《古樂府》(來自古籍庫)作“王莽”, 僅列異文。案:“王恭”系章宗源涉本條上引《北堂書鈔•藝文部》王恭云云而誤,應據宋本《御覽》校改原文。 6、 P39習鑿齒《晉陽秋》條,章宗源云《御覽•人事部》引《削周魯通諸葛論》云云。“削”,點校者云《御覽》作“側”, 僅列異文。案:“削周魯通諸葛論”不辭,當據宋本《御覽》改為“側”。 7、 P49何之元《梁典》條,章宗源引何之元《序》:“高祖生自布衣,長於弊俗,爰逮君臨,弘戡政術。”“戡”,點校者云殿本《陳書》作“斯”, 僅列異文。案: “弘戡政術”,不辭。此字《陳書》各版本無異辭,皆作“斯”,當據以校改原文。 8、P82王度《二石偽治時事》條,章宗源引《開元占經》:“石混說,建武時,有四馬目錄著殿中,十餘日哭去。”“錄”、“哭”,點校者云四庫本《占經》作“繫”、“突”, 僅列異文。案:“錄著”、“哭去”均不辭,蓋當時章宗源所據《占經》抄本質量較差,應據四庫本校改原文。 9、P84高閭《燕志》條,章宗源引《御覽•人事部》:“李陵君長谷之東,先生與高雲時游讌往來。”“君”、生”,點校者云《御覽》作“居”、“主”, 僅列異文。案:“君”、“生”大誤,宋本《御覽》是,應據以校改原文。 10、P126《地理書》條,章宗源引《隋志》注:“見存別部自行者,惟二十四家。”點校者出校記云:“‘二十四’,諸本一般作‘四十二’”。“二十四”、“四十二”不同,校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哪有“一般作”,“特殊作”之謂。必須改正的,絲毫也不能含糊。“二十四”誤,系章宗源誤寫,應據《隋志》校改原文。 經以上舉例討論後,再重點談談本書校記的體例及校改版本問題。 一、完全复校章宗源引文意義不大,且不可能,校類書要慎重 章宗源書僅限於《隋志》史部,附有他輯錄的各書佚文。這些書,今日的學者如需引用,不會僅僅簡單的照抄章書。所以一一去細校章書引文,意義不大。章書引書極多,大部份是類書。這些類書,自身有版本差異;引書中有傳本的,自身又各自有版本差異。非常複雜。于是點校者在本書的前五卷,通過類書及其引書各版本的互校,出了不少校記。但如上所舉,相當一部份的校記質量不高。校勘後,反而在校記中產生了數量不小的新錯誤。同時,五卷之後,校記漸稀;八卷之後,校記全無。我不大相信只有前五卷引類書有異文和錯誤,這應當是點校越後,點校者無力再多校,于是放棄不校,造成了現在校記頭重腳輕的情況。同時這個點校本的質量,也使人大感懷疑。 二、校勘所用版本混亂,一味依靠電子檢索 本書出校所用版本,相當一部份是古籍庫默認版本和四庫檢索本。所以大部份校改都可以很簡便的回查,復原其出校過程。以正史為例,《宋書》、《南齊書》、《陳書》、《南史》、《隋書》,校記均標用“殿本”,《三國志》標“百衲本”,完全不用點校本。其實,凡是點校者依照這些版本所出的校,中華點校本完全可据。這些都是爲了照顧檢索方便(以上書版本都是古籍庫的默認版本)。照顧檢索方便沒什麽不對,但是否在檢索到之後,應再依據更加可靠的成熟點校本覆核,并據以出校。 三、校記體例混亂,頁腳有若干條內容不屬校記,而是如本文前面所說的帶有詮釋和補遺性質的“增注” 點校者通過簡單的電子檢索,增補了有限的几条章宗源沒能檢索出的佚文。可是,這種做法沒有貫徹、也不可能貫徹全書,因為要窮竭增補,所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都是非常巨大的,這也不是這個整理本所應該擔負的功用。所以,這種隨手檢索隨手補的做法,意義很小,且破壞了校記的體例。
回应 2013-01-18 20:59 -
野次馬 (千載相逢猶旦暮。)
P167 《容止篇》注:“王詡夷,甫弟也。” 王夷甫心很累。 P184 晉要事三卷 條: 《太平御览·服章部》:“隆和元年,太學博士曹宏之等議:立秋應讀,令不應著緗幘,改為素。” 當斷作“立秋應讀令,不應著緗幘”。宋書卷十五作“立秋御讀令,上應著緗幘”。 P210 國親皇太子序親簿 條: 《唐書·柳沖傳》:“賈執作《姓氏英賢》,又著《百家譜傳》。其孫冠,冠撰《梁國親皇太子序親簿》四篇。” 新唐書卷一九九: 希鏡傳子執,...2018-06-08 00:01 3人喜欢
P167
《容止篇》注:“王詡夷,甫弟也。”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王夷甫心很累。
P184 晉要事三卷 條:
《太平御览·服章部》:“隆和元年,太學博士曹宏之等議:立秋應讀,令不應著緗幘,改為素。”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當斷作“立秋應讀令,不應著緗幘”。宋書卷十五作“立秋御讀令,上應著緗幘”。
P210 國親皇太子序親簿 條:
《唐書·柳沖傳》:“賈執作《姓氏英賢》,又著《百家譜傳》。其孫冠,冠撰《梁國親皇太子序親簿》四篇。”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新唐書卷一九九: 希鏡傳子執,執更作《姓氏英賢》一百篇,又著《百家譜》,廣兩王所記。執傳其孫冠,冠撰《梁國親皇太子序親簿》四篇。
P239 高隱傳 條:
《南史·孝緒傳》曰:“……持冠人世、栖心塵表為下篇。”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P260 懷舊志 條:
《南史·齊蕭賁傳》:……“聖制此句,非為逼似。”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P262 妬記 條:
湖熟令袁慆妻以妒忌,賜死,使近世虞通之撰妒婦記。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南史各本“持冠”均作“掛冠”,“逼”作“過”,“世”南史宋書均作“臣”。當據改。
P258 謝車騎家傳 條:
《世說·言語篇》注:“謝車騎家傳曰:‘玄神理明俊,善微言。叔父太傅嘗問:“武帝任山公以三事,任以官人。至於賜予不過斤,合當有旨不?”玄答:“有辭致也。”’”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世說這樣的書都不覆核一下…感覺這書到了後半,真的如icowow老師所說,基本只有點沒有校…關鍵是點還點成這樣……
回应 2018-06-08 00:01
-
野次馬 (千載相逢猶旦暮。)
P167 《容止篇》注:“王詡夷,甫弟也。” 王夷甫心很累。 P184 晉要事三卷 條: 《太平御览·服章部》:“隆和元年,太學博士曹宏之等議:立秋應讀,令不應著緗幘,改為素。” 當斷作“立秋應讀令,不應著緗幘”。宋書卷十五作“立秋御讀令,上應著緗幘”。 P210 國親皇太子序親簿 條: 《唐書·柳沖傳》:“賈執作《姓氏英賢》,又著《百家譜傳》。其孫冠,冠撰《梁國親皇太子序親簿》四篇。” 新唐書卷一九九: 希鏡傳子執,...2018-06-08 00:01 3人喜欢
P167
《容止篇》注:“王詡夷,甫弟也。”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王夷甫心很累。
P184 晉要事三卷 條:
《太平御览·服章部》:“隆和元年,太學博士曹宏之等議:立秋應讀,令不應著緗幘,改為素。”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當斷作“立秋應讀令,不應著緗幘”。宋書卷十五作“立秋御讀令,上應著緗幘”。
P210 國親皇太子序親簿 條:
《唐書·柳沖傳》:“賈執作《姓氏英賢》,又著《百家譜傳》。其孫冠,冠撰《梁國親皇太子序親簿》四篇。”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新唐書卷一九九: 希鏡傳子執,執更作《姓氏英賢》一百篇,又著《百家譜》,廣兩王所記。執傳其孫冠,冠撰《梁國親皇太子序親簿》四篇。
P239 高隱傳 條:
《南史·孝緒傳》曰:“……持冠人世、栖心塵表為下篇。”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P260 懷舊志 條:
《南史·齊蕭賁傳》:……“聖制此句,非為逼似。”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P262 妬記 條:
湖熟令袁慆妻以妒忌,賜死,使近世虞通之撰妒婦記。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南史各本“持冠”均作“掛冠”,“逼”作“過”,“世”南史宋書均作“臣”。當據改。
P258 謝車騎家傳 條:
《世說·言語篇》注:“謝車騎家傳曰:‘玄神理明俊,善微言。叔父太傅嘗問:“武帝任山公以三事,任以官人。至於賜予不過斤,合當有旨不?”玄答:“有辭致也。”’”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世說這樣的書都不覆核一下…感覺這書到了後半,真的如icowow老師所說,基本只有點沒有校…關鍵是點還點成這樣……
回应 2018-06-08 00:01 -
本書的標點質量尚可,偶見破句。(如P177《梁文德殿四部目錄四卷》條:“梁初,秘閣經籍任昉,躬加部集”云云,此為刪節引用《隋志》原文,“任昉”需屬下讀。又如P264《太極左仙公葛君內傳》條:“《唐志》題呂先生撰《靈佑宮》。《道藏目錄》有《太極葛仙公傳》一卷。”“靈佑宮《道藏目錄》”當連讀。)最大的毛病在校記上。嚴格的說,本書所出的校記,有相當数量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校記,而是一些帶有詮釋和補遺性質的“增...
2013-01-18 20:59 26人喜欢
本書的標點質量尚可,偶見破句。(如P177《梁文德殿四部目錄四卷》條:“梁初,秘閣經籍任昉,躬加部集”云云,此為刪節引用《隋志》原文,“任昉”需屬下讀。又如P264《太極左仙公葛君內傳》條:“《唐志》題呂先生撰《靈佑宮》。《道藏目錄》有《太極葛仙公傳》一卷。”“靈佑宮《道藏目錄》”當連讀。)最大的毛病在校記上。嚴格的說,本書所出的校記,有相當数量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校記,而是一些帶有詮釋和補遺性質的“增注”。現撮其大要,舉例討論。 一、不當校而誤校 1、 P36劉協《干寶晉紀注》條,章宗源云:“《太平御覽•設官部》引李允母喪,拜金紫光祿大夫”云云。點校者出校云:“案此條《太平御覽•職官部》、《北堂書鈔•設官部》俱不見著錄。”案:此條見宋本《太平御覽•卷二百四十三•職官部四十一》“金紫光祿大夫”條下,惟“李允”,宋本《御覽》作“尚書僕射季胤”,蓋章宗源所用《御覽》版本不佳,有此誤字,點校者依誤字檢索不得,故又誤稱“不見著錄”。《書鈔•設官部》云云,冗辭無謂。又,此條當據宋本《御覽》出校。 2、 P51姚最《梁後略》條,章宗源引《御覽•人事部》一條云云。點校者出校云:“案此條《太平御覽》著錄作《後梁略》。”案:宋本《御覽》之“後梁略”即“梁後略”之誤刻,觀其內容,必為一書,不煩以此誤名出異文校。 3、 P55汲冢書《古文瑣語》條,章宗源引《御覽•獸部》:“周太子宜咎叱虎,弭耳而服。”點校者出校云:“案此條不見於《太平御覽》,宋吳淑《事類賦•獸部》、明董斯張《廣博物志•鳥部》、清《淵鑒類函•獸部》著錄,并作《瑣語》。案:此條見宋本《太平御覽•卷八百九十一•獸部三》:“《璅語》曰:周王欲殺王子冝咎,立伯服,釋虎將執,冝咎叱之,虎弭耳而服。”《璅語》、《瑣語》同,章宗源引文有節略。點校者蓋未細檢《御覽》,于是誣為不見。又贅附徵引“宋吳淑《事類賦•獸部》、明董斯張《廣博物志•鳥部》、清《淵鑒類函•獸部》”種種電子檢索所得事項,炫博逞奇,尤為無聊。 4、 P82王度《二石偽治時事》條,章宗源引《御覽•羽族部》:“石混降,說鄴中有鳳凰將九雛”云云。點校者出校云:“‘石混降說’,《太平御覽》無此四字,宋吳淑《事類賦•禽部》同。”案:點校者所言不實。此條見宋本《御覽•卷九百一十五•羽族二》,首有“石昆降說”四字,當依宋本《御覽》出校。宋吳淑《事類賦》云云,冗辭無用。 二、當改而不改 1、 P9、P21、P37章宗源全書凡引劉琨《勸進表》,皆誤作“阮嗣宗《勸進表》”。全部應出校改文,見謝承《後漢書》條、《晉中興書》條、曹嘉之《晉紀》條。點校者于謝承《後漢書》條引胡刻《文選》,僅列異文;《晉中興書》條再引胡刻《文選》,提出應據改;曹嘉之《晉紀》條則失校。體例混亂,前後不一,皆應直接據《文選》校改原文。 2、 P23蕭子云《晉書》條,章宗源引《梁書•蕭子云傳》“著《晉史》至《二王列傳》,欲作論語草隸”云云。“論語草隸”,點校者引殿本《梁書》作“論草隸法”,僅列異文。案:此事歷代書史徵引極多,《法書要錄》、《書苑菁華》、《東觀餘論》、《墨池編》等,均同《梁書》。當據以出校,改正原文。 3、 P29《梁書帝紀》條,章宗源引《陳書》:“察所撰梁、陳二史,雖未畢功,隋文帝開皇時,遣內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俱進上。”“俱”,點校者云殿本《陳書》、《南史》“且”,但僅列異文。案:除章宗源書,凡引用此句者,皆作“且”。“俱”是章宗源誤改,據諸書校改原文為“且”即可。 4、 P35陸機《晉紀》條,章宗源引《初學記•帝王部》:“文帝勢崇於三分,而身終乎北面,雖曰未暇王業,固已固矣。”“固已固矣”,上“固”字,點校者云古香齋本《初學記》無此字,僅列異文。案:除章宗源書,凡引用此句者,皆無上“固”字。上“固”字系涉下而衍,原文應刪。 5、 P41劉謙之《晉紀》條,章宗源引《太平御覽•飲食部》:“王恭誅,有‘昔食麥屑,今食萱豆’童謠。”“王恭”,點校者亦引《御覽》(未說明版本,但應亦為宋本《御覽》,来自古籍庫)、梅鼎祚《古樂府》(來自古籍庫)作“王莽”, 僅列異文。案:“王恭”系章宗源涉本條上引《北堂書鈔•藝文部》王恭云云而誤,應據宋本《御覽》校改原文。 6、 P39習鑿齒《晉陽秋》條,章宗源云《御覽•人事部》引《削周魯通諸葛論》云云。“削”,點校者云《御覽》作“側”, 僅列異文。案:“削周魯通諸葛論”不辭,當據宋本《御覽》改為“側”。 7、 P49何之元《梁典》條,章宗源引何之元《序》:“高祖生自布衣,長於弊俗,爰逮君臨,弘戡政術。”“戡”,點校者云殿本《陳書》作“斯”, 僅列異文。案: “弘戡政術”,不辭。此字《陳書》各版本無異辭,皆作“斯”,當據以校改原文。 8、P82王度《二石偽治時事》條,章宗源引《開元占經》:“石混說,建武時,有四馬目錄著殿中,十餘日哭去。”“錄”、“哭”,點校者云四庫本《占經》作“繫”、“突”, 僅列異文。案:“錄著”、“哭去”均不辭,蓋當時章宗源所據《占經》抄本質量較差,應據四庫本校改原文。 9、P84高閭《燕志》條,章宗源引《御覽•人事部》:“李陵君長谷之東,先生與高雲時游讌往來。”“君”、生”,點校者云《御覽》作“居”、“主”, 僅列異文。案:“君”、“生”大誤,宋本《御覽》是,應據以校改原文。 10、P126《地理書》條,章宗源引《隋志》注:“見存別部自行者,惟二十四家。”點校者出校記云:“‘二十四’,諸本一般作‘四十二’”。“二十四”、“四十二”不同,校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哪有“一般作”,“特殊作”之謂。必須改正的,絲毫也不能含糊。“二十四”誤,系章宗源誤寫,應據《隋志》校改原文。 經以上舉例討論後,再重點談談本書校記的體例及校改版本問題。 一、完全复校章宗源引文意義不大,且不可能,校類書要慎重 章宗源書僅限於《隋志》史部,附有他輯錄的各書佚文。這些書,今日的學者如需引用,不會僅僅簡單的照抄章書。所以一一去細校章書引文,意義不大。章書引書極多,大部份是類書。這些類書,自身有版本差異;引書中有傳本的,自身又各自有版本差異。非常複雜。于是點校者在本書的前五卷,通過類書及其引書各版本的互校,出了不少校記。但如上所舉,相當一部份的校記質量不高。校勘後,反而在校記中產生了數量不小的新錯誤。同時,五卷之後,校記漸稀;八卷之後,校記全無。我不大相信只有前五卷引類書有異文和錯誤,這應當是點校越後,點校者無力再多校,于是放棄不校,造成了現在校記頭重腳輕的情況。同時這個點校本的質量,也使人大感懷疑。 二、校勘所用版本混亂,一味依靠電子檢索 本書出校所用版本,相當一部份是古籍庫默認版本和四庫檢索本。所以大部份校改都可以很簡便的回查,復原其出校過程。以正史為例,《宋書》、《南齊書》、《陳書》、《南史》、《隋書》,校記均標用“殿本”,《三國志》標“百衲本”,完全不用點校本。其實,凡是點校者依照這些版本所出的校,中華點校本完全可据。這些都是爲了照顧檢索方便(以上書版本都是古籍庫的默認版本)。照顧檢索方便沒什麽不對,但是否在檢索到之後,應再依據更加可靠的成熟點校本覆核,并據以出校。 三、校記體例混亂,頁腳有若干條內容不屬校記,而是如本文前面所說的帶有詮釋和補遺性質的“增注” 點校者通過簡單的電子檢索,增補了有限的几条章宗源沒能檢索出的佚文。可是,這種做法沒有貫徹、也不可能貫徹全書,因為要窮竭增補,所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都是非常巨大的,這也不是這個整理本所應該擔負的功用。所以,這種隨手檢索隨手補的做法,意義很小,且破壞了校記的體例。
回应 2013-01-18 20:59
-
野次馬 (千載相逢猶旦暮。)
P167 《容止篇》注:“王詡夷,甫弟也。” 王夷甫心很累。 P184 晉要事三卷 條: 《太平御览·服章部》:“隆和元年,太學博士曹宏之等議:立秋應讀,令不應著緗幘,改為素。” 當斷作“立秋應讀令,不應著緗幘”。宋書卷十五作“立秋御讀令,上應著緗幘”。 P210 國親皇太子序親簿 條: 《唐書·柳沖傳》:“賈執作《姓氏英賢》,又著《百家譜傳》。其孫冠,冠撰《梁國親皇太子序親簿》四篇。” 新唐書卷一九九: 希鏡傳子執,...2018-06-08 00:01 3人喜欢
P167
《容止篇》注:“王詡夷,甫弟也。”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王夷甫心很累。
P184 晉要事三卷 條:
《太平御览·服章部》:“隆和元年,太學博士曹宏之等議:立秋應讀,令不應著緗幘,改為素。”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當斷作“立秋應讀令,不應著緗幘”。宋書卷十五作“立秋御讀令,上應著緗幘”。
P210 國親皇太子序親簿 條:
《唐書·柳沖傳》:“賈執作《姓氏英賢》,又著《百家譜傳》。其孫冠,冠撰《梁國親皇太子序親簿》四篇。”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新唐書卷一九九: 希鏡傳子執,執更作《姓氏英賢》一百篇,又著《百家譜》,廣兩王所記。執傳其孫冠,冠撰《梁國親皇太子序親簿》四篇。
P239 高隱傳 條:
《南史·孝緒傳》曰:“……持冠人世、栖心塵表為下篇。”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P260 懷舊志 條:
《南史·齊蕭賁傳》:……“聖制此句,非為逼似。”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P262 妬記 條:
湖熟令袁慆妻以妒忌,賜死,使近世虞通之撰妒婦記。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南史各本“持冠”均作“掛冠”,“逼”作“過”,“世”南史宋書均作“臣”。當據改。
P258 謝車騎家傳 條:
《世說·言語篇》注:“謝車騎家傳曰:‘玄神理明俊,善微言。叔父太傅嘗問:“武帝任山公以三事,任以官人。至於賜予不過斤,合當有旨不?”玄答:“有辭致也。”’” 引自 隨手摘幾處點校問題 世說這樣的書都不覆核一下…感覺這書到了後半,真的如icowow老師所說,基本只有點沒有校…關鍵是點還點成這樣……
回应 2018-06-08 00:01 -
本書的標點質量尚可,偶見破句。(如P177《梁文德殿四部目錄四卷》條:“梁初,秘閣經籍任昉,躬加部集”云云,此為刪節引用《隋志》原文,“任昉”需屬下讀。又如P264《太極左仙公葛君內傳》條:“《唐志》題呂先生撰《靈佑宮》。《道藏目錄》有《太極葛仙公傳》一卷。”“靈佑宮《道藏目錄》”當連讀。)最大的毛病在校記上。嚴格的說,本書所出的校記,有相當数量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校記,而是一些帶有詮釋和補遺性質的“增...
2013-01-18 20:59 26人喜欢
本書的標點質量尚可,偶見破句。(如P177《梁文德殿四部目錄四卷》條:“梁初,秘閣經籍任昉,躬加部集”云云,此為刪節引用《隋志》原文,“任昉”需屬下讀。又如P264《太極左仙公葛君內傳》條:“《唐志》題呂先生撰《靈佑宮》。《道藏目錄》有《太極葛仙公傳》一卷。”“靈佑宮《道藏目錄》”當連讀。)最大的毛病在校記上。嚴格的說,本書所出的校記,有相當数量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校記,而是一些帶有詮釋和補遺性質的“增注”。現撮其大要,舉例討論。 一、不當校而誤校 1、 P36劉協《干寶晉紀注》條,章宗源云:“《太平御覽•設官部》引李允母喪,拜金紫光祿大夫”云云。點校者出校云:“案此條《太平御覽•職官部》、《北堂書鈔•設官部》俱不見著錄。”案:此條見宋本《太平御覽•卷二百四十三•職官部四十一》“金紫光祿大夫”條下,惟“李允”,宋本《御覽》作“尚書僕射季胤”,蓋章宗源所用《御覽》版本不佳,有此誤字,點校者依誤字檢索不得,故又誤稱“不見著錄”。《書鈔•設官部》云云,冗辭無謂。又,此條當據宋本《御覽》出校。 2、 P51姚最《梁後略》條,章宗源引《御覽•人事部》一條云云。點校者出校云:“案此條《太平御覽》著錄作《後梁略》。”案:宋本《御覽》之“後梁略”即“梁後略”之誤刻,觀其內容,必為一書,不煩以此誤名出異文校。 3、 P55汲冢書《古文瑣語》條,章宗源引《御覽•獸部》:“周太子宜咎叱虎,弭耳而服。”點校者出校云:“案此條不見於《太平御覽》,宋吳淑《事類賦•獸部》、明董斯張《廣博物志•鳥部》、清《淵鑒類函•獸部》著錄,并作《瑣語》。案:此條見宋本《太平御覽•卷八百九十一•獸部三》:“《璅語》曰:周王欲殺王子冝咎,立伯服,釋虎將執,冝咎叱之,虎弭耳而服。”《璅語》、《瑣語》同,章宗源引文有節略。點校者蓋未細檢《御覽》,于是誣為不見。又贅附徵引“宋吳淑《事類賦•獸部》、明董斯張《廣博物志•鳥部》、清《淵鑒類函•獸部》”種種電子檢索所得事項,炫博逞奇,尤為無聊。 4、 P82王度《二石偽治時事》條,章宗源引《御覽•羽族部》:“石混降,說鄴中有鳳凰將九雛”云云。點校者出校云:“‘石混降說’,《太平御覽》無此四字,宋吳淑《事類賦•禽部》同。”案:點校者所言不實。此條見宋本《御覽•卷九百一十五•羽族二》,首有“石昆降說”四字,當依宋本《御覽》出校。宋吳淑《事類賦》云云,冗辭無用。 二、當改而不改 1、 P9、P21、P37章宗源全書凡引劉琨《勸進表》,皆誤作“阮嗣宗《勸進表》”。全部應出校改文,見謝承《後漢書》條、《晉中興書》條、曹嘉之《晉紀》條。點校者于謝承《後漢書》條引胡刻《文選》,僅列異文;《晉中興書》條再引胡刻《文選》,提出應據改;曹嘉之《晉紀》條則失校。體例混亂,前後不一,皆應直接據《文選》校改原文。 2、 P23蕭子云《晉書》條,章宗源引《梁書•蕭子云傳》“著《晉史》至《二王列傳》,欲作論語草隸”云云。“論語草隸”,點校者引殿本《梁書》作“論草隸法”,僅列異文。案:此事歷代書史徵引極多,《法書要錄》、《書苑菁華》、《東觀餘論》、《墨池編》等,均同《梁書》。當據以出校,改正原文。 3、 P29《梁書帝紀》條,章宗源引《陳書》:“察所撰梁、陳二史,雖未畢功,隋文帝開皇時,遣內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俱進上。”“俱”,點校者云殿本《陳書》、《南史》“且”,但僅列異文。案:除章宗源書,凡引用此句者,皆作“且”。“俱”是章宗源誤改,據諸書校改原文為“且”即可。 4、 P35陸機《晉紀》條,章宗源引《初學記•帝王部》:“文帝勢崇於三分,而身終乎北面,雖曰未暇王業,固已固矣。”“固已固矣”,上“固”字,點校者云古香齋本《初學記》無此字,僅列異文。案:除章宗源書,凡引用此句者,皆無上“固”字。上“固”字系涉下而衍,原文應刪。 5、 P41劉謙之《晉紀》條,章宗源引《太平御覽•飲食部》:“王恭誅,有‘昔食麥屑,今食萱豆’童謠。”“王恭”,點校者亦引《御覽》(未說明版本,但應亦為宋本《御覽》,来自古籍庫)、梅鼎祚《古樂府》(來自古籍庫)作“王莽”, 僅列異文。案:“王恭”系章宗源涉本條上引《北堂書鈔•藝文部》王恭云云而誤,應據宋本《御覽》校改原文。 6、 P39習鑿齒《晉陽秋》條,章宗源云《御覽•人事部》引《削周魯通諸葛論》云云。“削”,點校者云《御覽》作“側”, 僅列異文。案:“削周魯通諸葛論”不辭,當據宋本《御覽》改為“側”。 7、 P49何之元《梁典》條,章宗源引何之元《序》:“高祖生自布衣,長於弊俗,爰逮君臨,弘戡政術。”“戡”,點校者云殿本《陳書》作“斯”, 僅列異文。案: “弘戡政術”,不辭。此字《陳書》各版本無異辭,皆作“斯”,當據以校改原文。 8、P82王度《二石偽治時事》條,章宗源引《開元占經》:“石混說,建武時,有四馬目錄著殿中,十餘日哭去。”“錄”、“哭”,點校者云四庫本《占經》作“繫”、“突”, 僅列異文。案:“錄著”、“哭去”均不辭,蓋當時章宗源所據《占經》抄本質量較差,應據四庫本校改原文。 9、P84高閭《燕志》條,章宗源引《御覽•人事部》:“李陵君長谷之東,先生與高雲時游讌往來。”“君”、生”,點校者云《御覽》作“居”、“主”, 僅列異文。案:“君”、“生”大誤,宋本《御覽》是,應據以校改原文。 10、P126《地理書》條,章宗源引《隋志》注:“見存別部自行者,惟二十四家。”點校者出校記云:“‘二十四’,諸本一般作‘四十二’”。“二十四”、“四十二”不同,校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哪有“一般作”,“特殊作”之謂。必須改正的,絲毫也不能含糊。“二十四”誤,系章宗源誤寫,應據《隋志》校改原文。 經以上舉例討論後,再重點談談本書校記的體例及校改版本問題。 一、完全复校章宗源引文意義不大,且不可能,校類書要慎重 章宗源書僅限於《隋志》史部,附有他輯錄的各書佚文。這些書,今日的學者如需引用,不會僅僅簡單的照抄章書。所以一一去細校章書引文,意義不大。章書引書極多,大部份是類書。這些類書,自身有版本差異;引書中有傳本的,自身又各自有版本差異。非常複雜。于是點校者在本書的前五卷,通過類書及其引書各版本的互校,出了不少校記。但如上所舉,相當一部份的校記質量不高。校勘後,反而在校記中產生了數量不小的新錯誤。同時,五卷之後,校記漸稀;八卷之後,校記全無。我不大相信只有前五卷引類書有異文和錯誤,這應當是點校越後,點校者無力再多校,于是放棄不校,造成了現在校記頭重腳輕的情況。同時這個點校本的質量,也使人大感懷疑。 二、校勘所用版本混亂,一味依靠電子檢索 本書出校所用版本,相當一部份是古籍庫默認版本和四庫檢索本。所以大部份校改都可以很簡便的回查,復原其出校過程。以正史為例,《宋書》、《南齊書》、《陳書》、《南史》、《隋書》,校記均標用“殿本”,《三國志》標“百衲本”,完全不用點校本。其實,凡是點校者依照這些版本所出的校,中華點校本完全可据。這些都是爲了照顧檢索方便(以上書版本都是古籍庫的默認版本)。照顧檢索方便沒什麽不對,但是否在檢索到之後,應再依據更加可靠的成熟點校本覆核,并據以出校。 三、校記體例混亂,頁腳有若干條內容不屬校記,而是如本文前面所說的帶有詮釋和補遺性質的“增注” 點校者通過簡單的電子檢索,增補了有限的几条章宗源沒能檢索出的佚文。可是,這種做法沒有貫徹、也不可能貫徹全書,因為要窮竭增補,所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都是非常巨大的,這也不是這個整理本所應該擔負的功用。所以,這種隨手檢索隨手補的做法,意義很小,且破壞了校記的體例。
回应 2013-01-18 20:59
2 有用 野次馬 2018-06-08
點校疏漏不少。僅有史部,目次亦多有不同於隋志之處。姚振宗《考證》卷首“敘章氏考證”一段,以為章氏此書為效法王應麟漢志考證而作,本自輯本中約略錄出,可謂一語中的。書中功夫多用於抄掇輯錄,引文多出自唐宋類書、史注,又補入大量“不著錄”之作,于撰人則不甚關心,至於完秩尚存之書更是一筆帶過,當作隋志輯補來讀倒是不錯。
2 有用 四藏居士 2013-10-19
破句還有中大同,安定皇甫謐都斷開了,齊齋不分
2 有用 冊府園兔 2016-09-23
点得真草
1 有用 武 2017-08-04
單看這本其實很好、很有想法,材料處理、分析都很到位,但跟姚振宗比起來就太low太幼稚了
0 有用 彼何人斯 2016-10-06
翻过。。
2 有用 野次馬 2018-06-08
點校疏漏不少。僅有史部,目次亦多有不同於隋志之處。姚振宗《考證》卷首“敘章氏考證”一段,以為章氏此書為效法王應麟漢志考證而作,本自輯本中約略錄出,可謂一語中的。書中功夫多用於抄掇輯錄,引文多出自唐宋類書、史注,又補入大量“不著錄”之作,于撰人則不甚關心,至於完秩尚存之書更是一筆帶過,當作隋志輯補來讀倒是不錯。
1 有用 武 2017-08-04
單看這本其實很好、很有想法,材料處理、分析都很到位,但跟姚振宗比起來就太low太幼稚了
0 有用 彼何人斯 2016-10-06
翻过。。
2 有用 冊府園兔 2016-09-23
点得真草
2 有用 四藏居士 2013-10-19
破句還有中大同,安定皇甫謐都斷開了,齊齋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