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慕月 (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2015-02-26 00:16:01 10人喜欢
人最难得是个性强而又了解人情。
2015-01-27 01:00:27 8人喜欢
人要自己充实精神、体力,然后自然流露好,不要叫嚣,不要做作。禅宗所追求者吾人可不必管,而吾人不可无其追求之精神。读书若埋怨环境不好,都是借口。不能读书可以思想,再不能思想还可以观察。“习矣而不察焉”乃用功的最大障碍。不动心不成,不动心没同情;只动心亦不成,不能仔细观察。动心——观察,这就是文学艺术修养,要在动心与观察中间的一番道理。
𝙰zeril (明朝即長路 惜取此時心)
2013-08-22 23:01:15 5人喜欢
Az.:顧隨先生的闡述真可謂是使人開眼。一直以來讀詩都是沒頭沒腦 直到今天才覺得什麽才是沒頭沒腦。 開場白 詩之感發作用
卷一 唐之編 第一講 初唐三家詩
第二講 王績·寂寞心
第三講 王維詩品論
第四講 太白古體詩散輪
第五講 杜甫詩講論
第六講 退之詩說
第七講 李賀三題
第八講 論小李杜
第九講 義山詩之夢的朦朧美
第十講 唐人詩短論三章
脸颊紧贴月球🌙 (如燕在逃猫猫头)
2021-03-16 18:20:35 4人喜欢
想起李安被问到理想时说,“我没有理想,我每天都在幻想。”其实,人生除了实际生活与幻想,还有联系二者的梦境,那么我们就拥有三种人生。我也没有理想,甚至也说不出具体的信仰。我只希望在我的生命里看到不同的有理想有信仰的人,哪怕他们并不在我的实际生活里也没有关系。
timeregister
2018-02-24 10:29:54 3人喜欢
王维诗缺少心的探讨,此中国诗之通病 ------- 欲追求生的色彩、力的表现,必须有“事”,即力,即生。 ------- 诗中用字,须令人如闻如见。 ------- 放翁诗: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 观必须有余裕。孔子曰:“行有余裕,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 诗人必须养成在任何匆忙境界中皆能有余裕,孔子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 字句之锤炼可有两种长处:一为有力、坚实,二为圆润。有力坚实者,如杜甫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圆润者,如孟浩然之“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韩愈诗用字坚实不及杜、圆润不及孟,但稳。 ------- “夷犹”,若“泛泛若水中之凫”(楚辞《卜居》),说不使力,如何能游?说使力,而如何能自然?凫在水中,如人在空气中,是自得 ------- 中国文学表现思想难,大作品甚少,唯屈高杜深。屈原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杜甫诗“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屈是热烈、动、积极、乐观,杜是冷酷、静、消极、悲观。而结果皆给人以自己好好活之意识,结果相同 ------- 锤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 ------- 夷犹与锤炼之主要区别,亦在弹力。 ------- 若说夷犹是云,锤炼是山,则氤氲是气。 ------- 氤氲乃介于夷犹与坚实之间者,有夷犹之姿态,而不甚缥缈;有锤炼之功夫,而不甚坚实。 ------- 凡文学作品皆有生命。艺术作品中皆有作者之生命与精神,否则不能成功。 ------- 悲极喜极时感情真,而作品一定失败,必须俟其“极”过去才能观,才能写。 ------- 是俗,而其中有“力”,即不俗。不俗、不弱,是说字句从力来,而力从锤炼来,每字用时皆有衡量。 ------- 苦行是手段,得自在是目的,但羡慕自在而无苦行根基,不可。亦有苦行而不能得自在者,然则画鹘不成尚类鹜,尚不失诗法;若不苦行但求自在,则画虎不成反类犬矣。(幽灵似的诗,太没根基,非真缥缈,皆因无根基之故也。) ------- 唐宋诗转变之枢纽即在“芭蕉叶大栀子肥”一句。唐诗之变为宋诗,能自杜甫看出者少,至韩愈则甚为明显,到“江西诗派”则致力于阳刚。 ------- 《聊斋》之所以好,即以其有人情味,如《小谢》、《恒娘》、《长亭》、《吕无病》,其鬼怪皆人化了。《聊斋》文章不高,思想亦不深,而其人情味可取,是其不可泯灭处。 ------- 老杜40岁以后诗无长进,虽有经验然未成为智慧 ------- 长吉幻想极丰富,可惜27岁即卒,其幻想不能与屈原比,盖乃空中楼阁,内中空洞。不过,长吉诗除幻想外尚有特点,即修辞功夫:晦涩。晦,不易懂;涩,不好念 ------- 诗让人全懂了,不成;全不懂,亦不成。“十二门前融冷光”让人费事而能懂,“石破天惊逗秋雨”则费力,不懂,“隔”。 -------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二句,余喜欢,前二句没写好,此二句写得好。“十二门”,长安门也,“融冷光”,秋夜冷光易融。前之“空山凝云颓不流”写的是静,“十二门前融冷光”写的是动,而动静相通。 ------- 义山写大自然的诗中亦皆有抒情成分。此“情”字乃广义的。常人多以义山为艳体诗(love poetry)。艳体诗若是爱情诗倒不必反对,而后之学者多入于下流,故余反对之。今所谓抒情乃广大的。佛说“一切有情”,非专指男女之情也。凡天地间有生之物皆有情,“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义山《二月二日》),“无赖”,亦为有情,花开花结子,有生,有生便有力。生、力,合而为有情。如此看,则了解义山,而不单赏其艳体也。如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诗是好诗,而后人学坏了。此二句沉痛有力,尽管有意思说不出,绝不会说话没意思。若有“心”亦有“翼”当然好,今一“有(有心)”一“无(无翼)”相对,悲哀,有力量,后人学之失之浮浅。 ------- 小杜诗其好处只是完成,美,得到和谐。无论形式、音节及内外表现皆和谐。此点或妨害其成为伟大诗人,而不妨害其成为真诗人。 ------- 人在真生气、真悲哀时不愿人劝慰。 ------- 小杜与义山不同,小杜是轻薄,尤其与义山较,在此方面不及义山深刻、广大 ------- 一个人对什么都没兴趣,便是表示对什么都感到失去意义,便没有力量;真的淡泊,像无血肉的幽灵。我们要热衷地做一个人,要抓住些东西才能活下去。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虽好,但不希望大家从此入手,也不能从此入手,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要热衷。 -------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 小杜诗一为人生之作,二为婉妙之作,三为热衷之作。小杜所有诗皆可归入此三种,若不能归入者,便不是好诗。 ------- 鲁迅先生讽刺,是讽刺普通大众的人性,若对一人而发,便是轻薄。 ------- 伤感与愤慨虽分为二,实则一也。 ------- 李义山也写伤感、愤慨,而其长不在此。 ------- 李义山好,就是韵的文学好,日常生活加上梦的朦胧美。 ------- “欲拂尘时簟竟床”比放翁的“聊复尔”、“嚼齿空”深厚得多。此即因其能将日常生活升华,加上一层梦的朦胧美。结晶升华后本质虽同,而比未升华时美很多了。此义山之所以高于放翁也。 ------- 若说陆、黄的诗是冒出来的,则李之诗是沉下去的,沉下去再出来。“冒”则出而不入,陆、黄情绪李则情绪。李是用观照(欣赏)将情绪升华了。陆、黄一类诗,写欢喜便是欢喜,写悲哀便是悲哀;而观照诗人则在欢喜、烦恼时加以观照,看看欢喜、烦恼到底是什么东西。一方面观,一方面赏,有自持的功夫。沉得住气,不是不烦恼,不叫烦恼把自己压倒;不是不欢喜,不叫欢喜把自己炸裂。此即所谓情操。必须对自己情感仔细欣赏、体验,始能写出好诗。 ------- 虚妄不灭,真实不显(不显不是无)。诗人第一须打破(看破)“妄象”,然后才能显出真的诗。 ------- “菊露凄罗幕”,五字多美;“梨霜恻锦衾”,太冷,是凄凉,本使人受不了,但这种凄凉是诗化了的、美化了的,不但能忍受且能欣赏。说凄凉,其实是痛苦,但这痛苦能忍受,便是把它诗化了、美化了,且看到将来的希望了——反正我得好好活着,“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天下最痛苦的是没有希望而努力,这样努力努不来,除非是个超人、是仙、是佛、是铁汉。这上哪儿找去?人是血肉之躯,所以人该为自己造一境界,为将来而努力是很有兴味的一件事 ------- 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为将来而努力,对未来的追求,十个字真有力。“独”、“宿”连用两入声,浊得很。凡浊人都有一股牛劲——我吊死这棵树上,我非吊死这棵树上不可。聪明人不成功,便吃亏没有牛劲。“到死誓相寻”,五个字除“到”字是舌头音,四个齿音字,真有力,咬牙说出的。“此生终独宿”一句,亦舌头音或齿音。 ------- 诗人达到最高境界是哲人,哲人达到最高境界是诗人,即因哲学与诗情最高境界是一。 ------- 宋人作诗一味讲道理,道理可讲,唯所讲不可浮浅;若庄严深刻,诗尽可讲道理,讲哲理,诗情与哲理通。 ------- 宋初西昆体,有《西昆酬唱集》,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人。说者谓“西昆”完全继承晚唐作风。晚唐诗感觉锐敏而带有疲倦情调,与西洋唯美派、颓废派(decadent)颇相似 ------- 苏东坡思想盖不能触到人生之核心。苏公是才人,诗成于机趣,非酝酿。 ------- 苏之成为诗人因其在宋诗中是较有感觉的。欧阳修在词中很能表现其感觉,而作诗便不成。陈简斋、陆放翁在宋诗人中尚非木头脑袋,有感觉、感情。苏诗中感觉尚有,而无感情,然在其词中有感情——可见用某一工具表现,有自然不自然之分。大晏、欧阳修、苏东坡词皆好,如诗之盛唐。 ------- 想象盖本于实际生活事物,而又不为实际生活事物所限,故近于幻想而又与之不同。 ------- 宋诗无幻想,想象力亦不够,故七古好者少,反之倒是七绝真有好诗。如东坡: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有想象。秋景皆谓为衰飒、凄凉,而苏所写是清新的,亦如“秋草遍山长”,字句外有想象。至其《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外桃花三两枝”,直煞;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句,有想象;惠崇春江绝不能画河豚,而曰“正是河豚欲上时”,好,有想象。 ------- 人谓山谷诗如老吏断狱,严酷寡恩。不是说断得不对,而是过于严酷。在作品中我们要看出它的人情味。而黄山谷诗中很少能看出人情味,其诗但表现技巧,而内容浅薄。“江西派”之大师,自山谷而下十之九有此病,即技巧好而没有意思(内容),缺少人情味。功夫到家反而减少诗之美。 ------- 宋人对诗用功最深,而诗之衰亦自宋始。 ------- 此言深合自由主义之要义,必得一种垄断性的主流价值衰微后自由主义方有成功可能。 ------- “大道废”然后“有仁义” ------- 凡优柔寡断之人一事无成,就是太人味了。 ------- 作诗太诗味了,是因为诗的情调太多而生的色彩太少。陶渊明、杜工部诗,生的色彩浓厚、鲜明而生动。晚唐诗生的色彩未尝不浓厚、鲜明,而不生动。如李义山有诗的情调,也有生的色彩,但不太生动,只是静止。 ------- 学七律当少读放翁诗,盖放翁诗少唐人浑厚之味,而人最易受其传染。应小心。 ------- 放翁诗到晚年有一特殊境界,即意境圆熟、音节调和。 ------- 唯前两句写得好——“小艇上时皆绿水,短筇到处即青山”,真有点健康和谐。放翁活到八九十岁,必于愤慨激昂外有和谐健康之时, ------- 云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 (《三峡歌》之一) ------- “云迷江岸屈原塔”,非屈原不可,如此伟大人物,塔在云迷之江岸;“花落空山夏禹祠”,非夏禹不可,如此伟大人物在空山中之祠住,暮春花落……真是诗。 ------- 放翁诗有奇气,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 如放翁之愤慨、自暴自弃,是不健康、不调和的,但他也有力量,而他的力量不是矛盾的,便是分裂的。没有一个矛盾不是分裂的,分裂的力量较集中的力量为小。特别是一个诗人,必要得到心的和谐,即使所写是矛盾、是分裂,而心境也须保持和谐。 ------- 。一个有为之士是不发牢骚的,不是挣扎便是养精蓄锐,何暇牢骚? ------- 采得黄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少岁曾题菊枕诗,残篇蠹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于人今秋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 ------- 《沈园》诗: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做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 放翁80岁后,梦过沈园,又有二诗《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 次首较前首好,尤好在次句,“只见梅花不见人”!“沈园”之四绝即放翁了不起处,虽无奇情壮采而真,乃“江西诗派”所无。 ------- “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山谷)、陈师道(后山)、陈与义(简斋)。词史亦有“一祖三宗”:词之“一祖”乃李后主,词之“三宗”乃冯延巳(正中)、晏殊(同叔)、欧阳修(六一)。 ------- 冯正中“和泪试严妆”(《菩萨蛮》),虽在极悲哀时,对人生也一丝不苟。 ------- 诗中非不能表现理智,唯须经感情之渗透。文学中之理智是感情的节制。感情是诗,感情的节制是艺术 -------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 六一词调子由低至高,只稼轩一人似之。六一词能得其衣钵者,仅稼轩一人耳。 ------- 六一词不欲以沉着名之,不欲以明快名之,名之曰热烈,有前进的勇气。 ------- 抒情诗人之有伤感色彩是先天的、传统的,可原谅,唯不要以此为其长处。而平常人最喜欣赏其伤感,认短为长,把绿砖当真金。 ------- 对酒追欢莫负春。春光归去可饶人。昨日红芳今绿树。已暮。残花飞絮两纷纷。 -------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 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韩偓《懒卸头》) ------- 晚唐诗只会“俊扮”[34],不会“丑扮”。李义山诗: 黄叶自风雨,青楼自管弦。 (《风雨》) ------- 诗之好在于有力。天地间除非不成东西,既成东西本身必定皆有一种力量,否则必灭亡,不能存在。有“力”,然而一不可勉强,二不可计较。一勉强,便成叫嚣;不计较,但不是糊涂。 ------- 宝钗飞凤鬓惊鸾。望重欢。水云宽。肠断新来,翠被粉香残。待得来时春尽也,梅著子,笋成竿。湘筠帘卷泪痕斑。珮声闲。玉垂环。个里温柔,容我老其间。却笑将军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 稼轩此首《江城子》以辞论,前片佳;而以意论,其用意盖在后片。 ------- 天下凡某人学某人,多只学得其毛病,故于学时不可一意只知模仿,不知修正。文学上不许模仿,只许创作,止于受影响。受影响与模仿不同,模仿是有心的,亦步亦趋;影响是自然的,无心的,潜移默化的——此为中国教育说 ------- 辛稼轩有《贺新郎》一首,词前有小序云: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词云: 甚矣吾衰矣。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 茅盾有一文说,要有安定生活,才能有安定心情,而创作必要有安定心情。然则没有安定心情、安定生活,便不能创作了么?不然,不然!没有安定生活,也要有安定心情。要提得起,要放得下。而现在是想要提起,哪能提起;想不放下,不得不放下。 ------- 若以作风论,辛颇似杜,感情丰富,力量充足,往古来今仅稼轩与杜相近。但稼轩有一着老杜还没有,便是辛有干才。我们感情丰富才不说空话,力量充足才能做点事情。但只此还不够,还要有干才。稼轩真有干才,自其小传可看出这点。 ------- 稼轩有干才,其伟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扬素波、干青云之概,岂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满江红》) ------- 他感情丰富,力量充足,他哪有心情去写景?写景的心情要恬淡、安闲,稼轩之感情、力量,都使他闲不住。稼轩词专写景的多糟,其写景好的,多在写情作品中。 ------- 天远难穷休久望,楼高欲下还重倚。拼一襟、寂寞泪弹秋,无人会。(《满江红》) ------- 人同什么开玩笑都可以,绝不可用自己的生活开玩笑,能同生活开玩笑的人非大英雄即大天才,我辈绝不可如此。战战兢兢,小心谨慎,这样或者还能做成像样的人,做点像样的事,绝不可开玩笑。 ------- 稼轩《鹧鸪天》(有甚闲愁)一首,晚年写这样词真是霸王在九里山前,事业失败是悲哀,但年老更可悲:“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常看鬓发知。” ------- 稼轩能“入”,深入人心,深入人生核心,咀嚼人生真味。(朱希真便不能入,杀人不死。 ------- 稼轩最多情,什么都是真格的。此直似杜工部、陶渊明、屈灵均,天才的精神多有相通处。 ------- 胡氏谓蒋捷词有新句、新意。且看其《贺新郎·秋晓》中句: 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 ------- 竹山词中情致最高者,要数《少年游》: 梨边风紧雪难晴。千点照溪明。吹絮窗低,唾茸窗小,人隔翠阴行。而今白鸟横飞处,烟树渺乡城。两袖春寒,一襟春恨,斜日淡无情。 ------- 朱竹垞(彝尊)词:“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桂殿秋》) ------- 词中晦涩当以梦窗为第一,余不喜梦窗词,喜欢的也非其本色。余于词讲究清楚,而梦窗词太黏糊,不但是胶,而且是膘 ------- 鲜”的路子经明、清两代而死,这条路子一变坏便是浮浅,故须以严肃、深刻救之。 ------- 一个人有才而无学,只有先天性灵,而无后天修养,往往成为贫;瘟是被古人吓倒了。 ------- 平常人用典都是再现,用典该是重生,不是再现,要活起来。 ------- 欣赏自己的悲哀,颇似拿肉麻当有趣,拿悲哀当好玩。 ------- 竹山“准拟架层楼”二句,尚好,至“化作相思一片愁”便是给人概念,没有印象。“相思一片愁”该是什么样?如同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的“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真瘟。“新愁”、“到鸥边”只给人概念,不给人印象。文学好,是要给人印象,不是概念。 ------- 姜白石太干净,水清无大鱼。人太干净了,不能干大事,小事留心,大事不成。 ------- 陶不受外来思想影响。人皆赏其冲淡,而陶之精神实不在冲淡,自冲淡学陶者多貌似而神非。 ------- 杜工部不懂禅,亦不爱禅,乃人,非仙非佛。 ------- 佛乃万殊归于一本,是“反约”,故易成为单纯。而“反约”亦有其优点,虽不能变化丰富而易有精美作品;变化丰富则易有壮美作品,有海立云垂气象,风雷俱出,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 义山诗好,而其病在“自画”,虽写人生,只限于与自己有关的生活。 ------- 诗中有理想,则能给人以担荷现实的力量。人说文学给人以力量,而中国旧诗缺乏理想, ------- 那正是一条条浩浩荡荡、蕴积深厚、系大舟有力的长河滚滚东逝,行船、灌溉而绝不冲堤决岸、泛滥无归。随着大河顺流而下,你会看到有时是“惊涛拍岸”的宏奇壮丽,有时又是“山川自相映发”的华茂秀雅;有时是“日暮江河急”的迫促恣肆,有时又是“绿水去何长”的自在悠闲;有时是“飞流直下”的畅快,有时又是“水落塞沙”的悲凉……一卷在手,读者自会领略到迥异他者的“顾随式”的“跑野马”。 -------
quarkmeteor (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
2015-11-08 08:53:02 3人喜欢
顾随.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幽梦影.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诗之感发作用 自觉 觉人 自利 利人 自渡 渡人 自了汉 自救不了 平实 儒 知耻近乎勇 虚无 道 萎靡 否定 空 佛 大雄 意在救人尚不免于害人,况意在害人
第一讲 初唐三家诗 一 王绩五律《野望》 • 王氏此诗是凄凉的。平常人写凄凉多用黯淡颜色,不用鲜明颜色。“树树”两句,“牧童”两句,“相顾”两句,生机旺盛。 •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诗中二句是生的色彩、力的表现。 • 王维诗《观猎》前四句,不能将心、物融合,故生的色彩表现不浓厚。 二 沈佺期七律《古意》 • 唐诗之好处有两点:(一)韵味、韵;(二)气象。韵味有远近,气象有大小。凡一种作品文体初一发生时气象皆有阔大处,五言诗之在汉,七言诗之在唐,词之在北宋,曲之在元,皆气象阔大,虽然谈不到细致。晚唐诗每字称量而出,故不及盛唐气象。 • 诗人对人生极富同情心,而另一方面又极冷酷,言人之所不能言,欣赏人之所不敢欣赏,须于二者得一调和。极不调和的东西得到调和,便是最大成功、最高艺术境界。 三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意=理。世俗所谓“理”,都是区别人我是非,是相对的。相对最无标准,辩白不能使人心悦诚服。诗可以说理,然不可说世俗相对之理,须说绝对之理。 • 其实高的哲学论文中也有一派诗情。 第二讲 王绩•寂寞心 • 不论派别、时代、体裁,只要其诗尚成一诗,其诗心必为寂寞心。有一颗寂寞心,并不是事事冷漠,并不是不能写富有热情的作品。必此寂寞心,然后可写出伟大的、热闹的作品来。必须热闹过去到冷淡、热烈过去到冷静,才能写出热闹、热烈的作品。若认为一个大诗人抱有寂寞心,只能写枯寂的作品,乃大错。 • 平常人之简单不能动人,只因其只是动而未生,心不愉快时只能动不能生,故没有生机。诗人写悲哀、痛苦,照样复杂动人,何以故?有生机也。 第三讲 王维诗品论 一 摩诘诗之调和 • 在表现一点上,李、杜不及王之高超。杜太沉着,非高超;李太飘逸,亦非高超,过犹不及。杜是排山倒海;李是驾凤乘鸾,是广大神通,佛目此为邪魔外道,虽不是世法,而是外道。 • 王摩诘诗法在表现一点上,实在高于李、杜。说明、描写皆不及表现,诗法之表现时人格之表现,人格之活跃,要在字句中表现出作者人格。 • 右丞高处到佛,而坏在无黑白、无痛痒。右丞学佛只注意寂灭、涅槃、法喜、禅悦,而不知“惭耻之服,于诸庄严为第一”。如其《桃源行》,老杜、放翁对桃源不游,必有悲哀,而右丞写来不知悲喜。 • 杜诗其实并不“高”。杜甫,人推之为“诗圣”,而老杜诗实非传统境界,老杜乃诗之革命者。诗之传统实在右丞一派,“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皆此派。中国若无此派诗人,中国诗之玄妙之处则表现不出,简单而神秘之处则表现不出;若无此种诗不能发表中国民族性之长处。此时中国诗特点,而不是中国诗好点。 • 言中之物,物外之言,要调和,都要好。右丞诗是物外之言够了,而言中之物令人不满。姑不论其思想,即其感情亦难找到。如“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亦不过四伤感而非悲哀,浮浅而不深刻。 • 右丞诗不是制,而是化。制,还是有;化,便是无了。制,是不发;化,便欲发也无。 二 摩诘诗与“心的探讨” • 中国多只注意事情的演进,而不注意对办事人之心的探讨,故无心的表现。 • 欲使生的色彩浓厚,第一,须有“生的享乐”,第二,须有“生的憎恨”,此外第三,还要有“生的欣赏”。 三 摩诘诗之静穆 • 王维乃诗人、画家,且深于佛理,深于佛理则不许感情之冲动,亦无朝气之蓬勃 ,其作风者,乃静穆。 • 王维之“行”并非意在“到水穷处”,而“到水穷处”亦非“悲哀”;“坐看”亦非为“看云起”,看到“云起时”,亦非快乐。只是自然而然,人与自然合而为一。 第四讲 太白古体诗散论 一 高致 • 王国维《人间词话》:“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 人要能在困苦中并不摆脱而更能出乎其外,古今诗人仅陶渊明一人做到。 • 中国幻想不发达,千古以来仅屈原一人可为代表。屈子之后,诗人有近似《离骚》而富于幻想者,不得不推太白。 • 太白幻想并无根,只有美,唯美。 二 诗之叙事 • 开合在诗里最重要,诗最忌平铺直叙。 三 诗之散文化 四 诗之美 五 豪气与豪华 六 诗之议论 七 秀雅与雄伟 • 在沙场、战场上还写出美的作品,此太白之所以为太白。 八 “小家子”与“大家子” 九 写实与说理 • 诗的写实必是新的写实派。所以只说山青水绿、月白风清不成,必须说了使人听了另生一种东西,而此必从旧写实做起,再转到新写实。 • 读晚唐诗便有此感,姑不论其意境,至少在文法上已是太诗味了。如义山“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好是真好,可是太诗味了。“白云千载空悠悠”、“芳洲之树何青青”,似散文的诗,是健全的诗。 十 俊逸鲍参军 第五讲 杜甫诗讲论 老杜在唐诗中是革命的,因他打破了历来酝酿之传统。他表现的不是“韵”,而是“力”。 一 杜甫七绝 • 近代的所谓描写,简直是上账似的,越写得多,越抓不住其意象。描写应用经济手段,在精不在多,须能以一二语抵人千百。 二 杜甫拗律 • 晚唐病在不美求美,老杜病在无力使力。 • 若论有意与无意,古代伤感多为无意。 三 杜甫五言诗 • 中国古诗以五言最恰,四言字太少,七言字太多。(五言诗开合变化成功者仅杜工部一人。) • 文学是表现(辛弃疾“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不是论述(杜甫“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说明(作者“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也是春寒了”)。论述在诗中尚有佳作,说明最下。 • 老杜与义山有时皆不免意深而语拙,后人则意浅而语拙。作诗“滑”不好,而治一经,损一经,太涩也不好。放翁诗就滑。有志于诗者应十年不读放翁诗。诗甜滑,容易得人爱,而易使人上当;涩,有一点不好,而无当可上。 第六讲 退之诗说 • 韩退之非诗人,而是极好的写诗的人。诗人需个性强而通达人情,且生活有诗味——然若按此标准,则古今诗人不多。 • 《离骚》中“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四句,内容与形式几乎不调和,而是极好的作品。猛一看似思想与形式抵触,此种思想似应用有力的句子,而屈原用“夷犹”表现,成功了,险中又险,显奇能。 • 老杜诗坚实而有弹性;“江西派”诗自山谷起即过锤炼,失去弹性,死于句下;若后山诗则全无弹性矣,如豆饼然;韩退之介于老杜和山谷之间。 • 诗的姿态夷犹缥缈与坚实两种之外,还有氤氲。其有夷犹之姿态,而不甚缥缈;有锤炼之功夫,而不甚坚实。若说夷犹是云,锤炼是山,则氤氲是气。 • 好的文学对于无聊事,可略;对于好事,那时快而可以说得慢。凡快事皆精彩之事。文学能与造化争功即在此。 第七讲 李贺三题 一 说长吉诗之怪 • 李长吉若年寿稍长,或当更有好诗。然而读其诗者并不白费,即因其尚有幻想。此条路自《庄子》、《楚辞》后,几于茅塞。至唐而有长吉。 • 吾国人没幻想,又找不到人生。老杜抓住人生而无空际幻想,长吉有幻想而无实际人生。 二 长吉之幻想 三 《李凭箜篌引》 第八讲 论小李杜 一 总论小李杜 二 牧之七绝 三 人生与自然之调和 • 义山“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整个是艺术,因其中没有人生。 四 欣赏的态度,有闲的精神 • 一个诗人、文人什么都能写,只要是保持欣赏的态度、有闲的精神。最怕急躁,一急躁便不能欣赏。 五 小杜之“热衷” 六 余论咏史诗 第九讲 义山诗之梦的朦胧美 一 绝响《锦瑟》 二 平凡与美 三 力的文学与韵的文学 四 情操之自持 • 义山诗好,而其病在“自画”,非写人生,只限于与自己有关的生活。此类诗人是没发展的,没有出息的。所以老杜伟大,完全打破小天地范围。 第十讲 唐人诗短论三章 一 初唐五言古 二 诗眼中之草 三 唯美诗人韩冬郎 • 中国诗写爱,多是对过去的留恋。写对未来的爱,对未来爱的奋斗,是西洋人。
第一讲 宋诗说略 • 唐人重感,宋人重观;一属于情感,一属于理智。宋人重观察,观察是理智的。 • 诗有“思”(思想)、“觉”(感觉)、“情”(情感)。 • 凡一种学说称为一种学说时,已即其衰落时期。上古无所谓诗学反多好诗,既已成为诗学则真诗渐少,伪诗渐多。 第二讲 简斋简论 • 中国一切都是技术成熟,冲动不够。 第三讲 真实诗人陆放翁 • 西洋人往往40岁以后不作,或此前不作,老来忽作。中国如此者甚少,唯高适,50岁后始学为诗。通常人只要不死,一直作。 • 放翁虽非伟大诗人,而确是真实诗人。先不论其思想感觉,即其感情便已够得上真的诗人。 第四讲 词之“三宗” • 词史亦有“一祖三宗”:词之“一祖”乃李后主,词之“三宗”乃冯延巳、晏殊、欧阳修。 • 冯延巳,沉着,有担荷的精神。中国人多缺少此种精神。 • 文学上的理智是经过了感情的渗透的,与世法上干燥、冷酷的理智不同,这便是明快。 • 感情是诗,感情的节制是艺术。普通人不是过,便是不及。李义山在某种程度上比老杜高,就在此。 • 上所举大晏一类词是好的,有希望,有前途;而此类最容易成为叫嚣。文学不是口号、标语,文学中的最高境界往往是无意。 • 若说大晏词色彩好,则欧词是意兴好。 • 写热烈文字要有冷静头脑、寂寞心情,动中之静。或者说热烈的心情,冷静的头脑。因为这不是享受,是 创作。只作者自己觉得热不行,须写出给人看。 • 表现是使人觉,说人是使人知,而觉里也包括有知。欧词第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只是让人知;第二句“彩云易散琉璃脆”,是使人觉。 第五讲 闲叙《樵歌》 • 宗教都是想为别人做事,只道家是为自己享福,真该活埋。长生不老,住在洞天福地,吃龙肝凤髓,引琼浆玉液,这样的神仙要他何用? • 写作怕没东西,而东西太多又患支离破碎,损坏作品整个的美。 第六讲 稼轩词心解 一 健笔与柔情 • 中国词传统是静,而辛词是动。这是以《水浒传》笔法写《红楼梦》,以画李逵的笔调画林黛玉。这很险,很容易失败,但他成功了,而且是最大成功。 二 文辞与感情 三 “通”与“不通” 四 才气与思想 • 周清真吸收了许多北宋词人的好处,独于东坡未得其妙处。 • 在南宋可以学辛者盖克庄一人。 • 一个天才,总有几个拿手调子。辛之拿手调子如《贺新郎》,两宋无人能及。 五 性情与境界 • 稼轩虽是老粗,但真能写女性,了解女性,而且最尊重对方女性人格。此一点亮嗓无人能及,便苏东坡亦不成。 • 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括之——无可奈何。 六 英雄的手段与诗人的感觉 • 我们要承认现实中铁的事实,同时要在此铁的事实中想办法。 七 含笑而谈真理 • 《西江月》调太俗,欧公、苏公所作尚佳,南宋而后则推稼轩。此调之俗,一因小说中用俗了,一因此调本身即俗,盖因六言之故。 • 人同什么开玩笑都可以,绝不可用自己的生活开玩笑。能同生活开玩的人非大英雄即大天才,我辈决不可如此。 八 余论 第七讲 说竹山词 • 南宋词家多走入纤细、用典之路,而多咏物之作。宋末词路自北宋清真一直便至南宋白石,其后则梅溪(史达祖)、梦窗(吴文英)、碧山(王沂孙)、草窗(周密)、玉田(张炎),此为一条路子。南宋除此六家外,无大作者。 一 伤感 二 情致 • 努力,为将来而努力;留恋,对过去而留恋——这是人生两大诗境。这两种境界都是抓不住的,而又是最美的时期。 三 纪事 • 余于词讲究清楚,而梦窗词太黏糊,不但是胶,而且是膘。 四 贫与瘟 • 柳耆卿《八声甘州》有句“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若写作“江头错认几人船”,词填到这样就成刻板文字了。 五 感觉与印象 • 读者非要与书打成一片才能懂得清楚,而作者却需保有一定距离。 第八讲 宋诗词短说三章 一 山谷诗之学力 二 少游词好语言 三 从程垓《小桃红》说到咏夏 四 姜白石之“干净” • 白石太爱修饰,没什么感情。白袜子不踩泥,此种人不肯出力、不肯动情。 • “自胡马窥江去后”,挑得好;但“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多少兵灾乱离不敢说,而说“废池乔木”,太干净。
第一讲 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 • 陶渊明,第一能担荷,第二能解脱。对人生之苦担荷,对生死之苦解脱,然亦非佛家思想,而为中国老、庄思想。 • 太白号为仙才,近于道家,又与陶之老庄不同。李所近乃汉方士之道,老、庄是哲理,秦汉方士则有“服食求神仙”。 • 杜工部不懂禅,亦不爱禅,乃人,非仙非佛。 • 另有韩退之、欧阳修、辛弃疾。 第二讲 欣赏•记录•理想 • 义山的小天地并不见得老是快乐的,也有悲哀、困苦、烦恼,而他照样欣赏,照样得到满足。 • 记录与欣赏相似,只不过把范围扩大而已,仍不能向上、向前,没有理想。 第三讲 知•觉•情 • 人有知故能写花,然但有知不成,须有知且有觉。 • 理智是冷静的,感觉是纤细的,情是温馨或热烈的。 • 后人诗学、诗才都有,而往往没有诗情。普通把回肠荡气看成喊、豪气,而老杜不是豪气是真情。 第四讲 漫议S氏论中国诗 • Lytton Strachey说希腊的抒情诗都是些警句。此所谓警句,非好句之意,乃是说出后读者须想想,不可滑口读过,其中有作者的智慧、哲学,虽亦有感情、感觉,而其写出皆曾经理智之洗礼。 • 他接着说中国诗是与警句相反的,中国诗在于引起印象。此印象又非和盘托出,而只做一开端,引起读者情思。也就是说,中国诗并非给予人一种印象,而是引起人一种印象。
琵琶鱼
2021-05-13 07:17:22 2人喜欢
2021-03-15 10:30:26 2人喜欢
读了前三章《中国古典诗词感发》,顾随先生反复提到王无功的《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说初唐气象非后世可比拟。先生的奇绝妙语为读诗提供了诸多思路,读诗要读史,读诗人背景,读纵横古今的对照,才能有所领悟、感发。诗是通感,是人生哲学,先生谈诗的同时,也谈影响诗人人生观的儒释道:“自在与自得不同,自在是静的,自得是动的。自得,非取自别人,是收获而能与自己调和,成为自己的东西。君子在礼乐庙堂中固可自得,即是绑赴法场,乃是自得。此近于佛家所谓性不灭。”通过诗,可以形象地理解到佛法,“性不灭”也就是“诗让人有不死之心”。
既然品诗是感发,那就一定带有品读者的情绪与好恶,虽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读书仍然贵在有自己的思考,不能因一叶而障目。比如今人多欣赏王维的《辋川集》,而顾先生对《竹里馆》则颇有微词:“真是无黑白、无痛痒,自觉不错,算什么诗?无黑白、无痛痒,结果必至不知惭愧。”想来也许因时代不同,在动乱年代,人往往因使命感而有强烈的爱憎心,勤于事功,由顾随到叶嘉莹,一脉师承,意象都容易让人想到杜甫。而今人在安逸之中的困顿、迷惘则更倾向于寻找在自然中陶冶情操的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世人皆言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古来借景抒情的游历诗作太多太多了,为什么偏对王维有此独语?游历、借景抒情,有主客之别,物我之分,到王维这里,无主客之别,物我合一。王维的诗是电影中万古的空境,借时光流转而山川不移的意象述说一种永恒。独坐幽篁里,我便是幽篁;明月来相照,我也看见明月。无我,而无处不是我。这种极简的白描,实际上包涵了作者对人生对佛法的体悟,是诗,也是经,是真水无香。
山鬼2046
2014-05-20 14:15:12 2人喜欢
(1)《论语·雍也》曰: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 《论语·述而》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 象征非幻想,而必须有幻想、有联想的作家才能有象征的作品。象征多是譬喻,譬喻是联想,如“眉似远山山似眉”,“眉”与“远山”二者皆实有,唯诗能连不相干之二者为一身。至于象征、幻想,根本无此物,“芰荷为衣”、“芙蓉为裳”乃现实中所不能有,而诗人笔下有,且是真实的有。 幻想又非理想,理想是推理,有阶段性;幻想无阶段, 是跳跃的,非理想,而其中又未尝不有理想,否则不会成为象征。诗人笔下之幻想若无象征意味,不成其为诗。 (4)恋爱是义务,不是权利;恋爱是给予,而非取得,并非要得到对方什么。恋爱如此,整个人生亦然,要准备为别人牺牲自己。而这样的诗人才是最伟大的诗人。 (5)文人是自我中心,由自我中心至自我扩大,再至自我消灭,这就是美,这就是诗。 (6)S氏先说希腊的抒情诗都是些警句。此所谓警句,非好句之意,乃是说出后读者须想想,不可滑口读过,其中有作者的智慧、哲学,虽亦有感情、感觉,而其写出皆曾经理智之洗礼。S氏对中国诗的评述,说中国诗是与警句相反的,中国诗在于引起印象。然中国诗尚非仅此而已,又可进一步。故S氏又说: “此印象又非和盘托出,而只做一开端,引起读者情思。” (7)情如火燃烧、江澎湃,回肠荡气。而后人诗都不成,是否冷静的头脑及锐敏的感觉破坏了热烈的情?后人诗学、诗才都有,而往往没有诗情。普通把回肠荡气看成喊、豪气,而老杜不是豪气是真情。 (8)欣赏原是置身物外,而又与物为缘。矛盾中得到调和即是欣赏,其根在觉。 (9)世人有思想者多计较是非,无思想者多计较利害。无论是非或利害都是苦,只有小儿无是非、利害,只是兴之所至,尽力去办,此是最富于诗味的游戏。小儿游戏很天真、很坦白,而且是很真诚的。 (10).....明人小说、戏曲常引用。余之四弟六吉喜此二句,然前句实非诗,没有诗情,只是说明。一切美文该是表现,不是说明。即使报告文学,写得好也是表现,不是说明。表现是使人觉,说明是使人知,而觉里也包括有知。觉,亲切,凡事非亲切不可。 (11)艺术之能引人都不是单纯的,即使是单纯的也是复杂的单纯,如日光七色合而为白;如酒,苦、辣而香、甜,总之是酒味。有人喝酒上瘾,没人吃醋上瘾。 (12)诗人要说什么是什么,使人相信,而且明知是假也信,不然明知是真也不信。 (13)诗中非不能表现理智,唯须经感情之渗透。文学中之理智是感情的节制。感情是诗,感情的节制是艺术。普通人不是过,便是不及。 (14)创作需要酝酿。如托尔斯泰、但丁(Dante)、歌德(Goethe),其伟大著作皆经若干年始能完成。“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是,没等成功就死了,怎么办?那也没办法。宁可不作,不可作了不好。所以我们想学文学,亦须注意身体。道家讲长生,佛家讲无生。但佛家生时也求延长寿命,不过与道家之求长生不同,佛之求长生是手段,长生以吃苦、得道;道家则是以长生为目的。 (15)能说极有趣的话的人是极冷静的人,最能写热闹文字的人是极寂寞的人。写热烈文字要有冷静头脑、寂寞心情,动中之静。或者说热烈的心情,冷静的头脑。因为这不是享受,是创作。只作者自己觉得热不行,须写出给人看。无论色彩浓淡、事情先后、音节高下,皆有关。
存耳之年
2013-10-30 14:27:34 2人喜欢
有寂寞心,还要发皇,才是大诗。顾随讲的这个意思。 诗人该有关公刮骨疗毒的劲。顾随 王绩,字无功。这名字甚好。偷来一用。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生气至极,饱含寂意。 真正寂寞是外表虽无聊而内心却忙迫,身闲+心忙=寂寞。然此时是矛盾、破裂,最不易写出好的作品。顾随 小我扩大有两方面,一为人事,一为对大自然的欣赏。然欣赏大自然要不只限于心旷神怡,兴高采烈之时,要在悲哀愁苦中仍能欣赏大自然。顾随 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字不好。顾随 人在愁苦中能在人事上磨练是英雄的人,诗人也是英雄的诗人;人在愁苦中与大自然混合是哲人、是诗人。顾随 能用鲜明调子去写暗淡的情绪是以天地之心为心。顾随 沈尹默乃顾随之师,顾随乃叶嘉莹之师。可见传承。至我辈,此脉已绝,只剩自我拯救。 美即诱惑,诲淫诲盗。不美方可长存,树之美远甚花之美。山石之美又远甚树,至海阔天空已是无极之美,任奸吝狂徒见之都无敢占有之心,而起虔诚膜拜之意。 等我炼成了一壶酒,再来与你相谈。此时已无羞怯。 王维诗味长如饮中国茶,清淡而优美,唯不解气;放翁诗带刺激性,如咖啡。王维写的无人我是非,喜怒哀乐。顾随 陆游,绍兴佬儿,气盛气大是应该的。 王右丞心中极多无所谓,写出的是调和,心中也是调和,故韵长而力少。顾随 去哪里找那么大的山,那么深的雪,那么无心的画卷。王维《江干雪霁图卷》 人生在世,徒增勇气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慕月 (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2015-02-26 00:16:01 10人喜欢
慕月 (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2015-01-27 01:00:27 8人喜欢
𝙰zeril (明朝即長路 惜取此時心)
2013-08-22 23:01:15 5人喜欢
脸颊紧贴月球🌙 (如燕在逃猫猫头)
2021-03-16 18:20:35 4人喜欢
timeregister
2018-02-24 10:29:54 3人喜欢
quarkmeteor (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
2015-11-08 08:53:02 3人喜欢
琵琶鱼
2021-05-13 07:17:22 2人喜欢
脸颊紧贴月球🌙 (如燕在逃猫猫头)
2021-03-15 10:30:26 2人喜欢
山鬼2046
2014-05-20 14:15:12 2人喜欢
存耳之年
2013-10-30 14:27:34 2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