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自我” 短评

热门 最新
  • 3 叶藏.!!张寄奴 2012-06-28 20:05:54

    读她分析的文章反而比看原本的小说还入迷

  • 1 小波福娃 2010-04-09 00:17:17

    木头皂罗袍同学推荐的

  • 1 清暉 2010-08-05 15:46:54

    使我想起雷蒙威廉斯。老阿叔的英文真好看。

  • 0 海之子 2013-01-14 14:29:47

    书中的观点不算新,但黄老师对文本aporia的直觉和理解很有趣,这难能可贵。

  • 0 Ithaka 2008-03-11 17:36:07

    自我塑造,人格冲突,应对转折

  • 0 谷子 2012-05-22 20:38:32

    看了几篇。

  • 0 becky🌈 2013-01-24 16:08:28

    对英国文学不是太了解,看过的不多,不过,确实是本不错的书。

  • 1 bonbon 2011-08-15 00:27:22

    黄梅是我最佩服的国内女学者,没有之一。语言,知识完全可以重塑一个人,黄梅的行文与思维完全是英式的,联系到她的成长背景,让人感慨!从18世纪可以穿越到当下的中国,人性几百年来又有多大变化?特别值得读的一本书。

  • 0 Jabberwock 2015-01-10 22:35:57

    18世纪英国小说中情感主义的兴起、发展和流变,忽觉很多18世纪英国小说都没有看过,值得一看

  • 0 离净语 2021-12-13 02:16:45

    优秀的经典马派分析

  • 0 海棠秋三 2021-11-27 13:34:11

    中文文笔甚佳。

  • 0 北原亚瑟 2022-05-29 22:48:51

    18世纪的英国小说并非机械被动地反映社会现实,它本身即直接参与了历史进程;不仅展现了早期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主体观念,还积极建构了新型的主体——换句话说,这些如今看起来可能飘飘乎遗世独立的虚构作品,本质上其实具有相当鲜明的现实意义,甚至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意识形态的大战场。从本书可以看到,面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疯狂扩张带来的社会失序,从早期的笛福一直到后来情感主义、哥特风格的作家都寄望于召唤传统道德——亦即原本土地贵族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来节制这种无限蓬勃的贪欲,因此从这一时段的小说中能读出一些贵族压制资产阶级新贵、维护话语权的意味(尽管作者未必都出身贵族),同时也不难看出“银叉小说”和浪漫主义运动这类明显维护土地贵族文化领导权的文学—文化现象的萌芽。不过随着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领域逐渐占据优

  • 0 无法还原的象 2019-10-09 13:09:09

    文史结合的典范,补足我对于17世纪英国小说的理解。

  • 0 老芒麦 2016-07-11 00:33:41

    文本细读,分析的很细,对于文本和文本背后的语言文化极熟。

  • 0 寒亦萱 2012-12-06 16:02:48

    很学术的八卦读物,适合配薯片加可乐~~

  • 0 . 2019-08-05 20:14:42

    最后一章结束得有点仓促,但整体关于个人主义思考的思路还是挺清晰的。笛福对自足个体的赞扬与隐约不安,斯威夫特的讽刺批判,理查逊的帕梅拉答案(情感主义美德)及菲尔丁斯特恩等人对此发展(及其局限性和虚伪性的暴露),及至哥特小说和蓝袜子作家小说中个人主义的体现,一条思路贯彻全书。

  • 0 菩提在世间 2011-12-20 18:50:36

    一部独特的十八世纪小说评论,文笔很好。

  • 0 乞涼人 2020-04-24 23:07:26

    很愉快的阅读体验。遗憾的是我只对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比较熟悉(读此书之前重新粗读了一遍)其他一些要么是只闻其名,要么是连名都没听说过。笛福的章节给我耳目一新之感,(我从未读过研究笛福的文章)。其言及鲁滨孙的宗教意识、笛福书和《天路历程》的关系,很有意思。此书名为《推敲自我》。在资本主义时代童年时期(青春期?)人对于自己在群体位置中的重新把握,以及面向自我对“自我”有所发现,而贯穿时代背景的是契约精神和宗教意识,这是我的理解。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