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出版年: 1993-4-15
页数: 312
定价: $ 30.51
ISBN: 9780226736280
内容简介 · · · · · ·
Dependent on a shrinking supply of bamboo, hunted mercilessly for its pelt, and hostage to profiteering schemes once in captivity, the panda is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Here, acclaimed naturalist George Schaller uses his great evocative powers, and the insight gained by four and a half years in the forests of the Wolong and Tangjiahe panda reserves, to document the plight of...
Dependent on a shrinking supply of bamboo, hunted mercilessly for its pelt, and hostage to profiteering schemes once in captivity, the panda is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Here, acclaimed naturalist George Schaller uses his great evocative powers, and the insight gained by four and a half years in the forests of the Wolong and Tangjiahe panda reserves, to document the plight of these mysterious creatures and to awaken the human compassion urgently needed to save them.
The Last Panda的创作者
· · · · · ·
-
乔治·夏勒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乔治•夏勒|George B. Schaller
1933年生于柏林,美国生物学家及环保人士,熊猫项目外方专家代表,曾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三位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他是第一个受委托在中国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进行熊猫保护工作的西方科学家,也是第一个得到中国政府批准进入羌塘无人区开展藏羚羊研究的外国人。因其对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的杰出贡献,夏勒博士已成为这一领域的标杆及楷模,曾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金质勋章、日本国际宇宙奖、《美国国家地理》终身成就奖、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殊荣。
译者|张定绮
台湾大学外文系硕士,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班肄业,曾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中文版资深编辑、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笔译组召集人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撰述委员。译有《浮世男女》《阿佛洛狄忒》《寡居...
乔治•夏勒|George B. Schaller
1933年生于柏林,美国生物学家及环保人士,熊猫项目外方专家代表,曾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三位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他是第一个受委托在中国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进行熊猫保护工作的西方科学家,也是第一个得到中国政府批准进入羌塘无人区开展藏羚羊研究的外国人。因其对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的杰出贡献,夏勒博士已成为这一领域的标杆及楷模,曾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金质勋章、日本国际宇宙奖、《美国国家地理》终身成就奖、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殊荣。
译者|张定绮
台湾大学外文系硕士,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班肄业,曾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中文版资深编辑、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笔译组召集人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撰述委员。译有《浮世男女》《阿佛洛狄忒》《寡居的一年》《带着鲑鱼去旅行》《误读》《午夜之子》等作品,并屡获优秀译本奖 。
特约审校|胡锦矗
1929年生于四川,西华师范大学教授。他从1974年开始研究野生大熊猫,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也是熊猫项目中方专家代表兼卧龙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被誉为“熊猫教父”、“熊猫教授”、研究“国宝”的国宝。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文革”号称已死,却还没有埋葬。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8页 -
或许在某些细微的方面,熊猫能帮助我们改变观念。它表面上的单纯让我们观察到它吸引人的特质。熊猫跳脱出它高山上的家园,成为世界公民,它是我们为保护环境所付出努力的象征。它虽然体格肥硕似熊,却独具创作的天分、艺术的完美,仿佛专门为了这项崇高的目标而演化成这种模样。圆圆的扁脸、大大的黑眼圈、圆滚滚逗人想抱的体形,赋予熊猫一种天真、孩子气的特质,赢得所有人的怜爱,令人想要拥抱它、保护它,而且它又很罕见。更何况幸存者往往比受害者更能打动心弦。这些特质,造成了一个集传奇与现实于一身的物种,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神兽。 我们能跟熊猫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演化历程发生交错,是我们的运气。我认为,万物皆值得我们欣赏与尊重,我们不能硬给不知价值为何物的动物定一个价格。但失去熊猫的意义,似乎还是超过失去樱草花(primrose)或水虎鱼(piranha),因为它是坚忍不拔、反抗命运的象征,能激起我们怜悯或佩服的共鸣。如果失去熊猫,我们就再也看不见它黑白相间的面孔,它的演化将宣告中断,它独特的基因密码将毁灭;它的名字很快就跟博物馆里尘封的档案中其他数千种灭绝物种一样,没有什么意义,只留下一个佶屈聱牙的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意为“黑白相间的熊猫脚”。再经过几个世纪的疏离,我们就只剩几件纪念品、几根大骨头、几块褪色的毛皮。熊猫的生命完全被遗忘,跟恐鸟(moa)或猛犸(mammoth)一般,被剔除在人类的集体记忆之外。对如此不寻常的动物而言,这是多么可悲啊!当然,生命都是倏忽无常的,盛世终会没 […]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The Last Panda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0 条 )

本书信息梳理与现今的保护思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后的熊猫》是译文纪实系列其中之一,感谢重新校译出版。此书可以作为了解大熊猫保护的切入书。 作者序节选: “为了忠实呈现整个研究经过,我谈论熊猫政治的篇幅势必跟谈论熊猫本身一样多。保护项目永远逃不掉政治与科学的分歧,所有谈这类项目的书都应该反映两者之间的互... (展开)
熊猫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取悦人类

还好,不是最后的熊猫了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Zz 我叫zz,从小生长在卧龙岗葱茏的山林里。从远处望去,重重叠叠的山影,如同一条卧龙,因而被称为卧龙岗。 这条卧龙中,隐匿着好多个原始森林,我在各个森林间觅食,成长,玩耍,爬树,当然还有畅做白日梦。美梦醒来,一边瘫坐着望着林间斑驳光点,一边咀嚼鲜美多汁的笋心,... (展开)
从熊猫身上看人性与自然
> 更多书评 5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8.8分 1797人读过
-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8.7分 125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
天下文化 (1994)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NYT Best Books of the Year 1993 (hotshotdebut)
- 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hotshotdebu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The Last Panda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蓬蓬 2019-04-18 21:27:50
Never know WWF did so much to protect our giant pan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