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升级 短评

热门
  • 38 梦于未知地 2015-06-06 23:26:01

    他没想到面前这个人把自己的生命价值看得那么低,而实际上又把人生标准看得那么高,高得超出现实生活允许的程度。

  • 23 旷清 2015-09-24 16:02:13

    干包括犯罪在内的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选人,人最关键的是当头的。衡量这个当头的配不配是“首脑”只有两点,一是他的组织分工能力,把合适的人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二是对事情执行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把握。这伙人之前杀二个警察、抢银行都得手,成就成在团伙价值观的统一及时空的周密部署。最后这一次干大票毁在田源关键时候逞性掉链子,还有就是算不到看守居然蹲在金库里搞娱乐,反占了地利。大事情在最关键的时候至少五分看运势。

  • 37 袁牧 2020-12-17 19:57:03

    中国版《冷血》,一本被埋没的神作,全网点击读过的人超不过150人,九十年代是非虚构佳作层出不穷的时代,这本脱离了报告文学的浮夸,侦缉纪实结合简单的社会描摹,体制内老作家还是有两下子,功力绝非当今网红那几下三脚猫的水平可比,应该是得到了警政系统的全面支持,能查阅丰富的档案、涵盖刑侦、技侦、审讯各个层面的卷宗材料。作者铺成素材组织内容的水准了得,没有什么拖沓。

  • 12 好大无畏 2019-02-18 14:46:08

    1、过于主旋律。2、鹤岗整个城市有多个团伙盯着这笔款,说明了当时普通百姓经济状况。3、四个普通人,不断从事恶性犯罪,而且社会上大批量出现恶性犯罪,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治安状况,也说明了经济转型时期普通人普遍的落后生活。4、破案靠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人还战术。5、抓到罪犯后,实际上并没有直接证据,靠口供突破。罪犯在落网后,明知警方没有证据,心理上却有极大的想要吐口的欲望。

  • 18 Axl | 拾遗 2017-12-02 00:13:34

    记录一下。偶然之间翻到这个案子,感兴趣顺藤摸瓜搜到了这本书,一发不可收拾,两个晚上看完。 个人认为是本人看过的犯罪纪实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叙事能力超强,让人欲罢不能,刻画的罪犯和刑警有血有肉,顺带不动声色的介绍了东北国企当时的状况。 被低估的好书。

  • 9 疯狂の夏虫 2011-12-06 19:55:50

    临刑前,三个人最后道别。田雨说:“大哥,我还行吧?”孙海波说:“行。”闫文宇也说:“大哥,我还行吧?”孙海波看看他,说:“你也行。”!!!!!

  • 9 熊阿姨 2021-08-15 02:47:37

    完全不是八九十年代的纪实文学风格,一点废话都没有,全是具体的案件细节,悬案展开的节奏堪比美剧。价值最高的还是对社会的描述,一个贫困的地区怎么培育出四个连儿童都能杀的匪徒?当地警方为什么能一次一次疏忽地把前面案子的线索漏掉?作者一直在试图分析答案,而且做得相当好。

  • 5 半熟芝士北冰洋 2021-08-21 20:12:01

    撇开小部分诸如“收押人员为没有提供关键线索感到愧疚”之类的bullshit,全书细节翔实,犯罪过程宛如杜琪峰黑帮片,而某个犯罪悬念直到最后几页方才公布,吊足胃口。同时,通过大量细节反映了东北资源型城市在90年代面临的困境,试图分析普通人如何转变成罪犯的内外因。全书阅毕后查找资料,发现破案中的两位因受贿及充当“保护伞”落马,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一瞬间,想到鹤岗案主谋说的那些话。

  • 3 maca 2024-11-09 10:31:13 北京

    很好看!在体制内主旋律的创作要求之内还是尽可能丰富、立体的讲述了案件过程,而且作者真的很会叙事,层层递进,吸引读者,在发现无名尸之前的破案章节中,穿插90年代初黑龙江不少大案以及工厂萧条状况,对了解那一时期社会状况很有帮助,对刑警和罪犯相当立体的刻画也让这个故事平添了一份悲凉(作案多次其实没得手多少钱,孙海波心思缜密,用人不当也从侧面表现出他的重情重义呀。以及,社会转型期确实苦闷,真希望现在也有这样的纪实文学,让我能够一窥在日本人学校门口伤人的那些罪犯的内心(而不是冷冰冰的新闻报道。

  • 6 vague 2020-06-29 23:31:50

    不单写了一个案子,还写了好多九十年代的社会环境,刀枪炮那块,本来以为自己小时候看的黑道小说都是吹牛的,结果都是真的… 说实话,当时那种社会环境,我真是想都不敢想,我们(那时候还没有我)到底是怎么从那时候走过来的 还有一点点害怕,如果经济又不行了,那是不是…联想到前一段时间美的老总被绑架… 最后孙海波的那段话…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也是事实,但是不能欺负老实人啊,争当资本家这算什么呀…

  • 5 Apocrypha 2016-01-05 19:17:24

    发生在家门口的犯罪纪实,自带冷硬风格。时隔二十年的今天东北重现萧条,前几天扭腰时报采访鹤岗一矿工,矿工说感觉鹤岗要出事,我也有同感。

  • 2 派大星 2017-08-29 13:03:41

    深入挖掘一下就决不可同日而语了…

  • 3 survivor 2012-08-14 22:31:59

    被埋没的好书,一方面这起案件的性质令人震惊,破案过程非常曲折;另一方面,也如实反映了九十年代东北国企的挣扎

  • 2 希夷子 2015-05-06 14:20:17

    神作,不仅对罪案的侦破过程的描写详尽生动,看似闲笔穿插的杂事也多有精彩之处,对90年代黑省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都有毫不掩饰的展现。

  • 2 乡下人 2020-08-15 10:31:58

    挺好看。喜欢孙海波,“他们(特权阶层)也抢老百姓的钱,不过我们是明抢”。

  • 2 Enjolras 2024-12-10 11:37:25 浙江

    4h/19W 因为看了《我是刑警》感觉第一个案子挺有意思,所以火速跟着评论里的指路,找了原纪实文学来看,真的没想到,写得相当好,虽然只是一个案子,但是还原了很多的细节,其中案发时的电光火石在电视剧里看我都觉得够晕的,书里描写的也一点不乱。可以说是超强叙事能力,后面跟着公安干警们抽丝剥茧推理案件,感觉工作真是不好做,而且文中也写到了当年东北地区的许多大案,多次callback“犯罪升级”这个主题,确实能看出来当时社会治安是一个大问题,并且出现了相当一批要钱不要命的亡命之徒,也和当时改革开放之后一部分人先富而另一部分人只能等下岗,半年发不到一笔工资的社会现实有关,书中有带到一个余姓经理就是很好的对照组,住洋房,地板是进口的,和女歌星保持婚姻外关系,他比主犯优秀在哪呢,可能是有一个老干部的爹吧。

  • 1 沈昆默 2008-11-24 09:35:35

    CCTV-8 开篇巨作

  • 1 史本纳兹 2015-05-09 22:56:58

    神作!作者叙事能力超强,不写推理小说真是太可惜!

  • 1 袁朗说常相守 2024-12-12 21:08:48 河北

    临刑前,田问孙,哥我还行吗,孙说行,闫问孙哥我还行吗,孙说你也行

  • 1 在渊 2023-09-07 19:44:55 北京

    一口气读完,非常抓人的纪实文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