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一九0五年冬,生于杭州,随父母旅食苏州。辛亥革命后,又迁居松江,一住三十年,遂为松江人。出一九二二年夏,在江苏省立第三中学(松江二中)毕业。秋,入杭州之江大学。参加非宗教大同盟,为校方所不喜,自动辍学。一九二三年秋,到上海,入上海大学。一九二五年秋,转入大同大学。一九二六年秋,又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同年,加入共青团(C.Y.)。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变后,归隐松江,任松江联合中学(后分出为松江县立中学)语文教师。
一九二八年秋,震旦同学刘灿波(呐鸥)创办第一线书店于上海,邀戴望舒和我主持编辑工作。我们办了一个小型文艺半月刊《无轨列车》,发表了戴望舒、姚蓬子的诗作,冯雪峰的《革命与知识阶级》和译诗,我的小说等。这个刊物,出至八期,即被禁止,书店亦被查封。
次年,又办水沫书店。得冯雪峰的帮助,请鲁迅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有计划地、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版了几种之后,因避免租界当局及官方注意,改名《科学的艺术论丛书》。这个书店,还印行了戴望舒、姚蓬子的诗集,柔石、胡也频、徐霞村和我的小说集;沈端先(夏衍)、刘呐鸥、冯雪峰、郭建英、林疑今等人的外国文学译作。此外,还创办了《新文艺》月刊,最初发表了章靳以、穆时英的作品。这个杂志,出至第八期,被禁停刊。淞沪抗日战争时,书店被炮火所毁,就停止了。在这时期中,我仍兼松江中学教职,每星期往来于松沪之间。因为书店编辑工作,系半义务性质,所得报酬,不足以维持一家生活。
一九三二年春,应上海现代书局之聘,主编一个大型文学月刊《现代》,从此才放弃中学教师职务,长住上海,为专业文艺工作者。一九三五年,《现代》出至六卷第二期,由于资方性质改变,书局为国民党文人所控制,我即辞职。
一九三五年夏,应上海杂志公司之聘,与阿英同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出了七十多种,因抗战开始而停止,没有完成全部计划。
一九三七年九月至一九四0年五月,在昆明云南大学文史系任教员、副教授。
一九四O年六月至十一月,旅居香港。十二月,回上海省亲。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七年,在福建,计在中等师资养成所一年,厦门大学四年,江苏学院一年。一九四七年夏,复员回沪,在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至一九五O年,转任大同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分配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直到现在。
一九三七年以前,我的文学烽动除了编辑工作之外,主要是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外国文学的翻译。抗战期间,写了一些散文。一九五O至一九五八年间,译了二百万字外国文学作品。一九五八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
已刊行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上元灯》(1990)、《将军的头》(1931)、《梅雨之夕》(1932)、《善女人行品》(1934)、《小珍集》(1936)。散文集:《灯下集》(1937)、《待旦录》(1947)。编著:《魏琪尔》(1951)、《域外文人日记钞》(1935)、《晚明二十家小品》(1934)。译文:《多情的寡妇》(1929)、《十日谈选》(1930)、《恋爱三味》(1931)、《波兰短篇小说集》(1936)、《捷克短篇小说集》(1937)、《匈牙利短篇小说集》(1936)、《今日之艺术》(1935)、《戴丽莎之一生》(1937)、《爱尔赛之死》(1943)、《称心如意》(1945)、《胜利者巴尔代克》(1945)、《丈夫与情人》(1945)、《渔人》(1952)、《轭下》(1952)、《荣誉》(1953)、《火炬》(1953)、《显克微支短篇小说集》(1955)、《雷蒙特短篇小说集》(1956)、《征服者贝莱》(四卷,1956—1958)。
未刊行的作品有,《纨扇集》(诗集);《现代英美诗抄》、《现代法国诗抄》(译诗集);《侮辱的时代》(译马尔洛中篇小说);《王修微集》、《宋人词话总龟》(辑本);《北山楼读词记》、《唐诗串讲》(古典文学);《水经注碑录》、《诸史征碑录》、《碑目丛钞》、《云间碑录》、《赵孟頫石墨志》、《龙门山北魏造像五十品集释》、《辑补宝刻类编第四卷上》、《汉碑叙录》、《汉碑年表》、《金石百咏》、《北山楼读碑记》、《集古别录》、《四续军寰宇访碑录》(以上碑版文物)。
0 有用 悼玉轩主人 2021-04-27 21:04:38
还算不错的了解词学的读物,缺点是名词选取不成系统,深浅不一,很多和音乐旋律相关的名词释义要是加上更多示例就更好了
0 有用 马达+s+狐猴 2021-11-26 15:11:14
一直將施先生當作最重要的一位鄉先賢並校友。施先生花甲之年而「忽然對詞有新的愛好」,不知吾人十年後將如何。
0 有用 风行水上 2022-05-26 10:13:51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词学工具类书籍,还是懂乐律的学者编写更为合适些。 施蛰存自称“对古代音乐,完全外行”,所以书中一些词的解释,不那么信服。比如“令、引、近、慢”这一节,他仅仅从词的字数分析:引和近属于小词,而非长调。我查了音乐学家杨荫浏的著作,杨氏认为,“引”曲子的序曲部分,“近”是"慢曲以后,入破以前,由慢渐快部分所用的曲调。我觉得这个解释合理得多。 施老花了很大功夫,对于每一个重要的词,...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词学工具类书籍,还是懂乐律的学者编写更为合适些。 施蛰存自称“对古代音乐,完全外行”,所以书中一些词的解释,不那么信服。比如“令、引、近、慢”这一节,他仅仅从词的字数分析:引和近属于小词,而非长调。我查了音乐学家杨荫浏的著作,杨氏认为,“引”曲子的序曲部分,“近”是"慢曲以后,入破以前,由慢渐快部分所用的曲调。我觉得这个解释合理得多。 施老花了很大功夫,对于每一个重要的词,如“长短句”、“近体乐府”、“琴趣外篇”、“自度曲”等等,都排列了很多宋元明清人的著作,从而给出自己的意见。坦白讲,不少词的叙述,我看得稀里糊涂,似乎没有达到作者在书的引言中交代的目的:弄清楚许多与词有关的名词术语的准确含义。 而且,本书中没有涉及词的音乐性的名词,是不完整的。 (展开)
2 有用 事有難言齋主人 2020-08-24 10:45:22
有些观点今天看来不无可商榷之处,如“近体乐府”一条下谓先秦诗即是歌,然亦无伤大雅。
0 有用 江南东路-汉文 2021-02-19 12:03:11
名纷义乱何以究?学到穷源自不疑。
0 有用 菩提树下百小合 2023-05-01 16:46:47 上海
甚佳!最近读美成,配合读解决甚多疑惑
0 有用 元宇宙的996 2023-01-09 21:06:02 天津
基础差的肯定是读不下来,没有诗词功底的人误入
0 有用 风行水上 2022-05-26 10:13:51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词学工具类书籍,还是懂乐律的学者编写更为合适些。 施蛰存自称“对古代音乐,完全外行”,所以书中一些词的解释,不那么信服。比如“令、引、近、慢”这一节,他仅仅从词的字数分析:引和近属于小词,而非长调。我查了音乐学家杨荫浏的著作,杨氏认为,“引”曲子的序曲部分,“近”是"慢曲以后,入破以前,由慢渐快部分所用的曲调。我觉得这个解释合理得多。 施老花了很大功夫,对于每一个重要的词,...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词学工具类书籍,还是懂乐律的学者编写更为合适些。 施蛰存自称“对古代音乐,完全外行”,所以书中一些词的解释,不那么信服。比如“令、引、近、慢”这一节,他仅仅从词的字数分析:引和近属于小词,而非长调。我查了音乐学家杨荫浏的著作,杨氏认为,“引”曲子的序曲部分,“近”是"慢曲以后,入破以前,由慢渐快部分所用的曲调。我觉得这个解释合理得多。 施老花了很大功夫,对于每一个重要的词,如“长短句”、“近体乐府”、“琴趣外篇”、“自度曲”等等,都排列了很多宋元明清人的著作,从而给出自己的意见。坦白讲,不少词的叙述,我看得稀里糊涂,似乎没有达到作者在书的引言中交代的目的:弄清楚许多与词有关的名词术语的准确含义。 而且,本书中没有涉及词的音乐性的名词,是不完整的。 (展开)
0 有用 飘来飘去 2022-03-03 15:49:11
施蛰存先生其实无意中给出一条词学研究的进路。词学的历史恰恰沉淀于一个个词学名词之中,其语义又随时代风潮而不断变革,通过追溯这些词学名词在不同历史分期的演绎,正可对词学、词体等关键理念作一发生学考察,重拟词学的知识谱系。于此,施蛰存先生开了一个好头。
0 有用 招蚊馆学士 2022-02-24 21:22:49
21年12月應博士複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