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挺经》按李鸿章口述的“挺经十八法”,共分十八卷,每卷分上、中、下三篇。每篇以经为纲,以事为纬,包括经文、经文注释、事典、点评四个部分,事典是从“事”的角度对经文的阐释,绝大多数是曾国藩的所作所为;点评也从经文出发,对经文中出现的以及历史上相类的人物、事件的总结、概括和评析。
挺经的创作者
· · · · · ·
-
曾国藩 作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昆虫破眠,才可以称为开启;谷子坚实,才可以作为下播的种子,如果种子不饱满,说明没有满腔生意,就不能作为种子;假如万物就这样在我心中开始,那就不能说达到了至静的境界了。然而静极生阳,大概生物也有一点萌动的仁心吧!气息静极,仁心却不止息,这难道不是可与天地相比的至诚吗?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页 -
同治十年(1870年)三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 近年焦虑过多,无一日游于坦荡之天,总由于名心太切,俗见太重二端。名心切,故于学问无成,德行未立,不胜其愧(惭愧)馁(气馁)。俗见重故于家人之疾病、子孙及兄弟子孙之有无强弱贤否,不胜其萦绕,用是忧惭,局促如蚕自缚。 这是曾国藩临死前一年写的下的文字,实际上是他对自己一生经验的总结。名心切,这对一个中国文人差不多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从小他们就受到这样的教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而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为天下的最大耻辱。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去为盗为匪,为娼为妓,但我们能接受并欣赏一个人成功成名,立德立言。我们只知道为盗为娼的危害,但不知道成功成名的危害。 名心切的人,必然俗见重。名心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成功、成名、成人、成才、成绩、成就、成仁、成礼、成全、成事、成家、成熟,等等,正是这样一种广泛的、普遍的心理愿望,使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期待,事事周全,样样完满,件件顺遂,这就是俗见。自然,就对疾病的有无,子孙贤良与否也格外看重。没有得到,就希望得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自己得到了,害怕子孙失去,自己没有得到又希望他们得到。人一天到晚就处在这样的患得患失之中,何处是个尽头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挺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 《挺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自首都图书馆借了《曾国藩全集》4册:《挺经》、《冰鉴》、《家书》、《家训》,作为湖南人,是有必要了解一番湖南出产的人才。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是首都图书馆有三排架子,上下各六层,累计18层全为各类《曾国藩全集》,一人占用如此多的空间,势必是值得研究的,于是借阅... (展开)
一部本该让人熟知的冷门书
断断续续读完了《挺经》,读过两个版本,一个十八章一个是十九章,好像以十八章的为准。 《挺经》的主要内容源于曾国藩家书,引用的也都是书信的内容,这本应该是曾国藩立言的一大成绩,不巧去世,没能认真总结下来。李鸿章算是继承了遗志予以整理,但从内容来看,并不上心,拼...
(展开)

看别人的方子,走自己的路——《挺经》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挺经》是总结曾国藩人生心得和成功经验的一部书,用李鸿章的话说,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其中比较经典的是“躬身入局”一说,体现了儒家当仁不让的精神和中流砥柱的风范。所谓“挺”,是一种性格、一种态度、一种立身状态、一种精神风貌。《左传》曰:正直为正,... (展开)
融中华文化精髓的一本经书
我是通过曾仕强先生才开始熟悉曾国强的人生哲学的。即使曾国强已经逝去一百多年,他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也格外实用。 一曰恒,人生行惟难、恒亦惟难。在你志得意满、风花雪月的时候,就容易忘记创业维艰,需要始终保持谦虚奋斗的精神,不要松懈自己而不断精进,不然就...
(展开)

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此书可惜在不是曾文正写的,只可算做曾文正公的一本语录。但大体精神也能够体现。我读此书最大的感慨是,凝练文字,才能深入内心。人心中能同时记忆的要点不超过三个。所以自我要求,只要规定做到三点。此十八诀乃是三点之延伸。 另外曾文正公所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 (展开)>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5)7.8分 107人读过
-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1)8.7分 477人读过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8.6分 47人读过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6.9分 3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挺经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