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弥留之际的书评 (158)

不换 2007-03-06 21:06:00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我弥留之际

福克纳写《我弥留之际》时,三十三岁,这部被外国评论家誉为福克纳最好的小说,分娩过程相当顺利,福克纳轻描淡写说:“那时我一天干十二小时的力气活儿,下班以后才能写作,只写了六个星期左右就写好了。”于是,与荷马《奥德赛》、乔伊斯《尤利西斯》、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相...  (展开)
SeaHoney 2011-08-01 22:17:43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我弥留之际》中的一个隐性象征

《我弥留之际》的寓言和象征性不必赘言,人们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以及与《圣经》的密切联系。 在重读过程中,我注意到第十一章,即医生皮保迪的独白一章中对本德仑一家的住处描写(P36~37)。通过皮保迪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本德仑一家居住在绝壁之...  (展开)
忧郁的废物 2012-11-25 13:51:42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苦难

苦难。整本书都是苦难。自己的苦难,他人的苦难。 而苦难的来源是什么,是他人。他人通过言语给主体苦难,也是通过言语给主体赦免。仅仅凭借言语。一句话,让一个家庭中的疯的疯,残疾的残疾,受辱的受辱。一句话,让一个女孩成为妻子,又是一句话,夺走了女孩自己的愿望。大家...  (展开)
虚空 捕风 2016-12-26 16:26:40

用一生时间去死 ——《我弥留之际》里的毁灭与重生

生与死向来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的诸多大家也都不遗余力地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倘若生的尽头是死,那么死的尽头又是什么?对一个人来说,死亡是毁灭还是重生?是逃避还是救赎?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就探讨了这一问题:女主人公本德伦...  (展开)
丁丁 2022-08-15 21:01:36 译林出版社2015版

《我弥留之际》|人类的悲歌回荡在黑沉沉的大地上

一百多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写下这么一段话:“我们这个时代,大家各自分散成个体,每人都隐进自己的洞穴里面,每人都远离别人,躲开别人,把自己的一切都藏起来,结果是一面自己被人们推开,一面自己又去推开人们。” 一百多年过去了,陀翁曾经写下的孤...  (展开)
引心 2010-09-15 13:24:49

历史的僭君

看了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一个感慨是人类真实的历史进程或许都是像书中这类乌合之众谱写的。人民委琐、狭隘、自私、各怀鬼胎、渎神、淫荡、懒惰,然而推动历史前进。而那些自称“伟光正”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历史的主角,他们只是历史的僭君罢了。 ps :福克纳的...  (展开)
商山葱 2023-01-12 08:13:31 中译出版社2016版

从微处理看《我躺着等死》李蓝两种译本质量暨福克纳写作艺术窥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首先说明,我非常尊敬李、蓝两位先生,拿他们的译本与原文对读,收获很大。 我要说的是,好的文学翻译,需要三位一体,语义的精准理解、较好的文学感受力、文字的肌理(节奏、呼吸、文气whatever)。前两个已经很难了,这最后一个尤其难,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语言颇遭污染毁坏的...  (展开)
拱廊街计划。 2022-04-24 20:15:10 译林出版社2015版

李文俊译本与蓝仁哲译本的差异评析(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英语原文(P27 Peabody):that pride, that furious desire to hide that abject nakedness which we bring here with us, carry with us into operating rooms, carry stubbornly and furiously with us into the earth again. 李译(P39 《皮博迪》)...  (展开)
方秉蕑兮 2018-07-26 17:38:59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版

读书|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章则有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由于我是第一次接触到“意识流小说”导致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一度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完全理不出个头绪。不得已之下停止了阅读。简单的查询了“什么是意识流小说”以及它的文体特征。 “意识流”原本是心理学术语,最早由威廉·詹姆士提出。由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把这个名词引入了文...  (展开)
二道涯 2014-11-25 22:53:02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AS I Lay Dying

听闻福克纳的大名已久,这是第一次读他的小说。震撼,确实不一样,填充了我对文学认真的另一个空白。 难怪余华和莫言都说很受福克纳影响,他的小说确实和我们平常看到的不太一样。一些伟大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悲惨世界》,都是凭其宏大的叙事反应了一...  (展开)
北鱼 2019-10-18 22:52:44

“他们在苦熬”(短评写不下)

如果说《喧哗与骚动》里福克纳仍然在试图深挖并呈现意识的流动性、依靠抽象的概念的纵深的话,那么在这里,意识流如同探针又如同探照灯——在保持了文学性的美感和意识直接的流动的同时,福克纳更多地揭示了一种形象——一个常人在观看世界时会瞬时产生的形象、所感和修辞。那...  (展开)
木瓜 2013-12-27 14:41:39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

看了两遍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里面的人物的思想还有埋葬的旅程慢慢的一点点的浮出。 安斯和艾迪一家有5个孩子,卡什、达尔、朱厄尔、杜威.德尔、瓦达曼。其中朱厄尔是艾迪和惠特菲尔德发生关系所生。艾迪死前就要求一家人把她尸体送回艾弗森老家埋葬,而这个要求仿...  (展开)
星尘 2023-11-14 14:57:06 漓江出版社2019版

“话语是最没有价值的,人正说话间那意思就已经走样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弥留之际》首次出版于1930年,一向被视为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 福克纳的这部小说在名气上或许不及他另一部作品《喧哗与骚动》,然而对初次接触福克纳的读者来说,《我弥留之际》要比《喧哗与骚动》更适合入门。 一方面,这部小说的篇幅更短,而且在技巧层面也远不...  (展开)
窗外那棵树 2015-03-14 12:22:33 漓江出版社2013版

典型人物浅析

没有读前面的序,我并不能完全确定朱厄尔爱马成痴,达尔被外人视为疯子,安斯是个无赖,当然杜威.德尔是个傻又缺爱的丫头,卡什是个呆子。 看了书后,我觉得卡什为木匠活所痴迷,安斯是个最冷血的人,朱厄尔有他的马作为精神依靠,而杜威.德尔呢,正被女性的特色所折磨着...  (展开)
刺歌雀 2022-07-06 22:24:54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版

他们在苦熬 | 《我弥留之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痛苦该怎样描述?受损害者伏地嚎啕大哭、目睹不公者语句凝噎或者以心理建设与崩毁去展现此人的绝望……形式的清单是无穷无尽的,福克纳从中摘取一条。“细化”,把令人烦躁的事情铺陈,不停地“细化”,使每一个人围绕一件琐碎烦闷至极地事件展开行动和念想。“细化”此事件本...  (展开)
琳琅 2023-03-10 00:05:10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版

生命如光在棱镜中碎掉‖有关福克纳之《我弥留之际》

今天才读完我弥留之际,有些晚了,但真厉害啊;不论是读索尔贝娄还是读纳博科夫都感觉蛮强的,但福克纳永远是我阅读史中的美国文学唯一指定真神。 这本书是在喧哗与骚动之后写的,确实感到有那样的影子;但将视角和叙事在碎裂开的截面中进行和推动,和喧哗与骚动那种在当下往过...  (展开)
Joy 2022-05-19 14:13:14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版

一部荒诞剧、“一首”寓言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先说说作为才学疏浅的我,这样的一般读者,在第一次阅读这部作品过程的一点感触。 在开始的几个章节,内心有一种莫名的苦闷感,一种悲凉、颓废的感觉压抑在胸口 ,因为窗外这两天的天气都还不错,作品传达给我的种种负面情绪,让我在想,是不是这本书需要先放一放,后续再读更...  (展开)
虫虫 2018-05-08 13:49:33 译林出版社2015版

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过那种不死不活的漫长日子做准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意识流小说,《我弥留之际》并没有那么晦涩,通过十几个人物的独白基本可以抓住故事的主线和人物性格,梳理一下情节: 艾迪是小学教员出身,经过几十年生活的煎熬,终将撒手归西,小说便以此开篇。艾迪是本德伦家五个孩子的母亲,她要求丈夫安斯在她死后将她的尸体运到家乡...  (展开)
Joy-forever 2018-01-13 20:33:50

可怕的生活,自私的真相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来是帮蒋姨妈还,还之前翻了几页,没看明白到底在说个啥,也没舍得就还掉了,姨妈看的时候给我说“讲得是一个人临死时,大家的对她的看法?”,我理解成了人临终前的感受,还在纳闷,人临终前要怎么记录下来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呢;零零碎碎的每个人都在说,我也记不住到底是...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后页> (共158条)

订阅我弥留之际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