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亨利·米勒的一部自传小说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就是要向人们展现作家本人的真实境况。作家将此看做他自己的一幅“自画像”。在亨利·米勒看来,真实的自我不仅在于自我的外在经历,更重要的在于自我的各种感觉、感受,自由的思想以及梦境与幻觉。于是,构成作品的是大量的超现实的梦幻、纷繁多变的象征以及对往事意训流式的追忆,除去魔幻—般的艺术表现手法,作家苦苦寻求梦想中的精神家园的执著一样惹人感动。
黑色的春天的创作者
· · · · · ·
-
亨利·米勒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l-1980)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琼的鼓励下开始写作。1930年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穷困潦倒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大瑟尔。在那里他创作厂“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国出版。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
亨利·米勒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l-1980)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琼的鼓励下开始写作。1930年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穷困潦倒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大瑟尔。在那里他创作厂“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国出版。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
亨利·米勒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但艾略特认为《北回归线》的深刻洞察力远远胜过劳伦斯,艾兹拉·庞德显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与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和伍尔芙相提并论。
目录 · · · · · ·
《黑色的春天》译者序
关于亨利・米勒
1 第十四区
2 春天的第三或第四天
3 一个星期六下午
4 天使是我的水印图案
5 裁缝铺
6 杰勃沃尔・克朗斯塔特
7 进入夜生活
8 来回漫步于中国
9 脱衣舞酒吧
10 大都市疯子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你发现正的对应物时,你就——一无所有了。你有那种想象的,瞬息间的东西,称之为“收支平衡”。平衡从来不存在,它是一种骗局,就像把钟停下,或者宣布休战。你结账,为的是要加上一个假设的重量,为的是要为你的存在制造一个理由。 我从来没有能够达到平衡。我总是负的东西,因此我有一个理由继续下去。我正在把我的整个一生都放到平衡中去,为的是可以达到一无所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2页 -
I am a man without a past and without a future. I am -- that is all. I am not concerned with your likes and dislikes; it doesn't matter to me whether you are convinced that what I say is so or not. It is all the same to me if you drop me here and now. I am not an atomizer from which you can squeeze a thin spray of hope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黑色的春天"的人也喜欢 · · · · · ·
黑色的春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7 条 )

在鲸腹中,是现代人的桃花源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黑色的春天》首次发表于1936年,是亨利·米勒的第二部自传小说,与其两年前(1934年)发表的《北回归线》以及三年后(1939年)发表的《南回归线》共同组成了自传三部曲。 恰如本书译者杨恒达先生在开篇译序中介绍的那样,《北回归线》发表之后引发了轩然大波,使得亨利·米勒... (展开)
混沌,真实,梦呓,探寻

我还将痛苦地活过多少个黑色的春天

Under what dead moon do you lie cold and gleaming?——其实是读书笔记,但是读书笔记要一条一条发太麻烦了。

“每一件有形式的东西都有看不见的实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跳过了两条著名的“回归线”,选择《黑色的春天》开启对亨利·米勒的阅读。“自传三部曲”可能是杠铃的样子,两头很有份量,但需要抓住横杆才能把它举起来。私以为,虽然“黑春”不是米勒最有话题性的作品,但它应该是个重要的抓手,从此切入,或许不会因持续的冲击而形成某种... (展开)
我可以永远沉溺于亨利米勒
> 更多书评 2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译林出版社 (2013)8.3分 827人读过
-
Grove Press (1994)8.2分 27人读过
-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5)8.6分 370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24)8.9分 3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那些虽不热门,却想推荐给所有人的好书 (°Landy)
- 李海鹏外国小说阅读趣味索引 (狠狠红)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所有事物在你之中沉没 (Irgendwann)
- 中外古今禁书收藏 (水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3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黑色的春天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Hespereia# 2014-11-19 17:38:53
永远跟不上他的节奏,仿佛在梦境中随波逐流,被无端地拉扯向未知的漩涡。然而一切光怪陆离都在醒来时,在放下这本书时,如同被清晨的严寒惊散的梦般销声匿迹,我无法抓住任何一个可以用语言谈论的碎片——然而,很美。
2 有用 鸟 2018-04-15 15:03:17
亨利·米勒的书最好在半睡半醒中读。太清醒,受不了;完全做梦,那还不如放下书睡觉。
0 有用 xxxii 2016-03-21 23:31:00
看的过程中感觉很多地方翻译的很生硬,原版应该会更出色 但!还是!喜欢这个神经病。 "想象一下你手上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的命运。坐在你母亲子宫的门前台阶上,你消磨时间——或者时间消磨你。"!!
1 有用 cassidy 2014-11-28 17:50:09
奇怪最后那句为何与南/北?回归线中完全一样地出现 总是兴高采烈(the happy nihilist)有什么东西比最后的晚餐更可怕更概念化到令人作呕的地步呢?有什么东西比蒙娜丽莎更矫揉造作呢? 对事物的感受力能充分表现出来,不受理智的支配,也没有视觉的精确性:这就是表现的开始. 海蜇也是一首诗.你戳戳它这儿,戳戳它那儿,它滑行,厚墩墩,酒,凝,它有结肠与肠子,它是蠕虫状的,无所不在的.
3 有用 旗旗 2006-09-06 20:28:50
他是个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