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全集》的原文摘录

  • 语法无用论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当中是相当流行的。他们说,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不讲“文法”,可是出了很多能文之士。反之,现在很多人学了语法,可是文章写不好,包括语法学家本人在内。这个话,听起来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但是有很大的片面性,逻辑上有问题。正如同有些人说,有人不讲卫生,也不生病,有人讲卫生,要生病照样生病。事实怎么样呢?事实是,讲卫生的人总是比不讲卫生的人少生病。文章的好坏,语法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要多读范文,讲究作文法,讲究逻辑思维。可是就拿语法这一件事来说,学过语法的人比起没有学过语法的人来,文字通顺的比例总要大些。古时候不讲语法,出了不少文人学士,一点不错,可是同时也出了数不清的文理不通的读书人,不过他们写的东西都没有传下来,大家都把他们忘了就是了。人们的各种技能很多是靠经验得来的,是不知不觉学会的。可是如果能够把经验总结总结,懂得其中的道理,把不自觉的变成自觉的,不但知其当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他的技能就会得到巩固和提高。这个原则也适用于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是一种技能。 (查看原文)
    豆友14860663 2赞 2020-02-15 15:45:11
    —— 引自第163页
  • “难免不出乱子”和“难免要出乱子”是一样的意思。第一句严格说是错误的,虽然现在口头上相当流行。 语言里涉及否定、疑问、可能、担心等等概念的时候,常常会有正反两说意思相同的情形,不仅仅汉语如此。不过有的已经固定,大家承认,有的还不固定,还认为不正确。像“差点儿没摔倒”=“差点儿摔倒”,就是已经得到承认的例子。还有“好不利害”=“好利害”。下面是还没得到大家公认的例子: 一个人只要工作着,就可能或者难免不发生一些缺点和错误(中国青年报1956年9月24日) 以免在教学工作上少受到一些影响(光明日报1956年2月20日) 谁也不能否认这些戏没有教育意义吧(长江日报1957年4月4日) 我愤而连他们允许我续教的宗教史也拒绝不教了(人民日报1956年10月28日) (查看原文)
    Pimlico 1赞 2020-07-18 20:49:06
    —— 引自第15页
  • 星号在本书以及讲句法的别的著作里是用来表示那样的一串词,那是大多数说这种语言的人认为不通或不被认可的,其所以不同是由于不符合语法结构的某一侧面。这种语法结构是人们设想出来用以确认一串词是英语(或正在讨论中的某一语言)里的一个句子的。凡是用星号标记的例子都是造出来借以说明句法的某一点的。丝毫没有以此作为说英语的人实际可能犯某种“错误”的例子的意思。正相反,足以发人深省的是语言学家引来作为不合语法的例子常常正好是不会出现的,除非说话的人不寻常的、令人惊异地背离常态。为什么这种句子不会出现?说得更具体些,这种例子“怪”在什么地方,“不可能”在什么地方?语法上能够怎样说明这种“奇怪”? (查看原文)
    豆友14860663 2020-02-14 22:52:33
    —— 引自第576页
  • 学英文的事,如限于看看简写本小说之类,也不妨花点时间。至于看专业书,大概是比较好懂的皆已过时,时髦的书或论文连我都不太想看。新的术语层出不穷,词典里是没有的,要前前后后翻来覆去的看才有点似懂非懂。懂了又往往觉得没什么用处,甚至怀疑其说能否成立。所以我劝你死了这条心吧。 (查看原文)
    Pimlico 2020-07-18 20:06:07
    —— 引自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