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瑞士)弗·迪伦马特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译者: 张佩芬 / 高剑秋
出版年: 2004-1
页数: 492
定价: 25.00元
丛书: 世界侦探推理名著精选
ISBN: 9787501428212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译者: 张佩芬 / 高剑秋
出版年: 2004-1
页数: 492
定价: 25.00元
丛书: 世界侦探推理名著精选
ISBN: 9787501428212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收入瑞士侦探小说家迪伦马特的四篇代表作《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嫌疑》《诺言》《司法》。
著名的贝尔拉赫探长是无可非议的主角,为主持公道、惩治犯罪而施展才华,从容面对上司的冷谈、重病的折磨、世俗的偏见,成为维护法律的一把利剑。
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的创作者
· · · · · ·
-
张佩芬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弗德里希·迪伦马特,瑞士籍著名德语作家。
目录 · · · · · ·
法官和他的刽子手
嫌疑
诺言
司法
嫌疑
诺言
司法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人研究观察,否则我们就会被写进一本书里去。 2. 一次暴力行为的动机越是属于精神方面的,就越凶残;越是有意识的,就越得不到原谅。 3. 一个人在挨到一下打击时,会不由自主地用手抵挡以保护自己,因此一面盾牌也可以说是一只假手。 4. 我采取行动,不是为了我在其中过着艰难生活的这个优秀的社会,不是为了我周围的那些叫人受不了的行尸走肉,而是为了正义,为了伸张正义;我必须采取行动,因为我要维护最后残余一点的人性。 5. 一个人装成另一个人,而使原来的自己化为乌有,这确非一件简单的事,必定还有别的知情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 -
老人滔滔不绝地讲述起土耳其的、罗马尼亚的、保加利亚的、南斯拉夫的、捷克的烹饪艺术。两个人相互抛出一道道佳肴,像在玩儿抛球似的。钱茨出汗了,心里在诅咒。两个人始终没有从烹饪艺术上转移开,但是最后,在三刻钟之后,他们精疲力竭了,似乎在内心举行了一次冗长的宴会。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世界侦探推理名著精选(共17册),
这套丛书还有
《古堡钟声》《月亮宝石》《特伦特最后一案》《碧眼姑娘》《青春的证明》
等
。
喜欢读"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的人也喜欢 · · · · · ·
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不可理喻的世界——说说《诺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的理智不可避免地是有裂隙的。 ——迪伦马特,《诺言》 这部小说简直泼水不进,你根本找不到它的任何破绽,因为它的目的本不在于证明侦探或罪犯思维和逻辑的严密,而是为了指出它们的局限。这部小说实际刻画的对象是根本没有破绽的,因为,“破绽”这个概念根本不适用于这... (展开)


Wer hat gewonnen?--法官输了,你却赢了
一开始,我对这本在外教课上被用作教材的书并无多大兴趣,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只是这个自大的男人写的一部花哨的侦探小说。今天把它读完以后,我知道我错了。 在叙事方面,手法老到的作者一开始就把聚焦灯打在Gastmann身上,故意淡化或者隐去令人生疑的其他线索,比...
(展开)

正义只有在相同的罪人中才能得以伸张
正义只是一种思想,所以在正义面前,一个执法者未必会比一个罪犯更好。 在正义面前,每个人都是凶手。 法官担任的职位是值得思索的,他需要维护一个如此不完善的机关,也就是司法部门,使它能起作用,使它监督人们按一定的规范办事。一个法官就个人来说并不需要公正,就像教皇...
(展开)
> 更多书评 17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群众出版社 (2012)7.6分 295人读过
-
群众出版社 (1997)8.8分 17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王二推荐 (Cloudnine)
- 精彩中短篇推理小说推荐榜(附出处) (纳兰潜艇)
- 德语文学重要作品 (冷猫)
- 梁文道“一千零一夜”书单 (哦)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钟螺 2014-10-14 21:31:37
迪伦马特是好的。每一篇都有既视感,每一篇都像是我想写而未能写的作品。对推理类型本身的消解,从另一种角度去探讨后期奎因问题,每一次逆转都使人陷入更复杂的茧中,彼此都不负责任。“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说的其实是奥斯维辛之后,诗歌以及文学的尺度改变成所有的噩梦中都不曾出现的格局。
0 有用 小鱼@苏樱 2011-09-06 15:01:45
哇,精彩啊!
0 有用 大毛光光头 2010-02-26 22:28:45
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出色, 王小波把他夸得太好了吧? 或者是翻译的不够好?
0 有用 银古桑 2008-07-28 14:07:27
好早以前看,完全是因为连岳推荐。不过确实是好。
1 有用 赶得及 2011-09-04 23:43:12
四篇皆为深度的人性斗法,后三篇尤其意义复杂多元,巨大的阐释空间.前两篇一个生命只剩一年的老侦探面对两个深度虚无主义者,那虚无宣言的凌厉调子颇似陀翁笔下那些人物的风格,第三篇一个面对一件具体的冤案无法释怀的天才侦探抛弃一切不顾所谓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贡献这类思维去苦苦追寻他所认为的正义,第四篇是迪伦马特晚年作品,复杂,激越,悲观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