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梅文
出版年: 2001-1
页数: 140
定价: 10.70元
丛书: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ISBN: 9787532725328
内容简介 · · · · · ·
命名与必然性是美国当代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模态逻辑语义学创始人之一的克里普克所著。本书是其代表作。书中所提出的两个新理论曾引起西方分析哲学界持续10多年的大决战。
命名与必然性的创作者
· · · · · ·
-
索尔·阿伦·克里普克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 1941—),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模态逻辑语义学创始人之一。他少年时期已显得颇有才华,16岁念中学时写的一篇关于模态逻辑和直觉主义逻辑语义学的论文,曾引起美国逻辑学界的注意。后就读于哈佛大学,从师于蒯因等人。毕业后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克菲勒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77年在普林斯顿任哲学教授,不久升任麦科什(McCosh)讲座哲学教授。他主持过牛津大学的洛克讲座,担任过美国的《哲学逻辑杂志》和《符号逻辑杂志》以及以色列的《哲学》杂志的编委。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叶,克里普克侧重于数理逻辑,特别是模态逻辑的研究,写出了《模态逻辑是一个完全性定理》(1959)、《关于模态逻辑语义学的研究》(1962)、《模态逻辑语义分析》(1963—1965)等重要论文,这些...
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 1941—),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模态逻辑语义学创始人之一。他少年时期已显得颇有才华,16岁念中学时写的一篇关于模态逻辑和直觉主义逻辑语义学的论文,曾引起美国逻辑学界的注意。后就读于哈佛大学,从师于蒯因等人。毕业后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克菲勒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77年在普林斯顿任哲学教授,不久升任麦科什(McCosh)讲座哲学教授。他主持过牛津大学的洛克讲座,担任过美国的《哲学逻辑杂志》和《符号逻辑杂志》以及以色列的《哲学》杂志的编委。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叶,克里普克侧重于数理逻辑,特别是模态逻辑的研究,写出了《模态逻辑是一个完全性定理》(1959)、《关于模态逻辑语义学的研究》(1962)、《模态逻辑语义分析》(1963—1965)等重要论文,这些论文树立了他在模态逻辑语义学方面的地位,使他成为模态逻辑语义学的创始人之一。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克里普克的研究逐渐转向哲学方面。他在模态逻辑语义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观点,这些新观点在下列论文和专著中得到充分阐述:《同一性与必然性》(1971)、《命名与必然性》(1972)、《真理论概要》(1975)、《说话者的指称和语义学的指称》(1977)、《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1982)等等。其中,《命名与必然性》一书是他的第一本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主要提出两个新观点:一、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二、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他的这两个新观点提出后,引起了西方分析哲学界一场持续10多年的大论战。下面,我们将分别概述这两个新观点,并提出一些简略的评论。
目录 · · · · · ·
第一篇演讲(1970年1月20日)
第二篇演讲(1970年1月22日)
第三篇演讲(1970年1月29日)
跋
原文摘录 · · · · · ·
-
我在研究模态逻辑时就认为,正像威金斯(Wiggins)所说的,莱布尼茨关于同一物的不可辨别性原理与矛盾律一样是自明的。我总也不明白,为什么居然有些哲学家会对这一点抱有怀疑。对模态逻辑(即关于“可能世界”的语义学)进行的模型论研究只能证实,那些涉及模态特性的所谓反例最后总是被证明为与某种混乱有关:有关的语境并不表示真正的特性;范围上存在着混淆,或者将个体概念之间的偶然吻合与个体之间的同一性相混淆。而模型论则把这一切彻底澄清了,虽然这个问题在直观的水平上就应该是充分清楚的。如果撇开从x无需具有必然存在这个事实所得出的种种令人困惑的考虑,那么,根据(x)☐(x=x)和莱布尼茨的同一律,同一性是一种“内在的”关系的原理,即可得出:(x)(y)(x=y⊃□x=y) [什么样的配对(x,y)可以成为反例呢?这不是不同对象的配对,因为那样一来前项就是假的了;也不是任何对象与其自身的配对,因为那样一来,后项就是真的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绪言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命名与必然性"的人也喜欢 · · · · · ·
命名与必然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叶闯:克里普克指称理论的语用学论证

【转】洪汉鼎:克里普克的命名和必然性理论


叶峰:关于克里普克模态性的一个自然主义解释


张建军:偶然性的逃逸与捕捉——Kripke「物理必然性」疑难的一个解答
> 更多书评 1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8.4分 270人读过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9.1分 156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8.6分 67人读过
-
Wiley-Blackwell (1981)9.3分 6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上海译文老版) (行走的笔尖)
- 语言哲学 (万古悲风)
- 本能欲望 (一片云)
- 索尔·克里普克 (Zelan)
- 近期待购之书 (Icarus2022)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命名与必然性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歪子 2015-10-31 00:13:21
神童你好,神童再见
0 有用 Stultus 2018-05-06 19:10:05
码一下,膜大神。克里普克的文风算是我很喜欢的那种啦
0 有用 Leo 2019-04-20 21:51:43
假装读懂了。克里普克提出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对抗罗素、维根特斯坦的“摹状词理论”。罗素一派认为专名通名都有自己内涵,其实质是限定摹状词,命名就是把一组摹状词与一个名称相关联,取决于命名对象具有这样一组特性。克里普克认为命名活动取决于名称与某种命名活动的因果联系,命名不是依据对名称意义的了解,而是对某些历史事件及其因果影响的了解。
0 有用 兰德尔 2021-12-25 13:19:52
【已存柜】 p63注释1“不可能的传教力量(impossible missions force)”或应为“不可能任务局”
0 有用 Acht 2018-07-19 16:05:16
这种书,第一次读完甚至读完几遍,大概也很少有人说完全读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