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的“最后旅程”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文学的创新模式之一,是拆解某些文学作品的传统文本,移入现代观念,让那些经典故事中的人跳脱传统叙述模式,从而产生强烈的陌生化效果。托马斯的《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就是这样一部以文学名著《简·爱》的“续书”形式推出的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
不同于另一部著名“续书”《藻海无边》对《简·爱》完整的重建,《最后旅程》利用了中国盒的结构模式,将简·爱的婚后生活放在一个名叫米兰达的夏洛特研究者的小说创作中,将真实与虚幻、历史与现实合起来,对女性感受共同的关注成为联系三者的纽带,而简·婚姻生活的戏仿,也在某种意义上给十九世纪妇女的“天使”形象蒙上了虚无的阴影。
原著中,简·爱尽管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经历了多磨难,最后的结局是与罗切斯特缔结良缘,“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小说最后一章中,简·爱自述道:“我结婚已逾十年……我认为自己无比幸福,幸福得简直难用语言形容。”然而在托马斯的翻案文本里,婚后的简·爱却并不幸福。新婚之夜她就有几分失望,因为罗切斯特已丧失性能力。尽如此简还是努力把自己的“本我”压制在无意识的深处。她甚至想“即使没有治疗的办法,只要有爱情,我能接受没有孩子的现实”,然而,她的苦闷却是无法消除。
最后,债权问题一种“无可名状的因素”,促使她踏上了寻找罗切斯特之子的旅程。在马提尼克岛,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与罗切斯特离别多年的儿子罗伯特正是在那时,她终于体会到为女人、为人妻的欢乐,找到了转瞬即逝的幸福。但她毕竟在名分上是罗伯特的继母,当欲望得到满足后,简的心中便埋下了沉重的负罪情结,她的欢乐昙花一现,即便她已怀上了罗伯特的骨肉最终还是以死为自己不懈奋斗以追求幸福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小说中对虚构的再度虚构,是并置的第二个独立文本中的女学者米兰达的故事实现的。米兰达去马提尼克岛参加学术会议,并拟定一个新的写作计划:根据夏洛特“遗留的手稿来续写简·爱的不幸婚姻,以发掘出“一些受压抑的主”。与简婚后面临窘迫情形相仿,米兰达的婚姻也陷入重重危机。米兰达的父亲老史蒂文指责她丈夫为“清教徒”,据此读者不难猜出她和丈夫的性生活不和谐。她所描写的简的婚姻不幸实质上折射出她自己的不幸婚姻。在体验到一系列类似《白色旅馆》中丽莎所经历的迷惘、痛苦后,米兰达在马提尼克岛以性放纵的方式,让自己从精神危机中解脱出来。
托马斯在《最后旅程》中秉承《白色旅馆》对爱情、死亡、性爱等主题的思索,探索本我和自我、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狄浦斯情结等弗洛伊德理论在文本中的运用揭示出人生充满失落、痛苦和孤寂的本质。
节选自
http://www.ewen.cc/licai/bkview.asp?bkid=207275&cid=648386
简·爱的“最后旅程”
|
> 去夏洛特的论坛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