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远人 短评

热门 最新
  • 23 兔子晴 2013-11-27 23:35:29

    围绕此书的争论(掐架)比书本身更好看!各派掌门各自找来站台的互斗一番,最后罗大师出手,左拍拍右打打就都老实了。对“主体如何介入往昔”的思辨应该是新闻学和史学离得最近的一刻了吧,如果两边的学者联手合作应该很有趣呀!

  • 13 Joseph.C 2012-04-24 13:19:15

    罗志田的序非常见功力。何伟亚理论强于史料,阐释史料时观念先行,把历史考据变成了后现代的游戏场——无语……马嘎尔尼使团觐见礼仪的考据可参见黄一农《印象与真相》一文。

  • 5 独孤海上漂 2013-06-02 22:17:35

    作者把理藩院负责接待的藩部年班朝贡与礼部负责的藩国朝贡混为一谈了

  • 2 辄馨 2008-01-31 16:54:00

    这本似乎是五年前看的吧!评价不少,口碑不好!

  • 2 叶藏.!!张寄奴 2009-03-17 16:50:56

    又一次证明了高中历史课本的无知····

  • 1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5-10-21 23:57:04

    还是没太懂后现代史学究竟是什么劳什子,只能靠罗大师的译序来理解了。原书处理得有些琐碎,不过毕竟是研究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一事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 1 陳小野 2006-10-21 13:19:07

    后现代,看看你有多后!

  • 1 苔衣 2015-11-24 17:27:32

    后现代话语介入的中国史研究。

  • 1 yrh 2012-12-17 01:29:42

    一言以蔽之,何伟亚的努力就是要解构马嘎尔尼使团在“现代性”话语下天然的优越地位,以及重构在“现代性”话语下清廷被掩盖的政制与文化。拆解的努力非常成功,但重构方面则还有不足。

  • 0 城市笔记人 2008-12-07 07:58:57

    一本曾经带来汉学研究巨大争议的书

  • 0 2014-04-03 11:18:43

    : D829.561/2221

  • 0 青(求己) 2011-12-12 16:28:22

    现在已经记不清这本书到底说了些啥?就记得清朝皇帝是多头君主

  • 1 余好问 2018-08-16 12:55:49

    不太好懂的一本书,幸而我罗序中有详尽介绍。一大贡献是强调也极好的示范了现代话语在历史研究中造成的误读,主张回归到历史发生的当时的语境中去。在九十年代这样的提法应该是前瞻性的,我罗也十分同意。此外,私以为虽然我罗自称对后现代史观这样高级的理论不大了解,但他的作品中很多很多都充斥着它的影响。文章认为这是两个完全异质的都具有扩张性帝国的碰触,回归具体语境中,乾隆也未必是自大,英国也难说是先进。如我罗所言,何对满蒙回的多主制和天下秩序式处理模糊,这中间应有个区分。进而我以为如果要强调蒙古、满内亚属性构建世界帝国(多主制),那么也要区分它与天下秩序的传统中华帝国观的关系。总之,也许本书的方法论启示意义远远超过了对具体事件的讨论。

  • 0 南渡錄 2012-12-21 19:43:59

    找出來複習下

  • 0 杨梅酒 2012-01-20 03:23:14

    从后现代视角出发重新对马葛尔尼使团进行解读,引发的学术讨论比此书本身更有意思,算学术代沟的体现吧。中译本罗志田的序挺好。

  • 2 阅湖 2020-05-28 22:20:01

    纪念一下今晚在孔网淘得1797年第一版《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卷一),而且竟然还是新加坡奠基者托马斯·莱福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的旧藏!

  • 1 潘晓婷 2017-11-03 00:49:17

    颠覆、解构、叛逆。后现代就像看啥都不顺眼的青春期的孩子。

  • 0 小荷 2009-10-31 08:40:08

    沿中线而行

  • 0 akid 2010-02-21 15:18:21

    史料的组织 观点的提出和论证 文献综述的完整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