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博文(旧译“小布尔”,Parks M. Coble)历史学博士。1975-1976年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执教。1976年至今一直在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任教,任该校历史系教授。
著作有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ement, 1927-1937(Cambridge, Mass: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 Series, 1980);Facing Japan Japan: Chinese Plotitics and itics and Japansese Inmperialism, 1931-1937(Cambridge, Mass: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 Series, 1991);Chinese Capi...
柯博文(旧译“小布尔”,Parks M. Coble)历史学博士。1975-1976年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执教。1976年至今一直在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任教,任该校历史系教授。
著作有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ement, 1927-1937(Cambridge, Mass: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 Series, 1980);Facing Japan Japan: Chinese Plotitics and itics and Japansese Inmperialism, 1931-1937(Cambridge, Mass: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 Series, 1991);Chinese Capitalists in Japar's New Order: The Occupied Lower Yangzi, 1937-1945(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aia Press, 2003)。另在Chinese Dtudies in History等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中国近现代论文年10篇。
0 有用 lostcherry 2011-02-09 14:12:10
做到100%中肯只能是痴人说梦,但能以处身事外而目光毗邻的考察来近乎客观的阐述中日战争的起源,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1 有用 子明 2013-12-13 15:39:33
上海中心图书馆外借,好像很难买到了!
0 有用 艱致 2014-05-09 23:33:55
中国近代史发展中的“日本因素”。
2 有用 萧湘 2011-04-17 18:58:21
30年代内政外交之连环关系,极好的近代政治史研究。
1 有用 山阴道上 2022-06-20 10:29:32
本书在篇幅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对邹韬奋的过于强调,连篇累牍引用《三民主义周刊》以反映民论舆情。但在很大层面上,作者的努力在于营造“最后关头”的氛围,中日走向战争的历史脉络,而非如教科书将十年历史割裂成日本入侵中国,国府外交、备战与共产党抗日等多个主体板块。虽然本书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将蒋与地方势力作为中国的整体进行论述,外交、经济、政治变动都是依附于“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下的讨论,但... 本书在篇幅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对邹韬奋的过于强调,连篇累牍引用《三民主义周刊》以反映民论舆情。但在很大层面上,作者的努力在于营造“最后关头”的氛围,中日走向战争的历史脉络,而非如教科书将十年历史割裂成日本入侵中国,国府外交、备战与共产党抗日等多个主体板块。虽然本书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将蒋与地方势力作为中国的整体进行论述,外交、经济、政治变动都是依附于“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下的讨论,但无疑我们能感受到时代发展的旋律——尤其是反日情绪并不是在九一八之后便一直处于高水位阶段,其如何一步步走向高涨,这又如何与国府外交产生联动。历史并不能简化成冲击与回应的简单模型,如何更好看到人,尤其是历史多主体作用的波澜壮阔,本书为抗战前期史叙述,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