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弗雷德里克出身于外省一个靠地租维持生计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后去巴黎法学院学习。在一次回乡省亲的船上,他邂逅了画商阿尔努夫妇,并对阿尔努夫人一见钟情。回巴黎后,弗雷德里克想方设法和她交往,却一直没有结果。此后他结识了交际花罗莎娜特,陷入了双重爱情而不能自拔。为了挤入上流社会,他又追求大银行家当布赫兹夫人,但对阿尔努夫人的爱情却始终未变。当布赫兹夫人发现弗雷德里克另有所爱,断然与他分手。弗雷德里克只得转而回到家乡,试图寻找一直热恋着他的少女路易丝,不料路易丝也已另嫁他人。当他终于和阿尔努夫人重逢时,后者早已破产,而且满头白发。在经历了一番风雨之后,弗雷德里克挥霍掉了他的大部分财产,爱情、事业的美梦都如泡沫般破碎,终于过着孑然一身、清贫潦倒的生活。
在《情感教育》中,福楼拜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碌碌无为、虚度年华、“集一切弱点之大成”的青年形象,讲述了后者在...
弗雷德里克出身于外省一个靠地租维持生计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后去巴黎法学院学习。在一次回乡省亲的船上,他邂逅了画商阿尔努夫妇,并对阿尔努夫人一见钟情。回巴黎后,弗雷德里克想方设法和她交往,却一直没有结果。此后他结识了交际花罗莎娜特,陷入了双重爱情而不能自拔。为了挤入上流社会,他又追求大银行家当布赫兹夫人,但对阿尔努夫人的爱情却始终未变。当布赫兹夫人发现弗雷德里克另有所爱,断然与他分手。弗雷德里克只得转而回到家乡,试图寻找一直热恋着他的少女路易丝,不料路易丝也已另嫁他人。当他终于和阿尔努夫人重逢时,后者早已破产,而且满头白发。在经历了一番风雨之后,弗雷德里克挥霍掉了他的大部分财产,爱情、事业的美梦都如泡沫般破碎,终于过着孑然一身、清贫潦倒的生活。
在《情感教育》中,福楼拜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碌碌无为、虚度年华、“集一切弱点之大成”的青年形象,讲述了后者在感情和事业上的失败经历。弗雷德里克原本有着得天独厚的资质、美好远大的前程,他对阿尔努夫人的爱情确实那么真挚、纯洁。然而,在巴黎上流社会虚荣奢靡、尔虞我诈的风气熏陶下,他不但荒废了学业,连情操也变得低下了:他为满足肉欲玩弄烟花女罗莎娜特;在好奇心的驱使和钱财的诱惑下去“爱”天真烂漫的少女路易丝;为了实现向上爬又去追求朱门贵妇当布赫兹夫人。周围的环境加上他意志薄弱、耽于幻想、对万事都缺乏进取心的性格,理所当然地导致了他在事业上与感情上都一事无成。
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把主人公性格的塑造和命运的描写,同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情感教育》反映了1840年至1867年间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法国社会生活,特别是1848年的革命贯穿其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瑰丽宏伟的社会画面。作者把主人公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糅合在一起,显示了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弗雷德里克初到巴黎时,在街头目睹了群众反抗金融贵族的集会,作为中小资产阶级的一员,他当时采取了支持革命的态度。但是,当他融入了巴黎的奢靡生活之后,便很快背弃了他原先的立场。二月革命时,他还不由自主地来到街上,旁观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但到了当局镇压六月起义时,他却躲在枫丹白露与罗莎娜特作乐;而拿破仑三世政变的时候,他更是忙于鬼混在罗莎娜特和当布赫兹夫人这两个女人之间。弗雷德里克的失败经历,实际上也是他的堕落过程,福楼拜通过他的命运,谴责了资产阶级社会对年轻人的不良影响,揭示了那个时代使一部分资产阶级青年意志瘫痪、贪图享乐,乃至最终成为废物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情感教育》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弗雷德里克一个人的命运,而且是1840年至1867年整个法国的社会状况。
情感教育的创作者
· · · · · ·
-
居斯塔夫·福楼拜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鲁昂,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的院长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仔细观察和解剖的痕迹。福楼拜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841年他就读于巴黎法学院,22岁时因病辍学。1844年父亲去世,给他留下了一笔田产,这笔稳定的收入使他得以安心写作,并仔细思考时代对文学的影响,借鉴前人的得失。父亲死后,福楼拜陪伴他的寡母住在鲁昂远郊的克鲁瓦塞,一直到母亲和本人去世。他终身过着独身生活,并在鲁昂完成了他所有的重要作品。
福楼拜青年时期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反映其忧伤的情绪,如《狂人回忆》、《十一月》等。但这些作品大多远离实际,因而艺术价值不高,能够传世的则更少,他的成就是他在走上批判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后获得的。虽然福楼拜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他的作品以...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鲁昂,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的院长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仔细观察和解剖的痕迹。福楼拜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841年他就读于巴黎法学院,22岁时因病辍学。1844年父亲去世,给他留下了一笔田产,这笔稳定的收入使他得以安心写作,并仔细思考时代对文学的影响,借鉴前人的得失。父亲死后,福楼拜陪伴他的寡母住在鲁昂远郊的克鲁瓦塞,一直到母亲和本人去世。他终身过着独身生活,并在鲁昂完成了他所有的重要作品。
福楼拜青年时期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反映其忧伤的情绪,如《狂人回忆》、《十一月》等。但这些作品大多远离实际,因而艺术价值不高,能够传世的则更少,他的成就是他在走上批判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后获得的。虽然福楼拜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他的作品以对法国社会的真实记录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获得了流芳百世的魅力。
1856年,福楼拜发表了《包法利夫人》,这是他的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爱玛的悲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法国外省贵族、地主、市侩和高利贷者的丑恶面目,尖刻地讽刺了包法利夫人的幻想与堕落,反映了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在“经济繁荣”掩盖下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以及平庸卑劣、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小说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艺术上的伟大成功,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使之成为了福楼拜的代表作。此后,福楼拜先后发表了《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三故事》等重要作品。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希望在文学艺术上成就一番事业,本人也不乏艺术天分。但他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耽于幻想,只有愿望而没有行动,结果年华虚度,一事无成。在他的情感生活中阿尔努夫人和萝莎奈特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前者温柔,美丽,贤淑,情趣高雅;后者快活,妖艳,愚昧,趣味低俗。一个的爱不可企及,另一个的爱唾手可得。弗雷德里克与这两个女子的感情,最终都没有结果。失意之时,他只想到自己,把萝莎奈特丢在脑后,对阿尔努夫人也漠不关心。他不爱傲慢、自私的当布勒兹夫人,只把她当做进身之阶,最后与她冷冷地分了手。当他退而求其次,想到一直被他冷落的路易斯,别人早已乘虚而入,取代了他在路易斯心中的位置。莫罗在情感上是个失败者。理想之爱,肉体之爱,爱情交易,无一获得成功。莫罗没有从爱情中获得他追求的幸福,最后孑然一身,情感迟钝。他受到的情感教育可以说乏善可陈。 在政治思想上弗雷德里克莫罗和同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具有民主倾向。1848年2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第二共和国。普遍的革命热情感染了莫罗。他欢欣鼓舞,为报纸写文章甚至有意参加议员竞选。但六月工人起义被镇压,他害怕了,与萝莎奈特躲到枫丹白鹭游山逛景。1851年12月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之际。他由于个人幻想的破灭而心灰意冷,对国家大事漠然置之。岁月蹉跎,莫罗没有了报复,失去了目标。他是生活的旁观者,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在小说的尾声,莫罗与好友戴洛里耶坐在火边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两人都虚度了年华。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有时候,我想起你的话来,就像远远一道回声,就像风带来了一座钟的声音;读到书里爱情的段落,我觉得你就在那儿。”“凡是书里人以为夸张的地方,你全叫我感到。我明白维特不嫌绿蒂的牛油面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4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情感教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啼笑皆非 8.2
-
- 莎乐美 道林·格雷的画像 9.0
-
- 威尼斯摩尔人奥瑟罗悲剧 8.8
-
-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上下) 8.6
-
- 毛姆读书随笔 8.2
-
- 巴黎圣母院 9.0
-
- 曾几何时 7.9
-
- 傅译巴尔扎克代表作3 9.5
-
- 意大利遗事 8.3
-
- 克鲁采奏鸣曲 8.3
情感教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7 条 )



"这是我们最美好的经历!"


意志跟不上野心的下场

> 更多书评 5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6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8.4分 740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2004)8.3分 24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8.3分 629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7.9分 52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情感教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不觉 2007-06-05 12:20:31
不同的逻辑
0 有用 & 2021-04-02 23:19:12
早读不一定早醒,虚荣平庸、沉溺浮华的主人公我有他的那一面,经历之后早读得醒了
0 有用 whereiskurt 2012-02-26 21:13:09
法老送的书,回去仔细一看,居然还是法老翻译的==
1 有用 赵松 2009-12-20 15:43:20
没感觉的译本
0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3-12-12 23:59:25
纪念福楼拜诞辰192周年。个人认为这部小说比包法利夫人更具深度和广度。弗雷德里克比爱玛还要奇葩,但人物塑造就是要达到这种效果。社会背景的描写同样功力不凡,革命的背后是幻灭,不变的却是法国社会的某种溃烂。福楼拜的这一揭示其实是满透出悲哀的。
0 有用 & 2021-04-02 23:19:12
早读不一定早醒,虚荣平庸、沉溺浮华的主人公我有他的那一面,经历之后早读得醒了
0 有用 钱墨痕 2020-12-25 16:38:22
因为结尾读的这本书,看完之后觉得拥有的收获也仅仅是结尾。 可能是对法国历史没有那么熟悉(不是),总觉得时代的洪流并不算裹挟了主人公,尤其是福楼拜还用了那么多的篇幅写政治。 写政治的那么多,铺垫的那么多,还不如最后讲情节的那几句有力。 始终不理解为什么这两人最后还能做朋友,弗里德里克究竟是有多缺朋友?? 但结尾是真迷人啊
0 有用 别列兹汪 2020-04-05 14:53:38
补标
0 有用 欧阳熊猫 2015-11-15 16:17:19
1848年,巴黎是梦想粉碎机。
0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3-12-12 23:59:25
纪念福楼拜诞辰192周年。个人认为这部小说比包法利夫人更具深度和广度。弗雷德里克比爱玛还要奇葩,但人物塑造就是要达到这种效果。社会背景的描写同样功力不凡,革命的背后是幻灭,不变的却是法国社会的某种溃烂。福楼拜的这一揭示其实是满透出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