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统”与现实
第一节 新文学的小说观,“为人生”的文学观——鲁迅的意义——“典型化”等问
题的目的
第二节 四十年代的作家社会,走出书房的两种意义——从“无名”的山水得到启示——对抗流行的市侩主义——认识“老百姓”的朴素价值——存“废墟”之中表现“乱世——战时文化出版的状况
第三节 “今日文学的方向”“主流”的方向——战时的“另一种”生活景象——关于“旧形式”的研究——姚雪垠的贡献——外国新思潮的译介——短篇小说新知——众声喧哗——两个争论
第二章 时代生活与“传统”形式
· · · · · ·
(
更多)
第一章 “传统”与现实
第一节 新文学的小说观,“为人生”的文学观——鲁迅的意义——“典型化”等问
题的目的
第二节 四十年代的作家社会,走出书房的两种意义——从“无名”的山水得到启示——对抗流行的市侩主义——认识“老百姓”的朴素价值——存“废墟”之中表现“乱世——战时文化出版的状况
第三节 “今日文学的方向”“主流”的方向——战时的“另一种”生活景象——关于“旧形式”的研究——姚雪垠的贡献——外国新思潮的译介——短篇小说新知——众声喧哗——两个争论
第二章 时代生活与“传统”形式
第一节 “小说应当是个故事”“民族形式”问题——“故事性”的强调——以通俗形式负载人生问题(张爱玲)——“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赵树理)
第二节 新三部曲:“幻灭”、“动摇”与“追求”茅盾模式——强烈地表达“深沉的感情”(路翎)——新“流浪汉小说”揭示“人性的败坏”(钱钟书)
第三章 平凡生活的复现及其叙事功能
第一节 关于:“写平凡”从“平凡”0中发现了人生最基本的形式——不说家的关心“命运”——对于“平凡”肯定与批判的矛盾
第二节 “回忆”与“对照”汪曾祺与张爱玲关于“参差的对照”的意见——“人生的形式”的回忆与对照(汪曾祺)——“内心的戏剧”(路翎)——在现实与“古老的记忆”之间(张爱玲)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诗情三代小说家谈“作家”本色——故乡童年(萧红、骆宾基、端木蕻良)——“美好的极致”(孙犁)
第四章 “象征化”的尝试
第一节 关于“象征化”“卡夫卡型的优点”——卞之琳《小说六种(译序)》——关于纪德的两种意见——“五四”作家的“象征”小说
第二节 “水瓶”与“风旗”冯至与《伍子胥》——李拓之的《文身》——卞之琳与《山山水水》
第三节 “向虚空凝眸” 用形式表现意象(沈从文)——情节的象征化(袁犀)——神秘气氛的隐喻(爵青)
第五章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 · · · · · (
收起)
1 有用 小城鱼太郎 2015-11-04 15:23:02
组织模式很有意思,像檐前的铁马一样随风自然而错综地对比碰撞。以一种复杂的结构平行地构拟出纷繁错落的四十年代小说图景。对“看不懂”的解释有点启发。
0 有用 涉渡之周 2022-10-29 16:35:50 江苏
书名拟得真好,体例也别致。与通常的文学史写作不同,在对文学现象加以归纳梳理时,作者并没有使用为人们稔知的“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之界分,而力图从作家作品中提取同质的东西并用特定范畴加以比较研究。如在“小说应当是个故事”条目下对张爱玲与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故事性”的分析,便有耳目一新之感。
0 有用 落花 檐 2010-06-01 18:46:37
有心得,材料剪裁显弱。
0 有用 像玉的石头 2019-08-17 00:15:49
钩沉,非通论。看完为自己无法写出有关风格的分析感到焦虑……
2 有用 小羽贯众 2011-08-29 22:45:51
对张爱玲、路翎等人的作品的分析很精彩。但问题也比较突出。叫四十年代小说论,但对四十年代小说风貌的理解过于单一。特别强调那些表现个人经验、日常生活的作品,而有意无意中流露出对表现时代气息的作品的轻蔑,甚至不愿花费一定篇幅进行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对文学的理解显得有些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