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1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RMR)
- 让阅读成为习惯(书籍)(一) (无心恋战)
- 大学时代的读书记忆 (所罗门的瓶)
- 颜如玉 (琥鹿籽儿)
- 喵喵读书记。 (素年锦时。)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青春之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初 2010-12-12 16:30:26
上大学读的一本书 今天去图书馆时 偶然间碰到了 当时读完之后 我就觉得党在当时的理想是多么崇高 林道静这样柔弱的女子 最后也坚强了起来 能回忆起的情节就这么多了 但是这本书在文革时可是禁书哦 不过写得确实很好 “林黛玉要是能像《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那样,总是情不自禁地爱上领导自己的党内男性顶头上司,她一定也能找到真正的爱情。”
1 有用 笛子 2006-05-02 00:25:17
本人人生中第一本长篇小说!
1 有用 如鱼 2009-02-24 19:37:17
那一年高中的暑假作业,呵呵。书里那个年代的青春与如今是大大不同了。不过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青春是一样的美好。
0 有用 Chiquitita 2011-05-30 18:40:10
意识形态的东西太多了。
0 有用 机器人小萝莉 2010-12-29 20:47:03
又看了一遍。。偶像剧就是。
0 有用 万水千山皮皮虾 2023-10-31 17:04:28 北京
人格成熟的最终实现,在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中,源于社会规范内化到精神生活的过程,只有以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与个人-社会的对称中塑造和谐的个性。但在这里,个人的进步源于社会化/革命化,以激进的有些戏剧的革命伦理,从现实的个人经验抽离,优入民族-集体/共产主义的圣域。一种目的论的叙述策略,指引着克服/矫正林的“个人弱点”的线性的循序转变。p263想起牺牲的卢嘉川,林的心理斗争令人动容。感情-政治抉择之间的... 人格成熟的最终实现,在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中,源于社会规范内化到精神生活的过程,只有以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与个人-社会的对称中塑造和谐的个性。但在这里,个人的进步源于社会化/革命化,以激进的有些戏剧的革命伦理,从现实的个人经验抽离,优入民族-集体/共产主义的圣域。一种目的论的叙述策略,指引着克服/矫正林的“个人弱点”的线性的循序转变。p263想起牺牲的卢嘉川,林的心理斗争令人动容。感情-政治抉择之间的挣扎,最终与江结合,林完成了个人与政治层面的“生命之环”,成为集体的“有机”部分。进而在稍后的129,女性身体融入大众/国家及党的身体,转化为/召唤出历史的青春面相。每次都会为卢的死亡怃然,虽然从小说逻辑来说,青春的卢必须死,他是过于完美的政治真理的信使,不能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爱人。情感,被政治压抑。 (展开)
0 有用 ⠀ 2023-08-16 16:09:58 北京
革命+爱情的叙事模式,很多笔触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人物、情节很多挺概念化,不太真实,太极端,对我没什么打动。
0 有用 瑞瓦肖流浪警探 2023-06-29 20:27:34 山东
足够激情,纯粹的热血,但以现代人眼光看的话,难免会有不少让人觉得尴尬的僵硬对白和生硬桥段。描写手法上来看,将作者对书中人物的、长篇大论的、高度抒情化的评价夹在正文中似乎也显得不够高明。
0 有用 momo 2022-09-07 10:52:29 江苏
这个错别字我是真的无语 这本书我看着像是一个男作家写的,结果一看居然是女作家 无语至极 看完怒写两千字观后感,胸腔里面全是怨气 回来给这本书加一分,看了好多女性角色最后因爱死亡的,林道静可是一直在奋斗啊,点赞
0 有用 世事如浮烟 2021-11-07 06:42:19
更像是为了切合时代命题写下的应试作文,但通篇人物塑造的还不错,读起来让人觉得很有趣味。看评论有人说林道静是玛丽苏,我眼拙,看不出来。我觉得作为女性作者,文中塑造的几个男性角色已经很不错了,君不见现在很多男性作家的作品里的女性都是承载主角荷尔蒙的yy工具,“姑娘”“女孩”只不过是满足自己幻想的符号。相比较,刨去当时难以避免的时代色彩,青春之歌里面的男性角色就要鲜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