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论人的延伸
原作名: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译者: 何道宽
出版年: 2000-10-01
页数: 447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文化和传播译丛
ISBN: 9787100030311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部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认为,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作者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
作者简介 · · · · · ·
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 (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传播理论家,多伦多大学英语教授,著有《古腾堡星系》(1962)、《媒介即信息》(1967)、《文化是我们的事业》(1970)等。
目录 · · · · · ·
1.媒介即是讯息
2.热媒介和冷媒介
3.过热媒介的逆转
4.小玩意爱好者--麻木性自恋
5.杂交能量--危险的关系
· · · · · · (更多)
1.媒介即是讯息
2.热媒介和冷媒介
3.过热媒介的逆转
4.小玩意爱好者--麻木性自恋
5.杂交能量--危险的关系
6.作为转换器的媒介
7.挑战与崩溃--创造力的报复 第二部
8.口语词--邪恶之花?
9.书面语--以眼睛代替耳朵
10.道路与纸路
11.数字--集群的侧面像
12.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信息是关键的商品,而实物只不过是信息运动的偶然形态。信息成为电力时代基本的经济商品,信息时代的早期阶段被广告和娱乐方式遮掩得若明若暗、模糊不清,广告和娱乐方式使人看错了路子。广告客户付钱在报刊上买版面,在电台和电视上买时间。换言之,他用钱买到了一部分读者、听众和收视者。 广告也是新闻。广告的错误在于,他们总是报告好消息。为了使效果保持平衡兜售好消息,就需要许多坏消息。……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报忧的消息。作为新闻,水灾、火灾和其他公共灾害的新闻价值超过任何个人的恐怖或罪恶。相比而言,广告必须要高声嚷嚷,宣示它给人愉快的信息,以抗衡恶事传千里的渗透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80页 -
因为对理性的人来说,在新的物质形态中看见或认出自己的经验,是一种无需代价的生活雅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8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理解媒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理解媒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7 条 )
-
阿呆说 (当我还是风,阳光,和水的时候)
第一部分 结构笔记 第二部分 摘录与批示 1.“有人觉得,作为一种冷媒介,电视给政体注入了一种僵硬的机制。观众参与电视媒介异常之高的程度,正好能理解它不能对付棘手问题的性质。” 《理解媒介》P381 【唐乐水批注:麦克卢汉认为电视作为一种冷媒介,受众无法深度介入其中。这里的“参与程度之高”指的是对于电视影像的表面的参与,而不是对其内容的真正介入。类似台湾总统大选时全面狂欢性质的助选热情,更多是倾入了对于时... (5回应)2011-09-13 19:39:24 48人喜欢
第一部分 结构笔记
第二部分 摘录与批示 1.“有人觉得,作为一种冷媒介,电视给政体注入了一种僵硬的机制。观众参与电视媒介异常之高的程度,正好能理解它不能对付棘手问题的性质。” 《理解媒介》P381 【唐乐水批注:麦克卢汉认为电视作为一种冷媒介,受众无法深度介入其中。这里的“参与程度之高”指的是对于电视影像的表面的参与,而不是对其内容的真正介入。类似台湾总统大选时全面狂欢性质的助选热情,更多是倾入了对于时局以外的私人情绪。】 2.“电视来临之后,方言被认为能提供深刻的社会纽带。” 《理解媒介》P382 【唐乐水批注:方言新闻可以使受众更方便的介入,调动私人情绪,在一定地理范围之内引起共鸣。】 3.“每个人经验过的东西大大超过他理解的东西。然而,影响行为的是经验,而不是理解” 《理解媒介》P397 【唐乐水批注:用《公众舆论》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再好不过了:很多时候我们是先定位再理解,而不是先理解再定位。】 4.“电视马赛克形态的力量把单纯的美国人转换成老成世故的人,而不论电视的“内容”如何。” 《理解媒介》P398 【唐乐水批注:因为在电视中间接得到的“拟态经验”,很多时候在第一次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已经感觉做过无数次了。】 5.“凡是明白显示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外貌,都不适合电视媒介。任何人,只要他同时像教师、医生、企业家或十来种其他职业的人,就是适合电视媒介的人。” 《理解媒介》P407 【唐乐水批注:电视讲坛上风华正茂的“知道分子”正是符合这种要求。】 第三部分 问题与思考 问题:现代很多新的媒介终端融合了多种媒介的特征,参与者也调动了多种感官去介入,如何再用“冷”“热”去区分? 思考:很多研究者都说过,麦克卢汉学说的理论性不强,但对于分析问题有奇效。对于“冷”“热”媒介的划分总带有个人呓语的味道,不是特别严谨。 归纳文中麦克卢汉列举的“冷媒介”有:电话、电视、漫画、座谈、足球、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热媒介”有:报纸、印刷品、广播、电影、图片、绘画、演讲、棒球、希特勒、尼克松。综合而言,麦克卢汉的观点侧重于媒介技术对人的感觉中枢的影响上。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iphone和ipad 为代表的新媒体终端深刻改变着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新的媒介终端集代表了媒介融合的一种趋势,使受者在使用时调动了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多种感官,受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像是深刻介入,但又常是随心所欲的,既有主动参与也有被动接受。这时的媒介还可以用“冷”“热”去区分吗? 第四部分 课堂讨论所得 1. 冷热媒介的划分标准 麦克卢汉提出的对于冷媒介与热媒介的划分标准并不是绝对的。他在举例说明这一问题的时候常常是两两作对,在比较中区分冷热媒介。比如电影和电视相比,电视(麦克卢汉时代的电视)清晰度低,受众介入度高,所以电视是热媒介。又比如手稿和印刷稿比较,前者为热媒介。 但这不是绝对的,冷热媒介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也不需要清晰的定义,否则会失掉其中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对于同一个媒介而言,冷热也是不同的。比如读学术书籍和网络小说,介入度是不同的,又或者在电视看肥皂剧与读学术书籍,这时相较而言,书籍相对电视就成了更热的媒介。不同场景中的教学也可以看做是不同的媒介 2. 今天对于冷热媒介的讨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既然无法准确区分冷热媒介,那么我们在现今探讨冷热媒介还有什么意义呢? 需要注意到得是,在麦克卢汉之前,没有人认真的关注过媒介的形式问题。麦克卢汉的贡献在于他扩展了“媒介”的外延,他提出了一种传播研究的新思路:研究新媒介出现对于原有媒介格局的影响,对人,对人的精神,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对于冷热媒介的关注应当融入我们对于一种媒介形式特点的观察之上,运用这种研究的思路而不是为了划分而强作划分。 3. 电视与方言的复兴 方言作为人的第一母语,相对于文字而言承载了更多的地方文化与情感。人和语言有着类似触觉的关系,语言环境相对于人来说类似于空气。一个人可以很熟悉一个国家的文化,语言,习俗,但即使这样的熟悉,不是故乡的话仍旧不能拥有那种不可替代的归属感,所谓乡音难得。 我们可以把各种媒介的表述看做是,用或文字或影像或声音或其它触觉的方式模拟现实,但唯有电视出现后,才是用影像的方式模拟现实再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在当时来看这是最接近于现实的媒介方式,回归了人们在真实世界中的触觉,统觉的感受方式。所以唯有电视,会带来方言的复兴。 4. 现实与拟态世界 我们常常在电视新闻或公益广告中看到发生在世界某些角落的悲惨或不公的事件。在感官读取这些讯息的时候,我们是全情投入的,甚至于会感动,会流泪。而在现实中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因为我们的情感已经在电视中得到过宣泄,我们可能对于苦难的忍耐程度或者对恶性事件的口味变重了,不再那么容易动容。 与之类似的是我们在看过预告片之后就不想再看电影,或看过旅游宣传片之后就对某个景点不再有探究的乐趣。媒介构筑的拟态世界,某种程度之上消耗着我们的好奇心与情感。 小说中有一种“净化论”,认为人们在小说的阅读中起到净化情感的作用,在精神宣泄之后对情感的需索减少。(如家庭主妇在韩剧中补偿现实无法得到新鲜恋爱的感觉) 以及,一些左倾激进或是民族启蒙类地博客,曝露分析社会的不公与阴暗面,也是一种社会宣泄的渠道。理性的政府允许部分这种管道的存在,让群众的怨气可以像高压锅里的蒸汽一样慢慢地放掉而不是被捂到一天直接爆发。 宣传片与景点照片有时会消耗人们对于景区的最本真的感觉,我们会不自觉的进入拍摄者提供的观看角度,受到其视角的影响。于是感慨,没有相机但是有回忆的时代的旅行不再。当然,宣传片也有可能因此引起受众兴趣并作出积极反应。 5. 围观者的社会效益 围观者也不是没有社会效益的,不改变别人只改变自己也是对于世界的一种改变。我们要相信,脑海中的信息图景会逐渐改变现实中的行动。
5回应 2011-09-13 19:39:24 -
粉红小妖 (Devil's Advocate)
媒介本身具有的形式就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大众心理。冷媒介给感官降温,让人亲身参与,形成整体印象,使分门别类的文化被打破。热媒介变现出线性思维和强烈的逻辑,使文化趋向专业化,使社会被某种具有统治性的符号占领。人的核心价值具有自我保护机制,冷媒介与自我的认知强烈碰撞,引导人的认知走向一致,冷媒介与自我的交互性很强,让自我的元素充分显现。2012-08-18 11:46:14 2人喜欢
-
1 19世纪的伟大发现,是如何找到了发现的技巧。 2 技术变革不只是改变生活习惯,而且要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 3 麻醉机制~~媒介固有的 4 我们用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这些新媒介新技术构成了社会机体的集体大手术,它可以完全弃消毒剂于不顾。 5 艺术也许能提供这样的免疫机制。 6 艺术家总是从事详细撰写未来历史的工作,因为只有他才能觉察当前的特性。 7 凡事把自己行动的和当代新知识的含义把握好的人,都是...
2012-05-21 21:40:07 2人喜欢
1 19世纪的伟大发现,是如何找到了发现的技巧。 2 技术变革不只是改变生活习惯,而且要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 3 麻醉机制~~媒介固有的 4 我们用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这些新媒介新技术构成了社会机体的集体大手术,它可以完全弃消毒剂于不顾。 5 艺术也许能提供这样的免疫机制。 6 艺术家总是从事详细撰写未来历史的工作,因为只有他才能觉察当前的特性。 7 凡事把自己行动的和当代新知识的含义把握好的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家是有整体意识的人。 8 专门化的任务总是看不见社会良心的作用。 9 一种用于缓解身体压力的人体的技术延伸,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压力。 10 技术产生一种迫使人需求他的威力,但是这一威力并不能摆脱技术而独立存在。 11 一旦拱手将自己的感官和神经系统交给别人,让人家操纵——而这些人又想靠租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神经从中渔利,我们实际上没有留下任何权利了。 12 西方人对自己的技术俯首投降,而技术又日渐专业化,于是许多人把这日渐看成是一种奴役。 13 本世纪电能的内向爆炸不能用外向爆炸或扩展去对付,但是他可以用非集中化和众多小型中心的灵活性来对付。 14 由此而生的古登堡技术的扩张或爆炸,在许多方面使文化贫瘠。 15 两个社会并肩存在时,复杂社会所构成的心理挑战,使那个简单社会的能量爆发。 16
回应 2012-05-21 21:40:07 -
鹄安 (容先死之人先请假了。)
【P123~126】原文摘录 文明以文字为基础,因为文字是使文化一致的加工过程,这一加工过程靠视觉的时空延续,时空延续又靠的是拼音字母表。在部落文化中,经验由占主导地位的听觉生活来安排,听觉生活压制着视觉价值。听觉与低清晰度的中性的视觉不同,它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它是精微细腻的、无所不包的。口头文化在行动的同时要作出反应。拼音文化却赋予人行动时压抑情感和情绪的手段。只行动而不用作出反应,不用卷入其间,这...2020-12-28 16:34:53 1人喜欢
【P123~126】原文摘录
文明以文字为基础,因为文字是使文化一致的加工过程,这一加工过程靠视觉的时空延续,时空延续又靠的是拼音字母表。在部落文化中,经验由占主导地位的听觉生活来安排,听觉生活压制着视觉价值。听觉与低清晰度的中性的视觉不同,它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它是精微细腻的、无所不包的。口头文化在行动的同时要作出反应。拼音文化却赋予人行动时压抑情感和情绪的手段。只行动而不用作出反应,不用卷入其间,这是使用文字的西方人特有的优越性。
偏重视觉的、文明开化的美国人与部落式的、偏重听觉的东方文化遭遇时,犯下了无穷无尽的差错。《丑陋的美国人》对美国人在一场试验中的差错进行了描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试验。他们在一些印度人的村子里铺设了自来水管,由于水管是一种线性组织,所以不久村民就要求拆除自来水管。因为对他们来说,大家不再上公用井汲水之后,村子里的整个社交生活都被削弱了。对我们来说,水管是一种方便的设施。我们不把它当成是文化,也不把它当成是文字的产物,正如我们不认为文字会改变自己的习惯、情绪或知觉一样。对无文字的人来说,最常见的方便设施也代表着文化的全盘变迁,这一点完全是一目了然的。
俄国人受读写文化模式渗透的广度不如美国人;在使其感知顺应亚洲人的态度时,他们遭遇到的困难较小。对西方人来说,读写文化长期以来就意味着管道、龙头街道、装配线和库存目录。也许读写文化最有说服力的表现,是我们的统一价格体系,这一体系扩散到遥远的市场,加速了商品的周转。在有文字的西方,就连我们的因果观念也长期表现在事物顺次展开和连续展开的形式之中。这样的因果观念使任何部落文化或听觉文化的人觉得十分荒唐可笑。这一观念在我们自己新近的物理学和生物学中已经失去了它首要的地位。
现在西方世界使用的所有拼音文字,从俄国人的到巴斯克人的,从葡萄牙的到秘鲁的,都是希腊一罗马字母表派生出来的。它们的形、音、义和言语内容都是相互分离的,这使它们成为翻译和文化同质化的最重要的技术。所有其他形态的文字都只为一种文化服务,都只有助于将那种文化与其他文化分离开来。唯有拼音字母才能用来把任何语言的语音翻译成—尽管比较粗糙——同样一种视觉代码。今天,中国人借用我们的拼音字母的努力,在卢调多变和同音异义这两个问题上,遇到了特殊的困难。这就导致一种新的言语习惯—将单音词的汉语切分为多音词的语言,以消除声调引起的歧义。西方的拼音字母,在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中枢听觉特征转换中,正在发挥作用,以便使中国也产生西方那种线性模式和视觉模式。这些模式曾赋予西方的工作和组织以中央同一和聚合一致的力量,我们正在步出我们文化的谷登堡时代,我们可以更容易看清白己文化的同质性、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些特征使希腊人和罗马人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无文字的野蛮人。野蛮人或部落人,那时和现今的一样,被文化多元性、独特性和非连续性捆住了手脚。
总而言之,巴比伦文化、玛文化、中国文化中使用的象形文字和圣书文字代表视觉的一种延伸,它们用于贮存人的经验,便于提取人的经验。所有这些形态的文字,都给ㄇ语的意义赋予图形的表现。由于这样的形态,它们接近于动画片,使用起来极为笨拙;因为它们需要许多符号才能表现数量无限的资料和社会行动的操作过程。拼音字母表则与此相对,它只需少数的字母,就足以包容一切语言。然而,这一成就又引起符号和声音从它们的语义和戏剧性意义中分离出来其他任何书写系统都没有实现这一分离。
拼音字母表使语言的形、音、义相分离的特性,还延伸到它的社会和心理效应中。正如卢梭(以及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和哲学家)早就宣告的那样,读书识字者的幻想生活、情感生活和感觉生活,经历了很大的分离。今天,只需提起D..劳伦斯①的名字,就足以使人想起,人们在20世纪的努力,是超越文字人的局限,恢复人的“整体性”。由于使用字母表,西方人的内在敏感性经历了很大的分裂,但是他同时又赢得了从家族和家庭中分裂出来的自由。这一塑造个人前途的白由在代世界中表现为军事生涯。由于同样的原因,罗马共和时期①和拿破仑时代的法兰西一样,职业生涯为有才能的人敞开着大门。新兴的文字创造了同质的、可塑的环境;在此环境中,武装集团的流动性和抱负不凡的个人的流动性一样,都是既新奇又实际的。
回应 2020-12-28 16:34:53
-
看了麦克卢汉 -如是说,一开始抱着学习和膜拜的态度去书中涉猎,看了几篇后不是很明白,印象还只是从豆瓣的评论中留下的,它是数字媒体的大师; 但是当我看到他在与人对话中谈到“电视机”这个媒介的时候,他从电视带给那代人的影响中说明了传播媒介是使两代人有代沟的真正原因,由于新媒介的出现,我们接收的信息慢慢的变得不连续,不统一,这样的信息形式与以前我们大脑接受连贯,统一的信息是不一样,大脑器官(感觉)发生改...
2011-10-08 15:40:32
看了麦克卢汉 -如是说,一开始抱着学习和膜拜的态度去书中涉猎,看了几篇后不是很明白,印象还只是从豆瓣的评论中留下的,它是数字媒体的大师; 但是当我看到他在与人对话中谈到“电视机”这个媒介的时候,他从电视带给那代人的影响中说明了传播媒介是使两代人有代沟的真正原因,由于新媒介的出现,我们接收的信息慢慢的变得不连续,不统一,这样的信息形式与以前我们大脑接受连贯,统一的信息是不一样,大脑器官(感觉)发生改变,,我们越来越习惯接收新的信息传播形式,信息的缔造者也在关注受众的习惯变化,他们越来越要求他们的内容应该适应这种载体的特点,这样才能扩大他们信息的价值和影响 我们要越来越关注媒介的特点和他所带来的影响,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回应 2011-10-08 15:40:32 -
Eco (Audio-Visioner)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 周宪 许钧主编 何道宽译 商务印书馆 2003年 该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篇,展开论述了以下四个观点: 1,地球已成为一个小小的"环球村"(global village)。 2,"媒介既讯息"。一般人认为媒介仅仅是形式,仅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它是空洞的,消极的,静态的。可是麦氏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有重大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何结...2012-11-15 23:04:53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 周宪 许钧主编 何道宽译 商务印书馆 2003年 该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篇,展开论述了以下四个观点: 1,地球已成为一个小小的"环球村"(global village)。 2,"媒介既讯息"。一般人认为媒介仅仅是形式,仅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它是空洞的,消极的,静态的。可是麦氏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有重大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何结构方式。 3,"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反过来对于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的感知成三位结构。 4,"冷媒介何热媒介"。低清晰度的媒介叫"冷"媒介。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所以它们要求人深刻参与,深度卷入。反之,"高"清晰度的媒介叫"热"媒介,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所以受众被剥夺了深刻参与的机会,被剥夺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 第二部分是应用篇,以第一部分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从古到今的26种媒介。 P33 所谓媒介既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何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P34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如果要问"言语的内容是什么?",那就需要这样回答:"是实际的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本身却又是非言语的东西。" P42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释放出来一样。 P43 我们在新鲜的电子世界中的麻木状态,与土著人卷入我们的文字和机械文化时所表现出来的麻木状态,实际上是一样的。 P46 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时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一部电影的内容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或一场歌剧。电影这个形式与它的节目内容没有关系。文字或印刷的"内容"是言语,但是读者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媒介形式,也没有意识到言语这个媒介。 P51 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 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 P55 我们生活在深化之中,可是我们的思维依然是支离破碎的,依然紧紧在一个平面上展开。 P59 芒福德在《历史名城》中,始终偏爱低清晰度的,结构松散的城市,不喜欢高清晰度的,塞得满满的城市。 P63 被动消遣的读书人要的是内容充实的一揽子文章。然而,意在追求知识,探究原因的人,确需要向格言警句请教。其原因正是:格言警句言犹未尽,需要读者深入地参与其间。 P74 人们对自己在任何材料中的延伸会立即产生迷恋。 P81 在电子时代,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皮肤。(这货脑子坏掉了啊) P91 两种媒介杂交或交汇的时刻,是发现真理和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势。因为两种媒介的相似性,使我们停留在两种媒介的边界上。这使我们从自恋的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媒介交汇的时刻,是我们从平常的状态的恍惚和麻木状态中获得自由解放的时刻,这种恍惚麻木状态是感知强加在我们身上的。
回应 2012-11-15 23:04:53 -
April Lee (节制)
-
这种逻辑是:专门化不再局限于一种专业。自动化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工作,但是它不会局限于一种路子。正如我们的手和手指头能干许多事一样,自动机也包含有一种适应力,这论人的延伸适应力在前电力的、机械的技术阶段是非常稀罕的。任何东西由简到繁变化发展时,其专门化程度随之减少。
2022-04-17 17:08:28
-
1. 对“我们很容易把技术工具作为那些使用者所犯罪孽的替罪羊。现代科学的产品本身无所谓好坏,决定它们价值的是它们的使用方式。”的反驳----萨诺夫的话里,根本没有什东西,因为它忽视了媒介的性质,包括任何媒介和一切媒介的性质。它表现了人在新技术形态中受到的肢解和延伸,以及由此而进入的催眠状态和自恋情绪。 (媒介的性质是?) 2. 机械化自身有一个矛盾:虽然它是最大限度增长和变革的原因,可是机械化的原则又使增长...
2021-04-29 14:56:59
1. 对“我们很容易把技术工具作为那些使用者所犯罪孽的替罪羊。现代科学的产品本身无所谓好坏,决定它们价值的是它们的使用方式。”的反驳----萨诺夫的话里,根本没有什东西,因为它忽视了媒介的性质,包括任何媒介和一切媒介的性质。它表现了人在新技术形态中受到的肢解和延伸,以及由此而进入的催眠状态和自恋情绪。
(媒介的性质是?)
2. 机械化自身有一个矛盾:虽然它是最大限度增长和变革的原因,可是机械化的原则又使增长不可能,又排除了理解变革的可能性。因为机械化的实现,靠的是将任何一个过程加以切分,并把切分的各部分排成一个序列。然而正如休姆在18世纪里就证明的那样,单纯的序列中不存在因果原理。一事物紧随另一事物出现时,并不能说明任何因果关系。紧随其后的关系,除了带来变化之外,并不能产生任何东西。(?)
3. 电的速度把史前文化和工业时代商人中的渣滓混杂在一起,使文字阶段的东西、半文字阶段的东西和后文字阶段的东西混杂在一起。失去根基,信息泛滥,无穷无尽的新信息模式的泛滥,是各种程度的精神病最常见的原因。
4. 在我们的世界里,因为能更好地觉察技术对心理形成和变化的影响,所以我们对正确判定愧疚的信心正在丧失殆尽
5. 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的状态。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热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有包容性。
6. 我们日益从研究讯息的内容转向研究其总体效应。
7. 我们在一切疾病和生活压力中都经历了三个阶段:惊慌、抵抗和倦怠,个体的病症和集体的病症都是如此。
8. 事实上,造成我们对人口担心的,并不应该是世界人口的增加。更确切地说,引起我们焦虑的,倒是这样的拥挤:电力媒介使人们的生活彼此纠缠,造成了极端的拥挤。
9.
回应 2021-04-29 14:56:59
论坛 · · · · · ·
这本书我有英文版谁要 | 来自小美 | 49 回应 | 2019-12-04 18:23:58 |
评论竟然这么多! | 来自💣 | 2018-01-25 15:08:45 | |
赶快做点笔记 | 来自王秋秋 | 15 回应 | 2015-12-03 11:31:06 |
我能说我可以拿到何道宽老师的签名么 | 来自Missyouriris | 2 回应 | 2015-06-03 15:17:53 |
理解媒介何时到货 急煞吾了! | 来自[已注销] | 2011-06-19 16:17:12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译林出版社 (2011)8.7分 2457人读过
-
Signet (1969)8.5分 116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9)8.5分 726人读过
-
每满100-50
-
Routledge (2001)8.9分 7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推荐给你的大学读书单:那些值得关注的观念 (jiaon)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哪几本书影响了我的世界观? (jiaon)
- 社会学研究书单-1 (shaochen)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理解媒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喵999 2007-12-22 19:52:36
经典
2 有用 夏目冬耳2.0 2011-06-13 12:16:15
不得不吐个槽翻译这本书的人是有多痛苦啊=3=
30 有用 godannar 2011-02-23 15:09:53
把一个英语教授往经济预言家的方向上绑架显然是愚蠢的,因为此书无疑是一本在微观史基础上构建的哲学书。过去的哲学建立在业已牢固的印刷术上,而麦克卢汉的哲学则建立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新世界上。他唯一比别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对人类思考方式进化的大胆推测。我们亦无需特意去批评他的逻辑缺失,因为没有人能预知这场新传播方式革命的终点究竟在何处。像麦克卢汉这样的适度乐观,又或者赫胥黎那样的极大悲观,都是不必要的,因为... 把一个英语教授往经济预言家的方向上绑架显然是愚蠢的,因为此书无疑是一本在微观史基础上构建的哲学书。过去的哲学建立在业已牢固的印刷术上,而麦克卢汉的哲学则建立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新世界上。他唯一比别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对人类思考方式进化的大胆推测。我们亦无需特意去批评他的逻辑缺失,因为没有人能预知这场新传播方式革命的终点究竟在何处。像麦克卢汉这样的适度乐观,又或者赫胥黎那样的极大悲观,都是不必要的,因为这全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后者要抛弃前者的态势。事实上,中国人已经犯过这种错了。如果一个人能在他的童年同时受到两个时代的召唤,那无疑是幸福的。至少于我而言,这样的童年让我能够更好地去理解所谓的90后现象。 (展开)
0 有用 豆友1680017 2009-05-21 15:20:29
现代虚夸世界幻境的发源地。
15 有用 Adiósardour 2010-11-27 15:19:12
麦克卢汉对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非常蔑视,他认为传统的实证式的研究方法不能论述电子传播的概念。他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从常识来看,媒介就是讯息是对媒介效果的一种错觉。常识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看电视还是读报纸,关心的都是其内容而非媒介本身。媒介并不就是讯息,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媒介就是讯息,是对媒介效果的极度夸张,在这种夸张中,我们... 麦克卢汉对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非常蔑视,他认为传统的实证式的研究方法不能论述电子传播的概念。他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从常识来看,媒介就是讯息是对媒介效果的一种错觉。常识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看电视还是读报纸,关心的都是其内容而非媒介本身。媒介并不就是讯息,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媒介就是讯息,是对媒介效果的极度夸张,在这种夸张中,我们发现了媒介影响的某种真实性。所以我们可以把媒介就是讯息理解成描绘媒介影响的一幅图像,也就是说媒介不是中性的。我们不能忽略媒介的属性。媒介一直在对我们发生作用。从麦克卢汉给我们描绘的那幅图,我们可以理解人类已经被新技术带来的延伸改变得扭曲变形。换句话说,我们的延伸长期以来处于不平衡状态。 (展开)
0 有用 陈小憨˙Ꙫ˙ 2022-07-03 19:59:19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强调每一时期内占据统治地位的媒介技术对于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约束作用,从而也就形塑了我们的人格与社会系统。麦克卢汉考察人类传播的媒介本身所具备的远甚于特定内容的影响力。事实上,是媒介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内容如何以最佳方式实现传播。尤其重要的是,媒介编码于释码的行为塑造了媒介使用者的感觉系统。
0 有用 Y.Fer 2022-06-03 03:25:45
延伸必然伴随截除,然而可怕的是截除不自知所带来的麻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需要我们时刻警醒的时代。
0 有用 庆真 2022-05-28 14:41:03
2013.7
0 有用 远颂 2022-05-19 23:06:12
初读的时候觉得很浅,现在才体会到深度,相较于基特勒的“技术决定论”,麦克卢汉开拓了在人类学维度上思考媒介的新方向,可以说他和斯蒂格勒做着相通的工作:如何建构技术—主体的解释框架,在人类世重新激活人文学科的生机。
0 有用 网兜妮妮 2022-04-30 14:40:34
就视角来说,精彩。就写作来说,难读。估计和他聊天谈话感觉会很好,但看他书写的话有太多不融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