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部《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终结的标志,将“西方现代哲学”不仅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而且作为一个与“传统”相对应的表示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理论性概念,描述了黑格尔之后,即从19世纪后期一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众多的思想、观点、理论、流派,通过哲学史料的排比,重新建构富于思辨性的哲学论证过程。
作者简介 · · · · · ·
赵敦华,比利时卢汶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人文学部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哲学分会主席。著有《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基督教哲学1500年》、《当代英美哲学举要》、《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西方哲学简史》和《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以及《西方人学观念史》(主编)等。
目录 · · · · · ·
“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
方法论问题
第一章 黑格尔之后
第一节 叔本华
第二节 尼采
第三节 祁克果
第二章 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第一节 生命哲学
第二节 新康德主义
第三节 攻利主义
第四节 实用主义
第三章 分析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弗雷格
第三节 罗素
第四节 早期维特根斯坦
第五节 维也纳学派
第四章 现象学运动
第一节 现象学概论
第二节 胡塞尔
第三节 海德格尔
第四节 解释学
第五章 存在主义
第一节 萨特
第二节 梅洛-庞蒂
第三节 伽缪
第四节 有神论的存在主义
第六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马尔库塞
第三节 哈伯马斯
第七章 分析哲学的发展
第一节 后期维特根斯坦
第二节 日常语言分析哲学
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分析哲学
第四节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
第五节 罗蒂的后分析哲学
第八章 英美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
第九章 结构主义
第十章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结束语: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
中文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喜欢读"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的人也喜欢 · · · · · ·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逻辑矛盾律和同一律起源于“根据谋生之道和根据敌视他的人去发现‘同类’,谁若对事物的归纳概括得过于迟缓和基恩深,那么谁继续生存的可能性就小于能从一些相似性中立即找到同类的哪一个”。 快感乃是在轻微的阻力上引发的权力感。(尼采NB……) 同情:同&痛苦 无益:因... (展开)> 更多书评 4篇
-
观赏者 (Cinecerely)
【尼采】: 尼采把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基督教属于后者,其实质有三:复仇精神、坏良心和禁欲理想。奴隶们出于怨恨的心理,否定生活中一切有价值而得不到的东西———权力、财富、享受、强健、智慧,并以“最后的审判”的教义来恐吓强者,用“天国和地狱”的区分进行复仇。 基督教的“至善”观念等于上帝,尼采特别反对“上帝”观念。他说:“上帝的观念迄今为止是存在的最大障碍”;对生活、自然和生命意志的战争都是以上帝名...2012-08-14 22:22 2人喜欢
【尼采】: 尼采把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基督教属于后者,其实质有三:复仇精神、坏良心和禁欲理想。奴隶们出于怨恨的心理,否定生活中一切有价值而得不到的东西———权力、财富、享受、强健、智慧,并以“最后的审判”的教义来恐吓强者,用“天国和地狱”的区分进行复仇。 基督教的“至善”观念等于上帝,尼采特别反对“上帝”观念。他说:“上帝的观念迄今为止是存在的最大障碍”;对生活、自然和生命意志的战争都是以上帝名义发动的,因此,他发出“上帝死了”的呐喊。这里的“上帝”应理解为基督教价值观的化身。 【萨特】: 让·保罗·萨特反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但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他于 1959 年访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中国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是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他还多次在法国发表文章,赞扬中国“文化大革命”。 萨特描述自我意识的发生过程:设想我通过钥匙孔窥视房里的人,此时我的注视对象是他人,我把他人当作意向对象;但是,如果我突然听到走廊里有脚步声,意识到有一个他人会注视我:“我在干什么呢 ?”羞愧感会油然而生,羞愧感是对于自我的反思,它把我的意识由被窥视的他人转向了自我,自我意识因此产生。 两种矛盾的心理倾向:一是把我作为注视他人的主体,把他人彻底对象化;一是把他人作为注视我的主体,把我彻底对象化。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前者是性虐待狂的心理,后者是性受虐狂的心理。 当他人把我当作对象时,我可以自由地投入到他人的自由中去,这就是爱情。因为“恋爱者不想像占有一个物件那样占有被爱者,他祈求一种特殊方式的化归己有,他想占有一个作为自由的自由”。但是,我不可能自由地成为他人的完全对象,我仍然有自己的独立性;他人也是一样。因此,爱情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磨擦。 萨特把我与他人的关系称作“为他之在”(being - for - others) ,其意义是,我既不能完全被他人对象化,又不能完全把他人对象化;我与他人总是处在互为对象化的纠缠和矛盾之中。 我和他人的冲突不是你死我活的决斗,而是若即若离、又即又离的“悲欢离合”。两者的冲突主要也不表现为现实的利害冲突,它更多地表现为意识和情感上的不适和困扰。 “与他人共在”是海德格尔提出的表示个人与他人相互依存关系的概念, 萨特则“为他之在”表示人际关系,说明人际关系的本质和基础是冲突而不是依存。 虚无化好像是照相曝光的底片上的背景部分被模糊, 或被取消,留下清晰的、所要摄影的对象。萨特说:“人是使虚无(nothingness)来到世界的存在。”意思是:人的意识的作用在于否定、分辨、分离,通过虚空背景而让一个或一些事物显现于意识之中。没有意识的虚无,也就没有人所能意识到的世界。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基督教的上帝是存在的源泉,上帝在人的存在之前决定了人的本质。萨特说,启蒙运动虽然否定了上帝的决定作用,但又假设了一个“人性”作为人的存在之前的本质。存在主义把上帝不存在的后果推演到底,得出了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结论。 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事情,没有一个全能的上帝在约束他,但同时他也要为他的选择承担全部的后果,没有一个上帝为他承担责任。绝对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一个人只要选择了一个事件,他就得为这一事件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他不能把责任推诿于他无法控制的条件,把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说成是不可避免、命中注定、迫不得已、顺乎自然、随波逐流的,等等。 【伽缪】: 从存在主义的立场看,世界没有自身的目的和意义,现实并不是合理的,这就产生了世界是荒谬的感觉。 (伽缪说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更值得一过)比如,在日常的单调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会在忙碌中 停下来问一句:如此生活为什么? 我们忽然感到日常生活毫无目的,我们的存在顿时失去了意义,世界显得黯淡无光。这是通过日常经验而生成的荒谬感。我们中国读者熟悉的《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表达的不也是这种荒谬感吗 ? 【弗洛伊德】: 人并非生而自由,追求自由并不是人的天性。相反,人的本能需要首先是安全,儿童在家庭庇护下得到安全感,人类在其童年时代则在以血缘关系为枢纽的部落中得到安全感,他们需要一个严厉而又仁慈的父亲的庇护,摆脱心理上的恐惧,包括对黑暗、陌生人和死亡的恐惧,还包括对未来、对自己行为后果、对一切未知事物的恐惧。权威主义、图腾和祖先崇拜以及原始宗教,都出于摆脱恐惧、获得安全感的心理需要。在文明社会中,部落和家庭的庇护丧失,人在成年之后,被抛到社会,面对陌生人和未知的未来,人有了相对多的自由。但自由意味着丧失庇护,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人对此的本能反应不是选择自由,而是逃避自由。这种本能表现为受虐和施虐的潜意识,前者在自我责备、逆来顺受中取得安慰,后者以支配、控制和残害人为乐趣,两者都表现为对他人的依赖,对个人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厌恶。法西斯主义正是施虐狂和受虐狂在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的发泄。 【波普】 波普反驳说,科学理论的尝试性和暂时性意味着,现有的科学知识描述的是迄今为止所发生的状态,而根据对过去状态的描述,我们不能预测未来的状态。波普的理由和休谟反对因果关系必然性的理由类似。两者都认定,在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之间不可能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我们可以把政治体制分为三类: 开明的专制、民主制和恶性的专制。开明的专制具有高效率的运行机制。由于不受其他势力的干扰,开明的专制统治者能够集思广益,迅速地制订出合理的方案,并能够最广泛地动员和集中人力与财力,以最彻底的手段贯彻、实施方案。在民主制度中,方案必须通过各种意见的争论才能确立,方案在实施中也有赖于权力的平衡。争论和均衡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消耗掉一部分原来可以用来创造出更多功利效用的时间与精力。民主制似乎缺乏开明的专制所具有的统一意志和雷厉风行的效率,这大概就是相当多的人倾向于专制制度的缘故。 【索绪尔】 (集体下意识)结构主义者的另一口号是“社会先于个人”。社会不是社会成员的总和,社会的结构不是由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识所决定的。社会结构是人的文化本质,而人的文化本质存在于集体下意识。个人在社会中受到双重决定:他的行为被社会结构所决定,他的意识被集体下意识的原型所决定。 【阿尔杜塞】 他把人道主义的特点归结为对个人价值的推崇,这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实际上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在哲学上强调自我意识,社会观上表现为社会契约论,在经济观上提倡个人之间的自由贸易。 【拉康】 拉康把镜象阶段的心理状况称为想象界。精神病学中的“转移现象”( transitivism)也属于想象界。转移现象指精神病人的这样一些行为,他们因看到别人跌倒而哭泣,他们打了别人反说别人打了他。他们的心理仍停留在镜象阶段,不能区别自我和他人。 在语言和意识中,“我”与“他人”有着与镜象同样的结构关系,即,“我”想要成为他人欲望的对象,我想要有与他人同样的欲望。拉康说,人在意识的深处有与他人认同和得到他人承认的欲望。我们最害怕的是自己在他人的眼里消失。人们为什么害怕看到尸体,因为他看到的是一个再也不能得到他人承认的躯体,主体的消亡是死亡的真实含义。 【福柯】 福柯主张把性理解为身体自身的强力,把性视为性爱艺术,把性从“自然本性”、“真理中心”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成为纯粹人为的、自发的游戏,它的意义是快乐,即以强度为尺度的快乐。快乐不应是延续种族行为的副产品,而是身体的强力抵抗一切加诸它之上的权力所取得的胜利。
回应 2012-08-14 22:22 -
克尔凯郭尔说,这些要求忘记了认知者是生存的个人,哲学家“摒弃了生存”,想象“抽象的思维最崇高”,而让个人自己面对生存的难题。如此,思想家面临这样的选择:或者“尽最大努力忘记他生存着”,或者“把他的注意力转向生存”,尽力理解“如何去做一个人”。两者是“客观思想”与“主管思想的对立”: “客观思想无视思维主体及其生存,而主管思想者生存着,从根本上关切他生存在其中的自己的思维。因此,他的思维是一种不同...
2019-11-27 17:16 1人喜欢
-
观赏者 (Cinecerely)
【尼采】: 尼采把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基督教属于后者,其实质有三:复仇精神、坏良心和禁欲理想。奴隶们出于怨恨的心理,否定生活中一切有价值而得不到的东西———权力、财富、享受、强健、智慧,并以“最后的审判”的教义来恐吓强者,用“天国和地狱”的区分进行复仇。 基督教的“至善”观念等于上帝,尼采特别反对“上帝”观念。他说:“上帝的观念迄今为止是存在的最大障碍”;对生活、自然和生命意志的战争都是以上帝名...2012-08-14 22:22 2人喜欢
【尼采】: 尼采把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基督教属于后者,其实质有三:复仇精神、坏良心和禁欲理想。奴隶们出于怨恨的心理,否定生活中一切有价值而得不到的东西———权力、财富、享受、强健、智慧,并以“最后的审判”的教义来恐吓强者,用“天国和地狱”的区分进行复仇。 基督教的“至善”观念等于上帝,尼采特别反对“上帝”观念。他说:“上帝的观念迄今为止是存在的最大障碍”;对生活、自然和生命意志的战争都是以上帝名义发动的,因此,他发出“上帝死了”的呐喊。这里的“上帝”应理解为基督教价值观的化身。 【萨特】: 让·保罗·萨特反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但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他于 1959 年访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中国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是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他还多次在法国发表文章,赞扬中国“文化大革命”。 萨特描述自我意识的发生过程:设想我通过钥匙孔窥视房里的人,此时我的注视对象是他人,我把他人当作意向对象;但是,如果我突然听到走廊里有脚步声,意识到有一个他人会注视我:“我在干什么呢 ?”羞愧感会油然而生,羞愧感是对于自我的反思,它把我的意识由被窥视的他人转向了自我,自我意识因此产生。 两种矛盾的心理倾向:一是把我作为注视他人的主体,把他人彻底对象化;一是把他人作为注视我的主体,把我彻底对象化。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前者是性虐待狂的心理,后者是性受虐狂的心理。 当他人把我当作对象时,我可以自由地投入到他人的自由中去,这就是爱情。因为“恋爱者不想像占有一个物件那样占有被爱者,他祈求一种特殊方式的化归己有,他想占有一个作为自由的自由”。但是,我不可能自由地成为他人的完全对象,我仍然有自己的独立性;他人也是一样。因此,爱情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磨擦。 萨特把我与他人的关系称作“为他之在”(being - for - others) ,其意义是,我既不能完全被他人对象化,又不能完全把他人对象化;我与他人总是处在互为对象化的纠缠和矛盾之中。 我和他人的冲突不是你死我活的决斗,而是若即若离、又即又离的“悲欢离合”。两者的冲突主要也不表现为现实的利害冲突,它更多地表现为意识和情感上的不适和困扰。 “与他人共在”是海德格尔提出的表示个人与他人相互依存关系的概念, 萨特则“为他之在”表示人际关系,说明人际关系的本质和基础是冲突而不是依存。 虚无化好像是照相曝光的底片上的背景部分被模糊, 或被取消,留下清晰的、所要摄影的对象。萨特说:“人是使虚无(nothingness)来到世界的存在。”意思是:人的意识的作用在于否定、分辨、分离,通过虚空背景而让一个或一些事物显现于意识之中。没有意识的虚无,也就没有人所能意识到的世界。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基督教的上帝是存在的源泉,上帝在人的存在之前决定了人的本质。萨特说,启蒙运动虽然否定了上帝的决定作用,但又假设了一个“人性”作为人的存在之前的本质。存在主义把上帝不存在的后果推演到底,得出了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结论。 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事情,没有一个全能的上帝在约束他,但同时他也要为他的选择承担全部的后果,没有一个上帝为他承担责任。绝对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一个人只要选择了一个事件,他就得为这一事件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他不能把责任推诿于他无法控制的条件,把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说成是不可避免、命中注定、迫不得已、顺乎自然、随波逐流的,等等。 【伽缪】: 从存在主义的立场看,世界没有自身的目的和意义,现实并不是合理的,这就产生了世界是荒谬的感觉。 (伽缪说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更值得一过)比如,在日常的单调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会在忙碌中 停下来问一句:如此生活为什么? 我们忽然感到日常生活毫无目的,我们的存在顿时失去了意义,世界显得黯淡无光。这是通过日常经验而生成的荒谬感。我们中国读者熟悉的《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表达的不也是这种荒谬感吗 ? 【弗洛伊德】: 人并非生而自由,追求自由并不是人的天性。相反,人的本能需要首先是安全,儿童在家庭庇护下得到安全感,人类在其童年时代则在以血缘关系为枢纽的部落中得到安全感,他们需要一个严厉而又仁慈的父亲的庇护,摆脱心理上的恐惧,包括对黑暗、陌生人和死亡的恐惧,还包括对未来、对自己行为后果、对一切未知事物的恐惧。权威主义、图腾和祖先崇拜以及原始宗教,都出于摆脱恐惧、获得安全感的心理需要。在文明社会中,部落和家庭的庇护丧失,人在成年之后,被抛到社会,面对陌生人和未知的未来,人有了相对多的自由。但自由意味着丧失庇护,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人对此的本能反应不是选择自由,而是逃避自由。这种本能表现为受虐和施虐的潜意识,前者在自我责备、逆来顺受中取得安慰,后者以支配、控制和残害人为乐趣,两者都表现为对他人的依赖,对个人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厌恶。法西斯主义正是施虐狂和受虐狂在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的发泄。 【波普】 波普反驳说,科学理论的尝试性和暂时性意味着,现有的科学知识描述的是迄今为止所发生的状态,而根据对过去状态的描述,我们不能预测未来的状态。波普的理由和休谟反对因果关系必然性的理由类似。两者都认定,在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之间不可能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我们可以把政治体制分为三类: 开明的专制、民主制和恶性的专制。开明的专制具有高效率的运行机制。由于不受其他势力的干扰,开明的专制统治者能够集思广益,迅速地制订出合理的方案,并能够最广泛地动员和集中人力与财力,以最彻底的手段贯彻、实施方案。在民主制度中,方案必须通过各种意见的争论才能确立,方案在实施中也有赖于权力的平衡。争论和均衡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消耗掉一部分原来可以用来创造出更多功利效用的时间与精力。民主制似乎缺乏开明的专制所具有的统一意志和雷厉风行的效率,这大概就是相当多的人倾向于专制制度的缘故。 【索绪尔】 (集体下意识)结构主义者的另一口号是“社会先于个人”。社会不是社会成员的总和,社会的结构不是由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识所决定的。社会结构是人的文化本质,而人的文化本质存在于集体下意识。个人在社会中受到双重决定:他的行为被社会结构所决定,他的意识被集体下意识的原型所决定。 【阿尔杜塞】 他把人道主义的特点归结为对个人价值的推崇,这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实际上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在哲学上强调自我意识,社会观上表现为社会契约论,在经济观上提倡个人之间的自由贸易。 【拉康】 拉康把镜象阶段的心理状况称为想象界。精神病学中的“转移现象”( transitivism)也属于想象界。转移现象指精神病人的这样一些行为,他们因看到别人跌倒而哭泣,他们打了别人反说别人打了他。他们的心理仍停留在镜象阶段,不能区别自我和他人。 在语言和意识中,“我”与“他人”有着与镜象同样的结构关系,即,“我”想要成为他人欲望的对象,我想要有与他人同样的欲望。拉康说,人在意识的深处有与他人认同和得到他人承认的欲望。我们最害怕的是自己在他人的眼里消失。人们为什么害怕看到尸体,因为他看到的是一个再也不能得到他人承认的躯体,主体的消亡是死亡的真实含义。 【福柯】 福柯主张把性理解为身体自身的强力,把性视为性爱艺术,把性从“自然本性”、“真理中心”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成为纯粹人为的、自发的游戏,它的意义是快乐,即以强度为尺度的快乐。快乐不应是延续种族行为的副产品,而是身体的强力抵抗一切加诸它之上的权力所取得的胜利。
回应 2012-08-14 22:22 -
2014-04-08 07:03:33 叔本华推崇的主体不是贝克莱的感知主体,也不是康德的知性主体,而是行动的主体,这就是意志。因为我们当下知晓的,就是那些与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的行动,那就是意志。 2014-04-09 10:07:38 各种力量浪潮合演,亦多亦一,此起彼伏,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永远流转易形,永远在自流,无穷多的回流,以各种形态潮汐相间,从最简单的涌向最复杂的,从最静、最硬、最冷的通向最烫、最野、最自相矛盾的,然后...
2015-01-01 13:14
2014-04-08 07:03:33 叔本华推崇的主体不是贝克莱的感知主体,也不是康德的知性主体,而是行动的主体,这就是意志。因为我们当下知晓的,就是那些与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的行动,那就是意志。 2014-04-09 10:07:38 各种力量浪潮合演,亦多亦一,此起彼伏,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永远流转易形,永远在自流,无穷多的回流,以各种形态潮汐相间,从最简单的涌向最复杂的,从最静、最硬、最冷的通向最烫、最野、最自相矛盾的,然后再从丰盛返回简单,从矛盾的纠缠回到单纯的欢悦,在这种万化如一,千古不移的状态中肯定自己,祝福永远必定回来的东西,这是一种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痛苦的迁化。这就是我所说的永恒的自我创造、自我摧毁的迪奥尼索斯世界。〔15〕 2014-04-09 10:07:47 本质没有价值,但却一度被赋予和赠予价值,我们就是这赋予者和赠与者。 2014-04-09 10:51:03 当我们谈论价值,我们是在生命鼓舞之下,在生命之光照耀下谈论价值的;生命迫使我们建立价值;当我们建立起价值,生命又通过我们对之进行评价。〔17〕 2014-04-15 14:06:08 “存在”是黑格尔体系的一个逻辑范畴。“存在”对于祁克果来说却是一个只能适用于个人的概念。“存在”意味着一个人自己的生活过程,包括自我参与、自由选择以及实现自我三个环节。 2014-04-15 14:38:55 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参与生活就是自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存在”的拉丁文是ek-sistere,意思是站到……之外。“之外”是有待实现的各种各样的可能生活的领域,存在就是选择并实现一种特殊的可能生活。 2014-04-15 14:39:38 按照无个性的理性规则和公认的道德准则行事不是自由选择,就像不自主地被马拉着的人一样,不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选择是人生的冒险,只有在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才是自由的选择,否则那不过是被已知的目的所决定的手段。 2014-04-15 15:26:04 苏格拉底的遭遇使人认识到,人不可能完全实现道德律,获得完善的品德;人在道德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苏格拉底的名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就是这一矛盾的表达。这一矛盾导致了道德意识中的犯罪感和内疚心理,这是宗教信仰的前身,因为在道德犯罪和内疚感中,对谁负有罪责的问题不是面对某一个具体当事人,而是面对一个无时不在注视着你的全知者而被提出的。道德犯罪感促使人再次面临选择:或者沉溺于犯罪感而不能自拔,或者飞跃到宗教阶段,皈依上帝,寻求拯救。 2014-04-15 15:38:11 荒谬是始终伴随着信仰的情绪,是检验信仰强度的尺度;荒谬感越强,则所坚持的信仰越强烈。 2014-04-15 15:43:25 祁克果说,真理都是主观的,因为,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存在的个人,这个问题不可能被思想、理性所解决。科学和哲学的道理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不是真理。这一问题要靠自由选择,最终靠信仰解决。 2014-04-15 16:10:19 真理是客观的不确定性对最为激情的内在性的适应过程的依附……是客观依附于激情的适应过程,这是存在的个人可以获得的最高真理。 2014-04-15 16:50:02 我们做什么取决于我们是什么,但必须附加一句,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我们在不断地创造自己。〔1〕 2014-04-19 13:04:10 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事物不是存在,存在的只是活动 2014-04-23 06:21:52 直觉通过对内心意识状态的体验把握绵延,通过细密地、专心地关注自我,便可以意识到存在于内心的精神“由过去侵入未来的持续的涌进”的绵延 2014-04-23 14:25:24 开放社会是动态的社会,它的道德理想是自由创造,它以英雄与圣者的行为为特征,它的思想根源是直觉。直觉不但是艺术和哲学自由创造的基础,也是圣者的神秘体验。 2014-04-23 15:42:21 在文化历史领域,事实都是个别的,始终都是一次性、不可重复的,它们的意义不在与普遍规律的联系,而在自身的独特的价值。文化科学是价值判断的体系,文化科学都是历史的,它把历史事实与一定的价值相联系,揭示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2014-04-23 15:46:08 卡西尔于是建议从人的工作的功能出发来认识人的本质。人的特殊功能圈不仅包括感受系统和反应系统,而且包括符号系统,符号系统使人从动物的物理世界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新的实在,即文化世界。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直接而迅速的,但人却通过符号化的过程,不但延缓了对外界的反应,而且改变了外界刺激的作用,符号给予外界刺激以普遍的指称意义,给予直接的感性对象以多方面的联系和抽象的结构形式。经过符号处理的感受对象不再是物理世界,而是符号化的世界 2014-04-23 16:35:53 人通过符号功能,在理论空间和构造性时间中感受现实,在可能世界的结构里改造现实。这种改造活动创造出人的文化世界。文化世界包括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六个形式。 2014-04-23 20:04:45 如果快乐总量大于痛苦总量,便是善、正义,反之就是邪恶和不正义。为了计算快乐的总量,边沁设计了“快乐计算法”,它包括七项指标:快乐强度、延续时间、发生概率、发生的时间、产生有益后果的概率、产生有害后果的概率和发生范围等。 2014-04-25 13:48:01 任何人只要他满足某些条件,则某一特定事件必将对他出现。 2014-04-25 13:50:13 笛卡儿以来所使用的方法是“自我意识”的反思,不但没有消除这些模糊,反而引进了更多的模糊概念。 2014-04-29 01:44:21 真理的最后的基础是,总有一些人具有证实真理的亲身经历,没有经过亲身证实的人是在靠对他人的信任而接受这些真理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和这种信任,就会像没有信用的金融系统一样崩溃 2014-04-29 08:31:41 天文学观察当然不能改变天体,但它却改变了星光到达地球的方式,天文学家捕捉到那些不经过实验就无法发现的变化。所以知识是一种“转化”,它把人以外的事物转化为知识的对象,把人的活动转化为对外界有指导、有目的的反应。知识或经验是人所特有的接受刺激和给予反应的方式 2014-07-11 17:51:56 世界的意义存在于世界之外。在世界里的一切都是按照其本来面目而存在、而产生的:没有价值存在于世界之中。(T.6.41) 2014-07-11 18:07:28 卡尔纳普在早年写作的《哲学中的伪问题》和《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等文章中,对形而上学持激烈的批判立场 2014-07-11 18:11:00 在他看来,伦理价值判断并不是对事实的判断,没有知识内容,“对”或“错”仅仅表达赞赏或厌恶的情感。比如说“偷东西是错的”并不是对“偷东西”这一事实的判断,而是表达不能容忍偷东西的情感。 2014-07-15 06:30:04 沉淀即意识专注于经历的一个状态,使边缘域以此为轴心凝聚,成为流动状态之外的相对静止的、有确定意义范围的意向事物。 2014-07-24 16:33:05 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提出了惊人的、出人意料之外的预测;它的内容在背景知识中显得不可信和不可能发生,但却在观察中被经验事实所确认。 2014-07-28 10:59:20 李奥塔说:“我所谓的现代,指的是使用元话语来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这样的元话语明显地诉诸宏大叙事,如精神辩证法、意义解释学、理性或劳动的主体,以及财富创造的解放。”他并把相反的后现代定义为“对宏大叙事的不信任”。 2014-07-28 15:25:05 写作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写作是字符的流动。德里达强调,书写的字符才是真实的语言;语言的特征在于它的自主、独立性,语言独立于一切,甚至独立于人。德里达说:“语言的特殊结构使得语言能够自己发挥作用。”〔16〕字符是语言完全自主的形式。字符不等于文字,它兼有文字和语音的性质,但它的特征不在于此。字符的特征在于,它独立地存在于空间中,是印在纸上的物质存在;在字符起作用的时候,书写者并不存在。字符所能具有的意义并不依赖于与它相关的人,不但在它被读者理解的时候是这样,而且在它被作者书写的时候也是如此。作者的心灵并不是意义的源泉。字 2014-07-28 15:32:48 现时的经验并不是对外界的直接反映,“现在”永远不会被把握,“过去”永远不会过去,也不会变成现在。“意识”、“逻各斯”等观念都是和大脑的“现在”状态相联系的。德里达说,意识是一个幻觉,人们制造了它,因为他们害怕对大脑进行唯物主义解释的后果 2014-07-28 16:07:51 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和拉康的解释,儿童的自我认同感通过象征性的阉割而获得,他被禁止去追求他所缺乏的东西(“父亲的菲勒斯”),这成了进入语言和社会的必要条件,语言符号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个中介——“缺乏”。缺乏是符号对生活欲望的否定,成为稳定的社会交流和交换关系的基础。 2014-07-28 17:58:17 哲学危机的性质比物理学和数学的危机更为严重,它所面临的是失去自身研究对象的危机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Kindle
回应 2015-01-01 13:14 -
菜 (sense and sensibility)
阅读材料:《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著 黑格尔之后,哲学家寻求突破绝对理念的途径。叔本华通过将意志确立为本体,来否认绝对理念。人说叔本华是悲观主义的代表,的确是,他揭示了现实仅是意志与意志的表象,而人得理性常常失效。这样的世界不是他主张的应然的世界,他只是冷冰冰略带自嘲地讲述了他所看到的世界的本质。 什么是世界?什么是自我?在他看来那无非是人得意志的表象了。意志支配了人的主体性,但这个意志又是...2012-06-11 20:50
阅读材料:《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著 黑格尔之后,哲学家寻求突破绝对理念的途径。叔本华通过将意志确立为本体,来否认绝对理念。人说叔本华是悲观主义的代表,的确是,他揭示了现实仅是意志与意志的表象,而人得理性常常失效。这样的世界不是他主张的应然的世界,他只是冷冰冰略带自嘲地讲述了他所看到的世界的本质。 什么是世界?什么是自我?在他看来那无非是人得意志的表象了。意志支配了人的主体性,但这个意志又是可以被反思的,也就是说,意志可以对意志进行反思,这一点很有趣。意志在叔本华看来等同于主体,但意志本身又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因而是客体,并且人对意志的感知是最清晰明白的。不仅如此,世界是表象,表象即人堆自己意志的直观(反思),他认为较为自由的表象在于艺术与哲学。以上都是在说意志是认识的主体。但是同时意志又是身体的主体。显然身体作为物质性的存在,同外部世界一样具有客观性的地位,但人首先是自己身体的主体,人身体的诸多反应都是意志的客观化。那么外部世界是被怎样的意志所支配呢?各有各的支配规律。 且看他如何把世界纳入意志的统治之中,他的术语是“充足理由律”:关于运动的充足理由律,关于知识的充足理由律,关于存在的充足理由律,以及行为的根据律。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对应关系:物理——运动,逻辑——知识,数学(时空)——存在,意志——行动。 外部世界遵循运动的意志,人的知识则是一种逻辑规则,人的存在则是规定在时空之中,而人的意志遵从行为的根据。 这里可以看出等级。物理世界的最次,最高级的人的意志。行动理论让我想到阿伦特的行动理论。二者迥异。叔本华那里,自然也是意志的客观化,无论是自身还是作为人的表象,而阿伦特则强调自然地吞噬能力,人必须发挥能动力量打破自然地裹挟,确立人性;再者,叔本华的行动规则根本上是盲目的无目的的,或非理性的,理性常常失效,只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流露与消逝。因而根本上只是一种人的自然性的体现,而阿伦特的行动是有价值的,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一样人的伟大(excellence)体现在行动中,行动本身不是混沌与盲目,是有价值的。 在以上世界的意志统治的规律中,人得行动根据律是最高级的(只不过是诸多悲观之中较不悲观的一种罢了),人的意志却也是能动又麻木的。正如赵敦华所言,他揭示了“非理性主义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作为共同人性的主体名人是彻底不自觉与无目的的,这一点类似阿伦特的劳动说,即人沉醉在自然地劳动中, 只是确证了生命的脉搏,只是满足了自然的需求,却无思。我们可以看到叔本华把人性归于人的动物性,即自然欲求,繁衍食欲等等。 而个人作为个体,也只是意志决定了宿命的存在者。改变是徒劳与矛盾的源头。 而天才式的个人则是在艺术与哲学中找到慰藉,人在艺术中忘记了自我,因而忘记的意志,意志似乎失效了,然而真正的失效只伴随死亡而开,因而然而也仅是暂时的。 叔本华的确是悲观主义,也很容易从他的思想发展出荒诞主义,人的理性不是至高的,意志是至高的,世界不是理智的,而是意志驱动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却总为非理性的世界确立原则,这是最深层次的悲观与荒诞之处。叔本华的哲学的价值,私以为在于意志的突出,也为尼采的出现做了铺垫。何谓意志,意志似乎才是属于人的,理性是属于神的,人只不过是不完全的有理性者,先天的理性只不过在试图达到上帝的纯粹理性。意志是一种生命的冲动,只是这群有死的人才有的,活生生的冲力。因而他与行动息息相关。但是切忌弘扬意志,因为很有可能发展处任何行动都是自身力量的彰显,意志虽然是多为无意识无目的的,但是不能有意识地放纵意志的意欲的有害行为。我认为意志不是世界的本体, 人也不是意志的主体,人毕竟还是人,亦即有理性,虽然人的实践力量也非常重要,不然人也不是城邦动物,而只是沉思动物,沉思的生活虽值得过,但对凡人而言却是在是强人所难,或许对哲学家而言是必要的,却不是凡人必要的生活,凡人的生活必然要指向社会共同体,指向实践。因而哲学家做解释世界的工作,凡人做改变世界的工作,勉强哲学家做改变世界的工作,是跨职业的勉为其难了吧。
回应 2012-06-11 20:50
-
克尔凯郭尔说,这些要求忘记了认知者是生存的个人,哲学家“摒弃了生存”,想象“抽象的思维最崇高”,而让个人自己面对生存的难题。如此,思想家面临这样的选择:或者“尽最大努力忘记他生存着”,或者“把他的注意力转向生存”,尽力理解“如何去做一个人”。两者是“客观思想”与“主管思想的对立”: “客观思想无视思维主体及其生存,而主管思想者生存着,从根本上关切他生存在其中的自己的思维。因此,他的思维是一种不同...
2019-11-27 17:16 1人喜欢
-
2014-04-08 07:03:33 叔本华推崇的主体不是贝克莱的感知主体,也不是康德的知性主体,而是行动的主体,这就是意志。因为我们当下知晓的,就是那些与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的行动,那就是意志。 2014-04-09 10:07:38 各种力量浪潮合演,亦多亦一,此起彼伏,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永远流转易形,永远在自流,无穷多的回流,以各种形态潮汐相间,从最简单的涌向最复杂的,从最静、最硬、最冷的通向最烫、最野、最自相矛盾的,然后...
2015-01-01 13:14
2014-04-08 07:03:33 叔本华推崇的主体不是贝克莱的感知主体,也不是康德的知性主体,而是行动的主体,这就是意志。因为我们当下知晓的,就是那些与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的行动,那就是意志。 2014-04-09 10:07:38 各种力量浪潮合演,亦多亦一,此起彼伏,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永远流转易形,永远在自流,无穷多的回流,以各种形态潮汐相间,从最简单的涌向最复杂的,从最静、最硬、最冷的通向最烫、最野、最自相矛盾的,然后再从丰盛返回简单,从矛盾的纠缠回到单纯的欢悦,在这种万化如一,千古不移的状态中肯定自己,祝福永远必定回来的东西,这是一种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痛苦的迁化。这就是我所说的永恒的自我创造、自我摧毁的迪奥尼索斯世界。〔15〕 2014-04-09 10:07:47 本质没有价值,但却一度被赋予和赠予价值,我们就是这赋予者和赠与者。 2014-04-09 10:51:03 当我们谈论价值,我们是在生命鼓舞之下,在生命之光照耀下谈论价值的;生命迫使我们建立价值;当我们建立起价值,生命又通过我们对之进行评价。〔17〕 2014-04-15 14:06:08 “存在”是黑格尔体系的一个逻辑范畴。“存在”对于祁克果来说却是一个只能适用于个人的概念。“存在”意味着一个人自己的生活过程,包括自我参与、自由选择以及实现自我三个环节。 2014-04-15 14:38:55 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参与生活就是自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存在”的拉丁文是ek-sistere,意思是站到……之外。“之外”是有待实现的各种各样的可能生活的领域,存在就是选择并实现一种特殊的可能生活。 2014-04-15 14:39:38 按照无个性的理性规则和公认的道德准则行事不是自由选择,就像不自主地被马拉着的人一样,不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选择是人生的冒险,只有在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才是自由的选择,否则那不过是被已知的目的所决定的手段。 2014-04-15 15:26:04 苏格拉底的遭遇使人认识到,人不可能完全实现道德律,获得完善的品德;人在道德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苏格拉底的名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就是这一矛盾的表达。这一矛盾导致了道德意识中的犯罪感和内疚心理,这是宗教信仰的前身,因为在道德犯罪和内疚感中,对谁负有罪责的问题不是面对某一个具体当事人,而是面对一个无时不在注视着你的全知者而被提出的。道德犯罪感促使人再次面临选择:或者沉溺于犯罪感而不能自拔,或者飞跃到宗教阶段,皈依上帝,寻求拯救。 2014-04-15 15:38:11 荒谬是始终伴随着信仰的情绪,是检验信仰强度的尺度;荒谬感越强,则所坚持的信仰越强烈。 2014-04-15 15:43:25 祁克果说,真理都是主观的,因为,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存在的个人,这个问题不可能被思想、理性所解决。科学和哲学的道理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不是真理。这一问题要靠自由选择,最终靠信仰解决。 2014-04-15 16:10:19 真理是客观的不确定性对最为激情的内在性的适应过程的依附……是客观依附于激情的适应过程,这是存在的个人可以获得的最高真理。 2014-04-15 16:50:02 我们做什么取决于我们是什么,但必须附加一句,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我们在不断地创造自己。〔1〕 2014-04-19 13:04:10 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事物不是存在,存在的只是活动 2014-04-23 06:21:52 直觉通过对内心意识状态的体验把握绵延,通过细密地、专心地关注自我,便可以意识到存在于内心的精神“由过去侵入未来的持续的涌进”的绵延 2014-04-23 14:25:24 开放社会是动态的社会,它的道德理想是自由创造,它以英雄与圣者的行为为特征,它的思想根源是直觉。直觉不但是艺术和哲学自由创造的基础,也是圣者的神秘体验。 2014-04-23 15:42:21 在文化历史领域,事实都是个别的,始终都是一次性、不可重复的,它们的意义不在与普遍规律的联系,而在自身的独特的价值。文化科学是价值判断的体系,文化科学都是历史的,它把历史事实与一定的价值相联系,揭示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2014-04-23 15:46:08 卡西尔于是建议从人的工作的功能出发来认识人的本质。人的特殊功能圈不仅包括感受系统和反应系统,而且包括符号系统,符号系统使人从动物的物理世界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新的实在,即文化世界。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直接而迅速的,但人却通过符号化的过程,不但延缓了对外界的反应,而且改变了外界刺激的作用,符号给予外界刺激以普遍的指称意义,给予直接的感性对象以多方面的联系和抽象的结构形式。经过符号处理的感受对象不再是物理世界,而是符号化的世界 2014-04-23 16:35:53 人通过符号功能,在理论空间和构造性时间中感受现实,在可能世界的结构里改造现实。这种改造活动创造出人的文化世界。文化世界包括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六个形式。 2014-04-23 20:04:45 如果快乐总量大于痛苦总量,便是善、正义,反之就是邪恶和不正义。为了计算快乐的总量,边沁设计了“快乐计算法”,它包括七项指标:快乐强度、延续时间、发生概率、发生的时间、产生有益后果的概率、产生有害后果的概率和发生范围等。 2014-04-25 13:48:01 任何人只要他满足某些条件,则某一特定事件必将对他出现。 2014-04-25 13:50:13 笛卡儿以来所使用的方法是“自我意识”的反思,不但没有消除这些模糊,反而引进了更多的模糊概念。 2014-04-29 01:44:21 真理的最后的基础是,总有一些人具有证实真理的亲身经历,没有经过亲身证实的人是在靠对他人的信任而接受这些真理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和这种信任,就会像没有信用的金融系统一样崩溃 2014-04-29 08:31:41 天文学观察当然不能改变天体,但它却改变了星光到达地球的方式,天文学家捕捉到那些不经过实验就无法发现的变化。所以知识是一种“转化”,它把人以外的事物转化为知识的对象,把人的活动转化为对外界有指导、有目的的反应。知识或经验是人所特有的接受刺激和给予反应的方式 2014-07-11 17:51:56 世界的意义存在于世界之外。在世界里的一切都是按照其本来面目而存在、而产生的:没有价值存在于世界之中。(T.6.41) 2014-07-11 18:07:28 卡尔纳普在早年写作的《哲学中的伪问题》和《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等文章中,对形而上学持激烈的批判立场 2014-07-11 18:11:00 在他看来,伦理价值判断并不是对事实的判断,没有知识内容,“对”或“错”仅仅表达赞赏或厌恶的情感。比如说“偷东西是错的”并不是对“偷东西”这一事实的判断,而是表达不能容忍偷东西的情感。 2014-07-15 06:30:04 沉淀即意识专注于经历的一个状态,使边缘域以此为轴心凝聚,成为流动状态之外的相对静止的、有确定意义范围的意向事物。 2014-07-24 16:33:05 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提出了惊人的、出人意料之外的预测;它的内容在背景知识中显得不可信和不可能发生,但却在观察中被经验事实所确认。 2014-07-28 10:59:20 李奥塔说:“我所谓的现代,指的是使用元话语来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这样的元话语明显地诉诸宏大叙事,如精神辩证法、意义解释学、理性或劳动的主体,以及财富创造的解放。”他并把相反的后现代定义为“对宏大叙事的不信任”。 2014-07-28 15:25:05 写作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写作是字符的流动。德里达强调,书写的字符才是真实的语言;语言的特征在于它的自主、独立性,语言独立于一切,甚至独立于人。德里达说:“语言的特殊结构使得语言能够自己发挥作用。”〔16〕字符是语言完全自主的形式。字符不等于文字,它兼有文字和语音的性质,但它的特征不在于此。字符的特征在于,它独立地存在于空间中,是印在纸上的物质存在;在字符起作用的时候,书写者并不存在。字符所能具有的意义并不依赖于与它相关的人,不但在它被读者理解的时候是这样,而且在它被作者书写的时候也是如此。作者的心灵并不是意义的源泉。字 2014-07-28 15:32:48 现时的经验并不是对外界的直接反映,“现在”永远不会被把握,“过去”永远不会过去,也不会变成现在。“意识”、“逻各斯”等观念都是和大脑的“现在”状态相联系的。德里达说,意识是一个幻觉,人们制造了它,因为他们害怕对大脑进行唯物主义解释的后果 2014-07-28 16:07:51 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和拉康的解释,儿童的自我认同感通过象征性的阉割而获得,他被禁止去追求他所缺乏的东西(“父亲的菲勒斯”),这成了进入语言和社会的必要条件,语言符号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个中介——“缺乏”。缺乏是符号对生活欲望的否定,成为稳定的社会交流和交换关系的基础。 2014-07-28 17:58:17 哲学危机的性质比物理学和数学的危机更为严重,它所面临的是失去自身研究对象的危机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Kindle
回应 2015-01-01 13:14
论坛 · · · · · ·
一个问题 | 来自vandalessandro | 4 回应 | 2014-03-20 |
11年新印的这版是用的厕纸吧? | 来自爛貓 | 7 回应 | 2012-05-27 |
基础 | 来自Plantago | 2009-10-27 |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
购买二手书
- 多抓鱼 17.90 元起
- > 查看1家网店价格 (17.90 元起)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2014-6 / 133人读过 / 有售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阅读书目(戏剧)。 (Sue)
- 我的校园藏书 (休小谟)
- 西方哲学专业参考书 (與點狂生)
- 博雅大学堂-哲学 (ws1116™)
- 能找到的西方哲学史读物 (禾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骑单车的女饼干 2011-10-24
很好的教材,适合我这样什么都不懂的哲学小白读,最近在读第二遍,很有点启发。
0 有用 sghdteiwuvncm 2014-04-08
分析哲学那一段我明白为什么学数学的会把数学当成宗教了,这本比张世英那本靠谱多了,那本根本就是垃圾
2 有用 StYi已被停用 2007-04-10
每一章节的结尾总是不能让人满意。
6 有用 拙棘 2011-10-27
读这么本个人色彩很淡的教科书,为什么我还是在字里行间不断发现赵敦华很讨厌
1 有用 毁桥 2010-11-07
这本编的不错,内容丰富简洁清晰
0 有用 太过眷恋太阳 2019-12-07
比西方哲学史那本要差,记得错别字挺多的😁
0 有用 朽铁 2019-12-06
启蒙教材来讲,内容比较全面和条理
0 有用 蓝色果冻 2019-11-16
不太行,甚至不如百度百科说得清楚
0 有用 林吸 2019-12-01
不推荐哲学爱好者用这本书入门,语言不太朴实,甚或难懂,没有基础很难看下去。但全书的体例还是很好的。
0 有用 归鸿有时 2019-10-29
博众家之长论,这本教材实属不易。内容上有短有长,有缺有足。读来大体受益。 现代哲学真的让人感到有些悲凉。 期待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