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朱正不以曾沦为失败者而自馁,由春及秋、日夜相继。孜孜矻矻,数易其稿;广搜博览,严格依据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事事有来历,句句有出处,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让历史得以本来面目出现。这是真正史家的风格,学者的态度。
作者简介 · · · · · ·
朱正不以曾沦为失败者而自馁,由春及秋、日夜相继。孜孜��,数易其稿;广搜博览,严格依据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事事有来历,句句有出处,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让历史得以本来面目出现。这是真正史家的风格,学者的态度。
1957年的夏季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1957年的夏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考据比较翔实,真实性不知道
> 更多书评8篇
-
RMR (人生没有圆满,但希望永远存在)
从李维汉的回忆中可以知道,这一次是鸣放中的一些言论促使毛泽东改变决策的。罗隆基说的“马列主义的小知识分子领导小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这话,并不是说毛泽东的,他不会把毛也看作小知识分子。反右派斗争中吴晗揭发过这样一件事:罗隆基颇有点愤愤不平的对人说过,周恩来是南开出身的,毛泽东是北大出身的,我是清华出身的,为什么他们就能代表无产阶级而我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呢?(8月11日,《人民日报》)可见他是把.. (2回应)2011-08-27 02:20 2人喜欢
从李维汉的回忆中可以知道,这一次是鸣放中的一些言论促使毛泽东改变决策的。罗隆基说的“马列主义的小知识分子领导小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这话,并不是说毛泽东的,他不会把毛也看作小知识分子。反右派斗争中吴晗揭发过这样一件事:罗隆基颇有点愤愤不平的对人说过,周恩来是南开出身的,毛泽东是北大出身的,我是清华出身的,为什么他们就能代表无产阶级而我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呢?(8月11日,《人民日报》)可见他是把毛泽东周恩来看作同他自己一样的大知识分子的。……可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毛泽东有过受到大知识分子冷遇的痛苦经验。这情形他曾同斯诺谈过。那时,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每月工资八元的助理员,“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意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后来,还有从苏联回来的共产主义的大知识分子,也轻视他,说山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他自尊心受到的伤害多年没有愈合。直到他成了国家的元首,可是在内心深处,也还并没有完全消除这种怕被大知识分子看不起的顾虑。1958年他写给第一师范的同窗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那些留学生们,大教授们,人事纠纷,复杂心理,看不起你,口中不说,目笑存之,如此等类。这些社会常态,几乎人人要经历的。”人人要经历,就是我毛泽东也经历过的。写这信的时候,他是不是也回忆到了当年傅斯年罗家伦辈以及王明洛甫等人对自己的冷淡呢?
2回应 2011-08-27 02:20 -
RMR (人生没有圆满,但希望永远存在)
1957年3月12日,太祖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了一个百家争鸣实质上即两家争鸣的论点:“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学术部门可以有许多派、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把学术上的各家各派依其世界观归口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家中去,是什么意思呢?用他后来修改这两篇讲话时加写的字句来表达,这两家争鸣也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2011-08-27 01:54 1人喜欢
1957年3月12日,太祖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
……提出了一个百家争鸣实质上即两家争鸣的论点:“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学术部门可以有许多派、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
把学术上的各家各派依其世界观归口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家中去,是什么意思呢?用他后来修改这两篇讲话时加写的字句来表达,这两家争鸣也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这种“争鸣”的结局是预先就确定了的: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克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一个吃掉一个,结果就只能是一家独鸣了。这也就是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在百家争鸣中也只能是平等的一家。……而这“两家争鸣”论,就是连结“百家争鸣”和反右派斗争的过门。人们不应该把从整风到反右的这个转变单纯看成是他受到外界的刺激才作出的决策。
这种两家争鸣的思想,在反右派斗争中还没有显示出它的全部威力。人们很容易联想到1966年宣告“文化大革命”开始的《五·一六通知》,它批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提出了与之对立的“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在各个文化领域的专政”的口号,难道不正是“两家争鸣”思想更带理论色彩的表述吗?有“两家争鸣”思想,就会有反右派斗争,也就会有“文化大革命”,这相关连的脉络是够分明的了。
回应 2011-08-27 01:54
-
毛从反对个人崇拜到后来的默认个人崇拜,期间是有一个过程的。毛为何要转变立场?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自己所说的,需要变成钟馗来打鬼。也就是说,毛需要化身为所谓的神,基于他所认同的集团支持,然后协同自己完成他所认同的使命感。从毛自己的思想来说,他不喜欢对他的个人崇拜,但是在那个时候,他又必须要借助这样的做法。
2017-05-12 07:14
-
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问题,关键在于中共的基础,在大革命时代,不是知识分子,是工农。更为核心的在于在那个时候,知识分子和底层的民众是两个不同的阶层,相互之间有所排斥。虽然中共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有很多都是属于知识分子的,但是这不必然使得这个党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代理人。这些领导人是背叛了他们的阶层的。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的这种分裂,是长期以来的士大夫阶层和百姓阶层之间差异的延续。说到底,就是士大夫阶层有一种...
2017-05-12 07:14
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问题,关键在于中共的基础,在大革命时代,不是知识分子,是工农。更为核心的在于在那个时候,知识分子和底层的民众是两个不同的阶层,相互之间有所排斥。虽然中共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有很多都是属于知识分子的,但是这不必然使得这个党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代理人。这些领导人是背叛了他们的阶层的。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的这种分裂,是长期以来的士大夫阶层和百姓阶层之间差异的延续。说到底,就是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或许一些知识分子是同情怜悯老百姓的,也能仗义执言,为民请愿,但是这并不使得他们自己能将自己摆在来百姓的地位上。也就是说在根本利益上,这些从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和底层的民众并不是一致的。他们有他们的诉求——货与帝王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共在当时作为底层工农的代言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就是工农,他们对知识分子是有疑虑的,这种疑虑大了说,就是在于这个新的政权现在到底是属谁的?知识分子质疑新生的政权是不是能做好,有没有能力。这种质疑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在中共掌权者,特别是下层的领导人看来,这就是要复辟,要夺权,他们从旧时代过来的,他们并没有太高深的知识基础,他们身上有很重的旧时代的特征,特别是思想上。所以他们对待知识分子的这种质疑,是抱有很大的戒心的,他们是将这种质疑想得很严重的,所以他们的反击也是严厉的。都说是毛严重估计了形势。实际上,毛不过是党内这种思想的汇总。毛的执政基础在党内,是党内的这些生死与共的同志。他在党内有压力,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不能忽视的因素。
回应 2017-05-12 07:14
论坛 · · · · · ·
【★★见过★★★】这套书,还改了名字?进来交流1... | 来自zXn | 1 回应 | 2019-02-03 |
应该是从百家争鸣到引蛇出洞吧。 | 来自鸡尾酒与梦 | 3 回应 | 2018-05-03 |
关于电子版版本问题 | 来自氵丶丿丶丨丶丨 | 4 回应 | 2015-06-05 |
本书下载 | 来自Don Quixote | 10 回应 | 2010-09-01 |
历史的真实!!! | 来自fos | 2005-10-29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阅读书目(戏剧)。 (Sue)
- 民国之后,再无民国 (焕熙)
- 雪夜闭门 (山右一仁)
- 知识分子研究 (念迦)
- 政治传播 (Laputa)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1957年的夏季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V. Ⅱ 2018-12-26
不可不察也
1 有用 水草狗 2014-04-19
目前看到的写反右运动最为翔实的著作。论述细腻,层次清晰,线索突出。沈志华老师著作对个别之处进行了讨论,若干资料在呈现上稍显凌乱。读罢有好多若即若离的想法,却总是抓不住。
0 有用 青(求己) 2014-05-13
我觉得跟沈志华的第三卷不相上下,大概是朱正属于文人,在文字上比沈要好得多,不过,两者在框架上没什么区别,都把视野放在上层,这很有意义,但在现在的情况下就是没有意义~
0 有用 斌斌 2013-07-30
读的是港版。。。
0 有用 圆影 2010-02-24
但将冷眼看螃蟹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8-11-18
按需。
0 有用 Melbourain 2018-11-10
前后的矛盾,相互的否定,认识的变化,敌人到底在哪?最后,明白了却也失败了。四月社论与发表本的差异?斗争百景中的辩论会?新湖南报社的肃反小组组长“官建平”?王蒙的日记?冯雪峰与王任叔?阎王与小鬼?敌人到底在哪?这一问便是40年历史从上往下写的关键。就此打住了,不必再读history of PRC了,从今往后,我们正是顺序反转的作者。最后,此书之序写于12月26日。
1 有用 熊碧碧 2018-10-31
不熟悉这段史实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本书“什么都说了,也什么都没说”,可事实上,作者已经把能说的、想说的都说完了,资料翔实,线索清晰,是本好书。
0 有用 God's Mask 2018-06-29
反右运动的复杂性就要求其研究应该基于高层干部,中层知识分子,下层工人农民进行分析,很敬佩朱正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整个运动也有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
0 有用 伯觉 2018-03-21
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