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当当网购买《城市意象》
作者简介:
凯文。林奇,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 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本书的主要贡献:
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书中所列举的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以及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已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出现。《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设计产生了重要意义。
对我的启示:
《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一些手段。1
在笔者看来,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说明凯文。林奇从人的角度来分析城市和城市设计。在其附录A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与纯粹的建筑学文献无关,重视的却是原始环境与原始部落的关系,广泛地涉及了古代或现代的文学作品,旅行或探险杂志,涉猎面非常之广。
现代的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城市中的一切都是人创造的。人们创造的现代的复杂的城市反而不是完全符合人类的心理特征的。凯文。林奇用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意象用来研究人们对现代城市的意象。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环境的意象
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对城市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它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意象,综合之后就成为对城市的意象。生活在城市中人们,对城市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者,而且还是参与者,是城市场景的组成部分。
虽然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意象,但是如果以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程度进行分类,那么分组越细致,意象相似的可能性越大。很多个别意象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城市的整体意象
一个城市的可读性,表现为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一处独特、可读的环境不但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可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
城市的可意象性,并不意味着固定、有限、具体、整体或是有秩序,也并不意味着清晰、显见、新奇或是平淡。它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如意蕴或是表现力、愉悦感情、韵律、兴奋点、可选择性等等。
环境意象三个组成部分:个性、结构和意蕴。
个性: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
结构: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
意蕴:物体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假如一个意象要在生活空间内充当导向作用,它必须具备几个特点:
首先是在实用性上,它应该充分而且真实,个体能够在一定范围的环境内工作。地图无论抽象与否,至少要能让人找到回家的路,它必须充分清晰、完整、易于查阅,即必须是可读的。
其次,它应该具有安全性,拥有附加线索,让人们有可能采取别的措施,减少失败的几率。如果一盏闪烁的灯是一个急转弯的惟一标志,一次停电就有可能导致灾难的发生。开放的、适于变化的意象将更受欢迎,它使得个体可以不断调查和组织现实,有空间允许个体描绘自己的图像。
最后,它应该还有一部分意象可以传授给别的个体。衡量一个“好”的意象,这些标准的重要性对于不同人、在不同条件下也不一样,有人赞美经济、有效的体系,而有人又喜欢开放、可借鉴的体系。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差异和联系,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作为物质环境的操纵者,城市规划师首先感兴趣的是形成环境意象的外部动因,不同的环境能够阻碍或是促进这种形成过程。
第二章 三个城市
凯文。林奇以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为调查进行调查。对这三个城市的意象调查,林奇主要使用了两种主要方法:第一种是在市民中抽样访谈,获取他们对环境的意象;第二种是在实地对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形成的环境意象进行检验。在这些访谈非常细致的描述中,并没有有关数字采集和整理的论述,林奇更重视市民的意象。1
三个不同的城市,人们却有些共同的意象特征:
1.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
2.社会的经济阶层不同的区域也会被人们谈论;
3.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人们经常描述城市景观中形成对比的事物,比如空间的对比、地位的对比、功能的对比,以及相对的年代、清洁度或是地形的比较,元素及其特征正是在这种整体的环境中变得清晰明了。
得出的结论:人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第三章 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林奇在这一章中解构了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他认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种要素对城市的可意象性起关键性的作用。
1.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
a、可识别性: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经常穿行的道路具有最强的影响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典型的空间特征能够强化特定道路的意象,凭直觉,无论很宽还是很窄的街道都会吸引人的注意;特殊的立面特征同样对于形成道路特征具有重要作用;靠近城市中有特色的部分也会增加道路的重要性,道路此时还能起到边界的作用。
b、连续性:道路只要可识别,就一定具有连续性,包括流线的通畅,宽度的连续和景观的连续。
c、方向性:在某一方向上累积的规律渐变,沿线的两个方向能够容易区分;延伸的曲线也是一种渐变,是在运动方向上的稳定变化,这种情况在运动中并不易被发觉;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够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是观察者无论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d、可度量性:度量性是指使人们能够确定自己在整个行程中的位置,知道已走了多少路,还余多少要走,通常通过一系列著名的标志物或节点来获得度量。
道路与环境的脱离:1.视线的遮挡,造成人们无法真实地感受到道路的变化;2.道路与周围环境元素分离。现阶段解决的办法通常为设立指向路牌,铁路和地铁是另一种道路与环境分离的实例。
交叉口与道路的关系:考虑一条以上的道路时,道路交叉点就变得十分突出,因为这里算是人们必须做出决定的点,设计不好的交叉口常常让人觉得混乱。
2.边界: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它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那些强大的边界,不但在视觉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连续不可穿越。边界的特点有:可见性,连续性和方向性;其作用有:分隔作用和景观作用等。
3.区域:是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把道路还是区域放在主导地位。
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1.主题的连续性,可能包括多种多样的组成部分,如纹理、空间、形式、细部、标志、建筑形式、使用、功能、居民、维护程度、地形等等;2.社会意义对构造区域也十分重要。
区域的边界:有一些严格、明确而具体,另一些边界可能模糊不确定,还有一些区域根本没有边界。边界限定区域,增强其特性,但它们无法构成区域。
区域的外向和内向:外向的区域向外与周围的元素联结在一起;内向的区域,只是自身存在,很少与外部城市发生联系。还有的区域单独孤立存在。
4.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的集中点。尽管从概念上节点是城市意象中很小的点,但事实上它可能是很大的广场,或是也可能呈稍微延伸的线条状。
节点既是聚集点也是连接点:1.连接点或是交通线的中断处:人们必须在此作出抉择,他们在此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连接点附近的元素了解得更加清楚。2.聚集点:a以广场为例: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空间、植物和活动,构成了可能是城市意象中最鲜明的节点;b一个著名、安静的居住区开放空间,和旁边极易识别的有护栏的公园等,是另一个主题集中的节点。
强大的物质形式对识别一个节点并非绝对必要,然而一旦空间有了形态,其带给人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节点如同区域,也有内向外向之分。当人们位于内向的广场其中或在它的周边时,几乎没有方向感,在它附近时只有靠近和远离它两个方向。到达节点时,基本的感受只是简单的“我到了”。相反,外向的广场不但表达了大致的方向,而且与办公区、商业区和滨水区连接清晰。
5.标志物: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比如建筑、标志、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的元素中挑选出一个突出元素。
标志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考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物质元素。
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征具有单一性,在某些方面具有惟一性,或是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如果标志物有清晰的形式,要么与背景形成对比,要么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它就会更容易被识别,被当作是重要事物。
被访者挑选标志物还可能会因为他在肮脏的环境中显得非常整洁,或是在古老城市中显得十分新潮。
使元素成为标志物,空间所起的作用重大。通常有两种方式,其一,使元素在许多地点都能够被看到;其二,是通过与邻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的变化,建立起局部的对比。
元素的相互关系:
1.不同元素组之间可能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也可能相互矛盾,甚至相互破坏。
2.区域在尺度上比其它元素大,而且能够包含其它的元素,因此与各种不同的道路、节点和标志物产生联系。别的元素不仅在其内部构成了区域,而且丰富、深化了区域的特征,加强了地区的整体个性。
3.在许多个体的意象中,道路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成为人们在大都市范围进行意象组织的主要手段,与城市中其它的元素类型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变化的意象
整体环境具有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综合的意象,而是或多或少相互重叠、相互关联的一组意象。在一个大而复杂的环境汇总,分层的方法十分必要。意象不仅因为所涉及的范围尺度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也取决于视点、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观察者也必须根据周围物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象。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意象特征
对于一个元素,由于观察者相对“度”的不同,也就是他们对元素细节涉及程度的不同,意象也不尽相同。具体而且感觉生动的意象与那些高度抽象、概括、缺乏感觉内容的意象之间,也存在差别。
生动并不等于丰富,稀疏也并不等于抽象。意象有可能既丰富又抽象。最有价值的意象是那些最接近其强大整体环境的意象。
第四章 城市形态
设计方法1:按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个方面来分析;
设计方法2:
特异性:或称作图底分明,是指界线鲜明、封闭;表面、形状、密度、复杂性、体量、功能、空间位置的相互对比,相对比的可能是即时可见的环境,也可能是观察者的经验。这些都是鉴别一个元素,是元素显而易见、生动可识别的特征。
形态简单性:指可见形态在几何意义上的清晰性和简单性,各组成部分的局限性。
连续性:指边界或表面的连续;各部分的相邻;有节奏的间隔重复(;表面、形状或是功能的相似、类比或协调。
统治性:指某一部分在规模、密度或重要性上超出其它部分而占据统治地位,由此我们看到的整体将是一个基本特征,附带与之相关联的组群。这种特性与连续性一样,允许通过忽略或包容对意象进行必要的简化。
连接清晰:指连接点和衔接处的高度可见性、清楚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这些连接点是整个结构的战略点,应该具有高度可识别性。
方向性差异:是指参照物的不对称、渐变和放射状的特征,能够区别元素的两个端头,或是两个主要方向。这些特征在较大尺度上的结构组织上使用得非常频繁。
视觉范畴:指能够在事实上或是象征性地增大视线范围和渗透性的特征。其中包括透明度;重叠;还有街景、全景,它们可以增加景观的深度;表达清晰、能够形象说明空间的元素;凹曲的弧度能使远处物体显露出来;以及提示某个不可见元素的线索。所有这些相关的特性,通过提高景观的有效性,或者说是提高其渗透、分解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人们掌握巨大复杂的整体。
运动的意识:指观察者通过视觉和运动知觉,感受到自身真实或潜在的运动的特性。这些手段能够提高坡度、曲线和相互渗透的清晰性,获得运动视差和透视的体验,维持方向的连续或改变方向,确定可见的距离间隔。
时间序列:指通过时间变迁感知的序列,不仅包括简单的项与项之间的连接,即某个元素与前后两个元素简单的交织,而且包括那些确实是及时建造而因此具有韵律性的序列。
名称和意蕴:指那些能够提高元素可意向性的无形特征。
第五章 新的尺度
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其中设计者可以操作的尾部物质形式起着主要的作用。尽管大部分工作都局限于单个元素的个性和结构,以及它们在小复合体中的形态,但最后都集中到作为一个整体形态考虑的城市形式的远期合成,整个大都市地区清晰而且全面的意象是未来城市的基本要求。
今天,大尺度的可意象环境非常稀少,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空间组织、运动速度、新建项目的速度和尺度,都使得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来建立这样的环境成为可能和必要。
一座城市或大都市的形态将不会展示一些巨大、分层的秩序。它将是一种复杂的模式,连续完整,却又复杂易变。适应数以万计市民的感知习惯,它应该具备可塑性,对于功能和意义的改变不加限制,同时又能包容新形象的生成,它必须鼓励他的观众来探索这个世界。
事实上,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设计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设计他们的理想和传统,设计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和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
附录A 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
附录B 方法的使用
附录C 两个实例分析
用林奇的城市意象元素来分析广州大学校园:
1.道路
广州大学校园内道路的可识别性不高,没有个性,道路的各个部分都相差不大。道路两旁没有特色的立面,要么都是相似的绿化,或者是相似的教学楼。
广州大学城的中环路和外环路的相似性很高,可识别性较差,虽然它们都是环状连续的,但是其方向性极差,第一次进大学城的出租车司机几乎都会迷路。
但是中环路和外环路在校园里却起到了很强的边界作用,车行道穿越校园,将校园划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在语言的描述上很简洁,中环路成为教学区和生活区的边界,外环路成为校园区和滨水休闲带的边界。在大学校园里将教学区和生活区完全分开,将校园和滨水休闲完全分开,却不适宜于大学校园的公共生活。
中环路和周围环境没有任何关系,是脱离的,虽然在路上有设置指向路牌,可是仍然不能为人们明确地指向道路。另外,环路上较多的交叉口也由于可识别性太低,也常常使人感到迷惑。
2.边界
大学城的设计理念中提倡开放,因此在各个大学的设计过程中都没有设置围墙,意为开放。事实上各个大学仍然是独立的区域,从一个大学进入另一个大学一定只有固定的几个出入口,在各高校最外围的建筑或者道路无形之中成为了大学的边界,可惜的是,这种边界并不能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意象。
3.区域
大学城上每个单独的大学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区域。区域内部再由道路、边界、节点、标志物来构成其内部特征。各个大学由不同的设计单位设计,总体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也造成了各个大学区域的特征很明确。看过一次广州美术学院和广州大学的建筑风格的人,绝对不会再把这两个区域弄混淆。
但是区域之内却常常使人迷惑。原因之一就是各个建筑的风格太相似。广州大学教学区的建筑从生物楼、工程北楼、工程南楼、计算机楼、理工北楼、理工南楼这些相邻的教学楼常常使人疑惑。而在生活区,宿舍楼也是千篇一律的风格,即使在里面生活了三年之后,这里还常常会使人走到不是自己的宿舍楼去。
至于区域的边界,由于各个区域的性格特征太明显,在人的心理上也是很明确的,但是没有明确的意象形态。
4.节点:
节点应该是环境识别的重要要素,大学城里缺乏的就是有个性特征的节点。按林奇的观点,交通的连接点很有可能是节点,因为人们在这里必须做出选择,一定会有更大的关注。而在广州大学城的交通连接点如交叉口之类由于缺乏个性特征,而成为是使人们迷惑的主要原因。
另一类如聚集点的节点在大学城是有的,但是主要是商业的所带来的聚集。如广大商业中心,大学城商业北区、商业南区等等。大学生活里原本应该有人文活力的聚集点,如广场之类的却很少见。
5.标志物
在广州大学教学区,规划中就是把钟楼设计成为标志物,信息廊上部的红色顶棚设计的原意也是希望成为广州大学的标志物。现状却是,并不是在教学区的所有地方都能看到钟楼,除了其周边开敞的地方,到文科教学楼那边就与钟楼没有任何关系。而信息廊的红色顶棚由于是架在二层,人们通常在其底层行走,反而忽略了它原本的形态,而且整个信息廊的完全可视范围太小,其性格特征相对来说也不那么明确了。而在生活区,标志物和节点都不明确,常常使人感到迷惑。
林奇的在分析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的时候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人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笔者很同意这个观点,人们总是何以适应环境,沙漠里也有人能够生活,校园环境不好也有这么多人在生活着。反过来分析,虽然人们能够适应不好的环境,但是这些环境同时作用于人,它会对人的行为习惯和公共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好的校园环境当然能够产生丰富的校园生活,单调的校园环境是学生的公共活动也减少,中环路的边界效应是学生除了上课都不会踏足教学区,外环路的边界效应是滨水公园人迹罕至的主要原因之一,宿舍区环境的单调和拥挤使学生都在宿舍逗留而很少在室外活动……
结语:
林奇通过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解构,作为一个城市规划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怎样创造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的城市意象,怎样创造适合人生存的城市空间,怎样改善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好影响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健 戴志中,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研究方法辨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4月
2.顾朝林 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设计,2001年第25卷 第3期
ZT还行的评论
|
> 去城市意象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简析对凯文·林奇两本重要理论著作书名翻译的失误...(eidos)
原点(白牙)
谁帮帮我结合一下杭州这个城市分析一下
好!!
感谢!!!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