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这本挑战性和原创性的著作中,斯拉沃热·齐泽克对后现代世界中的人类力量问题予以审视。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希区柯克的《后窗》,从瓦格纳的歌剧到科幻小说,从《异形》到犹太笑话,作者以其敏锐的分析,探讨了有关整体性和排他性意识形态幻象问题,而人类社会正是由之构成的。
书中将关键性的精神分析概念、哲学概念与极权主义、种族主义之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以探讨控制之幻象的政治蕴涵。《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代表着对精神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大量当代文化现象作了精辟的阐释。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斯拉活热·齐泽克(Slavoj Zizek),1949年3月21日生于斯洛文尼亚首府卢布尔雅那(Ljubljana),1971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7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获卢布尔雅斯博士学位,1985年获得巴黎第八大学博士学位。
在学术上,齐泽克善于应用通俗文化理论,以娓娓而谈的方式,解释雅克·拉康晦涩、抽象的理论,同时又善于使用雅克·拉康的理论来解释政治现象和通俗文化问题。他勤于著述,成果丰硕,是拉康之后最成功、最多产的精神分析理论家。
在政治上,他也非常活跃,他曾在1990年的第一次多党选举中,竞选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总统,也曾出任过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科学大使。不平凡的政治经历,将他磨炼成一个左翼思想家。
齐泽克现居德国埃森,任职于文化研究所。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
序言
鸣谢
引论
第一部分 征兆
一 马克思怎样发明了征兆?
1.马克思、弗洛伊德:形式之分析
2.商品形式的无意识
3.社会征兆
4.商品拜物教
5.极权主义笑声
6.作为意识形态一种形式的犬儒主义
7.意识形态幻象
8.信仰的宏观性
9.“律令就是律令”
10.卡夫卡:阿尔都塞的批判者
11.作为现实支撑物的幻象
12.剩余价值与剩余快感
二 从征兆到征兆合成人
(一)征兆辩证法
1.回到未来
2.历史中的重复
3.黑格尔与奥斯汀并驾齐驱
4.两个黑格尔式的笑话
5.时间陷阱
(二)作为实在界的征兆
1.作为征兆的泰坦尼克号
2.从征兆到征兆合成人
3.在你之中而非你
4.意识形态快感
第二部分 他者中的短缺
三 “你到底想怎么样?”
(一)同一
(二)认同(低层面的欲望图)
(三)超越认同(高层面的欲望图)
四 你只能死两次
第三部分 主体
五 哪一种实在界主体
六 不仅是实体,而且是主体
参考文献
人名对照表
术语对照表
附录一 齐泽克学术小传
附录二 齐泽克学术论著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 许多人指责弗洛伊德在释梦时充斥着“泛性欲主义”,这种指责如今已成陈词滥调。汉斯于尔根·艾森克(Hansjürgen Eysenck)这位精神分析的严厉批判者,很久之前就在弗洛伊德的释梦中看到一个生死攸关的悖论。依弗洛伊德之见,在梦中表达的欲望被假定为无意识,同时与性有关系,至少原则上可以这么说。这与弗洛伊德本人分析的多数案例相抵触。弗洛伊德的案例始于他挑选出来的一个梦,他把这个梦当成了导论性的案例,以之例示梦的逻辑。这就是关于伊玛注射(Irma’s injection)的那个著名的梦。这个梦表达的潜在思想(latent thought),是弗洛伊德的一种努力,即借助于这样一种类型的争辩——“这不是我的过错,它是由一系列的环境因素造成的”——推卸理应由他承担的、他的患者伊玛医治失败的责任。但显而易见,这种“欲望”,这个梦的意义,既与性无关(倒是涉及职业伦理),亦与无意识无涉(伊玛医治的失败令弗洛伊德寝食难安)。 2. 首先,我们必须打破这样的表像,根据这种表象,梦不过是既简单又无意义的一团混乱,不过是由生理过程引发的无序状态,因而无论如何都无意涵可言。换言之,我们必须向阐释学研究(hermeneutical approach)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把梦设想为有意义的现象,把梦视为这样的事物,它传输被压抑的信息,而被压抑的信息的发现离不开阐释性的程序(interpretative procedure); ·其次,我们必须摆脱对意涵内核(kernel of signification)的迷恋,对梦的“隐含意义”(hidden meaning)的迷恋。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摆脱对隐藏在梦的形式之后的内容的迷恋,全神贯注于形式本身,贯注于“潜在梦思”都要对之俯首称臣的梦的运作。 3. 我们在此得到了无意识的一个可能的定义:无意识是一种思想形式(form of thought),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想象性认同总是意味着对大他者中的某一凝视的认同。所以,关于对模范意象(model-image)的每一次摹仿,关于每一次“扮演角色”,要问的问题是:主体在为谁扮演那个角色?当主体把自己认同于某一意象时,谁的凝视被顾及?我以某种方式看我自己,别人从某一点观察我自讨欢心的样子,这二者之间的缺口对于把握歇斯底里(及作为其亚种的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把握所谓的歇斯底里剧场(hysterical theatre)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妇女表演这样的戏剧性爆发(theatrical outburst),那很显然,她正在发作,以把自己提供给作为欲望客体的大他者,但是具体的分析还要去发现是谁——哪一个主体——代表着她的大他者。在极端“女性”的想象性图像后面,我们一般都能发现对某种男性(masculine)、父性(paternal)的认同:她在扮演脆弱的女性,但在符号的层面上,她事实上认同的是父性的凝视,她想讨得他的欢心。 在强迫性神经官能症那里,这两者之间的缺口最大:在“构成性”、想象性、现象的层面上,他当然落入了他自我强迫行为的受虐狂逻辑(masochistic logic)之中,他羞辱自己,阻止自己走向成功,促使自己走向失败,如此等等;但至关重要的问题还是如何确定那个邪恶的超我凝视的位置,正是为了这个邪恶的超我凝视,他才羞辱自己,他才能从强迫性促成的失败中获得快感。这一缺口还可以借助黑格尔的一对范畴——“为他者/为自己”——得到最好的界说:歇斯底里官能症就是把自己体验为另外某人,该人正在为了别人而扮演一个角色,他的想象性认同就是他的“为了他人的存在”。精神分析所要完成的一大突破,就是要引导他认识到,他为了别人扮演一个角色,而这个别人正是他自己,他的为了他人的存在正是为了自己的存在,他扮演角色是为了某一凝视,而他已经在符号上认同了这一凝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人也喜欢 · · · · · ·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0 条 )

【转】张一兵:意识形态幻象对伪现实的支撑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


> 更多书评 4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9.2分 1655人读过
-
Verso (2009)9.5分 112人读过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9.2分 475人读过
-
Verso (1989)9.2分 4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哲学】 (爱玛·包法利)
- 垂钓于时间之河…… (水底火焰)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中央编译学术馆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传播观念 (gaw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评论:
feed: rss 2.0
50 有用 Walt 2015-11-26 22:44:06
请各位花点钱去买修订版 几乎是重译了 非常棒
2 有用 全都是风 2015-06-20 21:31:54
因为不是很喜欢译者连带着减少了很多阅读的快感;其次就是在暗自心虚着康德还没读黑格尔还没读拉康根本没开始读。关于“意识形态”关于“崇高”关于“客体”的讨论都很有意思,但是能看懂的部分在电影中已经看得差不多了,电影之外的又有好多看不懂,还真是尴尬啊…
0 有用 曾于里 2015-11-02 16:46:32
看不懂啊看不懂啊 就第一部分还多少理解一些 其他的,像读天书
0 有用 [已注销] 2009-01-10 14:05:55
文学作品
70 有用 Adiósardour 2014-12-10 04:59:35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就是任何意识形态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德国古典哲学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反映,因而是颠倒的、虚假的、非科学的观念;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真实反映,因而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不管哪种意识形态,都属于社会意识,产生于人们认知的逻辑框架之内。但齐泽克认为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个理论盲点:仅在“知”性层面上理解意识形态,以为意识形态属于...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就是任何意识形态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德国古典哲学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反映,因而是颠倒的、虚假的、非科学的观念;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真实反映,因而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不管哪种意识形态,都属于社会意识,产生于人们认知的逻辑框架之内。但齐泽克认为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个理论盲点:仅在“知”性层面上理解意识形态,以为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却不理解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意识,而且是社会存在。在齐泽克看来,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并不适宜于对意识形态的分析。意识形态与“意识”关系不大,倒与“无意识”亲密无间,与欲望密切相关,甚至就是“无意识”和“欲望”的另一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