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make this somewhat speculative formulation clearer, let us take the case of conflicting interpretations of some great classical text - Antigone, for example. 'Positing reflection' claims a direct approach to its true meaning: 'Antigone is in fact a drama about . . .'; 'external reflection' offers us a gamut of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s conditioned by different social and othet contexts: 'We don't know what Sophocles really meant, the immediate truth about Antigone is unattainable because of the filter of historical distance, all that is within our grasp is the succession of historical influences of the text: what Antigone meant in the Renaissance, to Holderlin and Goeth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ty, to Heidegger, to Lacan . . . ' And to accomplish the 'determinate reflection', we have ... (查看原文)
我们可以通过一整套的区别性特征,把道德律令与“病理性”经验既存的社会法律对立起来:社会法律构造了一个社会现实领域,道德律令则是无条件命令的实在界,它从不考虑现实强加于我们的种种限制——它是一个不可能的指令。“你能够,因为你必须”(Du kannst,denn du sollst!)社会法律平息我们的利己主义调节社会动态平衡,道德律令通过引入无条件强制因素,在社会动态平衡中制造失衡。康德最后的悖论是实践理性先于理论理性:我们恰恰通过屈服于范畴命令的‘非理性’强制,才能使自己摆脱外在的社会限制,获得了独立启蒙后主体所特有的成熟。
拉康理论特别强调康德道德命令隐藏的一个淫秽超我命令:快感!——这是大他者的声音,它强迫我们为了履行义务而履行义务,因而是对诉诸不可能的快感的创伤性侵入,它同时瓦解了快乐原则动态平衡及其衍生物——现实原则。这是拉康把萨德设想为康德真理的原因:Kant avec Sade。
其一是实在界(the Re‐al),其二是实在界的符号化。实在界的每一次符号化都会产生剩余(surplus),正是这种剩余充当着欲望的客体成因(object‐cause of de‐sire)。正视这种剩余,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正视这种残余(leftover),意味着承认,存在着致命的僵局,存在着“对抗”(antagonism)。 对于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而言,关键不在于牺牲的形式价值。正是牺牲这种行为本身,“牺牲的精神”,才是对自由这一颓废疾病的治...
2016-01-28 10:08:282人喜欢
其一是实在界(the Re‐al),其二是实在界的符号化。实在界的每一次符号化都会产生剩余(surplus),正是这种剩余充当着欲望的客体成因(object‐cause of de‐sire)。正视这种剩余,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正视这种残余(leftover),意味着承认,存在着致命的僵局,存在着“对抗”(antagonism)。
对于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而言,关键不在于牺牲的形式价值。正是牺牲这种行为本身,“牺牲的精神”,才是对自由这一颓废疾病的治疗。
总是存在着硬核(hard kernel),存在着残余,它们保持原貌,我们无法把它们化约为普遍的幻觉镜像嬉戏。
在精神分析中,“知”有其致命的维度(lethal dimension):主体必须为接近它付出代价,即丧失自己的存在。换言之,消灭误认意味着消灭、消解假定把自己隐藏在误认的形式—幻觉(form‐illusion of mis‐recognition)之后的“实体”。依拉康之见,这一实体——精神分析唯一认可之物——就是快感。获得知识就要失去快感。快感,就其愚蠢性(stupidity)而言,只能以某种非知、无知为基础。难怪接受精神分析的人对精神分析师的反应常常是妄想狂式的:通过强迫接受精神分析的人了解自己的欲望,精神分析师实际上想从他那里偷走他最隐秘的宝藏,即他的快感内核(kernel of enjoyment)。
通过接受习俗和社会生活规则的无意义的、既定的特性(nonsensical,given character),通过接受“律令就是律令”这一事实,我们在内心深入摆脱了它们的限制——这种方式适用于所有的自由理论反思( the oretical reflection)。换言之,我们把恺撒的还给了恺撒,这样我们才能平静地反思一切。
一、译者前言部份 1、 一个人预先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并极力逃避之,可结果呢,恰恰是他对命运的逃避导致了自己最终的结局——应验了它的命运。 2、 牛津的Michael Dummelt 《Truth and Other Enigmas》中的《Can an Effect Precede its Cause?》和《Bringing About the Past》 3、 真理来自误认。误认是人类境遇的基本特征。所谓的历史必然性是通过误认形成的。 4、 我们必须把某些错觉当成我们历史行为的一个条件加以接受,同...
2011-02-05 15:18:4010人喜欢
一、译者前言部份
1、 一个人预先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并极力逃避之,可结果呢,恰恰是他对命运的逃避导致了自己最终的结局——应验了它的命运。
2、 牛津的Michael Dummelt 《Truth and Other Enigmas》中的《Can an Effect Precede its Cause?》和《Bringing About the Past》
3、 真理来自误认。误认是人类境遇的基本特征。所谓的历史必然性是通过误认形成的。
4、 我们必须把某些错觉当成我们历史行为的一个条件加以接受,同时把一个角色假定为历史过程的行为者。如果没有诸如此类的错觉、误认、误解、误会,我们的行为及其结果就会呈现为另外一种面目。从这个角度说,错觉、误认、误解、误会是我们行为的一个前提条件。
5、 一语成谶
6、 《傲慢与偏见》:如果我们想省略由于误认而造成的令人痛苦的迂回弯路,我们就会失去真理自身。只有“完成”这一误认,我们才被允许接受对方的真实本性,同时克服我们自己的弱点。
7、 幻象之“客体”并非幻象之情景,……而是目击它的不可能的凝视。
8、 当我们的日常经验与意识形态偏见不一致时,日常经验无法改变意识形态,反而意识形态“纠正”了我们的切身体验。
9、 和恋物(拜物)的每个行为一样,隐喻性拒绝(metaphoric disavowal)和转喻性置换(metonymic replacements)的机制正在填补一项短缺(男根的缺席、现实的空隙、大他者/死亡驱力的欲望),并成为一种准现实。这种短缺不是主体自身,而是处于主体之中的某物。在弗洛伊德的术语中,这个悖论性的构建机制被称为概念再现(Vorstellungsrepräsentanz)。
10、 悖论性的“缝合点”、“没有所指的能指”都是同义反复、空空如也的能指,但它们能够赋予意识形态以一致性。
11、 领袖的指涉点,以及透过这一指涉点引证的用来合法化其统治的实例(人民、阶级、民族),并不存在。……党和领袖只能通过拜物教的代表而存在,也只能存身于拜物教的代表之中。
12、 实在界本质上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空隙,是标志着某种核心不可能性的符号结构中的空无,它是一个本身并不存在的原因——它只能呈现于一系列的结果之中,但总是以某种扭曲的位移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实在界是不可能的,那么,要借助于其结果去把握的,恰恰就是这种不可能性。
13、 主体是对实在界的应答—因为所指永远无法找到能够完全代表它的能指,于是一个空隙(我们称之为主体)被创造出来。
14、 他们虽然对之一无所知,却在勤勉为之。<——>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但他们依旧坦然为之。
15、 意识形态只是这样一个系统——它自称能够获得真理,即它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谎言,而是一个被体验为真理的谎言,一个假设被严肃对待的谎言。
16、 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不再具有这种借口——不再是为人操纵的工具,不再是纯粹外在的和手段性的;保证其规则畅通无阻的不是它的真理价值(truth-value),而是简单的超意识形态的(extra-ideological)暴力和对好处的承诺。
17、 启蒙主义的绝境(启蒙主义假定人的理性和理想可以战胜一切卑污):人们很清楚那个虚假性,知道意识形态普遍性下面掩藏着特定的利益,但他拒不与之断绝关系。
18、 症候(symptom):普遍下的特殊按照普遍本身的逻辑,将普遍瓦解,这样的特殊因素就是“symptom”。
19、 自我理想(ego-ideal,Ich-Ideal)
20、 objet petit a(autre(他者,法语),otherness)
小他者(小对形)<——>Autre/grand Autre 大他者(大对体)
21、 泰坦尼克号的失事发挥着崇高客体的功用:一个被抬到不可能之原质(impossible Thing)这样的高度的、实证性的物质客体。或许所有那些详细阐述泰坦尼克号的隐喻意义的努力,都不过是在逃避原质所造成的可怕冲击力而已,不过是在通过将原质降低到符号的层面,通过赋予它意义,将其驯化而已。……意义模糊了由于原质的出现而造成的可怕冲击力。
22、 崇高客体之所以是崇高客体,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的幻象的迫切愿望,满足我们内心的隐秘需求;而且崇高客体之所以是崇高客体,是因为我们与之保持了相当的距离,这个距离一旦消失,崇高客体就会自行消解,变成“鄙俗客体”或“庸俗客体”,因为它本质上什么也不是。
23、 笛卡尔式的主体仅仅活跃于意识的层面上,因而无法处理以缺席者呈现出来的无意识对主体的种种影响。笛卡尔仅仅了解真相的一部分,他只知道“确立的主体”,他试图以这个思想的主体质疑、颠覆传统上累积起来的知识。在经过弗洛伊德的探索之后,我们了解了真相的另一面,即“无意识主体”的存在,所传达的讯息——主体的思考在尚未确定之前即已展开。
24、 主体性的形成意味着主体已经进入符号秩序,具有了意指及掌握知识的能力。但是符号界的操作仅仅满足主体对快感的需要,而大他者的介入,则将主体切割成想象界、符号界和实在界三个层面的运作,使主体与大他者关系无法简化为从属关系。
25、 Dé jà vu 似曾相识感
26、 我们不能发现历史事件的意义,只能按着它的踪迹逆向性地予以构建。
27、 雅克•德里达《文字学》(Grammatology)中有关踪迹结果的“延异”(Differance) 观。
28、 事后性(Nachträglichkeit):人在生活中遭受的创伤最初并不显现自身的意义,它被储存于无意识之中;只有在事过境迁之后,痛定思痛之时,创伤才被类似的情境激发出来。
29、 这里至关重要之处是某一事件已经变化了的符号身份:当它第一次发生时,它被体验为偶然性创伤,体验为某一非符号化实在界的入侵;只有通过重复,这一事件才能以其符号性的必然性被认识——它在符号网络中确定其位置;它在符号秩序中实现自己。
30、 拉康:书面语的特点在于其文本的主导性,它的意义在于话语的这个因素——它可以紧缩以至于按我的意思不给读者以出口而只给一个入口,我宁肯这是个困难的入口。
31、 作为一种风俗习惯,他者之所以被宽容,是因为它不会损及任何利益。一旦触及某些创伤之维(traumatic dimension),宽容就会立即烟消云散。
32、 为了获得这些国家的石油资源,这些国家必须保留非民主政体(当然其潜在观念是,民主意识的觉融会引发反美情绪)。
二、序言部份
1、 本书(文体literary genre)是一系列的相互呈现、阐发的理论干预(interventions),依据的并不是论点的循序渐进(progression),而是我们所谓的后者对前者的反反复复(reiteration),这样的反反复复发生在各不相同的舒缓语境之中。
2、 主体(subject)这一范畴不能化约为“主体的位置(立场)”(position of subject),因为在主体化(subjectivation)之前,主体就是短缺者的主体(subject is subject of a lack)。
3、 因为理论展开的过程不是必不可少的论点推进的过程,文本最终获得的是中断(interruption)而非结论(conclusion)。
4、 超级坚硬的先验性(super-hard transcendentiality)<——>个案研究
(实用主义的)创构的非完美性(constitutive incompletion)<——>偶然性事件
5、 齐泽克喜欢确立一个精致的步骤,以使不同范畴之间相互指涉。
6、 描述主义(descriptivism):连接(link)是名称的意义的结果——每个名称都涉及一整套的描述性特征(descriptive features),同时指涉在现实世界中呈现上述描述性特征的客体。
反描述主义(anti-descriptivism):一个名称指涉一个客体,依靠的是所谓的“原初命名”(primal baptism);在经历了“原初命名”后,即便该客体的描述性特征销声匿迹,那个名称依然指涉原来指涉的客体。
问题是:是什么维持了该客体的同一性(identity)?
刚性指示符(rigid designator)的客体相关性(objective correlative)
命名本身的回溯性效果(the retroactive effect of naming itself):是命名本身,是能指,支撑着客体的同一性。
在所有可能的世界里都是保持不变的客体中的“剩余”,是“它里面的某物而不是它本身”(something in it more than itself ),即拉康所谓的小对形,它只是一个空隙(void)的实例化,是由能指的出现在现实中所打开的非连续性(disantinuity)。
7、 笛卡尔的“我思(Cogito)”轻易地将未经修饰的实体范畴授予主体。
8、 如果本质自身不是割裂的,如果在极端异化的运动中它没有把自己感知为异己实体(alien Entity),那么,本质/表象的二分法就无法成立。本质的这一自我分裂意味着,本质是“主体”而不仅是实体:用简化过的方式来表述就是,“实体”是本质,是因为它在表象世界、现象客体性(phenomenal objectivity)反射自身,“主体”就是实体,是因为它本身是分裂的并把自己体验为某种异己的实证地赋予的实体(alien,positively given Entity)。我们可以有点自相矛盾地说,主体是实体,因为它把自己体验为实体(体验为某种异己的、既存的、外在的实证,自我存在着的实体):主体不过是对“实体”与自身保持的内在距离的命名而已,对这一空位(empty place)的命名而已——正是站在这个空位上,实体把自己感知为“异己”之物。这就是这一客体性的调停—消除—建立(mediation-sublation-positing)的运动。
9、 快感(jouissance)之“快”,类似于我们所谓的“痛快”之“快”。它的含义是,主体陷入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之中,而这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况虽然看似使主体感到痛苦,其实却是主体存在的依据或源头。在拉康理论中,快感分为三种:(1)男根快感(phallic jouissance),指符合男根规范的快感,它把心理上的能量通过身体的出口排泄出去;(2)剩余快感(jouissance of surplus),指那些在男根快感排除后,滞留或残存在出口周围的未被排除出去的能量。由于男根快感总是有限的,总是无法把所有能量完全排除出去的,所以剩余快感本身就指出了男根能指的限制与缺陷。(3)大他者快感(jouissance of the Other),指想象中的完全快感,它超越了所有的限制与规范,既无剩余,也无不足。这当然是幻想的产物,但它能够煽起无限欲望。
三、引论部份
1、 在福柯那里,我们得到的是普遍主义的伦理学,它导致了伦理学的美学论:每个主体都必须抛开任何普遍法则的支撑,建立他自己的自制模型(model of self mastery);他必须平息自身内部各种力量的对抗——就是说,创造自身,把自己当成主体生产出来,寻找他自己特定的生存艺术。
2、 福柯的主体观念是相当经典的:主体是自我调停的力量,它可平息各种力量之间的对抗;主体是通过自我意象的复位(restoration of the image of self)而控制“愉快的享用”(use of pleasures)的方式。
3、 阿尔都塞:裂痕(cleft)、裂缝(fisure)、误认是人类境遇的基本特征。
4、 伦理学态度:异化英雄主义(heroism of alienation)或主体性贫困(subjective destitution).
5、 质询 interpellation
6、 拉康:分离(separation)伦理学。
7、 拉康:不要给自己的欲望让路(ne pas céder sur son desir)。
8、 我们不必消灭实在界与实在界的符号化之间的距离。正是实在界对每一符号化的剩余(surplus),在作为欲望的客体成因(object-cause of desire)发挥作用。与这种剩余——或者更确切些说,残余(leftover)——达成妥协,意味着承认存在着致命的僵局——“对抗”,这是在骨子里进行的符号性整合—分解(syimbolic integration-dissolution)的抵抗。
9、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并非有关历史进程的故事,辩证法是对(试图不承认和和消灭对抗)的失败企图的系统注释——“绝对知识”意指这样一种主体立场,它最终把“矛盾”当作每一次同一的条件接受下来。换言之,黑格尔的“调和”并非在概念中对一切现实进行泛逻辑主义的否认,而是最终就下列事实达成共识:概念本事是“非全部的”。……这样的理解,与人们普遍接受的“绝对知识”观是背道而驰的,“绝对知识”是吞食每一个偶然性、寻求概念整体性的妖魔鬼怪;得出这样的结论实在有点操之过急。
10、 黑格尔作为“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流行意象完全是一个误解:我们在黑格尔中所发现的是他对差异和偶然性的最强烈的肯定——“绝对知识”自身不过是一个名目而已,它承认某种激进缺失的存在。
11、 拉帕里斯(La Palice)的真理(Les vérités de la Palice):天真而无意义的事物。
四、PART 1 Symptom 症候、征兆、症状
1、 在“潜在梦思”中根本不存在无意识的事物:潜在梦思是完全“正常”的思想,它可以用日常、普通语言的句法清晰表达出来:从拓朴学(topology)的角度讲,它属于“意识/前意识”(consciousness/per consciousness)的系统;主体总是能够意识到它的存在,虽然这有时有点过分;它始终困扰着主体……在某些条件下,这种思想被推开了,它被排除在意识之外,于是沉入于无意识之中——即是说,它服从于“初始过程”的法则,被翻译成“无意识的语言”。……梦的主要构成因素不是它的“潜在思想”,而是这种作用(位移[displacement]与浓缩[condensation]的运作机制,单词或音节的内容定形),是它把形式授予了梦。……“正常思想训练”之所以是“正常的”,是因为它可以用普遍的日常语言来清晰的表达……梦的真正主旨(无意识欲望)呈现于梦的作品之中,呈现于它对“潜在内容”的苦心经营之中。
2、 通约性(commensurability)
3、 由科学程序所预先假定、暗示出来的范畴装置(apparatus of categories),科学把握自然所需要借助的概念网络,已经呈现在社会有效性之中,已经运转于商品交换的行为之中。在思想达到纯粹的抽象(abstraction)以前,抽象就已经在市场的社会效率中开始运作了。
4、 黑格尔把社会视为合理的整体(rational totality),但在马克思看来,一旦我们试着把现存社会秩序设想为合理的整体,我们就必须向其注入一个悖论性因素。作为其内在构成因素,该悖论性因素对其发挥着symptom的作用——颠覆这个整体的普遍合理的原则。
5、 拜物教 fetishism 物神 fetish
寄于人与人之间 ——> 物与物之间
6、 (旧的)意识形态概念暗示了一种基本的创构性的天真无邪(naïveté):它是对自己的预先假定(presupposition)和有效条件的误认,是在所谓的社会现实与我们被扭曲了的表象之间出现的距离、分歧是有关它自身的虚假意识。
7、 问题在于,皇帝在其衣服下面的确是赤裸裸。因此,如果精神分析也做出揭面具的姿势的话,那它也只是接近阿方斯•阿莱(Alphonse Allais)的那个著名的笑话:某人指着一个妇女大声惊呼道:“快看她,多么丢人现眼,在她的衣服下面,她竟然一丝不挂。”
8、 Cynical Reason 犬儒理性、冷讽理性。
9、 无意识是一种思想形式,其本体论身份不同于思想本体的本体论身份,即是说,无意识是外在于思想本身的思想形式——简言之,即某些外在于思想的“其他场景”(Other Scene),凭借着它,思想形式已经预先得以清晰说明。符号秩序恰恰就是这样的形式秩序(formal order)它补充和/或破坏“外在的”实际的现实与“内在的”主体经验之间的对偶关系。
10、 真正抽象的是交换行为,并且只有交换行为是抽象。
11、 “意识形态性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实,正是它的存在暗示出了参与者对其本质的非知。
12、 “乌托邦”表达了对没有symptom的普遍性的可能性的信仰,剔除了作为其内部否定的排他点(point of exception)。
13、 货币实际上只是社会关系网络的化身、浓缩、物化——它被用作所有商品的普遍等价物,这个事实的成立是它在社会关系的肌质中所处的位置为前提条件。但相对于个人而言,货币的功能——成为财富的化身——表现为人称“货币”的事物的直接、自然的财富。好像货币已经在其本质上,在其直接的物质现实中,就是财富的化身。……当个人使用货币时,他很清楚,货币没有任何魔力可言——货币,就是物质性而言,仅仅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述。日常、自发的意识形态把货币化约为一个简单符号,它赋予占有它的个人一项权利,去享有社会产品的一部分。因而,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个人很清楚,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下,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在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在他们正在做的某事中,他们的行为就好像货币以其物质现实性,同样也是财富的直接体现。他们在实践上而非理性上,是拜物教教徒,他们所“不知道的”,所误认的,是下列事实:在其社会现实性上,在其社会活动——商品交换的行为中,他们为拜物教的 所支配。
14、 普适性只是那些真正存在着的特殊对象的财富,但当我们成为商品拜物教的牺牲品时,就好像商品的具体内容(其使用价值)就是其抽象普遍性(其交换价值)的表现——抽象的普适性、价值仿佛成立真正的实体,而接连不断地化身于一系列具体对象中的。
15、 幻觉是双重性的:它寄身于对幻觉的视而不见之中,这样的幻觉正在构建我们与现实之间的真实、有效的关系。而这一被忽略了的无意识幻觉,可能正是人称为意识形态幻象的事物。
16、 当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人们不再信奉任何意识形态真实;他们不再严肃地对待任何意识形态命题。不过,就其基本层面而言,意识形态不是掩饰事物的真实状态的幻觉,而是构建我们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即使我们并不严肃地对待事物,即使我们保持反讽式的洁身自好,我们依然我行我素。
17、 知者迷失(les non-dupes errent):那些不允许自己陷入符号骗局/虚构中的人,那些一味相信眼见为实的人,都是些错上加错之人。如果一个愤世嫉俗者‘只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他必定无视符号虚构(symbolic fiction),也不知道它是如何构造我们的现实经验的。在我们最亲密的邻居关系中,同样的裂口也在发挥作用;好像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邻居也放屁也大便似的。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和偶像崇拜,是我们共存的基础。
18、 符号机器( “自动机”)的外在性并非仅仅是外在的:它同时是这样一个场所,在那里,我们内在的最“真挚”和“隐秘”的信仰的命运,已经被事先安排和决定了。当我们使自己屈服于宗教仪式的机器时,我们已经在信仰它而又对它一无所知;我们的信仰已经物化在外在仪式之中;换言之,我们已经无意识地信奉着什么,因为正是从符号机器的这一外在特性中,我们才能解释无意识的状态——它根本就是外在的,是无法投递、无人解读的死信。
19、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自身是如何“内在化”的,它是如何制造出对事业的意识形态信仰这种结果的,又是如何制造出主体化,对某人的意识形态立场的认知这种互相关联的结果的?
20、 这种“内化”,就结构上的必然性而言,是从来不可能成功的;总是存在着粘在它身上的创伤性、非理性和无意识的残留、剩余和污点;这剩余,虽然远远不能阻碍主体对意识形态的命令的完全屈从,却也正是它的条件:恰恰是无意义创伤的非整合性剩余,把无条件的权威授予了法律;换言之,就其回避意识形态的意义而言,支撑着我们可能称为意识形态的感官享受 (jouis-sense,enjoyment-in-sense)的事物,这是意识形态所特有的。
21、 白痴是相信他与自身的直接同一性的个人;某个不能够对自己保持一个辨证的居间的距离的人,像一个认为自己是国王的国王,将他是国王的事实当作其直接的特性,而不是他置身其中的主体间关系的网络强加在他身上的一种符号命令。
22、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如果要是,主体就可以被缩小为空虚,化约为空隙,一个空空的地方,他或她在那里全部内容都是由别人,由主体间关系的符号网络获得的:我“自身”是一种虚无,我的积极内容是我为别人所是的一切。一个人的内容,“他是什么”,将取决于外在的意指网络(signifying network),该意指网络为他提供符号性认同点(points of symbolic identification),授予他某些符号委托。这将是主体的一种根本的异化。……但是……存在主体还在大他者——异化的符号网络——以外获取某些内容、某些积极的一致性的可能性。
23、 在占统治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意识形态凝视(ideological gaze)是忽略了社会关系整体性的局部凝视;而在拉康的视野中,意识形态指的是试图抹掉其不可能性之踪迹的整体性。
24、 剩余快感:它并非仅仅将自身置于某些“正常”的基本快感之中的剩余,因为快感同样只呈现在这种剩余之中,因为它是一种构成性的“多余”,如果我们减去剩余,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快感。引自第1页
0 有用 离净语 2015-07-17 13:20:16
明星第一本
1 有用 Y2K-nostalgia 2018-09-20 16:35:35
常读常新,逆向思维。关键词:犬儒主义、误认、缝合、两次死亡、原质空位、崇高客体。
0 有用 [已注销] 2009-01-10 14:05:55
文学作品
2 有用 全都是风 2015-06-20 21:31:54
因为不是很喜欢译者连带着减少了很多阅读的快感;其次就是在暗自心虚着康德还没读黑格尔还没读拉康根本没开始读。关于“意识形态”关于“崇高”关于“客体”的讨论都很有意思,但是能看懂的部分在电影中已经看得差不多了,电影之外的又有好多看不懂,还真是尴尬啊…
35 有用 Walt 2015-11-26 22:44:06
请各位花点钱去买修订版 几乎是重译了 非常棒
0 有用 乌羽玉 2022-06-18 21:58:22
反正我也看不懂
0 有用 赞美太阳 2022-05-11 10:56:38
懂了,但又没懂。
0 有用 长风 2022-05-01 19:47:01
。。。被🔒
0 有用 Evan 2022-04-27 00:28:39
不敢问齐泽克的,就问咱导师吧。
0 有用 第四世界公民 2022-02-06 11:12:25
齐泽克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论真是太难懂了,整本书没读懂的部分几乎全部关涉意识形态,有那么多影视案例也没用,意识形态的神秘氛围影响了话语的结构💧尤其是第一章,到最后只搞明白了标题。。。的部分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