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先師:李廷先
朱千华
上
2003年4月29日晚,李晓廷先生(李廷先之子)打来电话,说李廷先教授当日下午1时45分仙逝。当时,我握着话筒,想对晓廷先生说点什么,可我说不出。生命如此无常,一个和蔼的老人,一个以毕生精力默默耕耘的史学家,就这样倏忽而去,怎不让人感到命运的严酷而无可奈何!我曾是那样满怀希望,期待他老人家身体康复。我正在创作一部小说,反映唐代诗人杜牧在扬州的生活,牵涉到一些背景细节,要当面向李老请教。可现在,这一切已永无可能!但是近两年里,我又是那么荣幸,数次在李老府上亲沐教泽,聆听他关于西南联大的种种回忆。李老思维敏捷,学识广博,儒雅谦和的大家风范,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永恒的回想。
一般读者案头,都有这样几部书: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词典》、《元曲鉴赏词典》、《古文鉴赏词典》等,都是洋洋大观的著作,一直很畅销,出版社也进行了数次重印。大家都欣赏那些精妙的文字,全然没有想到,这几部书的最终审订者,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小城。他就是《唐代扬州史考》的著者李廷先。
李廷先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是国学大师吴宓的得意门生。在西南联大时,李廷先得到过吴宓的悉心指点。据《吴宓日记》记载:“1942年9 月23日,星期三。晴。……乃与历史系学生李廷先,散步翠湖,月下久谈。李廷先喜旧诗,尊文言,恶‘研究’。尤赞佩姑丈《审安斋诗》,推为近代第一。询 ‘乾坤杯酒珠盘会,风雪梅花绣纛飞’之指意,宓为讲说,大叹服。”(《吴宓日记》由三联书店出版)受吴宓器重的学生不多,李廷先即是一位。月下湖畔,师生吟咏啸傲,多么诗意,像翠湖月色。
我与李廷先相识,是由于他的大著《唐代扬州史考》。如此严谨详实的唐代扬州史,非有深厚的史学功夫不行。2001年3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和青年摄影家蔡明明先生,怀着无比的虔诚和景仰,前去瘦西湖畔拜访84岁高龄的李教授。湖畔,莺飞草长,柳絮纷飞,正是一片艳阳景致。
李教授住在扬大人文学院宿舍26幢401室。此楼东侧有荷塘数亩,人称“半塘”,以纪念我国已故著名词曲学者任中敏先生。李廷先在一篇《附记》中写道:“任老已于1991年12月7日在扬州逝世,享年95岁。我与任老同住一楼,时常向他请教。”
那天,我和李老在书房里畅谈了很长时间。晓廷先生关照只能谈半小时的声明,也没起作用。李老的书房不很大,但整洁明亮,满橱的书,摆放得整整齐齐。李老精神很好,给我讲扬州,讲历史。尤其让我倾倒的,是他在西南联大求学吴宓、闻一多、朱自清等大师的经历。与李老话旧,我感到那些大师没有远去,我这个年轻后生,正虔诚地垂手立在他们面前。西南联大毕业的人,能生活到今天的,已不是很多,生活在扬州的,更是寥若晨星。李老已有84岁的高龄了。
自那以后,我常来瘦西湖畔,向李廷先教授当面求教,聆听他回忆西南联大的那些往事。李教授待人亲切随和,对我提出的许多问题,总是很耐心地解答。我常在他的小书房中坐很长时间,那时,我总有一种穿越时空进入历史的感觉。几次的闲谈,竟意外地促成了一桩好事。
中
《唐代扬州史考》是扬州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由于这部作品内容的详实、严谨、厚重,使得其它任何一部关于扬州文化的作品,都显得浅显和苍白。《唐代扬州史考》早已绝版,好多读者无不以藏有这部史考为荣。天宁寺旧书摊上,一本初版《唐代扬州史考》,签名本卖到一百元。很多读者向我打听,这部史考何日再版。近年,扬州又有许多唐代遗址被发现,我把这些信息,全部反馈给李廷先教授。我建议李老修订《唐代扬州史考》,重新出版。
西南联大在中国文化史上,声誉如此显赫,不只是因为她诞生过无数优秀学子,而是因为她传授给一代学人的优秀品德:踏实,严谨,勤奋。李廷先教授接受了我的建议,不顾年迈体弱,毅然抖擞精神,全面修订《唐代扬州史考》。将几十万字的著作重新过目,其难度可想而知。一个84岁的老人,患多种疾病,但他以顽强毅力,将他的煌煌著作《唐代扬州史考》,一字一字过目,重作修订,增补资料10万字,再次出版。不要说耄耋老人,便是年轻作者,这工程都大而艰巨。我们捧读这部重要的史学著作,怎会想到是位84岁老人的心血!我们除了从此书中得到宝贵的知识,心中尤其感动的,是我们读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
学术著作出版很难,但对那些有重要史料价值和普及价值的著作,一般出版社还是从社会效益来考虑,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社会责任感、知识分子的良知来出版。江苏古籍出版社的编辑王春南先生,用最快的速度重新出版了《唐代扬州史考》!胆识、境界、眼光,都是非同寻常的。
新版《唐代扬州史考》恢复了第一版删节的八千字,新增两个章节,正文部分加一章《唐代以前扬州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附录部分加一章《隋炀帝在扬州的活动及其葬地》。《唐代扬州史考》是唐代扬州的百科全书。政治方面包括唐代扬州的大都督及大都督府长史、唐代扬州淮南节度史,以及在扬州发生的重大事件;经济方面包括唐代扬州的城区规模、农业、水利、手工业、商业、漕运、赋税;文化方面包括道教、佛教、扬州籍的学者、作家、艺术家,以及扬州籍以外的诗人在扬州的活动、代表作品及轶事;对于扬州名胜古迹如二十四桥、琼花、大明寺、第五泉等,书中亦有精确的论证。
和李老在一起闲谈,如沐春风。李老一点架子也没有,在向李老求教的那些日子里,我们谈得最多的是西南联大和扬州文化。我有个奇怪的发现,李老回忆西南联大的时候,滔滔不绝,不时轻挥着手臂,满面春风,流露着愉快的神色,像又回到了西南联大一样。但是,当他谈及当今扬州文化现状时,神色忧虑,他说扬州出现了一些虚伪的“专家”、“学者”,打着研究扬州文化的幌子,不脚踏实地学习,虽能唬得了一般小青年,但终究成不了专家学者。
和我来看望李廷先教授的,是青年摄影家蔡明明先生。他以娴熟的技艺,为李老拍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李老平日不喜欢被人采访和摄影,但对我们网开一面,不但同意了,还相当配合。谁能想到,这组照片,竟成了李老生命里的最后剪影。
2001年3月30日的《扬州晚报》上,有张照片,是我和李老的合影:我拿着稿件躬身请教,李老坐着,满面笑容说:我来看看!这一幕,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那是我的一篇散文稿。李老耳朵不好,我本想念给他听,可怕他听不清,我只好递过去请他看,希望他能提出意见。那以后,李老对我的文学创作,给予了特别的关心。有时打电话给我,询问我的创作情况。有了先师的鞭策和教诲,我不敢懈怠,我脚踏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对待我写出的每一个字。
2002年10月,《唐代扬州史考》重版了。李老将刚到手的修订本,首先送给了我,并用他风痛的手,颤抖地写下两句题辞:
“学贵有恒,业精于勤。——书赠千华贤契。李廷先时年八十有五。二〇〇二,十,二十。(章)”
我常常默诵着这两句话,当夜深人静,我有些疲倦的时候,当我奋力前行,稍有懈怠的时候。
下
在扬州,有两位名人毕业于西南联大。一位是高邮作家汪曾祺;另一位便是李廷先教授。我与李老闲谈,常常是我提问,他来回答。李教授国学功底深厚,又是联大毕业的高材生,分析问题深刻独到,见解与众不同。而这一切,也正是我极想知道的。我们谈隋炀帝,谈杜牧,谈崔致远,谈史可法。一般情况下总是我问得多。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一次关于扬州人文精神的讨论。
我问:“李教授,请教您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扬州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李老显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满脸微笑,很惬意地靠在圈椅上,目光深邃,轻轻一挥手,说,“别的不说。我只给你说扬州的盛唐大气象。”
我也笑着说:“李老,您最有资格说扬州的唐朝。”
李老接着说:“谁都知道‘扬一益二’的说法。唐朝时,扬州经济文化高度繁荣,那是没错的。开元、天宝中,国家富盛,扬州借水陆交通之便,成为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大都会。那是一个大气开放的时代!鉴真东渡,阿拉伯商旅经常往来扬州并定居于此;外国人也可在扬州做官,如高丽人崔致远,入唐登进士第,随高骈达七年之久,甚受礼遇;十里红尘中,玄风(道教)四被,波及江淮;扬州高僧辈出,光耀佛史;伊斯兰教也开始传入扬州。中外商人们带着财货集聚于此,仅阿拉伯商人就有5000多人;日本僧侣和留学生流连忘返。扬州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各式人等在扬州都能找到机会。扬州之所以能成为‘扬一’,成为唐朝的大都会,就在于这种‘大气开放,兼容并蓄’。如果要说扬州的人文精神,我想这就是。今天的扬州要发展,仍然少不了‘大气开放,兼容并蓄’。同时,拒绝封闭、安逸、小气、虚浮的消极习气。”
我带来的笔记本上,认真地记下了八个大字:“大气开放,兼容并蓄”。
末了,李廷先教授将他的论文集《古代文史丛论》并序言交给我。这是他准备出版的一部著作。计26篇,都曾发表在专业学报和杂志上。遗憾的是,丛论至今未能出版。为了纪念这位史学家,我将李老84岁写的丛论自序附在此,以飨诸君。比较珍贵的是,这是一篇未曾发表的“原创”作品。
【附录】
《古代文史丛论》自序
余生平在教学中即致力于先秦和唐宋文学以及汉唐史的探讨,主要成果是: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先秦部分编写组成员,撰写《先秦文学理论批评》及《诗经·风·雅·颂》和《佚诗》各条,并负责审订有关《诗经》的全部稿件,参与审订和撰稿的有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元曲鉴赏词典》、《古文鉴赏词典》以及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词典》、《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词典》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国诗词鉴赏词典》等。古代史方面的专著有《唐代扬州史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教材方面参与审稿和撰稿的有十三所高等院校合作的《中国文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还有各高校少数同好协作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此外,尚有散见于国内各种刊物的单篇论文四十多篇,写作跨度将近五十年,涉及的面也较广泛,不少篇章在当时曾发生过较大影响。如不加以整理,势必逐时湮没,颇觉可惜。乃于其中选出 26篇(内有关扬州者10篇),辑为一书,名曰《古代文史丛论》,在排列上以内容涉及时代先后为序。对于入选之文,只改正一些错字,文句上不加修改,庶保原貌,以贻同好云。
李廷先于扬大文学院宿舍26幢401室
二〇〇一年四月一日
朱千华《湖畔先师:李廷先》
|
"封闭、安逸、小气、虚浮的消极习气" 概括得好~ 李庭先先生准确说来不算历史学家吧。
这篇文章的出处是?
http://www.xici.net/u5202054/d11969441.htm
这是上,中和下可以搜出来。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