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主要叙述的是关于SRAS引起的一些反响。主要内容有抗“典”精神民族魂、正视SARS、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经济拒绝“危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战胜SARS,重塑形象、沉下心为读懂它、后SARS时代:我们如何生活、决战SARS,非同一般的雕塑、SARS·瘟疫·断想、关爱自然 革新旧俗 生活、奔赴第一线 共谱同心曲、29号楼在流泪、“非典”下中国经济的确定与不确定性、一个“非典”隔离人员的自我剖析、可以忘记自己、“非典”时期的空中课堂、忠于职守就是最大贡献、此时无声胜有声、花开季节,舞动飞扬的生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震颤灵魂的日子、“非典”让我更加热爱祖国、德利剑斩邪恶等详细内容。
> 全部原文摘录
从周老师那过来的
周孝正教授在境外多次赞美他参与的这本文集,而他的文章也确实篇幅最长,虽然疑似口述。文章的作者应当都是当时在北京居住的各界名人,学者居多,也有记者、艺人、教育工作者等。柴静的文章最为感人,因为她通过文字所体现出来的医务、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特别深刻。这主要得益于个体的敏感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少文章提到了个人卫生和食用野生动物的问题。总地来说,主要还是对体制的赞扬,因而显得文不对题。如果“非典”带给人... 周孝正教授在境外多次赞美他参与的这本文集,而他的文章也确实篇幅最长,虽然疑似口述。文章的作者应当都是当时在北京居住的各界名人,学者居多,也有记者、艺人、教育工作者等。柴静的文章最为感人,因为她通过文字所体现出来的医务、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特别深刻。这主要得益于个体的敏感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少文章提到了个人卫生和食用野生动物的问题。总地来说,主要还是对体制的赞扬,因而显得文不对题。如果“非典”带给人们的“警示”是对补救措施的赞美而不是对公共卫生制度失灵的追究,这种警示本身恰恰应该引起警觉,而再次发生的悲剧也证明了这种“警示”的荒诞。#感谢上海图书馆 (展开)
不反思过去,必重蹈覆辙!
看起来一点都没变,有些人还是在歌功颂德,丧事喜办。
周教授过来的举个爪,书是好书就是不好买了。
此书由20多位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人文学者共同撰写。2003年出版,很多东西在2020年看依然适用,比如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那篇:“我们跟病毒斗争是长期的,不能够把依靠科学简单理解为依靠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一出来,有了疫苗,就包治百病了,有了特效药就包治百病了,就一劳永逸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骄躁情绪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抗击SARS最重要一点,就是实事求是[...]在... 此书由20多位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人文学者共同撰写。2003年出版,很多东西在2020年看依然适用,比如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那篇:“我们跟病毒斗争是长期的,不能够把依靠科学简单理解为依靠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一出来,有了疫苗,就包治百病了,有了特效药就包治百病了,就一劳永逸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骄躁情绪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抗击SARS最重要一点,就是实事求是[...]在SARS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和治疗措施等问题还未得到完全解决的情况下[...]永远不能说病死率降到零。永远不能笼统地说“可防可治”。否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多少有点欺诈成分。” (展开)
> 更多短评 6 条
> 11人读过
> 43人想读
订阅关于SARS警示录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不垢不净 2020-02-07 23:00:05
从周老师那过来的
0 有用 之龢 2020-05-16 18:45:40
周孝正教授在境外多次赞美他参与的这本文集,而他的文章也确实篇幅最长,虽然疑似口述。文章的作者应当都是当时在北京居住的各界名人,学者居多,也有记者、艺人、教育工作者等。柴静的文章最为感人,因为她通过文字所体现出来的医务、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特别深刻。这主要得益于个体的敏感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少文章提到了个人卫生和食用野生动物的问题。总地来说,主要还是对体制的赞扬,因而显得文不对题。如果“非典”带给人... 周孝正教授在境外多次赞美他参与的这本文集,而他的文章也确实篇幅最长,虽然疑似口述。文章的作者应当都是当时在北京居住的各界名人,学者居多,也有记者、艺人、教育工作者等。柴静的文章最为感人,因为她通过文字所体现出来的医务、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特别深刻。这主要得益于个体的敏感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少文章提到了个人卫生和食用野生动物的问题。总地来说,主要还是对体制的赞扬,因而显得文不对题。如果“非典”带给人们的“警示”是对补救措施的赞美而不是对公共卫生制度失灵的追究,这种警示本身恰恰应该引起警觉,而再次发生的悲剧也证明了这种“警示”的荒诞。#感谢上海图书馆 (展开)
0 有用 小裴 2020-07-28 13:24:41
不反思过去,必重蹈覆辙!
1 有用 misaya 2020-03-03 10:53:23
看起来一点都没变,有些人还是在歌功颂德,丧事喜办。
0 有用 情绪戒不了 2020-12-19 10:29:27
周教授过来的举个爪,书是好书就是不好买了。
0 有用 情绪戒不了 2020-12-19 10:29:27
周教授过来的举个爪,书是好书就是不好买了。
0 有用 小裴 2020-07-28 13:24:41
不反思过去,必重蹈覆辙!
0 有用 douban2020 2020-07-07 00:39:54
此书由20多位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人文学者共同撰写。2003年出版,很多东西在2020年看依然适用,比如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那篇:“我们跟病毒斗争是长期的,不能够把依靠科学简单理解为依靠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一出来,有了疫苗,就包治百病了,有了特效药就包治百病了,就一劳永逸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骄躁情绪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抗击SARS最重要一点,就是实事求是[...]在... 此书由20多位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人文学者共同撰写。2003年出版,很多东西在2020年看依然适用,比如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那篇:“我们跟病毒斗争是长期的,不能够把依靠科学简单理解为依靠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一出来,有了疫苗,就包治百病了,有了特效药就包治百病了,就一劳永逸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骄躁情绪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抗击SARS最重要一点,就是实事求是[...]在SARS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和治疗措施等问题还未得到完全解决的情况下[...]永远不能说病死率降到零。永远不能笼统地说“可防可治”。否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多少有点欺诈成分。” (展开)
0 有用 之龢 2020-05-16 18:45:40
周孝正教授在境外多次赞美他参与的这本文集,而他的文章也确实篇幅最长,虽然疑似口述。文章的作者应当都是当时在北京居住的各界名人,学者居多,也有记者、艺人、教育工作者等。柴静的文章最为感人,因为她通过文字所体现出来的医务、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特别深刻。这主要得益于个体的敏感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少文章提到了个人卫生和食用野生动物的问题。总地来说,主要还是对体制的赞扬,因而显得文不对题。如果“非典”带给人... 周孝正教授在境外多次赞美他参与的这本文集,而他的文章也确实篇幅最长,虽然疑似口述。文章的作者应当都是当时在北京居住的各界名人,学者居多,也有记者、艺人、教育工作者等。柴静的文章最为感人,因为她通过文字所体现出来的医务、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特别深刻。这主要得益于个体的敏感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少文章提到了个人卫生和食用野生动物的问题。总地来说,主要还是对体制的赞扬,因而显得文不对题。如果“非典”带给人们的“警示”是对补救措施的赞美而不是对公共卫生制度失灵的追究,这种警示本身恰恰应该引起警觉,而再次发生的悲剧也证明了这种“警示”的荒诞。#感谢上海图书馆 (展开)
1 有用 misaya 2020-03-03 10:53:23
看起来一点都没变,有些人还是在歌功颂德,丧事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