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译者: 关文运
出版年: 1959-02-01
页数: 798
定价: 28.1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
ISBN: 9787100011372
内容简介 · · · · · ·
“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唯物主义者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主要哲学著作。这部书从1671年写起,直到1687年才完成,在1690年出版。“人类理解论”这一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发生过承前启后的作用,洛克作为唯物主义路线上的一个哲学家是西方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洛克在这部著作中所提出并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本书一开头他首先批判了笛卡尔主张知识起源上的所谓“天赋观念”以及莱布尼兹的所谓“天赋实践原则”这样一个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并且从而提出了他的那个有名的白板论,即认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这样一个有巨大意义的唯物主义论点。不过,洛克在经验论上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正如他的政治观点、阶级立...
“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唯物主义者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主要哲学著作。这部书从1671年写起,直到1687年才完成,在1690年出版。“人类理解论”这一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发生过承前启后的作用,洛克作为唯物主义路线上的一个哲学家是西方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洛克在这部著作中所提出并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本书一开头他首先批判了笛卡尔主张知识起源上的所谓“天赋观念”以及莱布尼兹的所谓“天赋实践原则”这样一个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并且从而提出了他的那个有名的白板论,即认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这样一个有巨大意义的唯物主义论点。不过,洛克在经验论上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正如他的政治观点、阶级立场是妥协的一样。所以他的哲学观点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唯物主义者(特别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启蒙思想家),同时也被唯心主义者(特别是贝克莱和休谟)有隙可乘地加以利用和歪曲。
本书的汉文译本早由本馆出版过,现在经原译者对照原文重加修改、校订,交由本馆出版。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
第三章 没有天赋的实践原则
第四章 关于思辨的和实践的两种天赋原则的一些其他考虑
第二卷
第一章 观念通论以及观念的起源
第二章 简单观念
第三章 专属于一个感官的观念
第四章 凝性(Solidity)
第五章 各种感官的简单观念
第六章 简单的反省观念
第七章 由感觉和反省而来的简单观念
第八章 关于简单观念的进一步考察
第九章 知觉(Perception)
第十章 把握力(Retention)
第十一章 人心的分辨能力以及其他作用
第十二章 复杂观念(Complex Ideas)
第十三章 论简单情状:第一先论简单的空间情状
第十四章 绵延和其简单的情状
第十五章 绵延和扩延的比较研究
第十六章 数目(Number)
第十七章 无限性(Infinity)
第十八章 别的简单情状
第十九章 思想的各种情状
第二十章 快乐和痛苦的各种情状
第二十一章 能力(Power)
第二十二章 混杂的情状(Mixed Modes)
第二十三章 复杂的实体观念
第二十四章 集合的实体观念
第二十五章 关系
第二十六章 因果同别的一些关系
第二十七章 同一性和差异性
第二十八章 别的一些关系
第二十九章 明白的、模糊的、清晰的、纷乱的等等观念
第三十章 实在的和幻想的观念
第三十一章 相称的和不相称的观念
第三十二章 真实的和虚妄的观念
第三十三章 观念的联络
(下册)
第三卷
第一章 通论文字或语言
第二章 字眼的意义
第三章 普通名词
第四章 简单观念的名称
第五章 混杂情状的名称和关系的名称
第六章 各种实体的名称
第七章 连词
第八章 抽象的和具体的名词
第九章 文字的缺陷
第十章 文字的滥用
第十一章 前述各种缺点和滥用的改正方法
第四卷
第一章 知识通论
第二章 知识的各种等级
第三章 人类知识的范围
第四章 人类知识的实在性
第五章 真理通论
第六章 普遍的命题及其真理和确实性
第七章 定理
第八章 无聊的命题
第九章 我们对于“存在”所有的知识
第十章 我们对于上帝的存在所有的知识
第十一章 我们对别的事物的存在所有的知识
第十二章 知识的改进
第十三章 关于知识的一些附论
第十四章 判断
第十五章 概然性
第十六章 同意的各种等级
第十七章 理性
第十八章 信仰和理性以及其各自的范围
第十九章 狂热
第二十章 谬误的同意或错误
第二十一章 科学的分类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复杂的实体观念——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特殊的实体观念,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我们只以为它们是联合在一个物体中的。 总而言之,感觉使我们相信有凝固的、扩延的实体,反省使我们相信有能思想的实体。 上帝观念——因为我们如果一考察自己对于不可了解的崇高的主宰所有的观念,我们就会看到,我们所以得到这个观念,亦是由同一途径来的;而且我们对于上帝和有限精神所形成的复杂观念,亦是由反省所提供的一些简单观念所形成的。我们根据自身的经验,得到存在、绵延、知识、能力、快乐、幸福等等观念,此外还观念到有别的有胜于无的一些性质和能力。在我们企图对于崇高的主宰,形成最恰当的观念时,我们便以无限观念把这些观念各个都加以放大,因此,把它们加在一块以后,就成了我们的复杂的上帝观念。 我们所有的各种实体观念,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我们还假设有一种东西是这些观念所依属、所寄托的。不过对于这种假设的东西,我们是不能有明白而清晰的观念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7页 -
我就不知道,自然何以会确立了物种的界限;退一步说,自然纵然确立了这些界限,而我们的物种的界限,亦不能精确地同它们相契。 人们起初所以要捏造兽性,和人性这些字,只是因为他们相信所谓实体的形式说,只是因为他们强不知以为知,过分自信的缘故。 在这里,我们自然有模型可以依从;不过这些模型却能使它们名称的意义很不确定起来。因为外界的标准既是根本不能知道的,那么各种名称所表示的观念如果仍以它们为参照,则那些观念的名称当然不能有稳定而单一的意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7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人类理解论(上下)"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类理解论(上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人类理解论(上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徐向东:洛克论自由与意愿

读洛克《论人类的认识》
> 更多书评 24篇
-
我就不知道,自然何以会确立了物种的界限;退一步说,自然纵然确立了这些界限,而我们的物种的界限,亦不能精确地同它们相契。 人们起初所以要捏造兽性,和人性这些字,只是因为他们相信所谓实体的形式说,只是因为他们强不知以为知,过分自信的缘故。 在这里,我们自然有模型可以依从;不过这些模型却能使它们名称的意义很不确定起来。因为外界的标准既是根本不能知道的,那么各种名称所表示的观念如果仍以它们为参照,则那些...
2016-08-13 18:35:37 2人喜欢
我就不知道,自然何以会确立了物种的界限;退一步说,自然纵然确立了这些界限,而我们的物种的界限,亦不能精确地同它们相契。 人们起初所以要捏造兽性,和人性这些字,只是因为他们相信所谓实体的形式说,只是因为他们强不知以为知,过分自信的缘故。 在这里,我们自然有模型可以依从;不过这些模型却能使它们名称的意义很不确定起来。因为外界的标准既是根本不能知道的,那么各种名称所表示的观念如果仍以它们为参照,则那些观念的名称当然不能有稳定而单一的意义。 引自 第六章 各种实体的名称 第九章 文字的缺陷 基于实体的观点,既然实体不可知,观念的集合的界限就无法把握,相应的名称也意义模糊。同意。
回应 2016-08-13 18:35:37 -
复杂的实体观念——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特殊的实体观念,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我们只以为它们是联合在一个物体中的。 总而言之,感觉使我们相信有凝固的、扩延的实体,反省使我们相信有能思想的实体。 上帝观念——因为我们如果一考察自己对于不可了解的崇高的主宰所有的观念,我们就会看到,我们所以得到这个观念,亦是由同一途径来的;而且我们对于上帝和有限精神所形成的复杂观念,亦是由反省所提供的一些简单观念所形...
2016-08-13 17:09:05 2人喜欢
复杂的实体观念——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特殊的实体观念,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我们只以为它们是联合在一个物体中的。 总而言之,感觉使我们相信有凝固的、扩延的实体,反省使我们相信有能思想的实体。 上帝观念——因为我们如果一考察自己对于不可了解的崇高的主宰所有的观念,我们就会看到,我们所以得到这个观念,亦是由同一途径来的;而且我们对于上帝和有限精神所形成的复杂观念,亦是由反省所提供的一些简单观念所形成的。我们根据自身的经验,得到存在、绵延、知识、能力、快乐、幸福等等观念,此外还观念到有别的有胜于无的一些性质和能力。在我们企图对于崇高的主宰,形成最恰当的观念时,我们便以无限观念把这些观念各个都加以放大,因此,把它们加在一块以后,就成了我们的复杂的上帝观念。 我们所有的各种实体观念,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我们还假设有一种东西是这些观念所依属、所寄托的。不过对于这种假设的东西,我们是不能有明白而清晰的观念的。 引自 第二十三章 复杂的实体观念 关于物体的实体,如果还在时空的视角下,那么可以通过无限细分来认识其内在的组织和本质,如果超越时空来看,那么实体只能作为假设,是不可知的。这里重要的是关于精神的实体,笛卡尔认为思维着的我是实体,但是问题在于,如果这个我是反省的观念的集合体,那么我是不是也不可知?时间的角度下,可以进行精神分析,对我作出界定。超越时间来看,我似乎也无法得到认识。而上帝,通过对精神的无限化而来的实体观念,更被置于一个悬拟的位置。
回应 2016-08-13 17:09:05 -
一切人类并不都承认信心和公道是道德原则。 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一切人类具有这些恒常的普遍的倾向,不过这些心理只是趋向善事的一种欲念倾向,而不是理解上的真理印象。 人们所以普遍地来赞同德性,不是因为它是天赋的,乃是因为它是有利的。 良心不足以证明任何天赋的道德规则。所谓良心并不是别的,只是自己对于自己行为的德性或堕落所抱的一种意见或判断。 各人(民族、社会)的实践原则是相反的。 我承认,没有天赋的道...
2016-08-13 16:33:35 1人喜欢
一切人类并不都承认信心和公道是道德原则。 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一切人类具有这些恒常的普遍的倾向,不过这些心理只是趋向善事的一种欲念倾向,而不是理解上的真理印象。 人们所以普遍地来赞同德性,不是因为它是天赋的,乃是因为它是有利的。 良心不足以证明任何天赋的道德规则。所谓良心并不是别的,只是自己对于自己行为的德性或堕落所抱的一种意见或判断。 各人(民族、社会)的实践原则是相反的。 引自 第三章 没有天赋的实践原则 我承认,没有天赋的道德原则,也就是无法认识到这样的道德。道德法则确实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先天的东西。良知呢?当人扪心自问,在理智的作用下对善的欲念又是怎么回事?我认可的观点是,对善的追求具有超过理性能力的合法性,亦即那是意志或信念的事情。人或许只有在此时,能自由地飞往彼岸。
回应 2016-08-13 16:33:35
-
因为......完善的理性在于对真实幸福的谨慎而持久的追求, 所以我们自身的谨慎(也就是不要将想象的东西错当成真正的幸福), 乃是我们的自由的必不可少的基础。 我们越是坚定地追求一种普遍的幸福 (这是最大的善,而且也是我们的一切欲望所趋向的),就越自由。 有了这种自由,当着任何具体的而又看起来相当可意的善事出现时, 我们就可以及时地审视它是否具有引起真正幸福的趋向, 是否与真正的幸福相吻合, 而不必受决定具... (4回应)
2011-05-05 04:26:19 1人喜欢
因为......完善的理性在于对真实幸福的谨慎而持久的追求, 所以我们自身的谨慎(也就是不要将想象的东西错当成真正的幸福), 乃是我们的自由的必不可少的基础。 我们越是坚定地追求一种普遍的幸福 (这是最大的善,而且也是我们的一切欲望所趋向的),就越自由。 有了这种自由,当着任何具体的而又看起来相当可意的善事出现时, 我们就可以及时地审视它是否具有引起真正幸福的趋向, 是否与真正的幸福相吻合, 而不必受决定具体行为的意志所约束, 并能摆脱我们执着于具体之善的欲望的驱使。 因此,除非我们已经充分地了解了这种追求的重要性及其本质, 我们就不得不抑制住具体情形下的欲望满足, 因为只有选择,追求真正的幸福才是我们最大的善。 洛克:《人类理解论》II,21,52 引自第1页 4回应 2011-05-05 04:26:19 -
Ms.Austen (我要消失,我要绝望!!!)
《几点说明》——《论人类的认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权威校勘版本: John Locke,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Ed. Peter H. Nidditch. Oxford: Clarendon, 1975. 尼迪奇,对此书各早期版本以及有关的书信等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比对本。1975首次出版,1979年出版修订版。 电子资源: Locke, John.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Nidditch, Peter H., ed. The Clarendon Edition of th...2018-12-14 13:58:38
《几点说明》——《论人类的认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权威校勘版本: John Locke,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Ed. Peter H. Nidditch. Oxford: Clarendon, 1975.
尼迪奇,对此书各早期版本以及有关的书信等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比对本。1975首次出版,1979年出版修订版。
电子资源:
Locke, John.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Nidditch, Peter H., ed. The Clarendon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John Locke. Yolton, John, W.,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Oxford Scholarly Editions Online, 30 May. 2013. Web. 14 Dec. 2018.
简介:
肯定洛克的哲学历史角色,认为洛克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将经验分为外部和内部的。内部经验实际上支持了唯心主义的学说。
“洛克哲学观点的二重性”
回应 2018-12-14 13:58:38
-
近代哲学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知识的确定性问题;知识的来源的问题 知识到底源于经验并且基于经验的,还是源于理性并且基于理性的,前者是经验论的主张,后者是唯理论的主张。 培根有一个非常好的比喻,他说:“经验主义者就像蚂蚁,他们收集食物并使用它们;但理性主义者像是蜘蛛,他们由自身吐丝结网。” 如果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将这个争论上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之争,以及中世纪的实在论和唯名论之争。...
2022-03-17 20:44:15
近代哲学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知识的确定性问题;知识的来源的问题
知识到底源于经验并且基于经验的,还是源于理性并且基于理性的,前者是经验论的主张,后者是唯理论的主张。
培根有一个非常好的比喻,他说:“经验主义者就像蚂蚁,他们收集食物并使用它们;但理性主义者像是蜘蛛,他们由自身吐丝结网。”
如果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将这个争论上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之争,以及中世纪的实在论和唯名论之争。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笛卡尔、斯宾诺莎以及莱布尼茨,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包括洛克、贝克莱还有休谟。
【洛克】
《政府论》被视为光荣革命的辩护之作,并且成为一百年后美国独立战争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人类理解论》被视为经验论的奠基之作。
简而言之《人类理解论》,就是“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以及信仰、意见和同意的各种根据与程度。”
后人在评价康德的时候,经常用“为理性划界”这个说法来形容康德的成就,其实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同样是在为理性划界。
洛克并不是在主张老庄式的绝圣弃智,他更像是在主张儒家的那个观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洛克说:“倘或我们只能得到概然性,而且概然性已经可以来支配我们的利益,则我们便不应当专横无度地来要求解证,来追寻确实性了。如果我们因为不能遍知一切事物,就不相信一切事物,则我们的做法,正同一个人无翼可飞,就不肯用足来走,只是坐以待毙一样,那真太聪明了。”
强调概然性是英国经验论者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虽然概然性的意思是说,有可能但又不是必然的性质。这与唯理论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唯理论者更像是完美主义者,追求百分之百的确定性,百分之百的完美性,也正因为此,他们特别推崇数学和逻辑,因为只有在数学和逻辑这里才能找到百分百的确定性和完美性。经验论者不一样,他们的想法是,够用就好,哪怕它不是那么的好,但它已经足够好了。
洛克说:“人的理解可以说是心灵中最崇高的一种官能,因此,我们在运用它时,比在运用别的官能时,所得的快乐要较为大些,较为久些……理解之追寻真理,正如弋禽打猎一样,在这些动作中,只是‘追求’这种动作,就能发生了大部分的快乐。”
在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时,人类时时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但是因为有了思想和理性,我们可以去理解和把握宇宙的奥秘,由此建立起挺立于宇宙之间的勇气和信心,就像霍金所说的那样:“我理解它们。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我是它们的主人。”
回应 2022-03-17 20:44:15 -
人类的知识主要有三种类型:直觉知识、解证知识和感觉知识。(记忆的身份有些不明确。) 其中,直觉是最确定的,因为它是最不可避免的。上帝的知识是直觉的。上帝即刻便看透一切,不需要像人们那样去推论。人们直觉地认识到的主要真理是自己的存在:他们对此无法怀疑。 有根据的解证就像直觉知识一样确定。但是由于它必然涉及不同观念之间的关系,所以相较于直觉知识,它是“痛苦的、不确定的、有限的”人们可能会,并且经常误...
2022-01-02 22:55:10
人类的知识主要有三种类型:直觉知识、解证知识和感觉知识。(记忆的身份有些不明确。) 其中,直觉是最确定的,因为它是最不可避免的。上帝的知识是直觉的。上帝即刻便看透一切,不需要像人们那样去推论。人们直觉地认识到的主要真理是自己的存在:他们对此无法怀疑。 有根据的解证就像直觉知识一样确定。但是由于它必然涉及不同观念之间的关系,所以相较于直觉知识,它是“痛苦的、不确定的、有限的”人们可能会,并且经常误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它。数学知识是可解证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解证认识到的最重要真理是上帝的存在。 感觉知识是由世上物体的活动对人类感官的作用产生。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即便如此,我们对它也依然笃定。当我看到有人在白纸上写字,我既不可能怀疑我所看见的色彩,也不会怀疑纸张的真实存在,正如我不会怀疑书写的行为和手的动作:“这是在人自己或上帝之外,关于人和事物的存在,人性所能得到的最大的确定性。”感觉知识完全“实至名归”。 它所及的范围,“只能以感官运用刺激它们的特定对象时所得的直接证据为限,而不超过这个范围”重要的例外是我们的记忆,如果我们的都记忆没有错,那么它给予了我们过去某些事物存在的知识,这些事物是我们的感官曾经使我们确信的。 引自 第四卷 回应 2022-01-02 22:55:10
论坛 · · · · · ·
词语的缺陷与滥用 | 来自北郭守夜人 | 2020-03-24 18:57:59 | |
求大神解释 第二性质和物质实体的区别 | 来自张三 | 2017-01-07 17:10:32 | |
不用在这本书上浪费时间了 | 来自Dulcixote | 6 回应 | 2013-06-24 23:32:51 |
我想买一本!! | 来自张三水 | 2010-09-28 20:34:5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8)8.7分 53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6.3分 35人读过
-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7.6分 39人读过
-
Hackett Pub Co Inc (1996)8.8分 1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哲学专业本科基本阅读书目 (大理寺卿)
- 我的书目-哲学部分(译著) (忆未名)
- 乱七八糟的好书 (影舞者)
- 管理人必看的300本书籍(1) (tony)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商务印书馆 (彼岸)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人类理解论(上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vivo 2008-11-01 02:44:42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http://oregonstate.edu/instruct/phl302/texts/locke/locke1/Essay_contents.html)
0 有用 卤鹅宝典 2016-01-06 23:53:07
白板儿!
6 有用 蝉 2014-01-05 16:59:09
: B561.24/3142-1
1 有用 文泽尔 2008-04-11 06:05:15
经验主义老祖宗的神作
0 有用 The 星星 2018-05-07 12:46:00
最后几章价值很高
0 有用 smile 2022-05-17 22:05:15
不期而至的思想,或者说突然降临到心灵中的思想,是我们所有思想中最为珍贵的,所以应该加以保护,因为它们很少会再回来。 我们的最高级的知识是直觉的,并不用推理。 人心中的光亮究竟是什么——人心中的真正光亮,只是任何命题所含的明显真理;它如果不是一个自明的命题,则它所有的一切光明都只是由它所依的那些证明的明显性和妥当性来的。
0 有用 恒从济南方特 2022-05-10 17:20:03
人类有感性、知性、理性三种认识能力。感性是外在物质直接的反应,是感官对表象的被动认识。苗力注释说理智、知性在德语里是同一个词,康德对理智和理性作了区分,以肯定经验的认识。知性是对外在物质及其属性的辨别和因果联系的主动认识,通过观察,而依然是肯定。亚氏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便是言人的理性的实体存在。求知即是追问为什么,为什么是理性的第一特性。为什么则只能对概念追问,问外在物质为什么不具任何意义。问为什么... 人类有感性、知性、理性三种认识能力。感性是外在物质直接的反应,是感官对表象的被动认识。苗力注释说理智、知性在德语里是同一个词,康德对理智和理性作了区分,以肯定经验的认识。知性是对外在物质及其属性的辨别和因果联系的主动认识,通过观察,而依然是肯定。亚氏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便是言人的理性的实体存在。求知即是追问为什么,为什么是理性的第一特性。为什么则只能对概念追问,问外在物质为什么不具任何意义。问为什么有生命?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得不出任何知识,只能归于一个万能的存在者,“因为存在所以存在”。因此理性是对内在的精神实体的认识,追问实体,否定现象,获得更高的认识。好比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但力学依然适用于表象。以上纯系瞎扯。 (展开)
0 有用 asukaRei 2022-04-22 23:22:08
先哲虽然每次布置的文本量都不算大,但总觉得背后预设了很多文本...总之读不完了读不完了
0 有用 叶子 2022-04-18 23:07:10
对于事物的理解应该由理性推导出来,而不应该对任何事物拥有盲目的信仰。
0 有用 懒虫 2022-04-12 11:01:17
洛克无疑是意识到了天赋论的问题所在,也即是生来并不平等的问题。于是他提出了白板说,强调了后天经验的可贵性,他试图用理论来解释一切心灵的活动,他对善恶的看法是沿袭斯宾诺莎的,他对自由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一切从经验里来也就意味着一切会被决定。他在感觉和反省上的申发给了除理性之外的一条路,完全的依赖于经验看起来很符合人们的认知。另外就是,那一时代得哲学家都很受物理学发展的鼓舞,但也因此受到了... 洛克无疑是意识到了天赋论的问题所在,也即是生来并不平等的问题。于是他提出了白板说,强调了后天经验的可贵性,他试图用理论来解释一切心灵的活动,他对善恶的看法是沿袭斯宾诺莎的,他对自由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一切从经验里来也就意味着一切会被决定。他在感觉和反省上的申发给了除理性之外的一条路,完全的依赖于经验看起来很符合人们的认知。另外就是,那一时代得哲学家都很受物理学发展的鼓舞,但也因此受到了一些局限。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经验论是因果论的产物,但我们知道,上帝也许是投骰子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