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1册)》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主要选录了元明时代的诗歌、散文、戏曲、散曲、小说等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每篇有解题,作者简介,并附有简明的注释。《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1册)/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字体为繁体,因此,如对繁体字比较陌生,应对照繁体字查询工具书学习。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 第一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 第一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 第一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这也是很熟悉的一篇文章了,读来自觉较几年前,要更理性些,能想到的东西也多了,不过提到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共情,自然是不如年轻时候了,依稀记得那会儿读《项脊轩志》,归有光简洁平淡的文字感人至深,禁不住读着读着潸然泪下,人类的真挚情感总是很感人的。 项脊轩啊,是归有光他们家的旧南阁子,地方不大,就容得下一个人住。我喜欢归有光写他修葺项脊轩的那一段儿,四字四字的排铺开,你看他怎么设计在前面开窗户,为了采...
2020-11-07 10:24
这也是很熟悉的一篇文章了,读来自觉较几年前,要更理性些,能想到的东西也多了,不过提到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共情,自然是不如年轻时候了,依稀记得那会儿读《项脊轩志》,归有光简洁平淡的文字感人至深,禁不住读着读着潸然泪下,人类的真挚情感总是很感人的。
项脊轩啊,是归有光他们家的旧南阁子,地方不大,就容得下一个人住。我喜欢归有光写他修葺项脊轩的那一段儿,四字四字的排铺开,你看他怎么设计在前面开窗户,为了采光修了围绕庭院的墙,还很有生活意趣的在庭院里杂植了各种植物。顶喜欢的还是这两句“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多日常而可爱啊,“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顿觉归有光该是一个很善于发现日常生活趣处妙处的人。突然想起苏轼,他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都解衣欲睡了,忽见月色入户,想来是不愿辜负这般美的月色,于是欣然起行。想到无与为乐者,索性跑到承天寺去寻张怀民,也不管人家睡没睡觉,不过我想即使张怀民睡了,也不妨事,独赏月色也是极好的,更添冷清。碰巧怀民尚未安寝,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得多好哇,不愧是苏轼,大半夜跑出来看明月吹冷风都被你写得这么富于诗意。最后他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苏轼还是很乐于有人与之同乐的,突然很想知道,若是老张睡了,苏轼这篇要如何作呢?不过张怀民也说不定觉得月亮无甚可看,但能陪朋友散散步也不赖,可能就像《醉翁亭记》里面那样,大家自得其乐吧,总觉得绝大多数中国人(这倒不是偏袒老外,实是接触不多,无从评价,或许人类都这样也说不定)对于娱乐有一种偏见,无甚兴味,只是消遣、销愁,连聊天也只肯说些流俗通常的看法,不愿意老老实实说点儿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为了避免争论?总之只是拿车轱辘话来敷衍,毫无趣味可言,叫人听着真难过啊。连面对自然,也是麻木的,只好借几句古诗陈语来掩饰内心的空虚,为了维持面子,养成了虚伪的习惯,所以你看很多智识阶级,其实都是一波人模狗样的伪君子,他们对自然、人情是做不到深刻的欣赏的,快乐来源于虚荣权力、名利淫欲,这样的人,真的理解生活的乐趣嘛?见仁见智了,或许人家要说我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也说不定。扯到哪里去了(笑),总之,人生嘛,总要像他们这样,从微小事情里面得到快乐的,这样的人也很找招人喜欢吧?至于抑郁症患者,那就得倍加努力的寻找和汲取这样的快乐了hhhhh
多可喜,亦多可悲。后面就是写他们家分家,他和亲人们在此地的回忆,和妻子的相处,总归是有无数回忆的。才吃了两口他和妻子甜的发齁的狗粮,就“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加上文末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好家伙,简直是言情小说里面先甜后虐的经典套路,搁到现在,会被粉丝寄刀片的程度。很可惜,这不是小说,是人生啊。读来尽是寻常,平淡朴素,但是作者那份怅惘和悲伤,已经全然传达给读者了,这才是好文章。 最后,在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时,提到这篇文章,看来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嘛
论证从社会单位来说,分家之后的家人,虽然还住在一起,但只是同建筑单位,并非同社会单位了,只能说是邻居,而不是同户。我想归有光眼见亲人这般,无可奈何,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该是很悲伤的吧……艾
回应 2020-11-07 10:24 -
前面两段是讲见村楼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名字来历,想来对考证,也有参考意义在。归有光寥寥几笔,让读者get到楼上所见风光之如画,不过李延实跟着父亲迁官,历经各地,不乏大城市和风景绝佳之地,但独独对罗巷村,这个先世居住的地方,生平犹昧之。他的父亲李廉甫也因此地,自号为罗村云。初读甚觉平淡寻常,现在再看,感慨系之矣。你看无论古今中外,人类对家族世居的故乡,总归是抱有深厚情感的,包括身份认同、对祖先的思念、执...
2020-11-07 09:02
前面两段是讲见村楼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名字来历,想来对考证,也有参考意义在。归有光寥寥几笔,让读者get到楼上所见风光之如画,不过李延实跟着父亲迁官,历经各地,不乏大城市和风景绝佳之地,但独独对罗巷村,这个先世居住的地方,生平犹昧之。他的父亲李廉甫也因此地,自号为罗村云。初读甚觉平淡寻常,现在再看,感慨系之矣。你看无论古今中外,人类对家族世居的故乡,总归是抱有深厚情感的,包括身份认同、对祖先的思念、执着于叶落归根的归属感等等,也见过有些人待年长才初次去到家人的故乡,本是陌生的地方,但是抱着对家人曾经生活过地方的好奇,听着乡音和族人的描述,倒也会心生强烈的感情。这方面,我不曾体会过,完全谈不上感同身受,即使读过一些叙述这种心情的文字,也还是无法想象那种心情。
李廉甫和方思曾都是归有光的老友,如今故人已逝,李延实的见村楼恰恰是方思曾的故庐,在此处,独对着故人的幼子,作者自然感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大有知交半零落的感觉。我想李延实面对着父亲的朋友,是不是也会更添感伤呢?听他提起父亲的旧事,回想起音容笑貌,就仿佛亲人犹在?这也是我不曾体会过的,只能靠脑补想象了 归有光称赞李延实能不忘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哎,怎么说呢,我个人来说,无法共情,无感,可能也有现代人对于这方面比较淡薄的缘故吧,不过现代也不是没有眷念故地的人,不少人还是抱着落叶归根的想法嘛,这个方面,是无法推己及人的,毕竟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但对这种行为的赞许、认同,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来说倒也很有其道理和意义。但从我个人来说嘛,遗忘已然是极好的了。
是有个电影吧,叫《寻梦环游记》的
里面提到人类的死亡有两次,一是生理性的死亡,二是被活着的人遗忘,那死者的灵魂就会消失,啧,这个说法的民族和宗教意义先抛开不提,单看这个说法。说白了就是教导世人要做一个好人啊,做一个子孙成群、社交广泛的好人,为人子孙的也不能轻易遗忘先人,这和归有光在文章里提倡的这种不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嘛?然而我是不要叫人家记得我的,至于我的先人,俺压根不想和他们扯上什么关系,别搞得好像我很想和他们有血缘关系或者很乐意跟着他们姓似的,消失就消失呗,关我屁事(冷漠脸),想来人家也不一定就多指望后人记住的,不过是不巧罢了,谁有的选呢?又何必记住
自然不是人人都这么想,不过是我个人的偏激浅陋想法罢了。
回应 2020-11-07 09:02 -
这一段是说写文章,与其刻意雕琢,不若直抒胸臆、信手写出来得高妙,但这自然也要建立在作者本色高的基础上,而不是毫无素养或文学基础的瞎写。 这倒让我想起胡适之在《现代评论》119期写给“浩徐”的信里说:“我总想对国内有志作好文章的少年们说两句忠告的话,第一,做文章是要用力气的……。”这自然不错,看起来天经地义,但是作为“杠精”,自然要来挑挑刺儿。或许有些断章取义了 有作家说过吧“When the author has a ha...
2020-11-06 20:46
这一段是说写文章,与其刻意雕琢,不若直抒胸臆、信手写出来得高妙,但这自然也要建立在作者本色高的基础上,而不是毫无素养或文学基础的瞎写。
这倒让我想起胡适之在《现代评论》119期写给“浩徐”的信里说:“我总想对国内有志作好文章的少年们说两句忠告的话,第一,做文章是要用力气的……。”这自然不错,看起来天经地义,但是作为“杠精”,自然要来挑挑刺儿。或许有些断章取义了
有作家说过吧“When the author has a happy time in writing a book, then the reader enjoys a happy time in reading it. ”一作家绞尽脑汁、费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来的文章,有时候反倒费力不讨好,不如一些随随便便做出的文章,有动人的自然朴素之美,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信札啊、日记啊(那些早打算出版的不算在内哈,还是难逃修饰造作),写的时候不乏旅途仓促、信手涂鸦,并不大用心去修改美饰,但是我们后人看来倒是别有一番滋味和风韵呢
汪曾祺在给夫人的信件里面,大喊要为女儿赚钱,多真实,真实得有趣可爱。一些作家的日记发表出来,倒感觉比日记体的小说高明,何故?因为真实啊,小说来源于生活但是有艺术加工和想象吧?日记则更真实,有些无意间的趣事,更能引得读者会心一笑,这类信手拈来的文字是不用苦思冥想的,所以能够清丽可人。
很多文人作诗写文,往往推敲修改很多遍,比如文章里面提到的沈约,唐顺之觉得就比不上陶渊明。Walter Pater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反反复复的改,那真是下了苦功夫,读来这个韵律也是不赖的,但染上了矫揉造作的人造感,倒比不上因没钱而非写文章不可的Goldsmith的自然而美
当然了,胡适之先生那个时候,可能是认为大部分青年都随笔乱写,故而发出这样的号召。但我倒觉得,若是青年都学着用力气,青年嘛,你晓得的,到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文章里面太过刻意和堆砌,你看现代的年轻人写文章不就是这样嘛,跟着《优秀作文》、《好词好句好段》、《作文常用成语大全》这样的破书,乱用修饰、成语,为了应试,什么乱七八糟的词藻都往上面堆,为了看起来高大上,排比啊,比喻啊,拟人啊,怎么花哨怎么写,其实这样的写作教育,反倒不如孩子自己写点儿东西来得天真可爱。再说了,卖力气的目的难道是为了让读者看出来穿凿痕迹,觉得自己买书钱不亏,作家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嘛?自然不是,用力气的理想结果是叫人家看不出你用力气雕琢的痕迹,是天衣无缝啊
那种一看就知道是憋了半天才凑出来的文章,其实是不好的文章,压根没必要跟着学,反倒是一些作家(比如汪曾祺先生!),他的文字平平淡淡,你细细品味别有滋味,要是想学,倒还一时间学不来呢,所以对于胡适先生的第二句忠告:在现时的作品里,应该拣选那些用气力做的文章做样子,不可挑那些一时游戏的作品。我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
这一段其实放到现在,也还是大多数人写东西的老毛病,自己没有扎实的基础、修养和研究,就去抄人家的真知灼见来当做自己的创见,有的还稍加修改、略施变化,算作洗稿,有些连改动都没有就照搬呐,真好意思哦,羞羞羞。有些年轻人写作文尤其是这样的,没有自己的观点,都是些套话,言之无物,搬这个人的观点,再“引用”那个人的文章,东拼西凑出一篇东西来。要么就是拿一些大而空的东西讲半天,一点儿内容都没有
Lord Lytton说过“Do you want to get at new ideas? Read old books; Do you want to find old ideas? Read new ones. ”我想这句话确是值得玩味的。
回应 2020-11-06 20:46
-
这也是很熟悉的一篇文章了,读来自觉较几年前,要更理性些,能想到的东西也多了,不过提到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共情,自然是不如年轻时候了,依稀记得那会儿读《项脊轩志》,归有光简洁平淡的文字感人至深,禁不住读着读着潸然泪下,人类的真挚情感总是很感人的。 项脊轩啊,是归有光他们家的旧南阁子,地方不大,就容得下一个人住。我喜欢归有光写他修葺项脊轩的那一段儿,四字四字的排铺开,你看他怎么设计在前面开窗户,为了采...
2020-11-07 10:24
这也是很熟悉的一篇文章了,读来自觉较几年前,要更理性些,能想到的东西也多了,不过提到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共情,自然是不如年轻时候了,依稀记得那会儿读《项脊轩志》,归有光简洁平淡的文字感人至深,禁不住读着读着潸然泪下,人类的真挚情感总是很感人的。
项脊轩啊,是归有光他们家的旧南阁子,地方不大,就容得下一个人住。我喜欢归有光写他修葺项脊轩的那一段儿,四字四字的排铺开,你看他怎么设计在前面开窗户,为了采光修了围绕庭院的墙,还很有生活意趣的在庭院里杂植了各种植物。顶喜欢的还是这两句“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多日常而可爱啊,“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顿觉归有光该是一个很善于发现日常生活趣处妙处的人。突然想起苏轼,他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都解衣欲睡了,忽见月色入户,想来是不愿辜负这般美的月色,于是欣然起行。想到无与为乐者,索性跑到承天寺去寻张怀民,也不管人家睡没睡觉,不过我想即使张怀民睡了,也不妨事,独赏月色也是极好的,更添冷清。碰巧怀民尚未安寝,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得多好哇,不愧是苏轼,大半夜跑出来看明月吹冷风都被你写得这么富于诗意。最后他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苏轼还是很乐于有人与之同乐的,突然很想知道,若是老张睡了,苏轼这篇要如何作呢?不过张怀民也说不定觉得月亮无甚可看,但能陪朋友散散步也不赖,可能就像《醉翁亭记》里面那样,大家自得其乐吧,总觉得绝大多数中国人(这倒不是偏袒老外,实是接触不多,无从评价,或许人类都这样也说不定)对于娱乐有一种偏见,无甚兴味,只是消遣、销愁,连聊天也只肯说些流俗通常的看法,不愿意老老实实说点儿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为了避免争论?总之只是拿车轱辘话来敷衍,毫无趣味可言,叫人听着真难过啊。连面对自然,也是麻木的,只好借几句古诗陈语来掩饰内心的空虚,为了维持面子,养成了虚伪的习惯,所以你看很多智识阶级,其实都是一波人模狗样的伪君子,他们对自然、人情是做不到深刻的欣赏的,快乐来源于虚荣权力、名利淫欲,这样的人,真的理解生活的乐趣嘛?见仁见智了,或许人家要说我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也说不定。扯到哪里去了(笑),总之,人生嘛,总要像他们这样,从微小事情里面得到快乐的,这样的人也很找招人喜欢吧?至于抑郁症患者,那就得倍加努力的寻找和汲取这样的快乐了hhhhh
多可喜,亦多可悲。后面就是写他们家分家,他和亲人们在此地的回忆,和妻子的相处,总归是有无数回忆的。才吃了两口他和妻子甜的发齁的狗粮,就“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加上文末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好家伙,简直是言情小说里面先甜后虐的经典套路,搁到现在,会被粉丝寄刀片的程度。很可惜,这不是小说,是人生啊。读来尽是寻常,平淡朴素,但是作者那份怅惘和悲伤,已经全然传达给读者了,这才是好文章。 最后,在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时,提到这篇文章,看来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嘛
论证从社会单位来说,分家之后的家人,虽然还住在一起,但只是同建筑单位,并非同社会单位了,只能说是邻居,而不是同户。我想归有光眼见亲人这般,无可奈何,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该是很悲伤的吧……艾
回应 2020-11-07 10:24 -
前面两段是讲见村楼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名字来历,想来对考证,也有参考意义在。归有光寥寥几笔,让读者get到楼上所见风光之如画,不过李延实跟着父亲迁官,历经各地,不乏大城市和风景绝佳之地,但独独对罗巷村,这个先世居住的地方,生平犹昧之。他的父亲李廉甫也因此地,自号为罗村云。初读甚觉平淡寻常,现在再看,感慨系之矣。你看无论古今中外,人类对家族世居的故乡,总归是抱有深厚情感的,包括身份认同、对祖先的思念、执...
2020-11-07 09:02
前面两段是讲见村楼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名字来历,想来对考证,也有参考意义在。归有光寥寥几笔,让读者get到楼上所见风光之如画,不过李延实跟着父亲迁官,历经各地,不乏大城市和风景绝佳之地,但独独对罗巷村,这个先世居住的地方,生平犹昧之。他的父亲李廉甫也因此地,自号为罗村云。初读甚觉平淡寻常,现在再看,感慨系之矣。你看无论古今中外,人类对家族世居的故乡,总归是抱有深厚情感的,包括身份认同、对祖先的思念、执着于叶落归根的归属感等等,也见过有些人待年长才初次去到家人的故乡,本是陌生的地方,但是抱着对家人曾经生活过地方的好奇,听着乡音和族人的描述,倒也会心生强烈的感情。这方面,我不曾体会过,完全谈不上感同身受,即使读过一些叙述这种心情的文字,也还是无法想象那种心情。
李廉甫和方思曾都是归有光的老友,如今故人已逝,李延实的见村楼恰恰是方思曾的故庐,在此处,独对着故人的幼子,作者自然感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大有知交半零落的感觉。我想李延实面对着父亲的朋友,是不是也会更添感伤呢?听他提起父亲的旧事,回想起音容笑貌,就仿佛亲人犹在?这也是我不曾体会过的,只能靠脑补想象了 归有光称赞李延实能不忘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哎,怎么说呢,我个人来说,无法共情,无感,可能也有现代人对于这方面比较淡薄的缘故吧,不过现代也不是没有眷念故地的人,不少人还是抱着落叶归根的想法嘛,这个方面,是无法推己及人的,毕竟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但对这种行为的赞许、认同,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来说倒也很有其道理和意义。但从我个人来说嘛,遗忘已然是极好的了。
是有个电影吧,叫《寻梦环游记》的
里面提到人类的死亡有两次,一是生理性的死亡,二是被活着的人遗忘,那死者的灵魂就会消失,啧,这个说法的民族和宗教意义先抛开不提,单看这个说法。说白了就是教导世人要做一个好人啊,做一个子孙成群、社交广泛的好人,为人子孙的也不能轻易遗忘先人,这和归有光在文章里提倡的这种不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嘛?然而我是不要叫人家记得我的,至于我的先人,俺压根不想和他们扯上什么关系,别搞得好像我很想和他们有血缘关系或者很乐意跟着他们姓似的,消失就消失呗,关我屁事(冷漠脸),想来人家也不一定就多指望后人记住的,不过是不巧罢了,谁有的选呢?又何必记住
自然不是人人都这么想,不过是我个人的偏激浅陋想法罢了。
回应 2020-11-07 09:02 -
这一段是说写文章,与其刻意雕琢,不若直抒胸臆、信手写出来得高妙,但这自然也要建立在作者本色高的基础上,而不是毫无素养或文学基础的瞎写。 这倒让我想起胡适之在《现代评论》119期写给“浩徐”的信里说:“我总想对国内有志作好文章的少年们说两句忠告的话,第一,做文章是要用力气的……。”这自然不错,看起来天经地义,但是作为“杠精”,自然要来挑挑刺儿。或许有些断章取义了 有作家说过吧“When the author has a ha...
2020-11-06 20:46
这一段是说写文章,与其刻意雕琢,不若直抒胸臆、信手写出来得高妙,但这自然也要建立在作者本色高的基础上,而不是毫无素养或文学基础的瞎写。
这倒让我想起胡适之在《现代评论》119期写给“浩徐”的信里说:“我总想对国内有志作好文章的少年们说两句忠告的话,第一,做文章是要用力气的……。”这自然不错,看起来天经地义,但是作为“杠精”,自然要来挑挑刺儿。或许有些断章取义了
有作家说过吧“When the author has a happy time in writing a book, then the reader enjoys a happy time in reading it. ”一作家绞尽脑汁、费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来的文章,有时候反倒费力不讨好,不如一些随随便便做出的文章,有动人的自然朴素之美,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信札啊、日记啊(那些早打算出版的不算在内哈,还是难逃修饰造作),写的时候不乏旅途仓促、信手涂鸦,并不大用心去修改美饰,但是我们后人看来倒是别有一番滋味和风韵呢
汪曾祺在给夫人的信件里面,大喊要为女儿赚钱,多真实,真实得有趣可爱。一些作家的日记发表出来,倒感觉比日记体的小说高明,何故?因为真实啊,小说来源于生活但是有艺术加工和想象吧?日记则更真实,有些无意间的趣事,更能引得读者会心一笑,这类信手拈来的文字是不用苦思冥想的,所以能够清丽可人。
很多文人作诗写文,往往推敲修改很多遍,比如文章里面提到的沈约,唐顺之觉得就比不上陶渊明。Walter Pater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反反复复的改,那真是下了苦功夫,读来这个韵律也是不赖的,但染上了矫揉造作的人造感,倒比不上因没钱而非写文章不可的Goldsmith的自然而美
当然了,胡适之先生那个时候,可能是认为大部分青年都随笔乱写,故而发出这样的号召。但我倒觉得,若是青年都学着用力气,青年嘛,你晓得的,到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文章里面太过刻意和堆砌,你看现代的年轻人写文章不就是这样嘛,跟着《优秀作文》、《好词好句好段》、《作文常用成语大全》这样的破书,乱用修饰、成语,为了应试,什么乱七八糟的词藻都往上面堆,为了看起来高大上,排比啊,比喻啊,拟人啊,怎么花哨怎么写,其实这样的写作教育,反倒不如孩子自己写点儿东西来得天真可爱。再说了,卖力气的目的难道是为了让读者看出来穿凿痕迹,觉得自己买书钱不亏,作家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嘛?自然不是,用力气的理想结果是叫人家看不出你用力气雕琢的痕迹,是天衣无缝啊
那种一看就知道是憋了半天才凑出来的文章,其实是不好的文章,压根没必要跟着学,反倒是一些作家(比如汪曾祺先生!),他的文字平平淡淡,你细细品味别有滋味,要是想学,倒还一时间学不来呢,所以对于胡适先生的第二句忠告:在现时的作品里,应该拣选那些用气力做的文章做样子,不可挑那些一时游戏的作品。我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
这一段其实放到现在,也还是大多数人写东西的老毛病,自己没有扎实的基础、修养和研究,就去抄人家的真知灼见来当做自己的创见,有的还稍加修改、略施变化,算作洗稿,有些连改动都没有就照搬呐,真好意思哦,羞羞羞。有些年轻人写作文尤其是这样的,没有自己的观点,都是些套话,言之无物,搬这个人的观点,再“引用”那个人的文章,东拼西凑出一篇东西来。要么就是拿一些大而空的东西讲半天,一点儿内容都没有
Lord Lytton说过“Do you want to get at new ideas? Read old books; Do you want to find old ideas? Read new ones. ”我想这句话确是值得玩味的。
回应 2020-11-06 20:46
-
这也是很熟悉的一篇文章了,读来自觉较几年前,要更理性些,能想到的东西也多了,不过提到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共情,自然是不如年轻时候了,依稀记得那会儿读《项脊轩志》,归有光简洁平淡的文字感人至深,禁不住读着读着潸然泪下,人类的真挚情感总是很感人的。 项脊轩啊,是归有光他们家的旧南阁子,地方不大,就容得下一个人住。我喜欢归有光写他修葺项脊轩的那一段儿,四字四字的排铺开,你看他怎么设计在前面开窗户,为了采...
2020-11-07 10:24
这也是很熟悉的一篇文章了,读来自觉较几年前,要更理性些,能想到的东西也多了,不过提到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共情,自然是不如年轻时候了,依稀记得那会儿读《项脊轩志》,归有光简洁平淡的文字感人至深,禁不住读着读着潸然泪下,人类的真挚情感总是很感人的。
项脊轩啊,是归有光他们家的旧南阁子,地方不大,就容得下一个人住。我喜欢归有光写他修葺项脊轩的那一段儿,四字四字的排铺开,你看他怎么设计在前面开窗户,为了采光修了围绕庭院的墙,还很有生活意趣的在庭院里杂植了各种植物。顶喜欢的还是这两句“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多日常而可爱啊,“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顿觉归有光该是一个很善于发现日常生活趣处妙处的人。突然想起苏轼,他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都解衣欲睡了,忽见月色入户,想来是不愿辜负这般美的月色,于是欣然起行。想到无与为乐者,索性跑到承天寺去寻张怀民,也不管人家睡没睡觉,不过我想即使张怀民睡了,也不妨事,独赏月色也是极好的,更添冷清。碰巧怀民尚未安寝,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得多好哇,不愧是苏轼,大半夜跑出来看明月吹冷风都被你写得这么富于诗意。最后他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苏轼还是很乐于有人与之同乐的,突然很想知道,若是老张睡了,苏轼这篇要如何作呢?不过张怀民也说不定觉得月亮无甚可看,但能陪朋友散散步也不赖,可能就像《醉翁亭记》里面那样,大家自得其乐吧,总觉得绝大多数中国人(这倒不是偏袒老外,实是接触不多,无从评价,或许人类都这样也说不定)对于娱乐有一种偏见,无甚兴味,只是消遣、销愁,连聊天也只肯说些流俗通常的看法,不愿意老老实实说点儿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为了避免争论?总之只是拿车轱辘话来敷衍,毫无趣味可言,叫人听着真难过啊。连面对自然,也是麻木的,只好借几句古诗陈语来掩饰内心的空虚,为了维持面子,养成了虚伪的习惯,所以你看很多智识阶级,其实都是一波人模狗样的伪君子,他们对自然、人情是做不到深刻的欣赏的,快乐来源于虚荣权力、名利淫欲,这样的人,真的理解生活的乐趣嘛?见仁见智了,或许人家要说我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也说不定。扯到哪里去了(笑),总之,人生嘛,总要像他们这样,从微小事情里面得到快乐的,这样的人也很找招人喜欢吧?至于抑郁症患者,那就得倍加努力的寻找和汲取这样的快乐了hhhhh
多可喜,亦多可悲。后面就是写他们家分家,他和亲人们在此地的回忆,和妻子的相处,总归是有无数回忆的。才吃了两口他和妻子甜的发齁的狗粮,就“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加上文末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好家伙,简直是言情小说里面先甜后虐的经典套路,搁到现在,会被粉丝寄刀片的程度。很可惜,这不是小说,是人生啊。读来尽是寻常,平淡朴素,但是作者那份怅惘和悲伤,已经全然传达给读者了,这才是好文章。 最后,在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时,提到这篇文章,看来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嘛
论证从社会单位来说,分家之后的家人,虽然还住在一起,但只是同建筑单位,并非同社会单位了,只能说是邻居,而不是同户。我想归有光眼见亲人这般,无可奈何,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该是很悲伤的吧……艾
回应 2020-11-07 10:24 -
前面两段是讲见村楼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名字来历,想来对考证,也有参考意义在。归有光寥寥几笔,让读者get到楼上所见风光之如画,不过李延实跟着父亲迁官,历经各地,不乏大城市和风景绝佳之地,但独独对罗巷村,这个先世居住的地方,生平犹昧之。他的父亲李廉甫也因此地,自号为罗村云。初读甚觉平淡寻常,现在再看,感慨系之矣。你看无论古今中外,人类对家族世居的故乡,总归是抱有深厚情感的,包括身份认同、对祖先的思念、执...
2020-11-07 09:02
前面两段是讲见村楼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名字来历,想来对考证,也有参考意义在。归有光寥寥几笔,让读者get到楼上所见风光之如画,不过李延实跟着父亲迁官,历经各地,不乏大城市和风景绝佳之地,但独独对罗巷村,这个先世居住的地方,生平犹昧之。他的父亲李廉甫也因此地,自号为罗村云。初读甚觉平淡寻常,现在再看,感慨系之矣。你看无论古今中外,人类对家族世居的故乡,总归是抱有深厚情感的,包括身份认同、对祖先的思念、执着于叶落归根的归属感等等,也见过有些人待年长才初次去到家人的故乡,本是陌生的地方,但是抱着对家人曾经生活过地方的好奇,听着乡音和族人的描述,倒也会心生强烈的感情。这方面,我不曾体会过,完全谈不上感同身受,即使读过一些叙述这种心情的文字,也还是无法想象那种心情。
李廉甫和方思曾都是归有光的老友,如今故人已逝,李延实的见村楼恰恰是方思曾的故庐,在此处,独对着故人的幼子,作者自然感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大有知交半零落的感觉。我想李延实面对着父亲的朋友,是不是也会更添感伤呢?听他提起父亲的旧事,回想起音容笑貌,就仿佛亲人犹在?这也是我不曾体会过的,只能靠脑补想象了 归有光称赞李延实能不忘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哎,怎么说呢,我个人来说,无法共情,无感,可能也有现代人对于这方面比较淡薄的缘故吧,不过现代也不是没有眷念故地的人,不少人还是抱着落叶归根的想法嘛,这个方面,是无法推己及人的,毕竟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但对这种行为的赞许、认同,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来说倒也很有其道理和意义。但从我个人来说嘛,遗忘已然是极好的了。
是有个电影吧,叫《寻梦环游记》的
里面提到人类的死亡有两次,一是生理性的死亡,二是被活着的人遗忘,那死者的灵魂就会消失,啧,这个说法的民族和宗教意义先抛开不提,单看这个说法。说白了就是教导世人要做一个好人啊,做一个子孙成群、社交广泛的好人,为人子孙的也不能轻易遗忘先人,这和归有光在文章里提倡的这种不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嘛?然而我是不要叫人家记得我的,至于我的先人,俺压根不想和他们扯上什么关系,别搞得好像我很想和他们有血缘关系或者很乐意跟着他们姓似的,消失就消失呗,关我屁事(冷漠脸),想来人家也不一定就多指望后人记住的,不过是不巧罢了,谁有的选呢?又何必记住
自然不是人人都这么想,不过是我个人的偏激浅陋想法罢了。
回应 2020-11-07 09:02 -
这一段是说写文章,与其刻意雕琢,不若直抒胸臆、信手写出来得高妙,但这自然也要建立在作者本色高的基础上,而不是毫无素养或文学基础的瞎写。 这倒让我想起胡适之在《现代评论》119期写给“浩徐”的信里说:“我总想对国内有志作好文章的少年们说两句忠告的话,第一,做文章是要用力气的……。”这自然不错,看起来天经地义,但是作为“杠精”,自然要来挑挑刺儿。或许有些断章取义了 有作家说过吧“When the author has a ha...
2020-11-06 20:46
这一段是说写文章,与其刻意雕琢,不若直抒胸臆、信手写出来得高妙,但这自然也要建立在作者本色高的基础上,而不是毫无素养或文学基础的瞎写。
这倒让我想起胡适之在《现代评论》119期写给“浩徐”的信里说:“我总想对国内有志作好文章的少年们说两句忠告的话,第一,做文章是要用力气的……。”这自然不错,看起来天经地义,但是作为“杠精”,自然要来挑挑刺儿。或许有些断章取义了
有作家说过吧“When the author has a happy time in writing a book, then the reader enjoys a happy time in reading it. ”一作家绞尽脑汁、费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来的文章,有时候反倒费力不讨好,不如一些随随便便做出的文章,有动人的自然朴素之美,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信札啊、日记啊(那些早打算出版的不算在内哈,还是难逃修饰造作),写的时候不乏旅途仓促、信手涂鸦,并不大用心去修改美饰,但是我们后人看来倒是别有一番滋味和风韵呢
汪曾祺在给夫人的信件里面,大喊要为女儿赚钱,多真实,真实得有趣可爱。一些作家的日记发表出来,倒感觉比日记体的小说高明,何故?因为真实啊,小说来源于生活但是有艺术加工和想象吧?日记则更真实,有些无意间的趣事,更能引得读者会心一笑,这类信手拈来的文字是不用苦思冥想的,所以能够清丽可人。
很多文人作诗写文,往往推敲修改很多遍,比如文章里面提到的沈约,唐顺之觉得就比不上陶渊明。Walter Pater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反反复复的改,那真是下了苦功夫,读来这个韵律也是不赖的,但染上了矫揉造作的人造感,倒比不上因没钱而非写文章不可的Goldsmith的自然而美
当然了,胡适之先生那个时候,可能是认为大部分青年都随笔乱写,故而发出这样的号召。但我倒觉得,若是青年都学着用力气,青年嘛,你晓得的,到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文章里面太过刻意和堆砌,你看现代的年轻人写文章不就是这样嘛,跟着《优秀作文》、《好词好句好段》、《作文常用成语大全》这样的破书,乱用修饰、成语,为了应试,什么乱七八糟的词藻都往上面堆,为了看起来高大上,排比啊,比喻啊,拟人啊,怎么花哨怎么写,其实这样的写作教育,反倒不如孩子自己写点儿东西来得天真可爱。再说了,卖力气的目的难道是为了让读者看出来穿凿痕迹,觉得自己买书钱不亏,作家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嘛?自然不是,用力气的理想结果是叫人家看不出你用力气雕琢的痕迹,是天衣无缝啊
那种一看就知道是憋了半天才凑出来的文章,其实是不好的文章,压根没必要跟着学,反倒是一些作家(比如汪曾祺先生!),他的文字平平淡淡,你细细品味别有滋味,要是想学,倒还一时间学不来呢,所以对于胡适先生的第二句忠告:在现时的作品里,应该拣选那些用气力做的文章做样子,不可挑那些一时游戏的作品。我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
这一段其实放到现在,也还是大多数人写东西的老毛病,自己没有扎实的基础、修养和研究,就去抄人家的真知灼见来当做自己的创见,有的还稍加修改、略施变化,算作洗稿,有些连改动都没有就照搬呐,真好意思哦,羞羞羞。有些年轻人写作文尤其是这样的,没有自己的观点,都是些套话,言之无物,搬这个人的观点,再“引用”那个人的文章,东拼西凑出一篇东西来。要么就是拿一些大而空的东西讲半天,一点儿内容都没有
Lord Lytton说过“Do you want to get at new ideas? Read old books; Do you want to find old ideas? Read new ones. ”我想这句话确是值得玩味的。
回应 2020-11-06 20:46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30
购买二手书 · · · · ·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未命名 (jepeux)
- 中文系專業教材 (azurebleu)
-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MFA创意写作艺术硕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九间)
- 考研参考书目(专业课部分) (Épiméthée)
- 浙江大学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单 (青椴。)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 第一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onica 2011-12-11
周老师当时的讲解也不赖
0 有用 七月杉 2015-12-01
大三上教材,“中国古代文学E”
0 有用 Sattva 2018-06-30
选篇阶级倾向太明显,而且也太少了。元明两代就四百页?
0 有用 undo 2008-07-19
痛苦而幸福的半年
0 有用 阿生 2019-06-26
越读越潦草,但关汉卿的窦娥冤和冯梦龙的小说很好读,明朝的山水散文很好但我没细读。
0 有用 梁文简 2021-01-13
是我古文入门的书呀。
0 有用 Avery 2021-01-10
《感天动地窦娥冤》的窦娥怨鬼寻父报仇可比之《哈姆雷特》中老哈姆雷特的鬼魂找哈姆雷特诉冤;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比之《李娃传》、《茶花女》、《舞姬》等 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借马》可参《马耳他的犹太人》、《威尼斯商人》和《狐狸》
0 有用 Elaine.南夏 2020-10-25
结束明代!!!说起来,近十年没考过元代,但还是把元代看了。辛苦我了辛苦我了。hhh.
0 有用 amazingboy 2020-06-25
选
0 有用 蒙面的马科斯 2019-12-08
大爱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