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空间营造】 (C)
- 朱光亚老师书单(专业部分) (tracy)
- 建筑史 (伯鹩氏)
- 建筑学学生应该读的100本书 (浅黄色)
- 让阅读成为习惯(存档) (无心恋战)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童寯文集(第一卷)的评论:
feed: rss 2.0
订阅关于童寯文集(第一卷)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星影 2009-02-21 15:41:53
时有妙语
1 有用 余好问特么 2019-06-04 12:55:25
要说真正的学贯中西,童寯先生一定算一个。文集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因此第一卷也可看出童先生的学术旅迹。童先生生在在一个关键的时期,他承受的建筑之变革是古往今来中国建筑师没有遭遇过的,这是钢材混凝土取代中国之木构,传统中式建筑像西方现代建筑靠拢的时期。从他早期文章来看,讲西方工程的比较多,对中式的木结构、斜坡屋顶以及矩形的非三角的支撑有牢骚,但有意思的是后期他对木质的轻巧空灵的质感以及中式建筑内在颇称赞... 要说真正的学贯中西,童寯先生一定算一个。文集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因此第一卷也可看出童先生的学术旅迹。童先生生在在一个关键的时期,他承受的建筑之变革是古往今来中国建筑师没有遭遇过的,这是钢材混凝土取代中国之木构,传统中式建筑像西方现代建筑靠拢的时期。从他早期文章来看,讲西方工程的比较多,对中式的木结构、斜坡屋顶以及矩形的非三角的支撑有牢骚,但有意思的是后期他对木质的轻巧空灵的质感以及中式建筑内在颇称赞。非常感动的是,建国后政治压迫下他写了大量的探讨中式建筑以及西式建筑很深刻的反动文章,都未发表。在封闭的状态下他对六七十年代西方最突出的建筑都有密切关注,对中式园林的理解逐步加深。非常的佩服。另,童先生的古文语言也美,兴趣广泛,审美高,还探讨了时尚反抗中国的性压抑。 (展开)
1 有用 i 2008-09-07 20:53:30
童老太搞笑了,还写过中国古代时尚0rz
0 有用 织叶 2014-02-13 15:27:11
恩·····在昙华林号称最文艺的一家咖啡馆看了两个多小时这个········
0 有用 啾啾霸 2021-12-15 11:25:38
粗翻数篇,童寯对于园林的理解真的完全不迂,和文人思想、传统和造园旨趣相合。那句调侃【“风景建筑师”,只关心建筑而忽视风景】,真是对园林现状研究拘泥于“形式”“风格”“手法”“行制”而忽略“感受”“思想”“认识”“意趣”的最好注解。
0 有用 浮生若梦 2023-02-27 11:02:20 广东
买了随便翻了一下,感觉是拿Word排的版,观感像打印店打的毕业论文,每隔几页就能看到字体和标点符号的问题,图片编排是很随心,长度和宽度都没对齐,里面错字也是不少。网上溢价严重,是在没有什么必要,等啥时候出修订再版吧,目前这个版本实在是太差。
0 有用 王黄 2022-11-14 17:22:09 北京
编得有点难受,可读性不甚佳,也不收代表作,不过好在作者不落虚笔,谈及都是自己对实体的朴实理解,问题意识扎实,很有教书的天赋。作为文青来说,天资过人,眼光独到,旧学好,能画画,清华宾大毕业,教过书也开过事务所圈钱,营业的时候扎实去过几个地方,沉潜的时候也有魄力硬抗,拿得起来放得下去,有前朝贵族遗风。
0 有用 啾啾霸 2021-12-15 11:25:38
粗翻数篇,童寯对于园林的理解真的完全不迂,和文人思想、传统和造园旨趣相合。那句调侃【“风景建筑师”,只关心建筑而忽视风景】,真是对园林现状研究拘泥于“形式”“风格”“手法”“行制”而忽略“感受”“思想”“认识”“意趣”的最好注解。
0 有用 7 2019-09-07 22:44:40
设计
1 有用 余好问特么 2019-06-04 12:55:25
要说真正的学贯中西,童寯先生一定算一个。文集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因此第一卷也可看出童先生的学术旅迹。童先生生在在一个关键的时期,他承受的建筑之变革是古往今来中国建筑师没有遭遇过的,这是钢材混凝土取代中国之木构,传统中式建筑像西方现代建筑靠拢的时期。从他早期文章来看,讲西方工程的比较多,对中式的木结构、斜坡屋顶以及矩形的非三角的支撑有牢骚,但有意思的是后期他对木质的轻巧空灵的质感以及中式建筑内在颇称赞... 要说真正的学贯中西,童寯先生一定算一个。文集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因此第一卷也可看出童先生的学术旅迹。童先生生在在一个关键的时期,他承受的建筑之变革是古往今来中国建筑师没有遭遇过的,这是钢材混凝土取代中国之木构,传统中式建筑像西方现代建筑靠拢的时期。从他早期文章来看,讲西方工程的比较多,对中式的木结构、斜坡屋顶以及矩形的非三角的支撑有牢骚,但有意思的是后期他对木质的轻巧空灵的质感以及中式建筑内在颇称赞。非常感动的是,建国后政治压迫下他写了大量的探讨中式建筑以及西式建筑很深刻的反动文章,都未发表。在封闭的状态下他对六七十年代西方最突出的建筑都有密切关注,对中式园林的理解逐步加深。非常的佩服。另,童先生的古文语言也美,兴趣广泛,审美高,还探讨了时尚反抗中国的性压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