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原作名: Are Your Lights On?: How to Figure Out What the Problem Really Is
译者: 章柏幸 / 刘敏
出版年: 2003-1
页数: 121
定价: 25.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302068884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分六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若干生动有趣而又有警戒意义的故事作为主线,通过对故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引申出作者对于问题解决领域的重要观点。书中关注了像“人们如何思考”、“人们在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会如何思考和处理”、“对于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人们会用什么样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话题;提出了像“问题其实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不管看上去如何,人们很少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给了他们所要的东西”这样的深刻见解,这为人们思考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些启迪性的帮助。全书幽默地引导读者在处理问题时首先应该识别真正的问题,然后确定问题的拥有。
作者简介 · · · · · ·
唐纳德·高斯是纽约州立大学托马斯·沃森工程学院的系统科学教授。他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大型公司的改革。
杰拉尔德·温伯格是软件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之一,美国计算机名人堂代表人物,他是Weinberg & Weinberg顾问公司的负责人。温伯格精力旺盛、思想活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总共撰写了30多本书籍和数以百计的论文。在西方国家乃至全球,温伯格拥有大量忠实的读者群,这些“追星族”阅读了温伯格的每本重要著作,他们甚至建设有专门的组织和网站,讨论和交流大师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温伯格近年来的每本新书都是在万众瞩目中推出的。
目录 · · · · · ·
序言
第一个问题:问题是什么
第1章 一个问题
第2章 信差彼得发起了一个请愿
第3章 你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
第4章 比利战胜投标人
第5章 比利咬到了自己的舌头
第6章 比利回到了投标人中间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问题
第7章 无穷无尽的锁链
第8章 对不相称的忽视
第9章 在特定层面上考虑问题
第10章 注意你表述的意思
第四个问题:这是谁的问题?
第11章 教室里的雪茄烟雾
第12章 校区的停车场
第13章 隧道尽头的灯
第五个问题:问题是从哪儿来的?
第14章 珍妮特:乔瓦斯基的麻烦
第15章 曼特兹恩兹纳先生扭转了局势
第16章 做事情和享受荣誉
第17章 考试和其他难题
第六个问题:我们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第18章 汤姆为玩具公司出的馊主意
第19章 佩兴斯小姐的诡计
第20章 一项获得技术领先奖的任务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你的灯亮着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你的灯亮着吗?"的人也喜欢 · · · · · ·
你的灯亮着吗?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你的灯亮着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2 条 )
-
人们如何思考?人们在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会怎么思考并处理?对于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人们会用什么样的角度去思考? 一位少年去拜访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快乐地解决我所遇到的问题呢? 智者告诉他四句话: 把自己当成别人; 把别人当成自己; 把别人当成别人; 把自己当成自己。 智者的话道出了看待事物的最重要的立场问题。 1)动手去解决问题之前,好好想想问题的来源; 2)如何站在各个角度来看待面临的问题,以能够知道其真正所... (2回应)
2011-04-20 01:22 34人喜欢
人们如何思考?人们在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会怎么思考并处理?对于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人们会用什么样的角度去思考? 一位少年去拜访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快乐地解决我所遇到的问题呢? 智者告诉他四句话: 把自己当成别人; 把别人当成自己; 把别人当成别人; 把自己当成自己。 智者的话道出了看待事物的最重要的立场问题。 1)动手去解决问题之前,好好想想问题的来源; 2)如何站在各个角度来看待面临的问题,以能够知道其真正所在;如何去尝试那个最能解决真正问题的方法,并且时刻保持警惕心; 3)不要把人们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更不要把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特别是这个解决方法是你自己所使用的; 4)永远都不要肯定自己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义,即使是在问题好像已经解决之后。 5)每一种解决方法都会带来新的问题; 6)问题最难以处理的部分恰恰是去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7)在理解问题之前,至少要做好准备接受三种可能的出错情况; 8)或许还可以改变问题的表述来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法; 9)当你沉迷于寻找问题定义和解决方法时,不要忘记随时都回头看看,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迷路了⋯⋯ 10)当别人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11)如果某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本人却并不会遇到这一问题时,那么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也感受到这一问题; 12)不管看上去如何,人们很少知道他们要什么,直到你给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13)甚至,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希望他们的问题被解决。 如果在对技术的使用和构建过程中没有赋予足够的人文方面的重视,技术将毫无价值,甚至是危险的 问题其实就是你的期望和你的感受之间的差别,而且不管看上去如何,人们很少知道他们要什么直到你给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真正的问题所在可能并不是您现在的所想,换个角度分析,或许您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真谛。 一、问题是什么? 问题其实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 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想到是电梯出了故障?而是费尽周折,想出各种办法,直到最终,仍然发现是电梯出了一点问题导致的? 不过减少住户的等待电梯时间的感觉也是一种变通的解决办法。 在解决问题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是什么类别的问题?谁有问题?问题是什么? 还有,要考虑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出现这个问题是谁的责任? 雷龙塔电梯事件中,责任人之前有没有考虑到电梯不够用?如果考虑到了,那为什么还会出现? “谁有问题?”站在不同角度上,看待存在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怂恿房客偷取隔壁大楼的电梯使用时间。这种观点咋一看有点荒唐,但细想之后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旁边刚好是一家生意有点冷淡的百货大楼,把人流分到那边去,可以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如果你从这本书中抬起头来并且环顾一下四周,你也许会发现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期望的东西和体验到的东西之间的差别” 要想解决问题,要么改变期望,要么改变体验。要改变体验,可以缩短实际的等待时间,或者使时间显得变短了。 如果你想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试试“让情况变得更糟”。 我们一直都不会知道问题究竟是什么――直到我们不再拥有这些问题了。 二、这个问题是什么? 不要把问题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特别是在你使用自己的解决方法时。 你永远都不能肯定你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义,即使在问题已经解决之后。 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但是也不要忽略你的第一印象。 你永远也不能肯定你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义,但是永远不要放弃寻求它的努力。 三、什么是真正的问题 人容易被刮胡子的刀片划伤,是设计者的问题?还是使用者的问题? 车祸经常发生,是因为政策对速度限制太高了?还是因为开车不小心? 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大部分人都会把责任归到使用者或司机的头上,怪他们不小心。不过也可以通过改变设计,使刮胡子的人不容易受伤,以及可以通过改变法规政策来减少车祸的发生率。所以,真正的问题可能不是你意识到的问题。 问题最难以处理的部分恰恰是去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如果在你对问题的理解中,你想不出至少 3 样可能出错的东西,那么你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个问题。 每种解决方法都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永远都不能消灭问题。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新的问题交织成一条无穷无尽的锁链。我们能期望的最好结果就是新的问题没有我们“解决了”的那个那么棘手。我们使问题变得不那么棘手,其实只是把问题放在“别人家的后院儿里”。这种技巧叫做转嫁问题。新的问题常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 当我们把我们的设计或定义介绍给一个对它并不熟悉的人的时候,我们会强迫自己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然后就会发现新的不相称。(不相称问题,即解决某一问题时,衍生出的其它问题) 设计者不断地产生不相称的解决方法。不相称的解决方法就是那种给要和使用这种解决办法的人们带来不协调的后果的解决方法。 当刮脸的刀片容易伤到使用者的时候,人们往往认为是自己的不小心造成的。只要让设计者感受到这一问题,就容易解决。 通过如下的技巧来发现问题: 要获得新鲜的看法。如使用新的东西的时候,往往问题自己暴露出来,但使用习惯之后,就意识不到问题了。所以通过一个新手的眼睛可以体验到一些问题。 试试你对外国人、盲人或孩子的定义,否则就试者让自己变成外国人、盲人或者像个孩子。 问题的表述、顺序等,都会影响问题本身。 一旦你用文字来表述一个问题,请仔细推敲这些文字以使这种表述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是一个意思。 四、这是谁的问题? 当别人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如果这是他们的麻烦,就让它成为他们的麻烦。 如果某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本人却并不会遇到这一问题时,那么你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也感受到这一问题。 试试换过来指责你自己――即使只有一秒钟。有时候把问题归到自己身上,可能会得到一个简单的问题解。 “您的灯还亮着吗?” 五、问题是从哪儿来的? 问题的根源常常在你自己身上。 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员和机构可能成为问题本身 六、我们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不管看上去如何,人们很少知道他们要什么直到你给了他们所要求的东西。 最终的分析表明,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希望他们的问题被解决。 我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把它做好,但是我们总有足够的时间来重新做一遍。 我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它,但是我们总是有足够的时间来为之后悔。 重复的刺激会导致反应越来越小。适应性允许我们忽略我们环境中恒久不变的东西,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简单化。当我们小小的世界中出现新事物的时候,它是最富刺激性的。在它保持了一小段时间,既不带来威胁也不带来机会之后,它变成了“环境”的一部分,或者说背景。最后,它被完全略去了: 当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习惯了的东西总是倾向于从思考中被忽略。只有当“解决方法”导致我们习惯的元素被去除之后,我们才会震惊。
2回应 2011-04-20 01:22 -
伟37℃ (有意思吗?——没意思!)
① 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 ② 如果你太轻易地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他们永远都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③ 道德考虑遇到有利可图的问题时往往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④ 不要把问题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特别是你在使用自己的解决方式时。 ⑤ 你永远都不能肯定你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义,即使在问题已经解决之后。 ⑥ 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但是也不要忽略你的第一印象。 ⑦ 你永远也不能肯定你有了一...2011-03-01 00:17 3人喜欢
-
以下理解有错误的话欢迎指出与批评: 1.一个问题往往有许多解决的方案,但大家都想让自己的解决方案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每 个人都指责别人固执己见,却从不承认对方提出的也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2.解决问题,入门的关键是把单一的思维模式切换成多重思维模式。所谓多重思维模式 ,就是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到好几个利益相关的群体,问题解决者要会站在不同群体的角 度上解决问题。这时,问题解决者应该先思考“谁碰到了问题”,然...
2017-01-17 02:09 2人喜欢
以下理解有错误的话欢迎指出与批评: 1.一个问题往往有许多解决的方案,但大家都想让自己的解决方案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每 个人都指责别人固执己见,却从不承认对方提出的也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2.解决问题,入门的关键是把单一的思维模式切换成多重思维模式。所谓多重思维模式 ,就是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到好几个利益相关的群体,问题解决者要会站在不同群体的角 度上解决问题。这时,问题解决者应该先思考“谁碰到了问题”,然后针对答案给出的每一 个群体,分别问“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3.在雷龙大厦里,因为电梯问题,各公司的劳工与房东进行了激烈的对抗。劳工们通过散播“要进行劳工联合”的谣言来威胁各公司高管,逼迫高管与劳工联合起来,推进了解决问题的进程。可见,当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利益冲突的双方中其中一方可以通过把第三方拉下水来对抗另一方。通过什么策略把双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呢?真是好烧脑(# ̄~ ̄#) 4.问题就是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所以,可以通过调整理想状态或者改变现实状态来解决问题。第三章彼得采取在每层楼的电梯门口设置镜子和蜡笔的措施,就是在调整理想状态,而后来维修工人修好了电梯,则是改变了现实的状态。 5.一个问题的解决,另一些问题也会随之出现。然而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因为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习惯性忽视事物的不协调之处。因此,不要仓促下结论,也不要抛弃第一印象。 6.没转换一次视角,你都会发现新的不协调之处。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有出错的地方,你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 7.面对有利可图的问题时,道德考量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8.一个问题中只要一个或几个条件改变了,问题就会变得不同》》》推出》》》问题永远不会有正确的定义,也永远不会有“最终的解决方案”》》》推出》》》所以别把问题的解决方案当做问题的定义,不要停下寻找问题正确定义的脚步;(此条存疑) 9.因为问题相关方对问题了解更深入、感受更真切,而且他们自己提出解决方案之后,更愿意参与到执行的过程中去,所以,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10.在师生因为停车位问题想方设法对付校长的例子中,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应该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需下功夫的地方是如何把“我的问题”转化为“我们的问题”。此条与第3条联系。 11.要善于把事物结合起来, 使事半功倍。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路去上班。这既可以达到上班的目的,也可以锻炼身体。 12.为了改变局面,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会儿也行。 13.把问题的根源归结在“天性”或“运气”上面是世界上所有不作为行为的头号借口,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当人们能把问题的根源归结到人的身上,或者归结到一件真实的物品、一个真实的行为上的时候,总有机会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通过接近问题的根源,了解这一根源诱发问题的原因,我们就可以消灭问题或找到办法减轻问题。 14.如果一位候选人缺乏职位所要求的能力,他就会格外听命于任命者。 15.确认了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问题自然而然能够解决。但要注意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会出在自己身上。 16.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制造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对这类人可以找各种借口远离,以免浪费时间 17.面对一个问题,先要问“问题从哪里来的?”(例如问“试卷上的题目是哪位老师出的”),这样有时候能缩小寻找答案的范围 18.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先要考虑清楚你是否真的需要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时候是无价值或者说是不受欢迎的(例如某破译员破译了敌方的的密码,而密码所显示出来的信息只是一些日常的支出账目而非重要的军事秘密),甚至许多时候这个解决方案还会带来另外一些负面影响(如你想到弄到一艘船来驾驶,当船到手后你发现自己会晕车,所以驾驶不了)。 19.人类有一种倾向------习惯化,即当一种刺激重复出现时,人类对它的反应逐步递减。习惯化使人们能忽略环境中恒定不变的东西,从而简化自己的生活。当人们生活的小环境中出现什么新事物时,刺激性是非常强的。如果它停留一小段时间,既不制作危险也不创造机遇,就会变成“环境”或者背景中的一部分,直到被完全剔除出去。呼应上面第5条。 问题求助: 以下是未能读懂的内容: 1.如果你解决问题太过神速,别人根本不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 2.第十章作者利用“文字游戏”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3.如果这是别人的问题,就把它当成是别人的问题。 这些表述表达什么意思?有什么例子可以用来解释说明吗? 希望路过看到的能帮忙解惑。 总结:这本书读起来晦涩难懂,书中语句的逻辑有点散、有点乱,不知道是原著就是这个样子,还是国内翻译问题。至于干货,对于一本160页的小册子来说,容量和质量都还算可以。能掌握书中大意的话,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思路会开阔一些。
回应 2017-01-17 02:09
-
简单的翻看了一遍,可能是没能静下心,留出大块的时间来思考的原因,对整本书的印象不是特别清晰 对于很多故事的相互穿插着想要表达的东西,和章节的主题,老是联系不上 不是讲如何解决问题的,但是对于问题的本质发掘、问题定义和多角度的考量,对于避免解决错误的问题,降低问题解决的难度,助益较大
2011-03-05 17:02
-
人们如何思考?人们在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会怎么思考并处理?对于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人们会用什么样的角度去思考? 一位少年去拜访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快乐地解决我所遇到的问题呢? 智者告诉他四句话: 把自己当成别人; 把别人当成自己; 把别人当成别人; 把自己当成自己。 智者的话道出了看待事物的最重要的立场问题。 1)动手去解决问题之前,好好想想问题的来源; 2)如何站在各个角度来看待面临的问题,以能够知道其真正所... (2回应)
2011-04-20 01:22 34人喜欢
人们如何思考?人们在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会怎么思考并处理?对于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人们会用什么样的角度去思考? 一位少年去拜访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快乐地解决我所遇到的问题呢? 智者告诉他四句话: 把自己当成别人; 把别人当成自己; 把别人当成别人; 把自己当成自己。 智者的话道出了看待事物的最重要的立场问题。 1)动手去解决问题之前,好好想想问题的来源; 2)如何站在各个角度来看待面临的问题,以能够知道其真正所在;如何去尝试那个最能解决真正问题的方法,并且时刻保持警惕心; 3)不要把人们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更不要把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特别是这个解决方法是你自己所使用的; 4)永远都不要肯定自己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义,即使是在问题好像已经解决之后。 5)每一种解决方法都会带来新的问题; 6)问题最难以处理的部分恰恰是去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7)在理解问题之前,至少要做好准备接受三种可能的出错情况; 8)或许还可以改变问题的表述来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法; 9)当你沉迷于寻找问题定义和解决方法时,不要忘记随时都回头看看,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迷路了⋯⋯ 10)当别人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11)如果某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本人却并不会遇到这一问题时,那么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也感受到这一问题; 12)不管看上去如何,人们很少知道他们要什么,直到你给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13)甚至,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希望他们的问题被解决。 如果在对技术的使用和构建过程中没有赋予足够的人文方面的重视,技术将毫无价值,甚至是危险的 问题其实就是你的期望和你的感受之间的差别,而且不管看上去如何,人们很少知道他们要什么直到你给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真正的问题所在可能并不是您现在的所想,换个角度分析,或许您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真谛。 一、问题是什么? 问题其实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 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想到是电梯出了故障?而是费尽周折,想出各种办法,直到最终,仍然发现是电梯出了一点问题导致的? 不过减少住户的等待电梯时间的感觉也是一种变通的解决办法。 在解决问题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是什么类别的问题?谁有问题?问题是什么? 还有,要考虑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出现这个问题是谁的责任? 雷龙塔电梯事件中,责任人之前有没有考虑到电梯不够用?如果考虑到了,那为什么还会出现? “谁有问题?”站在不同角度上,看待存在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怂恿房客偷取隔壁大楼的电梯使用时间。这种观点咋一看有点荒唐,但细想之后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旁边刚好是一家生意有点冷淡的百货大楼,把人流分到那边去,可以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如果你从这本书中抬起头来并且环顾一下四周,你也许会发现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期望的东西和体验到的东西之间的差别” 要想解决问题,要么改变期望,要么改变体验。要改变体验,可以缩短实际的等待时间,或者使时间显得变短了。 如果你想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试试“让情况变得更糟”。 我们一直都不会知道问题究竟是什么――直到我们不再拥有这些问题了。 二、这个问题是什么? 不要把问题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特别是在你使用自己的解决方法时。 你永远都不能肯定你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义,即使在问题已经解决之后。 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但是也不要忽略你的第一印象。 你永远也不能肯定你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义,但是永远不要放弃寻求它的努力。 三、什么是真正的问题 人容易被刮胡子的刀片划伤,是设计者的问题?还是使用者的问题? 车祸经常发生,是因为政策对速度限制太高了?还是因为开车不小心? 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大部分人都会把责任归到使用者或司机的头上,怪他们不小心。不过也可以通过改变设计,使刮胡子的人不容易受伤,以及可以通过改变法规政策来减少车祸的发生率。所以,真正的问题可能不是你意识到的问题。 问题最难以处理的部分恰恰是去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如果在你对问题的理解中,你想不出至少 3 样可能出错的东西,那么你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个问题。 每种解决方法都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永远都不能消灭问题。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新的问题交织成一条无穷无尽的锁链。我们能期望的最好结果就是新的问题没有我们“解决了”的那个那么棘手。我们使问题变得不那么棘手,其实只是把问题放在“别人家的后院儿里”。这种技巧叫做转嫁问题。新的问题常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 当我们把我们的设计或定义介绍给一个对它并不熟悉的人的时候,我们会强迫自己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然后就会发现新的不相称。(不相称问题,即解决某一问题时,衍生出的其它问题) 设计者不断地产生不相称的解决方法。不相称的解决方法就是那种给要和使用这种解决办法的人们带来不协调的后果的解决方法。 当刮脸的刀片容易伤到使用者的时候,人们往往认为是自己的不小心造成的。只要让设计者感受到这一问题,就容易解决。 通过如下的技巧来发现问题: 要获得新鲜的看法。如使用新的东西的时候,往往问题自己暴露出来,但使用习惯之后,就意识不到问题了。所以通过一个新手的眼睛可以体验到一些问题。 试试你对外国人、盲人或孩子的定义,否则就试者让自己变成外国人、盲人或者像个孩子。 问题的表述、顺序等,都会影响问题本身。 一旦你用文字来表述一个问题,请仔细推敲这些文字以使这种表述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是一个意思。 四、这是谁的问题? 当别人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如果这是他们的麻烦,就让它成为他们的麻烦。 如果某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本人却并不会遇到这一问题时,那么你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也感受到这一问题。 试试换过来指责你自己――即使只有一秒钟。有时候把问题归到自己身上,可能会得到一个简单的问题解。 “您的灯还亮着吗?” 五、问题是从哪儿来的? 问题的根源常常在你自己身上。 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员和机构可能成为问题本身 六、我们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不管看上去如何,人们很少知道他们要什么直到你给了他们所要求的东西。 最终的分析表明,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希望他们的问题被解决。 我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把它做好,但是我们总有足够的时间来重新做一遍。 我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它,但是我们总是有足够的时间来为之后悔。 重复的刺激会导致反应越来越小。适应性允许我们忽略我们环境中恒久不变的东西,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简单化。当我们小小的世界中出现新事物的时候,它是最富刺激性的。在它保持了一小段时间,既不带来威胁也不带来机会之后,它变成了“环境”的一部分,或者说背景。最后,它被完全略去了: 当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习惯了的东西总是倾向于从思考中被忽略。只有当“解决方法”导致我们习惯的元素被去除之后,我们才会震惊。
2回应 2011-04-20 01:22
-
一、问题是什么?(第三部分) 1、问题的最困难部分在于发现问题存在,要通过询问新人或者以新人的全新视角审视问题。 2、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 3、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案或者你提出的解决方案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第二部分) 4、一旦你将问题描述成文字,做些文字游戏,以确保每个人的理解统一。 二、问题由谁解决?(第四部分) 1、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问题相关方对问题了解更...
2020-11-25 22:10
一、问题是什么?(第三部分)
1、问题的最困难部分在于发现问题存在,要通过询问新人或者以新人的全新视角审视问题。
2、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
3、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案或者你提出的解决方案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第二部分)
4、一旦你将问题描述成文字,做些文字游戏,以确保每个人的理解统一。
二、问题由谁解决?(第四部分)
1、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问题相关方对问题了解更深入、感受更真切;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亲身体验到问题。
三、如何解决问题?(第一部分)
1、解决涉及该问题的每一个群体的问题本质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如房东和电梯使用者。
2、问题是理想与现实状态的差别,调整理想状态:使等电梯的时间显得短一点,调整现实状态:让电梯的运行速度更快。
3、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处在你自己身上,我对他的方式对他产生了影响,尊重对方的善心和能力,绝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激发对方的善心和能力。(第五部分)
4、远离制造出事让人做的人。(第五部分)
5、要担心催你迅速解决问题的人(第六部分)
四、真的想解决问题?(第六部分)
1、无论表面表现如何,在你提供求解者所要求的东西之前,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解决成本还是讨好领导)
2、解决方案可能伴随不可避免的额外后果,如万溶剂的存放。
回应 2020-11-25 22:10 -
C_singularity (读万卷书)
举例,你妈催你结婚,你们吵架。催婚的原因有没有可能是她朋友圈的孩子都结婚了,她们讨论的话题总是在这?或者你去上学/工作后,“家里没人”的那种感觉?或者是她退休了闲下来注意力全放在了你身上? -------------以下建议不看-------------------- 1.解决问题时,不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发散思维,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是否可以应该按照“声明的解决方案”解决。 2.问题是谁的问题,ta的诉求是什么?是否容易实现?是否有办法...2020-04-30 20:58
-
"问题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以及“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如何,在你提供人们所要求的东西之前,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把单一思维模式切换成多重思维模式,即从“能解决一个问题的人”到“能解决很多问题的人”,或者说“问题解决者”。 谁碰到了问题? 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双方(还有其他相关方吗?)无法就问题本身达成一致,就不可能得出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尽管前景不容乐观,一个高效的问题解决者一定...
2020-03-17 15:05
"问题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以及“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如何,在你提供人们所要求的东西之前,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把单一思维模式切换成多重思维模式,即从“能解决一个问题的人”到“能解决很多问题的人”,或者说“问题解决者”。
谁碰到了问题?
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双方(还有其他相关方吗?)无法就问题本身达成一致,就不可能得出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尽管前景不容乐观,一个高效的问题解决者一定会致力于让双方碰个面,即使意见不能统一,也至少要让他们面谈一次。
我们永远不知道问题是什么,直到我们彻底摆脱了这些问题。”
别去费力帮缺乏幽默感的人解决问题。
失去了理智之后,他们轻率地接受了一名颇有商业头脑的政府官员开出的条件:支付一大笔钱,换取所有公司的全部投标信息,并获得一次修改自己投标价的机会。
1.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 2.如果你解决问题太过神速,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
别把问题的解决方案误当作问题的定义,当这个解决方案是由你提出的时候尤其如此。
即使问题已经解决,你也无法确定你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
不要仓促下结论,但也不要忽视第一印象。 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
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发现问题存在。
看看你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有出错的地方,你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
设计者的工作就是事先为别人解决问题。他们和房东一样,很少体验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人类的适应能力非常之强,几乎可以容忍任何形式的不协调,除非他们意识到容忍问题不是唯一的办法,这时候麻烦就来了。
为了向一个没有参与其中的人解释情况,你自己也不得不换一个新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也就发现了新的不协调之处。
外国人、盲人、儿童的角度上来检验。
每转换一次视角,都会发现新的不协调之处。
如果想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该怎样变换问题的表述方式?
问题二:图中所示是一个东西,它是什么?
问题三:图中所示是一个常见的东西,它是什么?
问题四:图中所示是一个非常不常见的东西,它是什么?
在科学实验中,通过分析答案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思维过程
问题五:图中所示是一个非常不常见的东西,想想它可能是什么,给出一个最不合常规的答案。
为什么亨利八世杀了自己的妻子?阐述你的观点并评价他杀妻的手段
为什么亨利八世杀了自己的妻子?他杀妻的手段如何?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上课时是怎么说的?
这里的“舒适感”之所以会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知道该如何解决某个层面上的问题。人们可能知道问题的来源、问题出现的背景,或者对于问题的实质有更微妙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但人们知道它是“正确的”。
很少有读者会从简单的几何学角度来考虑,这个角度好像太明显了。但是这样一来,对粗心的读者而言,上述问题不就是一个陷阱了吗?
当你沿着定义问题的道路疲倦前行时,过一会儿就要回头看看,确认自己没有走错路。
一旦你将一个问题描述拟成了文字,做些文字游戏,以确保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可以统一。
1.改变重读的方式(如上)。 2.把肯定的换成否定的,反之亦然。 3.把“可能”换成“必须”, “必须”换成“可能”。 4.把“或者”换成“不是……就是……”,反之亦然。 5.把“和”换成“或”,反之亦然。 6.选择一个意义清晰的词语,在每一处都用清晰的词义替换掉这个词。 7.对于每个表示“等等”的词,在已有的列举中再加上一个明确的例子。 8.找出旨在说服人的词语或词组,如“明显”、“因此”、“很清楚地”或者“当然”。把每一个这一类的词语或词组换成它所取代的论证过程。 9.试着画出某句话或者某个段落所说的内容。 10.用等式表达本来用语言表达的意思。 11.用语言表达本来用等式表达的意思。 12.试着用语言表达某幅图想说的意思。 13.把“你”换成“我们”。 14.把“我们”换成“你”。 15.把“我们”和“你”换成“双方”。 16.把泛指换成特指,特指换成泛指。 17.把“一些”换成“每一个”。 18.把“每一个”换成“一些”。 19.把“总是”换成“有时”。 20.把“有时”换成“总是”。
全班用了整整一个小时,笑场无数次,终于让抽烟的同学明白了他们的意思。这种方式让他没有被冒犯的感觉,也没有置他于被动防御的境地。 接下来,主持会议的同学问抽烟的同学,觉得哪个建议可以接受,或者经过修改之后可以接受。
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
为了改变局面,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会儿也行。
如果人们真的开着车灯,一个小小的提醒可能比复杂的解决方案更有效。 你的灯亮着吗?
如果她因此而慌乱了,这个问题就永远也没法解决
詹妮特知道,这个单子还可以列得更长,但她至少将问题从“天性”的领域解脱出来,以一种建设性的眼光来看待它,并有可能采取关键行动。
大多数公务员会因为自己无权作出重大决定(比如给只有七份文书副本的签证放行)而恼怒,并因此变得无礼。之所以表现出无礼,是因为你让他们想起,他们在生活中处于仆从般的地位,甚至都不能满足你的合理要求。
如果礼貌地去和公务员接触,尊重对方的善心和能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可以激发出对方的善心和能力。
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在你自己身上。
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员或者机构自身也可能成为问题。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另一种人制造出事来让其他人做。远离那些找事让别人做的人,你就能好好过日子了。”
简单地说,问题的最终根源可能根本不存在。换句话说, 在问题解决者的世界中,国王或者总统或者院长是问题的制造者。
对于一个沉浸在问题解决思维模式中的人来说,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无异于当头一棒。在军事通信中,迷惑敌人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明文”发送一条信息。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知道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就是一件非常不值一提的事情。也许之所以学校总是培养出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者,就是因为学生们从来没有机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是什么,而是老师说问题是什么就是什么,的确如此。
但在更多情况下,交流不畅不是困难的根源。对于不了解的事情,或者不想了解的事情,人们无法有效交流。
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如何,在你提供他们所要求的东西之前,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从最后的情况看,想要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很多。
虽然很多问题必须迅速解决,要当心那些催你的人。在解决过程后期,急了会犯错;在最初的几分钟里,急了会遭灾。
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把它做好,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来过。 可是,因为并不是总有机会重新做一遍,你必须做得更好。换句话说, 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到底是不是想要它,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去为之后悔。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其实是从最初开始,问题解决者就必须努力看到“水”,而其他参与者都是无意识地在其中游来游去。当“问题”最终“解决”的时候,水也就变成了沙。
回应 2020-03-17 15:05
论坛 · · · · · ·
希望有机会重译本书 | 来自Schliemann | 2020-12-29 | |
关于书名的翻译问题 | 来自君正 | 2019-03-31 | |
清华大学十年前的翻译不是很流畅 | 来自Gago | 2014-11-13 | |
高分是怎么刷出来的!? | 来自秋冬的银杏 | 6 回应 | 2013-04-30 |
不知道哪里有英文原版卖啊 | 来自精神正常的疯子 | 2012-04-2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John Wiley & Sons (1990)8.8分 73人读过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7.4分 2364人读过
-
經濟新潮社 (2005年04月06日)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你的灯亮着吗?的评论:
feed: rss 2.0
47 有用 小心 2010-06-28
也许是作者写得有问题,也许是翻译有问题(可能性较大),也许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总之看得一塌糊涂。
3 有用 海若 2011-09-04
我还是没有完全开悟
3 有用 m33 2010-04-07
又一本三颗星的经典,虽然很薄的一本书,但它可以更薄,一大堆绕口令式的表述都可以跳过。全书概括为三句话:为什么有这个问题,确切的理解问题(因为问题有很多很多理解的角度),最后才是合理的解决它(包括可能不需要解决)。 但“故事只能带来启发,最后还是要靠实践 ”,“你的灯亮着吗“这句话真能提醒人过了隧道后关掉车灯吗,我是怀疑的
4 有用 弓箭 2013-02-04
定義、分析、解決,大道殊同的方式可以快速看過此書。可是真正碰到的問題可是萬千種,理解框架,運用優化,形成直覺,最後還是要用自己的工具組合來解決問題。
2 有用 别歌 2011-04-08
类别:逻辑思维,我在犹疑能不能称它为伟大的书,但是可以肯定是一本好书,虽然翻译有些生涩。它揭示了人生是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让自己失去信心的只有一个万有引力。你的“道” 是什么。对问题要知道是谁的问题,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本书知之甚迟,但也不算太晚。
0 有用 吖Ray-Z 2021-04-05
5h40min读完总结完。好书,就是翻译得一般,结合着英文原版看的。关于问题的定义很本质,看到自己解决问题时犯的不少错误。有不少启发,剩下就是怎么整合成进自己的思考习惯
0 有用 Qian 2021-03-21
翻译基本不影响表达,偶尔个别地方有点绕口。最后的译后记可以作为全书总结。不过小册子本来就不厚,还是推荐看完里面的小故事,加深理解。
0 有用 Dasein 2021-03-19
对问题的结构化分析用处不大
0 有用 摽梅之年 2021-02-22
一,问题是什么? 问题就是差别。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忽略问题,降低敏感度。 如何定义问题? 问题是从哪里来的?不要说天性或命运,说建设性。 如果你对一个问题提不出三个问题,也就是三个疑点,你根本不算理解这个问题。 不要仓促下结论,也不要轻易抛弃第一印象
0 有用 竹影横阶 2021-02-10
如果问题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那么,问题的实质就是:谁必须被取悦?注意,不要把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误以为是对问题的定义。问题的根源常常在自己身上,想解决问题,要么改变期望值,要么改变体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