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东坡志林》可以说是苏轼的“滑稽文学”。作者不但记载了许多的朝野大事,也融铸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传说。涉笔成趣。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明代小品文的风格。
作者简介 · · · · ·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不但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卷入北宋政治斗争旋涡的中心人物之一。青年时代的苏轼以其横溢的才华和渊博的学识,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入制科第三等,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神宗初年王安石变法,苏轼上书反对,因此出为杭州通判,嗣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新法,自湖州任上追赴诏狱,狱竟,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幼年嗣位,旧党秉政,苏轼还朝任翰林学士。时执政大臣尽废新法,一意孤行,苏轼则主张保留新法中的免役法和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等措施,因此又招致旧党里程颐一派的攻击排挤,先后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哲宗亲政,新党东山再起,苏轼以垂暮之年,被贬至岭南惠州和海南岛儋州,元符三年遇赦内徙,次年病卒於常州,年六十六。
目录 · · · · · ·
记游
记过合浦
逸人游浙东
记承天夜游
游少湖
记游松江
游白水书付过
记游庐山
记游松风亭
儋耳夜书
忆王子立
黎(左“禾”右上“业”去“一”右下“蒙”去“艹”)
记刘原父语
怀古
广武叹
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
修养
养生说
论雨井水
论修养帖寄子由
导引语
录赵贫子语
养生难在去欲
阳丹诀
阴丹诀
乐天烧丹
赠张鹗
记三养
谢鲁元翰寄(日�)肚饼
辟�说
记服绢
记养黄中
疾病
子瞻患赤眼
治眼齿
庞安常耳聩
梦寐
记梦参寥茶诗
记梦赋诗
记子由梦
记子由梦塔
梦中作祭春牛文
梦中论左传
梦中作靴铭
记梦
梦南轩
措大吃饭
题李岩老
学问
记六一语
命分
退之平生多得谤誉
马梦得同岁
人生有定分
送别
别子开
昙秀相别
别王子直
别石塔
别姜君
别文甫子辩
卷二
祭祀
八蜡三代之戏礼
记朝斗
兵略
匈奴全兵
八阵图
时事
唐村老人言
记告讦事
官职
记讲筵
禁同省往来
记盛度诰词
张平叔制词
致仕
请广陵
买田求归
贺下不贺上
隐逸
书杨朴事
白云居士
佛教
读坛经
改观音�
诵经帖
诵金刚经帖
僧伽何国人
袁宏论佛说
道释
赠邵道士
书李若之事
记苏佛儿语
记道人戏语
陆道士能诗
朱氏子出家
寿禅师放生
僧正兼州博士
卓契顺祥话
僧文荤食名
本秀非浮图之福
付僧惠诚游吴中代书十二
异事上
王烈石髓
记道人问真
记刘梦得有诗记罗浮山
记罗浮异境
东坡升仙
黄仆射
�退处士
�仙帖
记鬼
李氏子再生说冥闲事
道士张易简
辨附语
三老语
桃花悟道
尔朱道士炼朱砂丹
卷三
异事下
朱炎学禅
故南华长老重辨师逸事
家中弃儿吸蟾气
石普见奴为祟
陈昱被冥吏误追
记异
猪母佛
王翊梦鹿剖桃核而得雄黄
徐则不传晋王广道
先夫人不许发藏
太白山旧封公爵
记范蜀公遗事
记张憨子
记女仙
池鱼踊起
孙�见异人
修身历
技术
医生
论医和语
记与欧公语
参寥求医
王元龙治大风方
延年术
单骧孙兆
僧相欧阳公
记真君�
信道智法说
记筮卦
费孝先卦影
记天心正法�
辨五星聚东井
四民
论贫士
梁贾说
梁工说
女妾
贾氏五不可
贾婆婆荐昌朝
石崇家婢
贼盗
盗不劫秀才酒
梁上君子
夷狄
曹玮语王�元昊为中国患
高丽
高丽公案
卷四
古迹
铁墓厄台
黄州隋永安郡
汉讲堂
记樊山
赤壁洞穴
玉石
辨真玉
红丝石
井河
筒井用水鞴法
汴河斗门
卜居
太行卜居
范蜀公呼我卜邻
合江楼下戏
名西阁
亭堂
临皋闲题
名容安亭
陈氏草堂
登春台〔一〕
雪堂问潘�老
人物
尧舜之事
论汉高祖羹颉侯事
武帝踞而见卫青
元帝诏与论语孝经小异
跋李主词〔二〕
真宗仁宗之信任
孔子诛少正卯
戏书颜回事
辨荀卿言青出於蓝
颜�巧於安贫
张仪欺楚商於地
赵尧设计代周昌
黄霸以�为神爵
王嘉轻减法律事见梁统传
李邦直言周瑜
勃逊之〔三〕
刘聪吴中高士二事
郄超出与恒温密谋书以解父
论恒范陈宫
绿温峤问郭文语
刘伯伦
房�陈涛斜事
张华鹪鹩赋
王济王恺
王夷甫
卫�欲废晋惠帝
裴�对武帝
刘凝之沈麟士
柳宗元敢为诞妄
卷五
论古
武王非圣人
周东迁失计
秦拙取楚
秦废封建
论子胥种蠡
论鲁三桓
司马迁二大罪
论范增
游土失职之祸
赵高李斯
摄主
隐公不幸
七德八戒
跋
校勘纪
〔一〕原本此则有目无文,明万历赵开美刊本(以下简称赵本)、清嘉庆张海鹏照旷阁刊本及《学津讨原》本《东坡志林》(以下分别简称《张本》、《学津本》)同。
〔二〕李主 原本误作“李玉”,从正文标题改正。
〔三〕勃逊之 原本目录无此条,从《学津》本目录补。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天水相接,星河满天。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如眼翳尽,眼自有明。医师只有除翳药,何曾有求明药? 子欲磨其厚,等其薄;厚者未动,而薄者先穴矣。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文 -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戸,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懐民。懐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黄州(湖北黄冈)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龎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頴悟絶人。以指畫字,書不數字,輙深了人意。予戲之曰:“予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王羲之)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予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髪唱黄雞。”是日,劇飲而歸。 僕初入廬山,山谷竒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已而見山中僧俗,皆云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絶云:“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錢遊。可怪深山裏,人人識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絶云:“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絶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往來山南地十餘日,以為勝絶,不可勝談。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後與總老同遊西林,又作一絶云:“横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僕廬山詩盡於此矣。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麽歇不得處?”由是如挂鈎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甚麽時也不妨熟歇。 已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東坡志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東坡志林"的人也喜欢 · · · · · ·
東坡志林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東坡志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4 条 )
> 更多书评 34篇
-
quarkmeteor (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
2008年1月 天水相接,星河满天。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如眼翳尽,眼自有明。医师只有除翳药,何曾有求明药? 子欲磨其厚,等其薄;厚者未动,而薄者先穴矣。 2012年11月 記遊 (读罢方知,此“游”者,非“旅游”,乃是“交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戸,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懐民。懐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但少閒人如...2012-11-29 12:03:21 5人喜欢
2008年1月
天水相接,星河满天。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如眼翳尽,眼自有明。医师只有除翳药,何曾有求明药? 子欲磨其厚,等其薄;厚者未动,而薄者先穴矣。 引自 全文 2012年11月 記遊 (读罢方知,此“游”者,非“旅游”,乃是“交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戸,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懐民。懐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黄州(湖北黄冈)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龎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頴悟絶人。以指畫字,書不數字,輙深了人意。予戲之曰:“予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王羲之)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予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髪唱黄雞。”是日,劇飲而歸。 僕初入廬山,山谷竒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已而見山中僧俗,皆云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絶云:“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錢遊。可怪深山裏,人人識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絶云:“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絶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往來山南地十餘日,以為勝絶,不可勝談。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後與總老同遊西林,又作一絶云:“横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僕廬山詩盡於此矣。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麽歇不得處?”由是如挂鈎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甚麽時也不妨熟歇。 已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歩城西,入僧舍,歴小巷,民夷雜揉,屠酤紛然。歸舍已三鼔矣。舍中掩闗熟寢,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逺去,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韩愈《赠侯喜》:“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 引自 全文 送別
石塔來别東坡,坡云:“經過草草,恨不一見石塔。”塔起立云:“遮着是磚浮圖耶?”坡云“有縫。”塔云:“若無縫,何以容世間螻蟻?”坡首肯之。 僕以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時家在南都,獨與兒子邁來。郡中無一人舊識者。時時策杖至江上,望雲濤渺然,亦不知有文甫兄弟在江南也。居十餘日,有長髯者惠然見過,乃文甫之弟子辯。留語半日,云:“迫寒食,且歸東湖。”僕送之江上,微風細雨,葉舟横江而去。僕登夏燠尾高丘以望之,仿佛見舟及武昌,歩乃還。爾後遂相往來,及今四周歲,相過殆百數。遂欲買田而老焉,然竟不遂。近忽量移臨汝,念將復去,而後期未可必。感物悽然,有不勝懐。“浮屠不三宿桑下”者,有以也哉!七年三月九日。 引自 全文 夢寐
元豐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天欲明,夢數吏人,持紙一幅,其上題云:“請《祭春牛文》”。予取筆疾書其上,云:“三陽既至,庶草將興,爰出土牛,以戒農事。衣被丹青之好,本出泥塗;成毁須臾之間,誰為喜愠?”吏微笑曰:“此兩句復當有怒者。”旁一吏云:“不妨,此是喚醒他。” 有二措大相與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飯與睡耳。他日得志,當吃飽飯了便睡,睡了又吃飯。”一云:“我則異於是。當吃了又吃,何暇復睡耶?”吾來廬山,聞馬道士嗜睡,於睡中得妙。然吾觀之,終不及彼措大得吃飯三昧也。 引自 全文 亭堂
陶靖節云:“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故常欲作小軒,以“容安”名之。 蘇子得廢園於東坡之脅,築而垣之,作堂焉,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為,因繪雪於四壁之間,無容隙也。起居偃仰,環顧睥睨,無非雪者。蘇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蘇子隠几而晝瞑,栩栩然若有所適而方興也。未覺,為物觸而寤,其適未厭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於堂下。 客有至而問者曰:“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未能,拘人也而嗜慾深。今似繫馬止也,有得乎?有失乎?”蘇子之心若省,而口未嘗言。徐思其應,揖而進之堂上。客曰:“噫,是矣!子欲為散人而未得者也。予今告子以散人之道。夫禹之行水,庖丁之提刀,避衆礙而散其智者也。是故以至柔馳至剛,故石有時而泐;以至剛遇至柔,故未嘗見全牛也。子能散也,物固不能縛;不能散也,物固不能釋。子有恵矣,用之於内,可也。今也如蝟之在囊而時動其脊脅,見於外者,不特一毛二毛而已。風不可搏,影不可捕,童子知之。名之於人,猶風之與影也,子獨留之。故愚者視而驚,智者起而軋。吾固怪子為今日之晚也。子之遇我,幸矣!吾今邀子為藩外之遊,可乎?” 蘇子曰:“予之於此,自以為藩外久矣。子又將安之乎?”客曰:“甚矣,子之難曉也!夫勢利不足以為藩也,名譽不足以為藩也,隂陽不足以為藩也,人道不足以為藩也。所以藩子者,特智也爾。智存諸内,發而為言,則言有謂也;形而為行,則行有謂也。使子欲嘿不欲嘿,欲息不欲息,如醉者之恚言,如狂者之妄行。雖掩其口、執其臂,猶且喑嗚跼蹙之不已。則藩之於人,抑又固矣。人之為患以有身,身之為患以有心。是圃之構堂,將以佚子之身也;是堂之繪雪,將以佚子之心也。身待堂而安,則形固不能釋;心以雪而警,則神固不能凝。子之知既焚而燼矣,燼又復然,則是堂之作也,非徒無益,而又重子蔽蒙也。子見雪之白乎,則恍然而目眩;子知雪之寒乎,則悚然而毛起。五官之為害,惟目為甚,故聖人不為。雪乎,雪乎,吾見子知為目也。子其殆矣!”客又舉杖而指諸壁曰:“此凹也,此凸也。方雪之雜下也均矣;厲風過焉,則凹者留而凸者散。天豈私於凹凸哉?勢使然也。勢之所在,天且不能違,而况於人乎?子之居此,雖逺人也,而圃有是堂、堂有是名,實礙人耳。不猶雪之在凹者乎?” 蘇子曰:“予之此為,適然而已。豈有心哉?殆也奈何!” 客曰:“子之適然也?適有雨則將繪以雨乎?適有風則将繪以風乎?雨不可繪也,觀雲氣之洶湧,則使子有怒心。風不可繪也,見草木之披靡,則使子有懼意。睹是雪也,子之内亦不能無動矣。茍有動焉,丹青之有靡麗,冰雪之有水石,一也。德有心,心有眼,物之所襲,豈有異哉?” 蘇子曰:“子之所言是也,敢不聞命?然未盡也。予不能默此,正如與人訟者,其理雖已屈,猶未能絶辭者也。子以為登春臺與入雪堂有以異乎?以雪觀春,則雪為靜;以臺觀堂,則堂為靜。靜則得,動則失。黄帝,古之神也。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南望而還,遺其玄珠焉。遊以適意也,望以寓情也。意適於遊,情寓於望,則意暢情出而忘其本矣。雖有良貴,豈得而寳哉?是以不免有遺珠之失也。雖然,意不久留,情不再至,必復其初而已矣,是又驚其遺而索之也。余之此堂,追其逺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間,是有八荒之趣。人而有知也,升是堂者,將見其不遡而僾、不寒而栗,凄凛其肌膚,洗滌其煩鬱。既無炙手之譏,又免飲冰之疾。彼其趦趄利害之徒,猖狂憂患之域者,何異探湯執熱之俟濯乎?子之所言者,上也;余之所言者,下也。我將能為子之所為,而子不能為我之為矣。譬之厭膏粱者,與之糟糠,則必有忿詞;衣文被繡者,與之以皮弁,則必有愧色。子之於道,膏粱、文繡之謂也,得其上者耳。我以子為師,子以我為資,猶人之於衣食,闕一不可。將其與子游。今日之事,姑置之以待後論。予且為子作歌以道之。歌曰:‘雪堂之前後兮春草齊,雪堂之左右兮斜徑微,雪堂之上兮有碩人之頎頎,考槃於此兮芒鞋而葛衣。挹清泉兮,抱瓮而忘其機;負頃筐兮,行歌而采薇。吾不知五十九年之非而今日之是,又不知五十九年之是而今日之非。吾不知天地之大也,寒暑之變。悟昔日之癯,而今日之肥。感子之言兮,始也抑吾之縱而鞭吾之口,終也釋吾之縛而脫吾之鞿。是堂之作也,吾非取雪之勢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機。吾不知雪之為可觀賞,吾不知世之為可依違。性之便,意之適,不在於他,在於群息已動、大明既升。吾方輾轉,一觀曉隙之塵飛。子不棄兮,我其子歸。’” 客欣然而笑,唯然而出。蘇子隨之。客顧而頷之曰:“有若人哉。” 引自 全文 命分
吾無求於世矣,所須二頃田以足饘粥耳。而所至訪問,終不可得。豈吾道方艱難,無適而可耶?抑人生自有定分,雖一飽亦如功名富貴不可輕得也。 孔壁、汲冢、竹簡、科斗,皆漆書也,終於蠹壞。景鐘、石鼓蓋堅,古人之為不朽之計亦至矣。然其妙意所以不墜者,特以人傳人耳。大哉,人乎!《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吾作《易書傳》、《論語說》亦粗備矣。嗚呼!又何以多為? 今年吾當詣廣陵,暫與子由相別。至廣陵逾月,遂往南郡。自南郡詣梓州,泝流歸鄉,盡載家書而行。迤邐致仕,築室種果於眉,以須子由之歸而老焉。不知此願遂否。言之悵然也。 引自 全文 瑣事
昔年過洛,見李公簡言真宗既東封,訪天下隠者,得杞人楊朴,能為詩。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朴曰:“唯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躭盃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裏去,這回㫁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余在湖州,坐作詩追赴詔獄,妻子送余出門,皆哭。無以語之,顧謂妻曰:“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詩送我乎?”妻子不覺失笑,余乃出。 嶺南天氣卑陋,氣蒸溽,而海南尤甚。秋夏之交,物無不腐壊者。人非金石,其何以能久?然儋耳頗有老人:百有餘歲者往往皆是,八九十歲者不論也。乃知壽夭无定。習而安之,則氷蠶火鼠皆可以生。吾當湛然無思,寓此覺於物表。使折膠之寒無所施其洌,流金之暑無所措其毒,百餘歲何足道哉?彼愚老人初不知此,特如蠶䑕生於其中,兀然受之而已。一呼之溫,一吸之凉,相續亡有間斷,雖長生可也。莊子曰:“天之穿之,日夜無間,人則固塞其竇。”豈不然哉?九月二十七日秋霖不已,顧視幃帳間有螻蟻,帳已腐爛。感嘆不已,信手書此。時戊寅歲也。 或問東坡草書,坡云“不㑹”。進云“學人不㑹”,坡云:“則我也不㑹。” 近時世人好蓄茶與墨,閒暇輒出二物校勝負。云茶以白為尚,墨以黑為勝。予既不能校,則以茶校墨、以墨較茶,未嘗不勝也。 引自 全文 雜感
子由為人,心不異口,口不異心,心即是口,口即是心。近日忽作禪語,豈世之自欺者耶?欲移之於老兄而不可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死生可以相待,禍福可以相共,唯此一事,對面相分付不得。珍重,珍重。 樂事可慕,苦事可畏,此是未至時心耳。及苦樂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況既過之後,復有何物?比之尋聲、捕影、繫風、趁夢,此四者猶有彷彿也。如此推究,不免是病。且以此病對治彼病,彼此相磨,安得樂處?當以至理語君,今則不可。元祐三年八月五日書。 青天素月,固是人間一快。而或者乃云:“不如微雲點綴。”乃知居心不淨者,常欲滓穢太清。 引自 全文 異事
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童子幾百人,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也。余稍長之,學日益,遂第進士制策,而太初乃為郡小吏。其後予謫居黄州,有眉山道士陸惟忠自蜀來,云:“太初已尸解矣。蜀人吳師道為漢州太守,太初往客焉。正歲旦,見師道,求衣食錢物,且告别,持所得盡與市人貧者。反坐於㦸門下,遂寂。師道使卒舁往野外焚之。卒罵曰:‘何物道士,使我正旦舁死人!’太初微笑開目曰:‘不復煩汝。’歩自㦸門至金鴈橋下,趺坐而逝。焚之,舉城人見煙熖上眇眇焉有一陳道人也。” 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記,但憶少年時與盤古有舊。”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一人曰:“吾所食蟠桃,棄其核於崑崙山之下,今已與崑崙齊矣。”以予觀之,三子者與蜉蝣朝菌何以異哉? 世人見古有見桃花而悟道者,爭頌桃花,便將桃花作飯,五十年轉没交渉。正如張長史見擔夫與公主爭道而得草書之氣。欲學長史書,便日就擔夫求之,豈可得哉? 芝上人言:近有節度判官朱炎,學禪久之,忽於《楞嚴經》若有所得者,問講僧義江曰:“此身死後,此心何住?”江云:“此身未死,此心何在?”炎良久以偈答曰:“四大不須先後覺,六根還向用時空。難將語默呈師也,只在尋常語默中。”師可之。炎後竟坐化。真廟時人也。 吾昔為扶風從事,歳大旱。問父老境内可禱者,云太白山至靈。自昔有禱,無不應。近歲向傳師少師為守,奏封山神為濟民侯。自此禱不驗,亦莫測其故。吾方思之,偶取《唐㑹要》看云:“天寳十四年,方士上言太白山金星洞有寳符靈藥,遣使取之而獲,詔封山為靈應公。”吾然後知神之所以不悦者。即告太守,遣使禱之。若應,當奏乞復公爵,且以瓶取水歸郡。水未至,風霧相纏,旗旛飛舞,彷彿若有所見。遂大雨三日,歲大熟。吾作奏檢,具言其狀,詔封明應公。吾復為記之,且修其廟。祀之日,有白鼠長尺餘,歴酒饌上,嗅而不食。父老云“龍也”。是嵗,嘉祐七年。 子由言:“有一人死而複生,問冥官如何脩身可以免罪。答曰:‘子宜置一卷歷,旦晝之所為,暮夜必記之。但不記者,是不可言、不可作也。無事靜坐,便覺一日似兩日。若能處置此生常似今日,得至七十便是百四十歲。人世間何藥可能有此效?既無反惡,又省藥錢。此方人人收得,但苦無好湯,使多嚥不下。’”晁無咎言:“司馬溫公有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予亦記前輩有詩曰“怕人知事莫萌心。”皆至言。可終身守之。 引自 全文 時事
儋耳進士黎子雲言:城北十五里許有唐村,庄民之老曰允從者,年七十餘,問子雲言:“宰相何苦以青苗久困我?於官有益乎?”子雲言:“官患民貧富不均。富者逐什一益富,貧者取倍稱,至鬻田質口不能償。故為是法,以均之。”允從笑曰:“貧富之不齊,自古已然。雖天公不能齊也。子欲齊之乎?民之有貧富,猶器用之有厚薄也。子欲磨其厚、等其薄。厚者未動,而薄者先穴矣。”元符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子雲過予言。此負薪能談王道,正謂允從輩耶? 王彭嘗云:“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聼説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眉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彭,愷之子,辜二吏,頗知文章。余嘗為作哀辭,字大年。 王介甫多思而喜鑿,時出一新說。已而悟其非也,則又出一說以解之。是以其學多說。嘗與劉貢父食,輟筯而問曰:“孔子‘不撤薑食’,何也?”貢父曰:“《本草》‘生薑多食損智’。道非明民,将以愚之。孔子以道教人者也,故不撤薑食,所以愚之也。”介甫欣然而笑,久之乃悟其戯已也。貢父雖戱言,然王氏之學實大類此。庚辰三月十一日,食薑粥甚美,歎曰:“無怪吾愚,吾食薑多矣!”因并貢父言記之,以為後世君子一笑。 引自 全文 四民
俗傳書生入官庫,見錢不識。或怪而問之,生曰:“固知其為錢,但怪其不在紙裹中耳。”予偶讀淵明《歸去來詞》云:“幼稚盈室,瓶無儲粟。”乃知俗傳信而有徴。使瓶有儲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於瓶中見粟也耶?馬后夫人見大練以為異物,晋惠帝問飢民“何不食肉糜”,細思之,皆一理也。聊為好事者一笑。永叔常言:“孟郊詩‘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縱使堪織,能得多少?” 引自 全文 疾病
前日與歐陽叔弼(欧阳棐)、晁無咎(晁补之)、張文潛(张耒)同在戒壇。予病,目昏,將以熱水洗之。文潛曰:“目忌㸃洗。目有病,當存之;齒有病,當之之。不可同也。”又記魯直語云:“治目當如治民,治齒當如治軍。治民當如曹參之治齊,治軍當如商鞅之治秦。”頗有理,故追録之。 引自 全文 官職
元祐元年,余為中書舍人。時執政患本省事多漏洩,欲於舍人㕔後作露籬,禁同省往來。余曰:“諸公應須簡要清通,何必栽籬插棘?”諸公笑而止。明年,竟作之。暇日讀《樂天集》有云:“西省北院,新構小亭,種竹開窗,東通騎省,與李常侍窗下飲酒作詩。”乃知唐時得西掖(即中书省)作窗以通東省(即门下省),而今日本省不得往來,可歎也。 引自 全文 修養
任性逍遥,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别無勝解。以我觀之,凡心盡處,勝解卓然。但此勝解,不屬有無,不通言語。故祖師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盡,眼自有明。醫師只有除翳藥,何曾有求明樂?明若可求,即還是翳。固不可於翳中求明,即不可言翳外無明。而世之昩者,便將頹然無知認作佛地。若如此是佛,猫兒、狗兒得飽熟睡,腹揺鼻息,與土木同。當恁麽時,可謂無一毫思念。豈謂猫狗已入佛地?故凡學者,觀妄除愛,自粗及細,念念不忘,㑹作一日得無所住。弟所教我者,是如此否?因見二偈,警䇿孔君,不覺聳然,更以聞之。書至此,墻外有悍婦與夫相毆,詈聲飛灰火,如猪嘶狗嘷,因念他一點圓明,正在猪嘶狗嘷裏面。譬如江河鑒物之性,長在飛砂走石之中。尋常静中推求,常患不見;今日閙裏,忽捉得些子。元豐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導引家云:“心不離田,手不離宅。”此語極有理。又云:“眞人之心,如珠在淵;衆人之心,如泡在水。”此善譬喻者。 趙貧子謂人曰:“子神不全。”其人不服,曰:“吾僚友萬乘,螻蟻三軍,糠粃富貴,而晝夜死生。何謂神不全乎?”貧子笑曰:“是血氣所扶,名義所激,非神之功也。”明日問其人曰:“子父母在乎?”曰:“亡久矣。”“嘗夢見乎?”曰:“多矣。”“夢中知其亡乎?抑以為存也?”曰:“皆有之。”貧子曰:“父母之存亡,不待計議而知者也。晝日問子,則不思而對;夜夢見之,則以亡為存。死生之於夢覺有間矣。物之炫子而難知者,甚於父母之存亡。子自以神全而不學,可憂也哉!”予嘗與其語,故錄之。 昨日太守楊君采、通判張公規邀余出遊安國寺,坐中論風氣養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難在去慾。”張云:“蘇子卿(苏武)嚙雪啖氊、蹈背出血,無一語少屈,可謂了死生之際矣。然不免為胡婦生子,窮居海上,而況洞房綺縠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眾客皆大笑。余愛其語有理,故記之。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故人有得風疾者,急往視之,已不能言矣。方死生之爭,其苦有甚於刀鋸木索者矣。予知其不可救,嘿為祈死而已。嗚呼哀哉!此復何罪乎?酒色之娛而已。古人云:“甘嗜毒,樂戲猛獸之爪牙。”豈虚言哉?明日見一少年,以此戒之。少年笑曰:“甚矣,子言之陋也。色,吾之所甚好。而死生疾苦,非吾之所怖也。”予曰:“有行乞於道偃而號曰:‘遺我一盂飯,吾今以千斛之粟報子。’則市人皆掩口笑之。有千斛之粟,無一盂之飯,不可以欺於小兒。怖生於愛。子能不怖死生,而猶好色,其可以欺我哉?”今世之為高者,皆少年之徒也。戒生定,定生慧,此不刊之語也。如其不從戒、定生者,皆妄也。如慧,而實痴也;如覺,而實夢也。悲夫! 引自 全文 佛道
元符三年八月,余在合浦。有老人蘇佛兒來訪,年八十二,不飲酒食肉,兩目爛然,蓋童子也。自言十二歲齋居修行,無妻子。有兄弟三人,皆持戒念道。長者九十二,次者九十。與論生死事,頗有所知。居州城東南六七里。佛兒嘗賣菜之東城,見老人言:“‘即心是佛’,不在斷肉。”余言:“勿作此念,眾人難感易流。”老人大喜,曰:“如是,如是。” 近讀《六祖壇經》,指說法、報、化三身,使人心開目明。然尚少一喻,試以眼喻:見是法身,能見是報身,所見是化身。何謂“見是法身”?眼之見性,非有非無。無眼之人,不免見黑,眼枯睛亡,見性不滅,故云“見是法身”。何謂“能見是報身”?見性雖存眼,根不具則不能見。若能安養其根,不為物障,常使光明洞徹,見性乃全。故云“能見是報身”。何謂“所見是化身”?根性既全,一彈指頃,所見千萬,縱横變化,俱是妙用。故云“所見是化身”。此喻既立,三身愈明。如此是否? 《觀音經》云:“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東坡居士曰:“觀音,慈悲者也。今人遭呪詛,念觀音之力,而使還著於本人,則豈觀音之心哉?今改之曰:‘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兩家總没事。’” 僧謂酒為“般若湯”,謂魚為“水梭花”,鷄為“鑽籬菜”,竟無所益,但欺而已,世常有之。人有為不義而文之以美名者,與此何異哉? 引自 全文 人物
孔子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或以為太速。此叟蓋自知其頭方命薄,必不久在相位,故汲汲及其未去發之。使更遲疑兩三日,已為少正卯所圖矣。 顏回簞食瓢飲,其為造物者费亦省矣,然且不免於夭折。使回更吃得兩簞食、半瓢飲,當更不活得二十九歲?然造物者輒支盜跖兩日祿料,足為回七十年糧矣,但恐回不要耳。 荀卿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氷生於水,而寒於水。”世之言弟子勝師者,輒以此為口實。此無異夢中語。青即藍也,氷即水也。釀米為酒,殺羊豕以為膳羞,曰酒甘於米,膳羞美於羊豕,雖兒童必笑之。而荀卿以是為辯,信其醉夢顛倒之言,以至論人之性,皆此類也。 顏蠋與齊王遊。食必大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辭去曰:“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不寶貴也,然而太璞不完。士生於鄙野,推遷則祿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蠋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娛。”嗟乎!戰國之士,未有如魯連、顏蠋之賢者也。然而未聞道也。“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是猶有意於肉與車也。晚食自美,安步自適,取於美與適足矣。何以當肉與車為哉?雖然,蠋可謂巧於貧者也。未飢而食,雖八珍猶草木也。使草木如八珍,唯晚食為然。蠋固巧矣,然非我之久於貧,不能知蠋之巧也。 漢仍秦法,至重。高、恵固非虐主,然習所見以為常,不知其重也。至孝文始罷肉刑與參夷之誅。景帝復孥戮晁錯。武帝罪戾有增無减。宣帝治尚嚴,因武之舊。至王嘉為相,始輕减法律。遂至東京,因而不改。班固不記其事,事見《梁統傳》,固可謂疏略矣。嘉,賢相也。輕刑又其盛德之事,可不記乎?統乃言,高、恵、文、景以重法興,哀、平以輕法衰,因上書乞增重法律。頼當時不從其議。此如人年少時不節酒色,而安老後雖節而病見,此便謂酒可以延年,可乎?統亦東京名臣,一出此言,遂獲罪於天。其子松、竦皆以非命而死。冀卒滅族。嗚呼,悲夫,戒哉!疏而不漏,可不懼乎? 郗超雖為桓溫腹心,以其父諳忠於王室,不知之將死,出一箱付門生曰:“本欲焚之,恐公年尊,必以相傷為斃。我死後,公若大損眠食,可呈此箱;不爾,便焚之。”諳後果哀悼成疾。門生依旨呈此,則悉與溫往返密計。諳大怒,曰:“小子死晚矣。”更不復哭。若方回者,可謂忠臣矣。當與石碏比。然超謂之不孝可乎?使超知君子之孝,則不從溫矣。東坡先生曰:“超,小人之孝也。” 溫嶠問郭文曰:“人皆有六親相容,先生棄之,何樂?”文曰:“本行學道,不謂遭世亂,欲歸無路耳。”又曰:“饑思食、壯思室,自然之理。先生獨無情乎?”曰:“情由憶生,不憶故無情。”又問:“先生獨處窮山,死為烏鳶所食,奈何?”曰:“埋藏者,食於螻蟻,復何異?”又問:“猛虎害人,先生獨不畏耶?”曰:“人無害獸心,則獸亦不害人。”又問:“世不寧則身不安,先生不出濟世乎?”曰:“非野人之所知也。”予嘗監錢塘郡,游餘杭九鎮山,訪大滌洞天,即郭生之舊隠。洞大,有巨壑,深不可測,蓋嘗有勅使投龍簡云。戊寅九月七日書。 《梁史》:劉凝之為人認所著履,即予之。此人後得所失履,送還。不肯復收。又沈麟士亦為鄰人認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予之。鄰人得所失履,送還。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雖小事,然處世當如麟士,不當如凝之也。 引自 全文 论古
觀昌邑王(刘贺)與張敞之語,真清狂不慧者耳,烏能為惡?既廢則已矣,何至誅其從官二百餘人?以吾觀之,其中從官必有謀光(霍光,废了刘贺)者。光知之,故立,廢賀。非專以淫亂故也。二百人者方誅,號呼於市。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此其有謀明矣。特其事秘,史無緣得之。著此者亦欲後人微見其意也。武王數紂之罪,孔子猶且疑之。光等數賀之罪,可盡信哉? 昔先友史經臣彥輔謂余:“阮籍(字嗣宗)登廣武而歎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其名!’豈謂沛公䜿子乎?”余曰:“非也。傷時無劉、項也。䜿子指魏、晉間人耳。”其後余遊潤州甘露寺,有孔明、孫權、梁武、李德裕之遺迹。余感之,賦詩,其略曰:“四雄皆龍虎,遺迹儼未刓。方其盛壯時,爭奪肯少安。廢興屬造物,遷逝誰控摶。况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難。聊興廣武嘆,不待雍門彈。”則猶此意也。今日讀李太白《登廣武古戰塲》詩云:“沈湎呼䜿子,狂言非至公。”乃知太白亦誤認嗣宗語,與先友之意無異也。嗣宗雖放蕩,本有志於世。以魏、晉間多故,故一放於酒。何至以沛公為䜿子乎? 人君不得與臣下爭善。同列爭善,猶以為妒;可以君父而妒臣子乎?晉、宋間,人主至與臣下爭作詩寫字,故鮑照多累句、王僧虔用拙筆以避禍。悲夫,一至於此哉。漢文帝言:“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乃不及。”非獨無損於文帝,乃所以為文帝之盛德也。而魏明乃不能堪,遂作漢文勝賈生之論。此非獨求勝其臣,乃與異代之臣爭善。豈為無人君之度。正如妒婦不獨禁忌其夫,乃妒他人之妾也。 曾子曰:“自吾母而不用吾情,吾安所用其情?”故不情者,君子之所甚惡也。雖若孝弟者,猶所不與。以德報怨,行之美者也。然孔子不取者,以其不情也。直不疑買金償亡、不辯盜嫂,亦士之高行矣。然非人情,其所以蒙詬受誣。非不求名也,求名之至也。太史公窺見之,故其贊曰:“塞侯微巧,周文處謟。君子譏之,為其近於佞也。”不疑蒙垢以求名,周文穢迹以求利,均以為佞。佞之為言,智也。太史公之論,微世無曉者,吾是以疏之。 《史記舜本紀》:“舜歸而言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兠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太史公多見先秦古書,故其言時有可考,以證西漢以來儒者之失四族者。若皆窮姦極惡,則必誅於堯之世,不待舜矣。屈原云:“鯀悻直以亡身”,則鯀蓋剛而犯上者耳。若四族者皆小人也,則安能以變四夷之族哉?由此觀之,四族之誅,皆非誅死,亦不廢棄,但遷之逺方,為要荒之君長爾。如《左氏》之言,皆後世流傳之過。若堯世有大姦在朝而不能去,則堯不足為尭矣。 引自 全文 軍事
善用兵者,破敵國當如小兒毀齒。以漸搖撼取之,雖小痛而能堪也。若不以漸,一拔而得齒,則取齒足以殺兒。王翦以六十萬人取荆,此一拔取齒之道也。秦亦憊矣,二世而敗,坐此也夫。 引自 全文 詩文
僕嘗夢見人云是杜子美,謂僕曰:“世人多誤解吾詩《八陣圖》。詩云:‘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人皆以為先主、武侯皆欲與關羽復讐,故恨其不能滅吳。非也。我本意謂吳、蜀唇齒之國,不當相圖。晉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吳之意。此為恨耳。”此理甚長,然子美死凡四百年而猶不忘詩,區區自別其意,此真書生習氣耶。 樂天為王涯所讒,謫江州 司馬,甘露之禍。樂天在洛,謫遊香山寺,有詩云:“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住時。”不知者以樂天為幸之。樂天豈幸人之禍者哉?蓋悲之矣。 元豐七年十二月于泗州雍熙塔下戲作《如夢》兩闕云:“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又云:“自淨方能洗彼。我自汗流呀氣。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遊戲。但洗。但洗。擺脫世間一切。”此曲本唐莊宗製,一名“憶仙姿”。嫌其不雅馴,後改云“如夢”。莊宗作此詞,卒章云:“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取以為之名。 退之詩曰:“百年未滿不得死,且可勤買抛青春”。《國史補》云:“酒有郢之富春,烏程之若下春,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杜子美亦云:“聞道雲安麴米春,才傾一盞便醺人”。裴鉶作《傳竒》記裴航事,亦有酒名松醪春。乃知唐人名酒多以春,則抛青春亦是酒名也。 歐陽文忠公言:“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一篇而已。”予亦謂唐無文章,唯韓退之《送李愿歸盤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欲效此作一文,每執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歩。” 詩人有寫物之功:“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诗•卫风•氓》)他木殆不可以當此。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横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黄昏。”决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决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緑葉,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語。蓋村學究體也。元祐三年十月十六日付過。 司空表聖(司空图)自論其詩,以為得味外味:“緑樹連村暗,黄花入麥稀。”此句最善。又云:“棋聲花院閉,幡影石壇高。”吾嘗獨遊五老峰,入白鶴觀。松陰滿地,不見一人,惟聞棋聲,然後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儉有僧態。若杜子美云“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倦夜》)、“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月》),則材力富健,去表聖之流遠矣。 引自 全文 名物
柳公權論研,甚貴青州石末,云“墨易冷”。世莫曉其語。此研青州甚易得,凡物爾,無足珍者。蓋出陶竈中,無潤澤理。唐人以此作羯鼓鞚,與定州花瓷作對,豈研材乎?研當用石,鏡當用銅,此其材本性也。以瓦為研,如使鐵鏡耳。人之待瓦研、鐵鏡也微,而責之也輕。粗能磨墨照影,便稱奇物。其實豈可與真材本性者同日而語哉?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寳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鬭牛也。牛鬭,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鬪,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司馬溫公曰:“茶與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予曰:“二物之質誠然矣,然亦有同者。”公曰:“何謂?”予曰:“竒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譬如賢人君子,妍、醜、黔、晳之不同,其德操蘊藏實無以異。”公笑以為是。 唐人煎茶用薑,故薛能詩云:“鹽損添常戒,薑宜煮更誇。”據此則又有用鹽者矣。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輒大笑之。然茶之中等者,若用薑煎,信佳也。鹽則不可。 引自 全文 回应 2012-11-29 12:03:21
-
墨绪 (『回首咸陽中,唯言夢時往。』)
過合浦> 蜑為何物?剛剛查閱了一下字典,徒旱切,音蛋。似乎是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船。 東坡一句撫之而嘆,頗有當年夫子"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之意味啊。 > 游沙湖> 這一曲<浣溪沙>原來是由此而得,洗筆泉下溪水西流怕是別有深意。東坡之疾愈后興致極高吶,"以手為口"能書千古事可盡萬念緒,思及懌也,不意間劇飲罷。2011-11-15 00:28:40
论坛 · · · · · ·
中国诗歌文化中的精粹——禅诗 | 来自公益霎哈嘉瑜伽 | 2013-03-05 16:40:14 | |
你觉得滑稽就是滑稽文学? | 来自不求甚解 | 2010-05-31 10:04:38 | |
随行必带的书 | 来自鹿迅 | 2009-12-15 16:48:02 | |
随行必带的书 | 来自鹿迅 | 2009-12-15 16:48:00 | |
好书,, | 来自气我二肽 | 2008-06-17 14:00:3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中华书局 (2007)8.5分 505人读过
-
万卷出版公司 (2016)8.9分 171人读过
-
三秦出版社 (2003)8.3分 66人读过
-
青岛出版社 (2002)7.9分 4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李海鹏提及过的图书 (Sabrina)
- 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唐宋史料笔记 (迎风追)
- 中華書局-歷代史料筆記叢刊 (K.O.)
- 古代的博客 (老探戈)
- 豆瓣五星图书【古典文学】 (爱玛·包法利)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東坡志林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夏实 2012-03-05 07:57:04
最后几篇论史的许多人名对不上号又觉得文章太长就没有仔细看,之前各种异闻佛悟和历史人物评记山水游录和追念故人都很喜欢,我本以为古文艰涩难懂屡屡避之不及,却没想到是这样的清新之风!
3 有用 阿妙 2011-04-17 19:07:03
真是古代的人,儒释道俱全,有花草有古迹有传奇,还有那颗恬淡旷达心。这才是中国吧。
16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14-07-25 09:15:04
摩羯座东坡之多面养成记。你可以看到一个愈老愈天真通达的东坡,这时的东坡,早已洗去年轻时的才子气和策士气。
1 有用 李守中 2013-04-03 14:14:57
有点意思,但是没想象的那么有意思
1 有用 多美滋的芒鹿 2012-03-11 07:27:46
读毕
0 有用 明茴 2022-05-09 14:40:48
《逸人游浙东》东坡游杭州西湖龙井、孤山、灵隐,寻法师僧人。
0 有用 遠遊 2022-04-07 00:19:59
看到有些文段不免讶然,可转头一想确实也合情合理,最喜欢《记游松风亭》。
0 有用 知北君 2022-03-22 00:07:20
苏东坡的微博。高中时阅读,现在做个标记。
0 有用 Twocar000 2022-03-13 15:35:59
有趣的消遣读物。老头原来也这么迷信。
0 有用 朝彻彻 2022-03-06 13:28:43
就是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