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法則》的原文摘录

  • 女性征婚者总是在寻求与伴侣关系和家庭环境相关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用诸如 “爱” “温暖” “幽默” “看重家庭” “温柔” “可靠” 等词语来表示。 (查看原文)
    kordelia 3赞 2020-05-19 10:46:52
    —— 引自章节:如此一个不完美的世界
  • 然而,男性并没有比女性更多地宣扬自己的这些特征,这表明男性还没有意识到女性关注点发生的变化。 (查看原文)
    kordelia 3赞 2020-05-19 10:46:52
    —— 引自章节:如此一个不完美的世界
  • 20 世纪的工业革命对西方国家妇女抚养后代的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存在于两个关键方面。第一,相比于前工业化社会,大幅改进的医疗技术已经将儿童死亡率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第二,工业化国家不断发展的经济意味着,对于足以抚养子女的能力而言,财富差异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女性已经可以自己谋生,不再那么依赖男性为她们提供照顾孩子时所需要的资源了。 随着财富对女性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其它的养育环境将对女人成功养育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有 45% 的单身女性要求伴侣 “有爱心、乐于分享”。但是,如果说西方女性的求偶优先项发生了变化,那么来自征婚广告栏的数据表明,男性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查看原文)
    kordelia 3赞 2020-05-19 10:46:52
    —— 引自章节:如此一个不完美的世界
  • 如果你也想进入婚恋市场,我可能会建议你忽略人们在征婚广告中怎么描述自己,只要看他们对伴侣的要求就可以了。这能够更好地预测他们真正喜欢的类型。 (查看原文)
    kordelia 3赞 2020-05-19 10:46:52
    —— 引自章节:如此一个不完美的世界
  • 每一个关系圈似乎都能够非常精准得映射出朋友关系的两个方面。其一是我们与之联系的频率--与我们最亲密的5个人,每周至少联系一次;稍微疏远一些的15个人,每月至少联系一次,至于那150人的大圈子,每年至少联系一次。不过这似乎也能够暗合我们的亲密感:我们与最亲密的5个人有着最强的关系纽带,至于稍大一些的15人圈子中另外10个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就要稍微疏远一些。依次类推,对于接下来的两层同心圆(50人和150人)中的那些人,我们的感觉就更加疏远。 如此看来,在一定的亲疏层次上,我们能够与之相处的人数似乎是有限的。最紧密的社交圈中只有这么多席位,如果一个不认识的人突然变成了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必然要有人被挤到下一个稍大一些的同心圆中。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将自己的亲属包括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甚至还要喜欢他们!),而是亲属的确占据优先地位: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血浓于水,我们更原意帮助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人。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2-08-06 12:31:39
    —— 引自第31页
  • 它们所讨论的话题在过去10年一直推动着我本人的研究,那就是:人类行为的动因是什么?人的本性又如何? 商业组织理论中常用的一个经验法则就是,少于150人的公司企业可以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高效运作,而一旦企业规模超过这个数字,就需要启动某种等级制度。 上述人群规模的认知限制,究竟反映了一个记忆超载的问题(我们只能记住150个人,或者只能与包括150人的人群建立各种关系),还是一个更加深奥的问题——或许与所涉社交关系品质的信息约束(information constraint)有关?下面我给出两点证据,表明第二种解释更为合理。 …… 此类证据驱使我们形成这样一个观点,即真正重要的是社会关系的质量,而不仅仅是绝对数字。我们之所以会看到群体规模有一个上限,是因为这恰恰是一个动物所能维持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社交关系的上限。不仅仅要记得是谁,或者x和y有何关系,两人又与我有什么关系,更要了解我能够如何利用自己对于相关个体的认知,在需要的时候利用那些社交关系。 每一个关系圈似乎都能够非常精确的映射出朋友关系的两个方面。其一是我们与之联系的频率——与我们最亲密的5个人,每周至少联系一次;稍微疏远一些的15个人,每月至少联系一次,至于那150人的大圈子,每年至少联系一次。不过这似乎也能够暗合我们的亲密感:我们与最亲密的5个人有着最强的关系纽带,至于稍大一些的15人圈子中的另外10个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就要稍微疏远一些。依此类推,对于接下来的两层同心圆(50人和150人)中的那些人,我们的感觉就更加疏远。 如此看来,在一定的亲疏层次上,我们能够与之相处的人似乎是有限的。最紧密的社交圈中只有这么多席位,如果一个不认识的人突然变成了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必然有人被挤到下一个稍大一些的同心圆中,给她/他让位。有趣的是,亲属似乎碰巧总是出现在这些较大的同心圆中。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将自己的亲属包括在自己的社... (查看原文)
    浓秋淡伎 1赞 2013-02-26 20:36:03
    —— 引自第280页
  • 问题在于医学的奇迹意味着,那些过去根本不会存活下来的婴儿,如今可以活下来了。父母和医生的情感投入在此相交,因为人世间最浅显易懂的原因,一种“可以如此,应该如此”的文化就这样传播开来。但是这真的符合每一个人的最佳利益吗?情急之下,父母只看到自己的情感得到了满足,医生也只看到自己战胜挑战,获得了某种科学成就所带来的欢欣愉悦。人类顶风做狼,一而再地超越极限,却无视如此造成的后果。这是孩子们除了早产之外遭遇最严重问题的领域:在其后的几十年里,照顾严重残疾的孩子带来的压力,为家庭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就算是圣贤也不堪重负。这类家庭的离婚率高于一般家庭,残疾孩子也会遭受更多的身体和精神折磨,死神频繁降临,而即便是圣贤般的父母也会不堪重压,彻底丧失耐心。 生命,特别是成长,即使在情况最好的时候也要面临风险。如此说来,对于那些在这些领域试水的人们,仅仅因为这是可能的,是应该做的,就不顾后果地冒险行动,我们应该作出怎样的道德评判?人类用自己急切的渴望来驱动医学,真的符合我们自身的利益吗?根据进化留给我们的教训,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一声响亮的“不”! (查看原文)
    Henrietta 1赞 2011-09-25 17:50:32
    —— 引自第104页
  • We share a history, you and I. A history in which our respective stories snake back through time, edging ever closer to each other until finally they meet up in a common ancestor. (查看原文)
    2013-01-08 17:46:11
    —— 引自第3页
  • 我们从一万年前才开始生活在村庄,而像里约热内卢这样规模的城市,也至多不过是20世纪才形成的。这些都是崭新的发明,是人类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结果。然而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交圈却与几十万年前没有什么区别,个体所能够认识信任并在情感上依赖的人数不会超过150个,也就是所谓的“邓巴”数字。 人脑非常奢侈,它的重量只占人体总重的2%左右,而消耗的能量却相当于人体总摄入能量的20%。 (查看原文)
    我的名字叫温暖 2013-12-01 23:59:08
    —— 引自第1页
  • 将整个社区团结在一起的,正是一种共同的责任感和互利互惠精神,而一旦社区规模超过150人,也正是同样的责任感和互惠精神,和整个社区分割开来。 (查看原文)
    我的名字叫温暖 2013-12-01 23:59:08
    —— 引自第1页
  • 最紧密的社交圈中只有这么多席位,如果一个不认识的人突然变成了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必然要有人被挤到下一个稍大一些的同心圆中,给她/他让位。 (查看原文)
    我的名字叫温暖 2013-12-01 23:59:08
    —— 引自第1页
  • 社会性,往往是很强的社会性,正是猴和猿,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标志。 (查看原文)
    我的名字叫温暖 2013-12-01 23:59:08
    —— 引自第1页
  • 语言的进化能让我们整合大量的社会关系,而且这一作用是通过我们交流不在场的信息实现的。换句话说,通过与一个人聊天,我们可以知道其他人如何行动,知道在遇到这些人时应该如何应对,以及他们和第三方有着怎样的关系。所有这些让我们得以在群体内更有效率地整合社会关系。这在庞大而分散的组织里尤为重要,然而庞大而分散正是现代人类的特点。 (查看原文)
    适兕 2020-06-25 09:16:53
    —— 引自章节:从妈妈语看语言的进化
  • 已经有发现表明,在人类之外的多种灵长类动物中,群体规模(会影响社会的复杂程度)与大脑新皮层(主要负责有意识思维的大脑外层)的大小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证实了上述那种社会智力理论。这种结果似乎表明,任何一个物种的动物都只能同时维持一定数量或质量的关系。正如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受到其内存和处理器的限制一样,大脑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受到大脑新皮层的限制。 (查看原文)
    圆圆 2023-06-09 11:01:20
    —— 引自章节:02 邓巴数,社群规模 15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