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故事情节取材于欧洲古代英雄传说,可分为两大组成部分。第一歌至第十九歌为第一部分,以法兰克或尼德兰传说为基础,讲的是西格夫里特的故事。尼德兰王子西格夫里特从小生活在父王的宫廷,成年时晋升为骑士。后来与勃艮第国公主克里姆希尔德结婚,婚后登基加冕,成为一位强大的国王,占有尼伯龙宝物。十年后,应勃艮第国王恭特和王后布伦希尔德邀请,西格夫里特携妻子克里姆希尔德去沃尔姆斯省亲。由于两位王后的争吵,引起布伦希尔德的仇恨,忠臣哈根为王后报仇,杀死了西格夫里特,随后夺走了尼伯龙宝物。第二十歌至第三十九歌为史诗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以勃艮第传说为基础,内容讲的是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或称勃艮第王国的覆灭。克里姆希尔德在沃尔姆斯宫廷寡居十三年之后,远嫁匈奴国王艾柴尔。又过了十三年,她看到匈奴国的臣民以及聚集在那里的外国王侯将帅都顺从了她的统治,认为复仇的时机已到。她说服艾柴尔邀...
故事情节取材于欧洲古代英雄传说,可分为两大组成部分。第一歌至第十九歌为第一部分,以法兰克或尼德兰传说为基础,讲的是西格夫里特的故事。尼德兰王子西格夫里特从小生活在父王的宫廷,成年时晋升为骑士。后来与勃艮第国公主克里姆希尔德结婚,婚后登基加冕,成为一位强大的国王,占有尼伯龙宝物。十年后,应勃艮第国王恭特和王后布伦希尔德邀请,西格夫里特携妻子克里姆希尔德去沃尔姆斯省亲。由于两位王后的争吵,引起布伦希尔德的仇恨,忠臣哈根为王后报仇,杀死了西格夫里特,随后夺走了尼伯龙宝物。第二十歌至第三十九歌为史诗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以勃艮第传说为基础,内容讲的是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或称勃艮第王国的覆灭。克里姆希尔德在沃尔姆斯宫廷寡居十三年之后,远嫁匈奴国王艾柴尔。又过了十三年,她看到匈奴国的臣民以及聚集在那里的外国王侯将帅都顺从了她的统治,认为复仇的时机已到。她说服艾柴尔邀请勃艮第国亲人来匈奴国赴宴。客人到达后,克里姆希尔德首先索要尼伯龙宝物,后来又下令焚烧大厅,从而引起匈奴人与勃艮第人之间的大杀戮。克里姆希尔德要求哈根说出宝物存放在何处,哈根不说。她于是下令砍下恭特的头颅,并亲自杀死哈根。老帅希尔德勃兰特看见一位勇士惨死在一名妇人手里,不忍漠视,当即杀死克里姆希尔德。全部故事就此以众英雄同归于尽而告终。
目录 · · · · · ·
第 一 歌
第 二 歌 说一说西格夫里特
第 三 歌 西格夫里特来到沃尔姆斯
第 四 歌 西格夫里特大战萨克逊人
第 五 歌 西格夫里特初逢克里姆希尔德
第 六 歌 恭特赴冰岛国向布伦希尔德求婚
第 七 歌 恭特智胜布伦希尔德
第 八 歌 西格夫里特回去调集援兵
第 九 歌 西格夫里特受遣先回沃尔姆斯
第 十 歌 沃尔姆斯倾城迎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尼伯龙人之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尼贝龙根之歌》:为情乎?为名乎?


对同一传说的不同演绎——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族的指环》与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人之歌》的简单比较

一出受困于偏见的虎头蛇尾的悲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巧合之下买了两个版本的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人之歌》,于是就想着做个简单对比,把两个版本连着一起看。 一本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尼伯龙根之歌》翻译是曹乃云(以下简称曹版)。该版本的翻译主要依据源于十三世纪初叶的荷恩埃姆斯-拉斯贝尔克版(曹称其属于最古老的版本... (展开)> 更多书评 2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7分 471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1965)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8.5分 279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7.8分 184人读过
-
每满100-50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附录——经典书目 (神权时代) (迎风追)
- 世界各地的神话与英雄史诗 (Muffy)
- 德语文学重要作品 (冷猫)
- 我的藏书之外国文学小说之一(豆列居然有上限= =) (影随茵动)
- 史诗.神话 (大鸟信天翁)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尼伯龙人之歌的评论:
feed: rss 2.0
9 有用 躁动的U型锁 2016-07-16 22:56:56
对勃艮第人没有丝毫好感,一直看到勃艮第人最后全部惨死,尤其是哈根毫无尊严地被克里姆希尔德亲自手刃,才大快人心。 我无法融入创作的时代,只能以现代人的观感。实在不明白诗人的善恶观,尤其是已将西格夫里特置于绝对力量与美德的制高点后,安排阴险狡诈的哈根暗下杀手,却在之后又不遗余力地赞颂哈根的美德,对哈根的褒贬前后完全不一致,这种突兀的被吹捧而成的“立体人物”令人十分恶心,而相比哈根和恭特的劣迹都能被形容... 对勃艮第人没有丝毫好感,一直看到勃艮第人最后全部惨死,尤其是哈根毫无尊严地被克里姆希尔德亲自手刃,才大快人心。 我无法融入创作的时代,只能以现代人的观感。实在不明白诗人的善恶观,尤其是已将西格夫里特置于绝对力量与美德的制高点后,安排阴险狡诈的哈根暗下杀手,却在之后又不遗余力地赞颂哈根的美德,对哈根的褒贬前后完全不一致,这种突兀的被吹捧而成的“立体人物”令人十分恶心,而相比哈根和恭特的劣迹都能被形容得大义凛然,克里姆希尔德的为夫报仇却成为不义之举,明显是红颜祸水的双标理论。 最后,悲剧根源应归在恭特这人渣身上,没实力还借西格夫里特之手诈娶布伦希尔德、被人知道真相后为脸面暗杀恩人西格夫里特、为了尼伯龙的宝物诈骗妹妹、最后用自己的无知与自大将所有勃艮第勇士葬送至匈奴。真他妈活该 (展开)
1 有用 zip&zoom 2014-11-30 13:58:08
由两个女人的虚荣心引发的一场灾难。书中美女们好攀比,爱虚荣,没头脑。英雄们重武力,爱面子,重美人。
0 有用 卷心菜 2009-07-30 22:10:12
复仇
0 有用 泡椒君 2013-10-07 16:20:48
每一歌前有摘要,可作简单重读。多处注释略显多余。
1 有用 小隋 2018-12-26 19:50:54
所以……在男性作者眼里,女性的美好全体现在她清纯不谙世事上。对待不公的命运,她们只能哭泣;一旦她想做正当的复仇,就会被认为是“心怀叵测”“刁妇”。而男性,只要他们有这所谓的勇敢和厉害的武功,就是个英雄,即使他贪婪易怒伪善,他也是个英雄,他的死一定悲壮 何其恶心!
0 有用 雷欧 2022-04-28 21:50:36
@2008-04-09 12:15:34
0 有用 Neue 2022-01-28 09:15:58
突然补经典,比想象中好读很多。如果不是尝试非得费尽心思“得到”布伦希尔德女王(两种意思),哪来后面这么多事嘛!(脑补一下会掷枪、投石和高跳的女子得有多飒
0 有用 夏野Rexxar 2021-10-25 22:00:58
几年前花了100块淘来的高价二手书,日耳曼英雄史诗《尼伯龙人之歌》,两个星期前首次翻开,每天睡前读一点,终于读完。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大致就是妇人之间的嫉妒争斗引发英雄之间的战斗及复仇,最后全部死光光的故事。但故事以吟游诗人的口吻讲述,给人一种晚上围着篝火听故事的感觉,我还蛮喜欢的。
0 有用 槑啊(学习中) 2021-09-10 16:21:13
“世界上的欢乐,到头来总是变成悲伤。 以后发生的事情,我也不能告诉你们, 我只知道,人们看见许多骑士和妇人, 还有高贵的侍从,他们都为失去亲友而伤心。 故事到此结束,这就是《尼伯龙人的厄运》。” 一直以为传统的骑士文学是以骑士迎娶公主结束的(那好像是童话),而这本书确是克里姆希尔德(勃艮第公主)为中心,写了她为夫复仇的故事,非常酣畅淋漓,就是有点长
0 有用 Pechórin 2021-07-14 09:07:05
上下两部和朗的电影观感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