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唐诗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从来都没有留意过张九龄先生的那首《感遇》,太平淡,一点都没有盛唐气象的那种激昂进取的精神。第一次注意到并认真地去读这首诗是在发现古注里蕴含着丰富的资料的时候,虽然当时还是没有被“感于心寓于言而据其义”也所点化,但终于还是有了搜罗文学古籍的买书癖好。
买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初尝社会艰辛的时候了,还没有平静欣喜若狂的心情的时候就慢慢的打开了这本书,又看到了那首熟悉的《感遇》。还是那些熟悉的句子,“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求。”但此时的阅读已经不再觉得那么平淡了,反而觉得那些激昂进取过于喧嚣了。张九龄先生是大唐帝国的最后一位贤相,经历过人臣之极。他没有杜甫先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淳朴”的执著,因为他知道“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求。”我们能做的就是使自己像江南的丹橘一样,“经冬犹绿林”,倘若“草木有本心”,又“何求美人折”呢。他也不像李白先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任性。因为他知道“丹橘”是用来“荐嘉客”的,然而“嘉客”自在远方,“丹橘”自在江南,若想让“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自然要越过重重险阻。一个历经世事的智者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也只有一个历经世事的智者才能从心里发出这种“感”,然后形之于言,而据于义也。
最熟悉的也是最容易遗忘的,也许到我六十岁的某一天,当我再次捧起这本《唐诗三百首》的时候,我又会发现原来折无花的枝竟也是如此的令我心醉。
霞光晚照
|
我很羡慕你。中学时,我也背了很多唐诗,唐诗三百首也是爱不释手,说理解吧,有点但又不很理解,主要是喜欢里面的说不出的朦胧或豪放的感觉,但最让我痛苦的,是我虽然背了这么多诗词,但是我在写文章或讲话时根本不会用,或者说根本没有用到的意识··
是我并未真的理解呢,还是我的阅历太浅,未逢诗中所写的意境呢??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