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人都不难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自我认同”,这种认同的真正稳定的内核就是“内在的自我”。毫无疑问,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自我认同也会经历一些变化。比如,长大以后,我们可能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害羞和胆怯。小时候认识我们的人过一段时间再看到我们时会觉得我们变化很大,然而,我们从不怀疑在内心深处,我们依然是同样的一个人。这是因为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比周围的人更了解自己。等到长大以后,小时候认识我们的人也许就认不出我们了,但我们依然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一些秘密想法与愿望知道自己的这些想法和愿望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也知道这些变化究竟会给我们的自我认同和内心自我的形成带来怎样的影响。
勒内·笛卡尔在探讨内在自我存在的哲学合理性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与“我疑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I doubt/think, therefore I exist)非常理性地肯定了主体的直觉,也肯定了内在的自我存在的有效性。然而,如果有人要我们描述内在的自我与自我认同是如何体验的,我们肯定会不知从何说起。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在自我的感觉上时,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我们什么也找不到。事实上,我们能感觉到,一旦我们想好好审视一下自我,那个“捉摸不透的自我”(elusive self)就会逃得无影无踪。难怪弗里德里奇·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认为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幻影(an illusion)。确实,我们的内心的情感记忆和思维都在不断地变化,所以那个多元化的自我也是变幻莫测的、不确定的。显然,我们也一直被这种矛盾困扰着,一方面,我们相信自己拥有不容否认的自我认同,但同时我们也知道现在的自己与以前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所体验的自我都是不同的,“多元化的自我”(a plurality... (查看原文)
0 有用 靳淇 2011-12-18 00:27:09
人的独特性,是我们看得到彼此表象,却看不到秘密。
0 有用 梭行 2017-02-14 16:01:24
令人想起成长的各种过程。体验秘密使人复杂起来。不过感觉涉及内心分析就笔力不足了。
0 有用 春风排闼 2021-05-17 15:53:57
其实还是有蛮多有意思的点,速看了一遍,可能日后还会再翻
0 有用 早睡早起身体好 2017-03-26 21:45:18
不是特别成体系的一本书,内容杂,且确实有其他评论中所说的“论述无力”的现象。引述过多,淹没了主体。对文学内容的评论挺有意思,但这么写难度太低了。倒是一本“按图索骥”的好书,想读读伊拉斯谟了。说起秘密,想起小学时和一个朋友签署友情承诺书,我绞尽脑汁,写了一句“彼此没有秘密”。
0 有用 陌上花花儿开 2015-03-24 15:57:25
在看第二遍了 我的论文就指着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