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真正的教育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陶冶。教育应首先是本真的教育,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它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精神之中,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并发,并使之参与到人类每一时代都具有的创新内容的历史传承之中。
祖国文化宝库浩如烟海,外国文化亦如是 。为中考、高考蓄势,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汲取知识,这里有中国人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为青少年学生们做一点节约时间、节约金钱而取得最大收益的事。
不了解作者,看得都无趣了。《八骏图》描写青岛的部分让我有些心动,去青岛沈从文故居在先,仿佛有了交会。而后面的散文都好似诗意的说明文,有点疲劳。
最忘不了的是永远的翠翠,永远的边城。还有《八骏图》也得也不错,我不知道当年为什么杨文典老是吐槽他,囧
我想去湘西
初读时,看出作者对湘西的土地和人民实在爱得深沉,才能对这片水域的各处码头、一艘小船上的水手、吊脚楼上从事古老职业的女人等等人事细节刻画得如此动人。但总觉得在这璧山绿水的描写中,始终透露着隐隐哀伤。看过一些赏析之后才读懂,这哀伤,来源于对艰辛却安然生存的小人物的悲悯,来源于对淳朴而热烈的人性之美趋于堕落的无奈,更来源于对点燃当代青年人重振国家的自信力的渴望。如今,这个社会仍如同作者所观察到的那样,“... 初读时,看出作者对湘西的土地和人民实在爱得深沉,才能对这片水域的各处码头、一艘小船上的水手、吊脚楼上从事古老职业的女人等等人事细节刻画得如此动人。但总觉得在这璧山绿水的描写中,始终透露着隐隐哀伤。看过一些赏析之后才读懂,这哀伤,来源于对艰辛却安然生存的小人物的悲悯,来源于对淳朴而热烈的人性之美趋于堕落的无奈,更来源于对点燃当代青年人重振国家的自信力的渴望。如今,这个社会仍如同作者所观察到的那样,“给一个‘市侩’人生观在推行”,“已离开了学校”的我,也融入了庸庸碌碌为物质功利而奔忙的人群,陷入浑浑噩噩近于麻木僵滞的状态,并没有做到“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和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读这本书,真是心中有愧。 (展开)
> 1人在读
> 19人读过
> 5人想读
订阅关于沈从文文萃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山下猫 2011-02-10 23:48:33
不了解作者,看得都无趣了。《八骏图》描写青岛的部分让我有些心动,去青岛沈从文故居在先,仿佛有了交会。而后面的散文都好似诗意的说明文,有点疲劳。
0 有用 一羞哥 2012-10-06 16:31:36
最忘不了的是永远的翠翠,永远的边城。还有《八骏图》也得也不错,我不知道当年为什么杨文典老是吐槽他,囧
0 有用 Fireworks 2010-04-09 00:11:49
我想去湘西
0 有用 Wendy118 2022-07-10 17:11:08
初读时,看出作者对湘西的土地和人民实在爱得深沉,才能对这片水域的各处码头、一艘小船上的水手、吊脚楼上从事古老职业的女人等等人事细节刻画得如此动人。但总觉得在这璧山绿水的描写中,始终透露着隐隐哀伤。看过一些赏析之后才读懂,这哀伤,来源于对艰辛却安然生存的小人物的悲悯,来源于对淳朴而热烈的人性之美趋于堕落的无奈,更来源于对点燃当代青年人重振国家的自信力的渴望。如今,这个社会仍如同作者所观察到的那样,“... 初读时,看出作者对湘西的土地和人民实在爱得深沉,才能对这片水域的各处码头、一艘小船上的水手、吊脚楼上从事古老职业的女人等等人事细节刻画得如此动人。但总觉得在这璧山绿水的描写中,始终透露着隐隐哀伤。看过一些赏析之后才读懂,这哀伤,来源于对艰辛却安然生存的小人物的悲悯,来源于对淳朴而热烈的人性之美趋于堕落的无奈,更来源于对点燃当代青年人重振国家的自信力的渴望。如今,这个社会仍如同作者所观察到的那样,“给一个‘市侩’人生观在推行”,“已离开了学校”的我,也融入了庸庸碌碌为物质功利而奔忙的人群,陷入浑浑噩噩近于麻木僵滞的状态,并没有做到“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和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读这本书,真是心中有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