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董橋
曾任《明報》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美國新聞處「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現任《蘋果日報》社長。
作者简介 · · · · · ·
董橋
曾任《明報》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美國新聞處「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現任《蘋果日報》社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或者說,白話夾雜著文言,也好。《老張的哲學》就是這樣。問題是,老舍的文筆,經常故作俏皮,耍幽默,結果給人一種「油嘴」的感覺。這一點很有商量的餘地。說老舍是幽默作家,祇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幽默這東西,無意間吐出來,可能還會是好東西,一到成家,故意幽默反而可憎。幽默文章之難寫,跟打油詩之難寫一樣,一不小心,就淪為嬉皮笑臉,渝為誇飾,去幽默之道遠矣。幽默小說更不必說了。老舍主要也許是受相聲影響很深,寫《老張的哲學》一類的諷刺小說,連寫景敘述部份都要大開玩笑。同樣是諷刺小說,魯迅的《阿Q正傳》就不同,朱自清說是有「嚴冷」、「哀矜」的情調;格調高,文學價值也高了。當然《阿Q正傳》是中篇,也許比較容易照顧。 《老張的哲學》有些小地方寫得也實在精彩,讓人覺得很生動。這一點不能否認。在這些地方,諷刺的味道比幽默的味道濃;幽默祇能寫成消閒的小品,諷刺才會有文藝的價值。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5页 -
伯林把猶太歷史粗略分成三大時期: 一:猶太人生活在自己國土上的時期,子民散居的範圍不出小亞細亞和北非。 二:古猶太國亡於巴比倫之後的時期,猶太人一群群散居各地,生命財產理論上還不難保住。 三:解放之後的時期。 第三期是研究猶太史的歷史家最感頭痛的時期:甚麼才算是猶太史?甚麼又不算是猶太史?誰屬於這段歷史?誰又不屬於這段歷史?「西方猶太人」又該怎麼界定?在這個時期裏,城市猶太人居住區的大門剛剛打開,猶太人開始躡手躡腳走進陌生的世界裏,慢慢成功,慢慢有了信心,慢慢跟鄰人打起交道來,服從人家的典章制度。馬克思的父親應該屬於第三時期的第一代猶太人,有點委屈求全的心理,一心想適應新環境,想尊奉新風俗。這種心理多多少少有點矛盾:是消極的,也是積極的。詩人海涅一八三八年說,猶太人跟德國人所以能夠建立深厚關係,是因為兩個民族都注定要攜手在德國建立一個新的耶路撒冷:「一個現代的巴勒斯坦」,終而把德國化成一個「哲學之家,展示預言的祖國,靈性的堡壘」。於是,馬克思的父親一生相信人類應該和平共存,相信猶太人的命運會好轉起來;可是為了實現這個願望,猶太人應該發奮讀書,充實自己、出人頭地。從他寫給馬克思的每一句話裏,都可以看出他的這個心思。馬克思日後的言行受這個心思的影響很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小品(卷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小品(卷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或者說,白話夾雜著文言,也好。《老張的哲學》就是這樣。問題是,老舍的文筆,經常故作俏皮,耍幽默,結果給人一種「油嘴」的感覺。這一點很有商量的餘地。說老舍是幽默作家,祇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幽默這東西,無意間吐出來,可能還會是好東西,一到成家,故意幽默反而可憎。幽默文章之難寫,跟打油詩之難寫一樣,一不小心,就淪為嬉皮笑臉,渝為誇飾,去幽默之道遠矣。幽默小說更不必說了。老舍主要也許是受相聲影響很深... (1回应)
2020-04-05 18:33 1人喜欢
或者說,白話夾雜著文言,也好。《老張的哲學》就是這樣。問題是,老舍的文筆,經常故作俏皮,耍幽默,結果給人一種「油嘴」的感覺。這一點很有商量的餘地。說老舍是幽默作家,祇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幽默這東西,無意間吐出來,可能還會是好東西,一到成家,故意幽默反而可憎。幽默文章之難寫,跟打油詩之難寫一樣,一不小心,就淪為嬉皮笑臉,渝為誇飾,去幽默之道遠矣。幽默小說更不必說了。老舍主要也許是受相聲影響很深,寫《老張的哲學》一類的諷刺小說,連寫景敘述部份都要大開玩笑。同樣是諷刺小說,魯迅的《阿Q正傳》就不同,朱自清說是有「嚴冷」、「哀矜」的情調;格調高,文學價值也高了。當然《阿Q正傳》是中篇,也許比較容易照顧。 《老張的哲學》有些小地方寫得也實在精彩,讓人覺得很生動。這一點不能否認。在這些地方,諷刺的味道比幽默的味道濃;幽默祇能寫成消閒的小品,諷刺才會有文藝的價值。 引自第165页 1回应 2020-04-05 18:33 -
說「中國情懷」,八九是文化的概念,幾乎完全可以不牽涉政治意識。我常想,政治祇是理念的遊戲,龍騰虎擲,鋒穎太露;真正可以提升民族的精神層次、加強個人歸屬感意願的,還是文化的認同:書簷蛛網,斜陽煙柳,即便是斷腸處,也得風流。這是道德情操的定盤針。「昔日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哉?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政治家大半不...
2020-04-05 19:26
說「中國情懷」,八九是文化的概念,幾乎完全可以不牽涉政治意識。我常想,政治祇是理念的遊戲,龍騰虎擲,鋒穎太露;真正可以提升民族的精神層次、加強個人歸屬感意願的,還是文化的認同:書簷蛛網,斜陽煙柳,即便是斷腸處,也得風流。這是道德情操的定盤針。「昔日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哉?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政治家大半不是鸚鵡,陀山一旦大火,他們想到的當然是能不張揚就不張揚,真的隱瞞不住了,祇好發動全民救火運動,自己坐享大功;有點文化情懷的尋常百姓則十九是鸚鵡,不計成敗,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因為「不忍見耳」!所以,周亮工《因樹屋書影》裏說,他的朋友敘述了這段美麗的佛經故事之後慨乎言之:「余亦鸚鵡羽間水耳,安知不感動天神,為余滅火?!」中國情懷、文化認同云云,一旦受到現實際遇的考驗,應該可以發揮出陀山鸚鵡的操守。 ⋯⋯梁實秋先生《清秋瑣記》裏有一節談人生的目的。他說:「就目的現象而論,一是覓食,以求餬口為生,一是繁殖,以求傳宗接代。但人為萬物之靈,不僅要滿足自然要求,還要進而自立目標。一方面是充實自己,在知識上、情感上、享受上、工作上,都要追求完美。另一方面是圖利他人,立功立德立言是所謂“太上三不朽”,其實也是人人都應該致力的目標。」這番話說得平平實實,不是驚人的英雄語,卻是溫厚的學問語,足見弦外有多少中國文化樸真的一面。 ⋯⋯ 英時兄給我寫過一幅行書,錄他故國之行的一首詩:「一彎殘月渡流沙,訪古歸來興倍賒;留得鄉音皤卻鬢,不知何處是吾家?」家也許不復是當年的家了,但鄉音未改,情懷依舊,文化認同的仍是中國的而非西方的;那麼,孟小冬的戲,浣溪沙畔的柳色,盡入陀山鸚鵡的眼底,文化的庭園萬一著火,定然入水濡羽,飛而灑之。這一點點操守是要有的。 引自第369页 回应 2020-04-05 19:26 -
「千年的家族災禍,從尼羅河流域一路纏著我們。」海涅也說是沒法減輕的負擔。難怪上氣不接下氣。難怪「老早就感覺到時間不多,甚麼事都得趕著辦,不然恐怕來不及了。」 ⋯⋯ 德國猶太人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兒子要比父親更好,比父親更成功。⋯⋯有了這種慣例,做兒女的通常會產生心理上的雙重抗拒意識:抗拒父親的猶太資產階級價值觀,抗拒德國社會人人循規蹈矩服從長輩的制度。馬克思和父親之間的誤會,正是這條不成...
2020-04-04 11:52
「千年的家族災禍,從尼羅河流域一路纏著我們。」海涅也說是沒法減輕的負擔。難怪上氣不接下氣。難怪「老早就感覺到時間不多,甚麼事都得趕著辦,不然恐怕來不及了。」 ⋯⋯ 德國猶太人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兒子要比父親更好,比父親更成功。⋯⋯有了這種慣例,做兒女的通常會產生心理上的雙重抗拒意識:抗拒父親的猶太資產階級價值觀,抗拒德國社會人人循規蹈矩服從長輩的制度。馬克思和父親之間的誤會,正是這條不成文規定和雙重抗拒意識造成的。馬克思的父親已經是律師了,馬克思自然不能不發奮做出點比父親更輝煌的事業。父親哪些信給他的鼓勵很大,給他的壓力也很大。馬克思在世之日並不得志。他一生研究無產階級的社會地位,或者正是想藉這些命運比他更不幸的人的遭遇,來給自己人生旅途上的挫敗帶來一絲安慰。父親說錯了,他不是「甚麼事都不做」;他做了不少。他也不是「憑白」要這個世界送他「金碧輝煌的宮殿和富麗堂皇的馬車和成千上萬的財產」,可是,列寧說:「貧困簡直要置馬克思和他的一家於死地」。於是,馬克思「發脾氣數這個世界的不是」。不過他對兒女到底體貼,終於成了當年自己的父親那樣的父親了:「我對你公道」;父親當年信上的話。可是,馬克思的兒子幼年都死了,不能給他寫這樣一封信: 親愛的爸爸: 一個人一生中有不少時候象徵一個時期的終點,這時候顯然也是一個新方向的起點。⋯⋯ 引自第24页 回应 2020-04-04 11:52 -
伯林把猶太歷史粗略分成三大時期: 一:猶太人生活在自己國土上的時期,子民散居的範圍不出小亞細亞和北非。 二:古猶太國亡於巴比倫之後的時期,猶太人一群群散居各地,生命財產理論上還不難保住。 三:解放之後的時期。 第三期是研究猶太史的歷史家最感頭痛的時期:甚麼才算是猶太史?甚麼又不算是猶太史?誰屬於這段歷史?誰又不屬於這段歷史?「西方猶太人」又該怎麼界定?在這個時期裏,城市猶太人居住區的大門剛剛打開,...
2020-04-04 11:32
伯林把猶太歷史粗略分成三大時期: 一:猶太人生活在自己國土上的時期,子民散居的範圍不出小亞細亞和北非。 二:古猶太國亡於巴比倫之後的時期,猶太人一群群散居各地,生命財產理論上還不難保住。 三:解放之後的時期。 第三期是研究猶太史的歷史家最感頭痛的時期:甚麼才算是猶太史?甚麼又不算是猶太史?誰屬於這段歷史?誰又不屬於這段歷史?「西方猶太人」又該怎麼界定?在這個時期裏,城市猶太人居住區的大門剛剛打開,猶太人開始躡手躡腳走進陌生的世界裏,慢慢成功,慢慢有了信心,慢慢跟鄰人打起交道來,服從人家的典章制度。馬克思的父親應該屬於第三時期的第一代猶太人,有點委屈求全的心理,一心想適應新環境,想尊奉新風俗。這種心理多多少少有點矛盾:是消極的,也是積極的。詩人海涅一八三八年說,猶太人跟德國人所以能夠建立深厚關係,是因為兩個民族都注定要攜手在德國建立一個新的耶路撒冷:「一個現代的巴勒斯坦」,終而把德國化成一個「哲學之家,展示預言的祖國,靈性的堡壘」。於是,馬克思的父親一生相信人類應該和平共存,相信猶太人的命運會好轉起來;可是為了實現這個願望,猶太人應該發奮讀書,充實自己、出人頭地。從他寫給馬克思的每一句話裏,都可以看出他的這個心思。馬克思日後的言行受這個心思的影響很大。 引自第22页 回应 2020-04-04 11:32
-
說「中國情懷」,八九是文化的概念,幾乎完全可以不牽涉政治意識。我常想,政治祇是理念的遊戲,龍騰虎擲,鋒穎太露;真正可以提升民族的精神層次、加強個人歸屬感意願的,還是文化的認同:書簷蛛網,斜陽煙柳,即便是斷腸處,也得風流。這是道德情操的定盤針。「昔日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哉?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政治家大半不...
2020-04-05 19:26
說「中國情懷」,八九是文化的概念,幾乎完全可以不牽涉政治意識。我常想,政治祇是理念的遊戲,龍騰虎擲,鋒穎太露;真正可以提升民族的精神層次、加強個人歸屬感意願的,還是文化的認同:書簷蛛網,斜陽煙柳,即便是斷腸處,也得風流。這是道德情操的定盤針。「昔日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哉?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政治家大半不是鸚鵡,陀山一旦大火,他們想到的當然是能不張揚就不張揚,真的隱瞞不住了,祇好發動全民救火運動,自己坐享大功;有點文化情懷的尋常百姓則十九是鸚鵡,不計成敗,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因為「不忍見耳」!所以,周亮工《因樹屋書影》裏說,他的朋友敘述了這段美麗的佛經故事之後慨乎言之:「余亦鸚鵡羽間水耳,安知不感動天神,為余滅火?!」中國情懷、文化認同云云,一旦受到現實際遇的考驗,應該可以發揮出陀山鸚鵡的操守。 ⋯⋯梁實秋先生《清秋瑣記》裏有一節談人生的目的。他說:「就目的現象而論,一是覓食,以求餬口為生,一是繁殖,以求傳宗接代。但人為萬物之靈,不僅要滿足自然要求,還要進而自立目標。一方面是充實自己,在知識上、情感上、享受上、工作上,都要追求完美。另一方面是圖利他人,立功立德立言是所謂“太上三不朽”,其實也是人人都應該致力的目標。」這番話說得平平實實,不是驚人的英雄語,卻是溫厚的學問語,足見弦外有多少中國文化樸真的一面。 ⋯⋯ 英時兄給我寫過一幅行書,錄他故國之行的一首詩:「一彎殘月渡流沙,訪古歸來興倍賒;留得鄉音皤卻鬢,不知何處是吾家?」家也許不復是當年的家了,但鄉音未改,情懷依舊,文化認同的仍是中國的而非西方的;那麼,孟小冬的戲,浣溪沙畔的柳色,盡入陀山鸚鵡的眼底,文化的庭園萬一著火,定然入水濡羽,飛而灑之。這一點點操守是要有的。 引自第369页 回应 2020-04-05 19:26 -
或者說,白話夾雜著文言,也好。《老張的哲學》就是這樣。問題是,老舍的文筆,經常故作俏皮,耍幽默,結果給人一種「油嘴」的感覺。這一點很有商量的餘地。說老舍是幽默作家,祇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幽默這東西,無意間吐出來,可能還會是好東西,一到成家,故意幽默反而可憎。幽默文章之難寫,跟打油詩之難寫一樣,一不小心,就淪為嬉皮笑臉,渝為誇飾,去幽默之道遠矣。幽默小說更不必說了。老舍主要也許是受相聲影響很深... (1回应)
2020-04-05 18:33 1人喜欢
或者說,白話夾雜著文言,也好。《老張的哲學》就是這樣。問題是,老舍的文筆,經常故作俏皮,耍幽默,結果給人一種「油嘴」的感覺。這一點很有商量的餘地。說老舍是幽默作家,祇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幽默這東西,無意間吐出來,可能還會是好東西,一到成家,故意幽默反而可憎。幽默文章之難寫,跟打油詩之難寫一樣,一不小心,就淪為嬉皮笑臉,渝為誇飾,去幽默之道遠矣。幽默小說更不必說了。老舍主要也許是受相聲影響很深,寫《老張的哲學》一類的諷刺小說,連寫景敘述部份都要大開玩笑。同樣是諷刺小說,魯迅的《阿Q正傳》就不同,朱自清說是有「嚴冷」、「哀矜」的情調;格調高,文學價值也高了。當然《阿Q正傳》是中篇,也許比較容易照顧。 《老張的哲學》有些小地方寫得也實在精彩,讓人覺得很生動。這一點不能否認。在這些地方,諷刺的味道比幽默的味道濃;幽默祇能寫成消閒的小品,諷刺才會有文藝的價值。 引自第165页 1回应 2020-04-05 18:33 -
「千年的家族災禍,從尼羅河流域一路纏著我們。」海涅也說是沒法減輕的負擔。難怪上氣不接下氣。難怪「老早就感覺到時間不多,甚麼事都得趕著辦,不然恐怕來不及了。」 ⋯⋯ 德國猶太人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兒子要比父親更好,比父親更成功。⋯⋯有了這種慣例,做兒女的通常會產生心理上的雙重抗拒意識:抗拒父親的猶太資產階級價值觀,抗拒德國社會人人循規蹈矩服從長輩的制度。馬克思和父親之間的誤會,正是這條不成...
2020-04-04 11:52
「千年的家族災禍,從尼羅河流域一路纏著我們。」海涅也說是沒法減輕的負擔。難怪上氣不接下氣。難怪「老早就感覺到時間不多,甚麼事都得趕著辦,不然恐怕來不及了。」 ⋯⋯ 德國猶太人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兒子要比父親更好,比父親更成功。⋯⋯有了這種慣例,做兒女的通常會產生心理上的雙重抗拒意識:抗拒父親的猶太資產階級價值觀,抗拒德國社會人人循規蹈矩服從長輩的制度。馬克思和父親之間的誤會,正是這條不成文規定和雙重抗拒意識造成的。馬克思的父親已經是律師了,馬克思自然不能不發奮做出點比父親更輝煌的事業。父親哪些信給他的鼓勵很大,給他的壓力也很大。馬克思在世之日並不得志。他一生研究無產階級的社會地位,或者正是想藉這些命運比他更不幸的人的遭遇,來給自己人生旅途上的挫敗帶來一絲安慰。父親說錯了,他不是「甚麼事都不做」;他做了不少。他也不是「憑白」要這個世界送他「金碧輝煌的宮殿和富麗堂皇的馬車和成千上萬的財產」,可是,列寧說:「貧困簡直要置馬克思和他的一家於死地」。於是,馬克思「發脾氣數這個世界的不是」。不過他對兒女到底體貼,終於成了當年自己的父親那樣的父親了:「我對你公道」;父親當年信上的話。可是,馬克思的兒子幼年都死了,不能給他寫這樣一封信: 親愛的爸爸: 一個人一生中有不少時候象徵一個時期的終點,這時候顯然也是一個新方向的起點。⋯⋯ 引自第24页 回应 2020-04-04 11:52 -
伯林把猶太歷史粗略分成三大時期: 一:猶太人生活在自己國土上的時期,子民散居的範圍不出小亞細亞和北非。 二:古猶太國亡於巴比倫之後的時期,猶太人一群群散居各地,生命財產理論上還不難保住。 三:解放之後的時期。 第三期是研究猶太史的歷史家最感頭痛的時期:甚麼才算是猶太史?甚麼又不算是猶太史?誰屬於這段歷史?誰又不屬於這段歷史?「西方猶太人」又該怎麼界定?在這個時期裏,城市猶太人居住區的大門剛剛打開,...
2020-04-04 11:32
伯林把猶太歷史粗略分成三大時期: 一:猶太人生活在自己國土上的時期,子民散居的範圍不出小亞細亞和北非。 二:古猶太國亡於巴比倫之後的時期,猶太人一群群散居各地,生命財產理論上還不難保住。 三:解放之後的時期。 第三期是研究猶太史的歷史家最感頭痛的時期:甚麼才算是猶太史?甚麼又不算是猶太史?誰屬於這段歷史?誰又不屬於這段歷史?「西方猶太人」又該怎麼界定?在這個時期裏,城市猶太人居住區的大門剛剛打開,猶太人開始躡手躡腳走進陌生的世界裏,慢慢成功,慢慢有了信心,慢慢跟鄰人打起交道來,服從人家的典章制度。馬克思的父親應該屬於第三時期的第一代猶太人,有點委屈求全的心理,一心想適應新環境,想尊奉新風俗。這種心理多多少少有點矛盾:是消極的,也是積極的。詩人海涅一八三八年說,猶太人跟德國人所以能夠建立深厚關係,是因為兩個民族都注定要攜手在德國建立一個新的耶路撒冷:「一個現代的巴勒斯坦」,終而把德國化成一個「哲學之家,展示預言的祖國,靈性的堡壘」。於是,馬克思的父親一生相信人類應該和平共存,相信猶太人的命運會好轉起來;可是為了實現這個願望,猶太人應該發奮讀書,充實自己、出人頭地。從他寫給馬克思的每一句話裏,都可以看出他的這個心思。馬克思日後的言行受這個心思的影響很大。 引自第22页 回应 2020-04-04 11:32
-
說「中國情懷」,八九是文化的概念,幾乎完全可以不牽涉政治意識。我常想,政治祇是理念的遊戲,龍騰虎擲,鋒穎太露;真正可以提升民族的精神層次、加強個人歸屬感意願的,還是文化的認同:書簷蛛網,斜陽煙柳,即便是斷腸處,也得風流。這是道德情操的定盤針。「昔日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哉?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政治家大半不...
2020-04-05 19:26
說「中國情懷」,八九是文化的概念,幾乎完全可以不牽涉政治意識。我常想,政治祇是理念的遊戲,龍騰虎擲,鋒穎太露;真正可以提升民族的精神層次、加強個人歸屬感意願的,還是文化的認同:書簷蛛網,斜陽煙柳,即便是斷腸處,也得風流。這是道德情操的定盤針。「昔日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哉?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政治家大半不是鸚鵡,陀山一旦大火,他們想到的當然是能不張揚就不張揚,真的隱瞞不住了,祇好發動全民救火運動,自己坐享大功;有點文化情懷的尋常百姓則十九是鸚鵡,不計成敗,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因為「不忍見耳」!所以,周亮工《因樹屋書影》裏說,他的朋友敘述了這段美麗的佛經故事之後慨乎言之:「余亦鸚鵡羽間水耳,安知不感動天神,為余滅火?!」中國情懷、文化認同云云,一旦受到現實際遇的考驗,應該可以發揮出陀山鸚鵡的操守。 ⋯⋯梁實秋先生《清秋瑣記》裏有一節談人生的目的。他說:「就目的現象而論,一是覓食,以求餬口為生,一是繁殖,以求傳宗接代。但人為萬物之靈,不僅要滿足自然要求,還要進而自立目標。一方面是充實自己,在知識上、情感上、享受上、工作上,都要追求完美。另一方面是圖利他人,立功立德立言是所謂“太上三不朽”,其實也是人人都應該致力的目標。」這番話說得平平實實,不是驚人的英雄語,卻是溫厚的學問語,足見弦外有多少中國文化樸真的一面。 ⋯⋯ 英時兄給我寫過一幅行書,錄他故國之行的一首詩:「一彎殘月渡流沙,訪古歸來興倍賒;留得鄉音皤卻鬢,不知何處是吾家?」家也許不復是當年的家了,但鄉音未改,情懷依舊,文化認同的仍是中國的而非西方的;那麼,孟小冬的戲,浣溪沙畔的柳色,盡入陀山鸚鵡的眼底,文化的庭園萬一著火,定然入水濡羽,飛而灑之。這一點點操守是要有的。 引自第369页 回应 2020-04-05 19:26 -
或者說,白話夾雜著文言,也好。《老張的哲學》就是這樣。問題是,老舍的文筆,經常故作俏皮,耍幽默,結果給人一種「油嘴」的感覺。這一點很有商量的餘地。說老舍是幽默作家,祇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幽默這東西,無意間吐出來,可能還會是好東西,一到成家,故意幽默反而可憎。幽默文章之難寫,跟打油詩之難寫一樣,一不小心,就淪為嬉皮笑臉,渝為誇飾,去幽默之道遠矣。幽默小說更不必說了。老舍主要也許是受相聲影響很深... (1回应)
2020-04-05 18:33 1人喜欢
或者說,白話夾雜著文言,也好。《老張的哲學》就是這樣。問題是,老舍的文筆,經常故作俏皮,耍幽默,結果給人一種「油嘴」的感覺。這一點很有商量的餘地。說老舍是幽默作家,祇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幽默這東西,無意間吐出來,可能還會是好東西,一到成家,故意幽默反而可憎。幽默文章之難寫,跟打油詩之難寫一樣,一不小心,就淪為嬉皮笑臉,渝為誇飾,去幽默之道遠矣。幽默小說更不必說了。老舍主要也許是受相聲影響很深,寫《老張的哲學》一類的諷刺小說,連寫景敘述部份都要大開玩笑。同樣是諷刺小說,魯迅的《阿Q正傳》就不同,朱自清說是有「嚴冷」、「哀矜」的情調;格調高,文學價值也高了。當然《阿Q正傳》是中篇,也許比較容易照顧。 《老張的哲學》有些小地方寫得也實在精彩,讓人覺得很生動。這一點不能否認。在這些地方,諷刺的味道比幽默的味道濃;幽默祇能寫成消閒的小品,諷刺才會有文藝的價值。 引自第165页 1回应 2020-04-05 18:33 -
「千年的家族災禍,從尼羅河流域一路纏著我們。」海涅也說是沒法減輕的負擔。難怪上氣不接下氣。難怪「老早就感覺到時間不多,甚麼事都得趕著辦,不然恐怕來不及了。」 ⋯⋯ 德國猶太人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兒子要比父親更好,比父親更成功。⋯⋯有了這種慣例,做兒女的通常會產生心理上的雙重抗拒意識:抗拒父親的猶太資產階級價值觀,抗拒德國社會人人循規蹈矩服從長輩的制度。馬克思和父親之間的誤會,正是這條不成...
2020-04-04 11:52
「千年的家族災禍,從尼羅河流域一路纏著我們。」海涅也說是沒法減輕的負擔。難怪上氣不接下氣。難怪「老早就感覺到時間不多,甚麼事都得趕著辦,不然恐怕來不及了。」 ⋯⋯ 德國猶太人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兒子要比父親更好,比父親更成功。⋯⋯有了這種慣例,做兒女的通常會產生心理上的雙重抗拒意識:抗拒父親的猶太資產階級價值觀,抗拒德國社會人人循規蹈矩服從長輩的制度。馬克思和父親之間的誤會,正是這條不成文規定和雙重抗拒意識造成的。馬克思的父親已經是律師了,馬克思自然不能不發奮做出點比父親更輝煌的事業。父親哪些信給他的鼓勵很大,給他的壓力也很大。馬克思在世之日並不得志。他一生研究無產階級的社會地位,或者正是想藉這些命運比他更不幸的人的遭遇,來給自己人生旅途上的挫敗帶來一絲安慰。父親說錯了,他不是「甚麼事都不做」;他做了不少。他也不是「憑白」要這個世界送他「金碧輝煌的宮殿和富麗堂皇的馬車和成千上萬的財產」,可是,列寧說:「貧困簡直要置馬克思和他的一家於死地」。於是,馬克思「發脾氣數這個世界的不是」。不過他對兒女到底體貼,終於成了當年自己的父親那樣的父親了:「我對你公道」;父親當年信上的話。可是,馬克思的兒子幼年都死了,不能給他寫這樣一封信: 親愛的爸爸: 一個人一生中有不少時候象徵一個時期的終點,這時候顯然也是一個新方向的起點。⋯⋯ 引自第24页 回应 2020-04-04 11:52 -
伯林把猶太歷史粗略分成三大時期: 一:猶太人生活在自己國土上的時期,子民散居的範圍不出小亞細亞和北非。 二:古猶太國亡於巴比倫之後的時期,猶太人一群群散居各地,生命財產理論上還不難保住。 三:解放之後的時期。 第三期是研究猶太史的歷史家最感頭痛的時期:甚麼才算是猶太史?甚麼又不算是猶太史?誰屬於這段歷史?誰又不屬於這段歷史?「西方猶太人」又該怎麼界定?在這個時期裏,城市猶太人居住區的大門剛剛打開,...
2020-04-04 11:32
伯林把猶太歷史粗略分成三大時期: 一:猶太人生活在自己國土上的時期,子民散居的範圍不出小亞細亞和北非。 二:古猶太國亡於巴比倫之後的時期,猶太人一群群散居各地,生命財產理論上還不難保住。 三:解放之後的時期。 第三期是研究猶太史的歷史家最感頭痛的時期:甚麼才算是猶太史?甚麼又不算是猶太史?誰屬於這段歷史?誰又不屬於這段歷史?「西方猶太人」又該怎麼界定?在這個時期裏,城市猶太人居住區的大門剛剛打開,猶太人開始躡手躡腳走進陌生的世界裏,慢慢成功,慢慢有了信心,慢慢跟鄰人打起交道來,服從人家的典章制度。馬克思的父親應該屬於第三時期的第一代猶太人,有點委屈求全的心理,一心想適應新環境,想尊奉新風俗。這種心理多多少少有點矛盾:是消極的,也是積極的。詩人海涅一八三八年說,猶太人跟德國人所以能夠建立深厚關係,是因為兩個民族都注定要攜手在德國建立一個新的耶路撒冷:「一個現代的巴勒斯坦」,終而把德國化成一個「哲學之家,展示預言的祖國,靈性的堡壘」。於是,馬克思的父親一生相信人類應該和平共存,相信猶太人的命運會好轉起來;可是為了實現這個願望,猶太人應該發奮讀書,充實自己、出人頭地。從他寫給馬克思的每一句話裏,都可以看出他的這個心思。馬克思日後的言行受這個心思的影響很大。 引自第22页 回应 2020-04-04 11:32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海豚出版社 (2013)7.9分 102人读过
-
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8)8.2分 1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小品(卷二)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雲樵主人 2013-03-21
第215页至第216页,有一段文字似排版有误。
0 有用 烤雞 2013-03-26
文學理論及評論論文= =.硬貨粗糧難消化。。。。。。。。。
0 有用 vivi 2012-12-05
第一部份最讚.從在馬克思的鬍鬚叢中和鬍鬚叢外到親愛的爸爸到櫻桃樹,很用功又認真.第二部份談書談藏書談畵談文體還時不時回應第一部份“意識形態”.第三部份小品心情雖略簡單但讀完還是覺得很不捨.事情總是這樣
0 有用 臺灣誠品代購 2016-01-12
三十年前,董橋出版過的幾本散文,現在早已一書難求。*瞭解最新文化資訊,敬請關注! shop35486571.taobao.com
0 有用 城市里的候鸟 2020-07-02
读多了,有些腻
0 有用 Lilei_catcher 2020-12-20
政治杂论个人色彩浓厚,有失偏颇;书卷情谊清幽香气散发,浓墨重彩。回忆的脚注中品美好,现实的感悟里小情结,这正是董桥的个人魅力所在。
0 有用 城市里的候鸟 2020-07-02
读多了,有些腻
0 有用 稚趣君 2020-04-05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文章合集,文學理論和評論佔多,讀來生澀。前幾篇有關馬克思家庭和生活的文章,讀來還挺有趣的。
0 有用 书各有命 2020-02-21
谈马克思、文艺理论、藏书、巴特等,中年董桥,可人一个。
0 有用 臺灣誠品代購 2016-01-12
三十年前,董橋出版過的幾本散文,現在早已一書難求。*瞭解最新文化資訊,敬請關注! shop35486571.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