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Grady Booch
/
[美] Robert A.Maksimchuk
/
[美] Michael W.Engle
/
[美] Bobbi J.Young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原作名: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with applications
译者: 王海鹏 / 潘加宇
出版年: 2012-7
页数: 575
定价: 9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博文视点·Jolt大奖精选丛书
ISBN: 9787121173899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原作名: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with applications
译者: 王海鹏 / 潘加宇
出版年: 2012-7
页数: 575
定价: 9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博文视点·Jolt大奖精选丛书
ISBN: 9787121173899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UML创始人GradyBooch的代表作之一。
全书分为理论和应用两部分。理论部分深刻剖析了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OOAD)的概念和方法。应用部分连续列出了5个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应用,描述如何从初始阶段到交付阶段,将OOAD理论和方法应用到项目中。应用部分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系统架构、数据获取、密码分析、控制系统和Web开发,还给出了一些关于重要问题的有效建议,包括分类、实现策略和高性价比的项目管理。书中介绍的概念都基于牢固的理论基础。同时,作者十分注重实效,基于其丰富的经验,面向软件工程实践者的实际需要,提出了改进的对象开发方法,用于解决系统和软件开发者面临的复杂问题;运用大量例子说明了基本概念,解释了方法,并展示了在不同领域的成功应用。
目录 · · · · · ·
第1篇 概 念
第1章 复杂性
1.1 复杂系统的结构
1.1.1 个人计算机的结构
1.1.2 植物和动物的结构
1.1.3 物质的结构
1.1.4 社会机构的结构
1.2 软件固有的复杂性
1.2.1 定义软件复杂性
1.2.2 为什么软件在本质上是复杂的
1.3 复杂系统的5个属性
1.3.1 层次结构
1.3.2 相对本原
1.3.3 分离关注
1.3.4 共同模式
1.3.5 稳定的中间形式
1.4 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复杂性
1.4.1 复杂系统的规范形式
1.4.2 人在处理复杂性时的能力局限
1.5 从混沌到有序
1.5.1 分解的作用
1.5.2 抽象的作用
1.5.3 层次结构的作用
1.6 复杂系统的设计
1.6.1 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工程
1.6.2 设计的含义
1.7 小结
第2章 对象模型
2.1 对象模型的演进
2.1.1 程序设计语言的换代
2.1.2 第一代和第二代早期程序设计语言的拓扑结构
2.1.3 第二代后期和第三代早期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
2.1.4 第三代后期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
2.1.5 基于对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
2.2 对象模型基础
2.2.1 面向对象编程
2.2.2 面向对象设计
2.2.3 面向对象分析
2.3 对象模型要素
2.3.1 抽象的意义
2.3.2 封装的意义
2.3.3 模块化的意义
2.3.4 层次结构的意义
2.3.5 类型的意义
2.3.6 并发的意义
2.3.7 持久的意义
2.4 应用对象模型
2.4.1 对象模型的好处
2.4.2 开放式问题
2.5 小结
第3章 类与对象
3.1 对象的本质
3.1.1 什么是对象,什么不是对象
3.1.2 状态
3.1.3 行为
3.1.4 标识符
3.2 对象之间的关系
3.2.1 链接
3.2.2 聚合
3.3 类的本质
3.3.1 什么是类,什么不是类
3.3.2 接口和实现
3.3.3 类的生命周期
3.4 类之间的关系
3.4.1 关联
3.4.2 继承
3.4.3 聚合
3.4.4 依赖关系
3.5 类与对象的互动
3.5.1 类与对象的关系
3.5.2 类与对象在分析和设计中的角色
3.6 创建高品质的类与对象
3.6.1 评判一种抽象的品质
3.6.2 选择操作
3.6.3 选择关系
3.6.4 选择实现
3.7 小结
第4章 分类
4.1 正确分类的重要性
4.1.1 分类的困难
4.1.2 分类的增量和迭代本质
4.2 确定类和对象
4.2.1 经典方法和现代方法
4.2.2 面向对象分析
4.3 关键抽象与机制
4.3.1 确定关键抽象
4.3.2 识别机制
4.4 小结
第2篇 方 法
第5章 表示法
5.1 统一建模语言
5.1.1 简单历史回顾
5.1.2 模型与多重视图
5.1.3 图分类
5.1.4 在实践中使用图
5.1.5 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5.1.6 工具的角色
5.1.7 面向对象开发的产品
5.1.8 规模上的伸缩
5.1.9 UML的语法和语义
5.1.10 UML 2.0信息资源
5.2 包图
5.2.1 基本概念:包表示法
5.2.2 基本概念:元素的可见性
5.2.3 基本概念:依赖关系
5.2.4 基本概念:包图
5.2.5 高级概念:导入和访问
5.3 组件图
5.3.1 基本概念:组件表示法
5.3.2 基本概念:组件图
5.3.3 基本概念:组件接口
5.3.4 基本概念:组件实现
5.3.5 高级概念:组件的内部结构
5.4 部署图
5.4.1 基本概念:工件表示法
5.4.2 基本概念:节点表示法
5.4.3 基本概念:部署图
5.5 用例图
5.5.1 基本概念:执行者
5.5.2 基本概念:用例
5.5.3 基本概念:用例图
5.5.4 高级概念:“include”和“extend”关系
5.5.5 高级概念:泛化
5.6 活动图
5.6.1 基本概念:动作
5.6.2 基本概念:开始和停止
5.6.3 基本概念:判断节点和合并节点
5.6.4 基本概念:分区
5.6.5 高级概念:分叉、结合和并发
5.6.6 高级概念:对象流
5.6.7 高级概念:其他元素
5.7 类图
5.7.1 基本概念:类表示法
5.7.2 基本概念:类关系
5.7.3 高级概念:模板(参数化)类
5.7.4 高级概念:可见性
5.7.5 高级概念:关联端名称和限定符
5.7.6 高级概念:约束
5.7.7 高级概念:关联类和注解
5.8 序列图
5.8.1 基本概念:对象与交互
5.8.2 基本概念:生命线与消息
5.8.3 高级概念:销毁事件
5.8.4 高级概念:执行说明
5.8.5 高级概念:交互使用
5.8.6 高级概念:控制结构
5.9 交互概述图
5.9.1 基本概念:框
5.9.2 基本概念:控制流元素
5.9.3 基本概念:交互图元素
5.10 组合结构图
5.10.1 基本概念:组合结构的部分
5.10.2 基本概念:组合结构的部分与接口
5.10.3 基本概念:组合结构连接器
5.10.4 高级概念:协作
5.11 状态机图
5.11.1 基本概念:初始状态、最终状态和简单状态
5.11.2 基本概念:转换与事件
5.11.3 高级概念:状态活动--入口活动、执行活动和出口活动
5.11.4 高级概念:控制转换
5.11.5 高级概念:复合状态与嵌套状态
5.11.6 高级概念:并发与控制
5.11.7 高级概念:子状态机状态
5.11.8 高级概念:其他状态机图元素
5.12 时间图
5.12.1 基本概念:更多相同之处
5.12.2 基本概念:布局
5.12.3 基本概念:事件
5.12.4 基本概念:约束
5.12.5 高级概念:另一种表示形式
5.12.6 高级概念:事件与消息
5.13 对象图
5.13.1 基本概念:对象
5.13.2 基本概念:对象关系
5.13.3 高级概念:端点名称和限定符
5.14 通信图
5.14.1 基本概念:对象、链接和消息
5.14.2 基本概念:顺序表达式
5.14.3 高级概念:消息与同步
5.14.4 高级概念:迭代子句和警戒条件
5.15 小结
第6章 过程
6.1 首要原则
6.1.1 成功项目的特征
6.1.2 追求理性的开发过程
6.2 宏观过程: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6.2.1 概述
6.2.2 宏观过程的内容维:科目
6.2.3 宏观过程的时间维:里程碑和阶段
6.2.4 宏观过程的时间维:迭代
6.2.5 发行计划
6.3 微观过程:分析与设计过程
6.3.1 概述
6.3.2 抽象层次
6.3.3 活动
6.3.4 产品
6.3.5 微观过程与抽象层次
6.3.6 识别元素
6.3.7 确定元素间的协作
6.3.8 确定元素间的关系
6.3.9 详细确定元素的语义
6.4 小结
第7章 实战
7.1 管理和计划
7.1.1 风险管理
7.1.2 任务计划
7.1.3 开发复查
7.2 人员配备
7.2.1 资源配置
7.2.2 开发团队角色
7.3 发布版本管理
7.3.1 配置管理和版本控制
7.3.2 集成
7.3.3 测试
7.4 复用
7.4.1 复用的元素
7.4.2 建立复用制度
7.5 质量保证和测量指标
7.5.1 软件质量
7.5.2 面向对象测量指标
7.6 文档化
7.6.1 开发遗产
7.6.2 文档化的内容
7.7 工具
7.7.1 工具种类
7.7.2 组织上的意义
7.8 特殊主题
7.8.1 领域特定问题
7.8.2 采纳面向对象技术
7.9 面向对象开发的好处和风险
7.9.1 面向对象开发的好处
7.9.2 面向对象开发的风险
7.10 小结
第3篇 应 用
第8章 系统架构--基于卫星的导航
8.1 初始
8.1.1 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
8.1.2 定义问题的边界
8.1.3 确定任务用例
8.1.4 确定系统用例
8.2 细化
8.2.1 开发一个好的架构
8.2.2 定义架构开发活动
8.2.3 验证所建议的系统架构
8.2.4 分配非功能需求和确定接口
8.2.5 规定系统架构及其部署
8.2.6 分解系统架构
8.3 构造
8.4 交付之后
8.4.1 添加新的功能
8.4.2 改变目标硬件
第9章 控制系统--交通管理
9.1 初始
9.1.1 列车交通管理系统的需求
9.1.2 决定系统用例
9.2 细化
9.2.1 分析系统功能
9.2.2 定义TTMS架构
9.2.3 从系统工程到硬件和软件工程
9.2.4 关键抽象和机制
9.3 构造
9.3.1 消息传送
9.3.2 列车时刻表计划
9.3.3 显示信息
9.3.4 传感器数据采集
9.3.5 发布版本管理
9.3.6 系统架构
9.3.7 子系统规格说明
9.4 交付之后
第10章 人工智能--密码分析
10.1 初始
10.1.1 密码分析需求
10.1.2 定义问题的边界
10.1.3 黑板框架的架构
10.1.4 知识源的分析
10.2 细化
10.2.1 黑板对象
10.2.2 依赖和认定
10.3 构造
10.3.1 设计黑板对象
10.3.2 设计知识源
10.3.3 设计控制器
10.3.4 集成黑板框架
10.3.5 添加新的知识源
10.4 交付之后
10.4.1 系统增强
10.4.2 改变需求
第11章 数据采集--气象监测站
11.1 初始
11.1.1 气象监测站需求
11.1.2 定义问题的边界
11.1.3 场景
11.2 细化
11.2.1 气象监测系统用例
11.2.2 架构框架
11.3 构造
11.3.1 帧机制
11.3.2 发布计划
11.3.3 传感器机制
11.3.4 显示机制
11.3.5 用户界面机制
11.4 交付之后
第12章 Web应用--休假跟踪系统
12.1 初始
12.1.1 需求
12.1.2 用例模型
12.2 细化
12.2.1 部署视图
12.2.2 逻辑视图
12.2.3 进程视图
12.2.4 实现视图
12.2.5 用例视图
12.3 构造
12.3.1 用户体验模型
12.3.2 分析和设计模型
12.3.3 实体
12.3.4
· · · · · · (收起)
第1章 复杂性
1.1 复杂系统的结构
1.1.1 个人计算机的结构
1.1.2 植物和动物的结构
1.1.3 物质的结构
1.1.4 社会机构的结构
1.2 软件固有的复杂性
1.2.1 定义软件复杂性
1.2.2 为什么软件在本质上是复杂的
1.3 复杂系统的5个属性
1.3.1 层次结构
1.3.2 相对本原
1.3.3 分离关注
1.3.4 共同模式
1.3.5 稳定的中间形式
1.4 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复杂性
1.4.1 复杂系统的规范形式
1.4.2 人在处理复杂性时的能力局限
1.5 从混沌到有序
1.5.1 分解的作用
1.5.2 抽象的作用
1.5.3 层次结构的作用
1.6 复杂系统的设计
1.6.1 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工程
1.6.2 设计的含义
1.7 小结
第2章 对象模型
2.1 对象模型的演进
2.1.1 程序设计语言的换代
2.1.2 第一代和第二代早期程序设计语言的拓扑结构
2.1.3 第二代后期和第三代早期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
2.1.4 第三代后期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
2.1.5 基于对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
2.2 对象模型基础
2.2.1 面向对象编程
2.2.2 面向对象设计
2.2.3 面向对象分析
2.3 对象模型要素
2.3.1 抽象的意义
2.3.2 封装的意义
2.3.3 模块化的意义
2.3.4 层次结构的意义
2.3.5 类型的意义
2.3.6 并发的意义
2.3.7 持久的意义
2.4 应用对象模型
2.4.1 对象模型的好处
2.4.2 开放式问题
2.5 小结
第3章 类与对象
3.1 对象的本质
3.1.1 什么是对象,什么不是对象
3.1.2 状态
3.1.3 行为
3.1.4 标识符
3.2 对象之间的关系
3.2.1 链接
3.2.2 聚合
3.3 类的本质
3.3.1 什么是类,什么不是类
3.3.2 接口和实现
3.3.3 类的生命周期
3.4 类之间的关系
3.4.1 关联
3.4.2 继承
3.4.3 聚合
3.4.4 依赖关系
3.5 类与对象的互动
3.5.1 类与对象的关系
3.5.2 类与对象在分析和设计中的角色
3.6 创建高品质的类与对象
3.6.1 评判一种抽象的品质
3.6.2 选择操作
3.6.3 选择关系
3.6.4 选择实现
3.7 小结
第4章 分类
4.1 正确分类的重要性
4.1.1 分类的困难
4.1.2 分类的增量和迭代本质
4.2 确定类和对象
4.2.1 经典方法和现代方法
4.2.2 面向对象分析
4.3 关键抽象与机制
4.3.1 确定关键抽象
4.3.2 识别机制
4.4 小结
第2篇 方 法
第5章 表示法
5.1 统一建模语言
5.1.1 简单历史回顾
5.1.2 模型与多重视图
5.1.3 图分类
5.1.4 在实践中使用图
5.1.5 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5.1.6 工具的角色
5.1.7 面向对象开发的产品
5.1.8 规模上的伸缩
5.1.9 UML的语法和语义
5.1.10 UML 2.0信息资源
5.2 包图
5.2.1 基本概念:包表示法
5.2.2 基本概念:元素的可见性
5.2.3 基本概念:依赖关系
5.2.4 基本概念:包图
5.2.5 高级概念:导入和访问
5.3 组件图
5.3.1 基本概念:组件表示法
5.3.2 基本概念:组件图
5.3.3 基本概念:组件接口
5.3.4 基本概念:组件实现
5.3.5 高级概念:组件的内部结构
5.4 部署图
5.4.1 基本概念:工件表示法
5.4.2 基本概念:节点表示法
5.4.3 基本概念:部署图
5.5 用例图
5.5.1 基本概念:执行者
5.5.2 基本概念:用例
5.5.3 基本概念:用例图
5.5.4 高级概念:“include”和“extend”关系
5.5.5 高级概念:泛化
5.6 活动图
5.6.1 基本概念:动作
5.6.2 基本概念:开始和停止
5.6.3 基本概念:判断节点和合并节点
5.6.4 基本概念:分区
5.6.5 高级概念:分叉、结合和并发
5.6.6 高级概念:对象流
5.6.7 高级概念:其他元素
5.7 类图
5.7.1 基本概念:类表示法
5.7.2 基本概念:类关系
5.7.3 高级概念:模板(参数化)类
5.7.4 高级概念:可见性
5.7.5 高级概念:关联端名称和限定符
5.7.6 高级概念:约束
5.7.7 高级概念:关联类和注解
5.8 序列图
5.8.1 基本概念:对象与交互
5.8.2 基本概念:生命线与消息
5.8.3 高级概念:销毁事件
5.8.4 高级概念:执行说明
5.8.5 高级概念:交互使用
5.8.6 高级概念:控制结构
5.9 交互概述图
5.9.1 基本概念:框
5.9.2 基本概念:控制流元素
5.9.3 基本概念:交互图元素
5.10 组合结构图
5.10.1 基本概念:组合结构的部分
5.10.2 基本概念:组合结构的部分与接口
5.10.3 基本概念:组合结构连接器
5.10.4 高级概念:协作
5.11 状态机图
5.11.1 基本概念:初始状态、最终状态和简单状态
5.11.2 基本概念:转换与事件
5.11.3 高级概念:状态活动--入口活动、执行活动和出口活动
5.11.4 高级概念:控制转换
5.11.5 高级概念:复合状态与嵌套状态
5.11.6 高级概念:并发与控制
5.11.7 高级概念:子状态机状态
5.11.8 高级概念:其他状态机图元素
5.12 时间图
5.12.1 基本概念:更多相同之处
5.12.2 基本概念:布局
5.12.3 基本概念:事件
5.12.4 基本概念:约束
5.12.5 高级概念:另一种表示形式
5.12.6 高级概念:事件与消息
5.13 对象图
5.13.1 基本概念:对象
5.13.2 基本概念:对象关系
5.13.3 高级概念:端点名称和限定符
5.14 通信图
5.14.1 基本概念:对象、链接和消息
5.14.2 基本概念:顺序表达式
5.14.3 高级概念:消息与同步
5.14.4 高级概念:迭代子句和警戒条件
5.15 小结
第6章 过程
6.1 首要原则
6.1.1 成功项目的特征
6.1.2 追求理性的开发过程
6.2 宏观过程: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6.2.1 概述
6.2.2 宏观过程的内容维:科目
6.2.3 宏观过程的时间维:里程碑和阶段
6.2.4 宏观过程的时间维:迭代
6.2.5 发行计划
6.3 微观过程:分析与设计过程
6.3.1 概述
6.3.2 抽象层次
6.3.3 活动
6.3.4 产品
6.3.5 微观过程与抽象层次
6.3.6 识别元素
6.3.7 确定元素间的协作
6.3.8 确定元素间的关系
6.3.9 详细确定元素的语义
6.4 小结
第7章 实战
7.1 管理和计划
7.1.1 风险管理
7.1.2 任务计划
7.1.3 开发复查
7.2 人员配备
7.2.1 资源配置
7.2.2 开发团队角色
7.3 发布版本管理
7.3.1 配置管理和版本控制
7.3.2 集成
7.3.3 测试
7.4 复用
7.4.1 复用的元素
7.4.2 建立复用制度
7.5 质量保证和测量指标
7.5.1 软件质量
7.5.2 面向对象测量指标
7.6 文档化
7.6.1 开发遗产
7.6.2 文档化的内容
7.7 工具
7.7.1 工具种类
7.7.2 组织上的意义
7.8 特殊主题
7.8.1 领域特定问题
7.8.2 采纳面向对象技术
7.9 面向对象开发的好处和风险
7.9.1 面向对象开发的好处
7.9.2 面向对象开发的风险
7.10 小结
第3篇 应 用
第8章 系统架构--基于卫星的导航
8.1 初始
8.1.1 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
8.1.2 定义问题的边界
8.1.3 确定任务用例
8.1.4 确定系统用例
8.2 细化
8.2.1 开发一个好的架构
8.2.2 定义架构开发活动
8.2.3 验证所建议的系统架构
8.2.4 分配非功能需求和确定接口
8.2.5 规定系统架构及其部署
8.2.6 分解系统架构
8.3 构造
8.4 交付之后
8.4.1 添加新的功能
8.4.2 改变目标硬件
第9章 控制系统--交通管理
9.1 初始
9.1.1 列车交通管理系统的需求
9.1.2 决定系统用例
9.2 细化
9.2.1 分析系统功能
9.2.2 定义TTMS架构
9.2.3 从系统工程到硬件和软件工程
9.2.4 关键抽象和机制
9.3 构造
9.3.1 消息传送
9.3.2 列车时刻表计划
9.3.3 显示信息
9.3.4 传感器数据采集
9.3.5 发布版本管理
9.3.6 系统架构
9.3.7 子系统规格说明
9.4 交付之后
第10章 人工智能--密码分析
10.1 初始
10.1.1 密码分析需求
10.1.2 定义问题的边界
10.1.3 黑板框架的架构
10.1.4 知识源的分析
10.2 细化
10.2.1 黑板对象
10.2.2 依赖和认定
10.3 构造
10.3.1 设计黑板对象
10.3.2 设计知识源
10.3.3 设计控制器
10.3.4 集成黑板框架
10.3.5 添加新的知识源
10.4 交付之后
10.4.1 系统增强
10.4.2 改变需求
第11章 数据采集--气象监测站
11.1 初始
11.1.1 气象监测站需求
11.1.2 定义问题的边界
11.1.3 场景
11.2 细化
11.2.1 气象监测系统用例
11.2.2 架构框架
11.3 构造
11.3.1 帧机制
11.3.2 发布计划
11.3.3 传感器机制
11.3.4 显示机制
11.3.5 用户界面机制
11.4 交付之后
第12章 Web应用--休假跟踪系统
12.1 初始
12.1.1 需求
12.1.2 用例模型
12.2 细化
12.2.1 部署视图
12.2.2 逻辑视图
12.2.3 进程视图
12.2.4 实现视图
12.2.5 用例视图
12.3 构造
12.3.1 用户体验模型
12.3.2 分析和设计模型
12.3.3 实体
12.3.4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Through the object concept, a child comes to realize that objects have a permanence and identity apart from any operations on them. what is an Object? an object represents an individual, identifiable item, unit, or entity, either real or abstract, with a well-defined role in the problem domain. control objects --the ones that unite courses of events and thus will carry on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objects. Some objects may have crisp conceptual boundaries yet represent intangible events or processes. An object has state, exhibits some well-defined behavior, and has a unique identity. Some objects may be tangible yet have fuzzy physical boundaries. attributes such as beauty or color are not objects, nor are emotions such as love and anger.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things are...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9页 -
The part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that will go away is the crafting of conceptual structures; the part that can go away is the labor of expressing them. The UML has numerous types of diagrams, each providing a certain view of your system. Across all diagrams, all entities with the same name are considered to be references to the same modeal item. UML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structure diagrams and behavior diagrams. Behavior Diagrams -User Case Diagram -Activity Diagram -State Machine Diagram -Interaction Diagrams .. Sequence Diagram .. Communication Diagram .. Interaction Overview Diagram .. Timing Diagram forward-engineering reverse-engineering The Conceptual model captures the system in terms of the domain entities that exist(or will exist)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博文视点·Jolt大奖精选丛书(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代码质量》《持续集成》《编写有效用例》《代码阅读》《灾难拯救》
等
。
喜欢读"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人也喜欢 · · · · · ·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两获jolt award 的好书
sd magazine 每年都要选一本书作为当年的最佳计算机软件图书, 给予 jolt award。有且仅有一本书得了两次 jolt award( 91, 93). 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是谁了。一本书的两个版本各得一次 jolt award. 作者grady booch ,确实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UML 的发明者, rational 公司的首...
(展开)


对面向对象的思想理解与补充
理解: 通过对象来模拟现实世界,使对象间交互又自治来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将一个事物通过属性和方法进行抽象描述。再根据需要进行分层次设计和分块化建模。从而生成所需的对象。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为此着迷。失眠,厌食,废寝忘食全身心的思考这个问题。软件架构设计是一门...
(展开)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8.5分 190人读过
-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3)8.7分 27人读过
-
Addison-Wesley (2007)8.2分 21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系统分析与设计 (养鸭专业户)
- 后端程序员成长阅读书目 (YigWoo)
- IT 三级 产品定义或需求(智力层次-实用性) 1.1.1.2.2 (ajian005)
- 软件工程与软件方法学 (sl)
- 2014要读的书 (sl)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上校的金鱼 2019-05-07 18:00:12
抽象就抽象在你根本不知道抽象到哪个程度比较合适
3 有用 他是海盗 2021-04-20 20:51:30
5星好书啊,是不是有的人认为说了很多没用的,要知道这些历史和相关的思考恰恰是最有价值的,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做,还告诉你为什么
1 有用 河马 2014-10-19 10:14:53
大杂烩一锅。
0 有用 Q 2021-04-18 09:45:16
浏览,翻译读起来怪怪的
1 有用 weelion 2016-10-03 15:20:10
偏理论,看着容易睡觉,建议看完深入浅出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中文版)再来看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