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写于一九四四年,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而写的。这篇文章先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后来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四四年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曾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又说:印行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作者简介 · · · · · ·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目录 · · · · · ·
关于李岩
甲申三百年祭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甲申三百年祭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更多书评 14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 16个笔记 ◆ 甲申三百年祭 >> 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不用说也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了。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 >> 迨年终而树...
2021-11-23 20:47:41
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
16个笔记
◆ 甲申三百年祭
>> 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不用说也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了。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
>>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
>> 而治献易,治闯难。盖献,人之所畏;闯,人之所附。
>> 而贼又为散财赈贫,发粟赈饥,以结其志。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其实贼何能破各州县,各州县自甘心从贼耳。故目前胜着,须从收拾人心始。收拾人心,须从督抚镇将约束部位,令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始。
——《北略》卷十九
>> 当时的朝廷是在用兵剿寇,而当时的民间却是在望寇“剿兵”。
>> 杀了不少的寇,但却增加了无数的寇。
>> 闹到“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烈皇小识》)。
>> 岩因说日:“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自成从之,屠戮为减。
>> 岩复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使儿童歌以相煽。从自成者日众。
>> 饥民击碎令牌,群集署前,大呼日:“吾辈终须饿死,不如共掠。”
>> 岩走自成,即劝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 岩遣党伪为商贾,广布流言,称自成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又不纳粮。愚民信之,惟恐自成不至,望风思降矣。
>> 骷髅遍地积如山,业重难过饥饿关。
>> 岩密遣党作商贾,四出传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又编口号使小儿歌曰:“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 若说诵经有益,则兵临城下之时,何不诵经退敌?
回应 2021-11-23 20:47:41
-
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 16个笔记 ◆ 甲申三百年祭 >> 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不用说也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了。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 >> 迨年终而树...
2021-11-23 20:47:41
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
16个笔记
◆ 甲申三百年祭
>> 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不用说也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了。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
>>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
>> 而治献易,治闯难。盖献,人之所畏;闯,人之所附。
>> 而贼又为散财赈贫,发粟赈饥,以结其志。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其实贼何能破各州县,各州县自甘心从贼耳。故目前胜着,须从收拾人心始。收拾人心,须从督抚镇将约束部位,令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始。
——《北略》卷十九
>> 当时的朝廷是在用兵剿寇,而当时的民间却是在望寇“剿兵”。
>> 杀了不少的寇,但却增加了无数的寇。
>> 闹到“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烈皇小识》)。
>> 岩因说日:“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自成从之,屠戮为减。
>> 岩复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使儿童歌以相煽。从自成者日众。
>> 饥民击碎令牌,群集署前,大呼日:“吾辈终须饿死,不如共掠。”
>> 岩走自成,即劝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 岩遣党伪为商贾,广布流言,称自成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又不纳粮。愚民信之,惟恐自成不至,望风思降矣。
>> 骷髅遍地积如山,业重难过饥饿关。
>> 岩密遣党作商贾,四出传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又编口号使小儿歌曰:“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 若说诵经有益,则兵临城下之时,何不诵经退敌?
回应 2021-11-23 20:47:41
-
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 16个笔记 ◆ 甲申三百年祭 >> 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不用说也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了。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 >> 迨年终而树...
2021-11-23 20:47:41
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
16个笔记
◆ 甲申三百年祭
>> 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不用说也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了。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
>>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
>> 而治献易,治闯难。盖献,人之所畏;闯,人之所附。
>> 而贼又为散财赈贫,发粟赈饥,以结其志。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其实贼何能破各州县,各州县自甘心从贼耳。故目前胜着,须从收拾人心始。收拾人心,须从督抚镇将约束部位,令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始。
——《北略》卷十九
>> 当时的朝廷是在用兵剿寇,而当时的民间却是在望寇“剿兵”。
>> 杀了不少的寇,但却增加了无数的寇。
>> 闹到“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烈皇小识》)。
>> 岩因说日:“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自成从之,屠戮为减。
>> 岩复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使儿童歌以相煽。从自成者日众。
>> 饥民击碎令牌,群集署前,大呼日:“吾辈终须饿死,不如共掠。”
>> 岩走自成,即劝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 岩遣党伪为商贾,广布流言,称自成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又不纳粮。愚民信之,惟恐自成不至,望风思降矣。
>> 骷髅遍地积如山,业重难过饥饿关。
>> 岩密遣党作商贾,四出传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又编口号使小儿歌曰:“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 若说诵经有益,则兵临城下之时,何不诵经退敌?
回应 2021-11-23 20:47:41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人民出版社 (1972年)7.5分 136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1954年3月第一版,1972年2月第2版第3印)7.5分 2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来自《五百年来谁著史》 (西贝柳斯的食指)
- 2012 VIII (疯清扬)
- 购书目录2011 (HHZF2001)
- 读书:历史学类 (桐斋主人)
- 我讀民國 (葑廬)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甲申三百年祭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鬼腳七 2011-01-06 22:22:25
我向来喜欢他大开大合的文风。三百年祭是名篇,写甲申,实际落笔写了闯王,写闯王,言语间感慨的又是李岩。个人悲剧上升为民族悲剧,郭沫若走笔写了一次现实例证。况且旁征博引,喻古讽今,诚然没有什么气魄,此文1944年写出来,摆明了给某党,说不要行兔死狗烹之事,也显得软了一点,但是信手拈来,文白杂议,也还是大家风范
7 有用 兔毛 2019-03-20 08:03:59
豆瓣上的文青们真是逗比,就因为这门书背某人点名过,你们就要给差评?认真读了吗? 李岩真是个悲剧啊,不过李岩没能获得李自成的完整信任,真的只是李自成的原因吗?
1 有用 Sodalulu 2013-02-26 17:56:30
郭沫若于1944年写的反思明亡三百年的著名文章,着重分析了崇祯亡国、李自成失败和李岩悲剧的由来,史料拿捏得当,也没有太牵强地下结论,很不错。
7 有用 wxsg 2019-12-23 00:48:18
回热评里的人,能把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个人放在一起你嘴炮恁妈呢?满清统治比李自成强?是了,联合官僚地主剥削人民这一点上比李自成可强得多,吹满清的人先给自己两耳光,看看江阴,嘉定的惨状,问问自己到底tm姓什么
0 有用 小树zjj 2009-02-09 18:46:28
一本好书
0 有用 走卒 2022-05-17 08:41:46
是名篇,也是好文章,大开大合,酣畅淋漓。 政治意味很明显,但我认可他要表达的指向。 至于文中的史料考证,包括李岩的身份,受限于诸多条件,并不太靠谱,有些已经被后世学者推翻了。
0 有用 Amor 2022-04-28 10:59:05
没想到此文读起来竟是酣畅淋漓的感觉,我对李岩和宋献策那段关于科举和佛教的理解及思考,印象深刻,对于李严的结局感到很惋惜。另,搭配《南明史》阅读效果更佳。
0 有用 剑之大姐 2022-04-23 00:41:04
很短,一口气读完,努力记下了“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跟领导提离职的时候用。。。
0 有用 关彳山 2022-04-19 23:31:33
2022-04-19读于微信读书。
0 有用 永放光芒 2022-03-29 22:10:28
郭沫若的名篇,窃以为实为“大手笔”,对史料的引证,理解的深度,来源的广度上非平常人科比,但不同意的是将李自成的失败过多的归于牛金星为李开脱,个人认为不够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