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相比《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的一书既出学界叹服,这篇学位论文给叶名琛洗地过头了。需和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入城与修约:论叶名琛的外交》一章联读。史观缺陷:局限在叶作为中国传统“能吏”的作为,未体现他在近代国际军事外交新局中的种种失范。史料缺陷:未提叶56年11月后连续谎报军情
帝国最能干、廉洁的官员在新时代新局势下的大失败。
怎么说呢,如果把叶部堂的对外决策历程比作文史工作者作研究,那么他的方法在理论上讲完全是教科书式的“科学”方法。广事搜辑资料,通过参稽互证后再作出判断,在他老口中比林文忠还要高一个level。奈何他分析情报的思路实在不足为训,都是挑合自己的胃口去信(还都是些转了不知道几手的小道消息)。就好比研究清代的宫廷生活,明明就只搜集到《清朝野史大观》、《清稗类钞》之类的材料,还硬要搞互证理个头绪,偏偏还是“立场先行”,能整出点正常的决策也是见鬼。不过叶部堂比起同时代人来说真的算挺优秀,要不是造化弄人,早生一点晚生一点,想也是个名臣的料。
这书也太搞笑了
向戍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
这是我知道情商最高的人,也是个无可奈何的人。ps,科举选拔的人才都不错啊,可惜被废除了。
可企及的学位论文的典范。好处是逻辑、层次和结构极其清晰,坏处是所有论述都指向一个目标,为叶名琛翻案的心情太盛,仅用“能吏”一个维度不足以应对1850年代的复杂局势。
在孙中山纪念馆偶然发现的 好难买到啊
发现凡是博士论文的都写得尤其用功。
直入主题:一本传统公职人员的模范行政指南。一个能干的地方官员如何在内外交困中力挽狂澜,如何有效行政,如何拓展税源筹集经费,如何打仗、募兵,如何管理军械,如何调集基层力量和各种物资,如何管理和培养下属,如何平衡地方士绅与民众的利益,如何调动和维系地方精英阶层为己所用,如何有效收集情报,如何与中央讨价还价反映自己的呼声,如何灵活处理实际问题,这本书都有详细介绍。我想这书意义就在于此。至于为叶正名资料本身就说明一切。和寺地遵类似的观点,地方精英(读书人,不一定是有钱人)才是中国古代社会维持稳定和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叶面对的军事形势再危急,其不到万不得已也绝不挪用教育经费,其能有效调集社会力量平定地方叛乱的关键即在于此(带兵打仗的县长不论战局形势多重要,多危急,也要亲自主持地方考试也是因为如此)
总觉得,辩诬不应该是历史学家的职责和目标,更好地解释今天之由来才是最重要的。
翻案之作
在C大明清史的课上初识这位总督,大家自然抱以哂笑,作者本书主要就是对“海上苏武”的翻案工作。前半部分是对叶名琛两广期间政务工作的研究,体现了一个地方大员的勤勉扎实,以及难得的机敏灵活,驾驭官绅关系,整顿财政军务,在后鸦战时期对两广制度多有变通和调整。后半部分主要是叶名琛的危机处理。叶出色的个人素质在平定广东地区两次起义中得到充分展现,不仅使个人声望达到顶点,也为其间处理夷务奠定了信心。事实上,叶名琛并不同于多数清朝官员的保守,相当重视情报收集,看似消极的外交政策中柔中带刚,坚守着北京统治者的底线。最后的被俘某种程度上是内外交困下的必然。本书主要做的是事件史的梳理,但最后二章实则点出了叶名琛历史形象塑造的研究空间。然而,作者翻案做得似乎太过,丢失其余讨论的可能性。书中部分译名也可斟酌。
镇海楼头月色寒,将形翻作客星单。 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 向戍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
终于要做presentation了~~
在笑别人的时候先看看人家做了些什么,再看看还能不能笑得出
时势比人强
叶名琛典型的被妖魔化的近代人物啊,被中英双方。叶名琛的杯具意义在于证明“民心可用”和“民心不可用”,另外,他被同僚的妖魔化也更可悲……
为叶名琛作传
咦,09年还是读了不少近代史的书的嗷
> 两广总督叶名琛
19 有用 FainT 2012-11-19 19:34:00
相比《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的一书既出学界叹服,这篇学位论文给叶名琛洗地过头了。需和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入城与修约:论叶名琛的外交》一章联读。史观缺陷:局限在叶作为中国传统“能吏”的作为,未体现他在近代国际军事外交新局中的种种失范。史料缺陷:未提叶56年11月后连续谎报军情
7 有用 萧湘 2013-07-02 22:19:40
帝国最能干、廉洁的官员在新时代新局势下的大失败。
2 有用 Northern 2021-12-24 19:57:53
怎么说呢,如果把叶部堂的对外决策历程比作文史工作者作研究,那么他的方法在理论上讲完全是教科书式的“科学”方法。广事搜辑资料,通过参稽互证后再作出判断,在他老口中比林文忠还要高一个level。奈何他分析情报的思路实在不足为训,都是挑合自己的胃口去信(还都是些转了不知道几手的小道消息)。就好比研究清代的宫廷生活,明明就只搜集到《清朝野史大观》、《清稗类钞》之类的材料,还硬要搞互证理个头绪,偏偏还是“立场先行”,能整出点正常的决策也是见鬼。不过叶部堂比起同时代人来说真的算挺优秀,要不是造化弄人,早生一点晚生一点,想也是个名臣的料。
1 有用 晴雯 2023-05-29 21:52:09 澳大利亚
这书也太搞笑了
3 有用 逸卿 2018-03-27 07:16:30
向戍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
0 有用 何足 2012-02-06 13:07:49
这是我知道情商最高的人,也是个无可奈何的人。ps,科举选拔的人才都不错啊,可惜被废除了。
0 有用 兔子晴 2014-01-14 10:11:15
可企及的学位论文的典范。好处是逻辑、层次和结构极其清晰,坏处是所有论述都指向一个目标,为叶名琛翻案的心情太盛,仅用“能吏”一个维度不足以应对1850年代的复杂局势。
0 有用 彼者狂欢 2011-06-30 15:34:58
在孙中山纪念馆偶然发现的 好难买到啊
0 有用 yrh 2012-05-24 09:45:43
发现凡是博士论文的都写得尤其用功。
1 有用 saidelizi 2015-04-01 19:32:31
直入主题:一本传统公职人员的模范行政指南。一个能干的地方官员如何在内外交困中力挽狂澜,如何有效行政,如何拓展税源筹集经费,如何打仗、募兵,如何管理军械,如何调集基层力量和各种物资,如何管理和培养下属,如何平衡地方士绅与民众的利益,如何调动和维系地方精英阶层为己所用,如何有效收集情报,如何与中央讨价还价反映自己的呼声,如何灵活处理实际问题,这本书都有详细介绍。我想这书意义就在于此。至于为叶正名资料本身就说明一切。和寺地遵类似的观点,地方精英(读书人,不一定是有钱人)才是中国古代社会维持稳定和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叶面对的军事形势再危急,其不到万不得已也绝不挪用教育经费,其能有效调集社会力量平定地方叛乱的关键即在于此(带兵打仗的县长不论战局形势多重要,多危急,也要亲自主持地方考试也是因为如此)
0 有用 不足方丈 2019-11-03 23:04:48
总觉得,辩诬不应该是历史学家的职责和目标,更好地解释今天之由来才是最重要的。
0 有用 Holder Joe 2010-04-25 12:30:05
翻案之作
0 有用 Tacher 2015-01-18 17:09:09
在C大明清史的课上初识这位总督,大家自然抱以哂笑,作者本书主要就是对“海上苏武”的翻案工作。前半部分是对叶名琛两广期间政务工作的研究,体现了一个地方大员的勤勉扎实,以及难得的机敏灵活,驾驭官绅关系,整顿财政军务,在后鸦战时期对两广制度多有变通和调整。后半部分主要是叶名琛的危机处理。叶出色的个人素质在平定广东地区两次起义中得到充分展现,不仅使个人声望达到顶点,也为其间处理夷务奠定了信心。事实上,叶名琛并不同于多数清朝官员的保守,相当重视情报收集,看似消极的外交政策中柔中带刚,坚守着北京统治者的底线。最后的被俘某种程度上是内外交困下的必然。本书主要做的是事件史的梳理,但最后二章实则点出了叶名琛历史形象塑造的研究空间。然而,作者翻案做得似乎太过,丢失其余讨论的可能性。书中部分译名也可斟酌。
1 有用 Martell 2008-10-26 10:43:36
镇海楼头月色寒,将形翻作客星单。 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 向戍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
0 有用 伶仃骨 2010-05-21 16:07:26
终于要做presentation了~~
0 有用 Dustin 2012-01-04 22:41:37
在笑别人的时候先看看人家做了些什么,再看看还能不能笑得出
0 有用 幸甚至哉 300 2008-01-14 10:52:25
时势比人强
0 有用 Cincinnatus 2012-07-13 07:33:22
叶名琛典型的被妖魔化的近代人物啊,被中英双方。叶名琛的杯具意义在于证明“民心可用”和“民心不可用”,另外,他被同僚的妖魔化也更可悲……
0 有用 SuSo 2015-05-07 00:03:39
为叶名琛作传
0 有用 ergodic 2015-11-12 19:30:46
咦,09年还是读了不少近代史的书的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