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岊湬的书柜(8) (岊湬)
- 出土文献与先秦思想学术史 (王观旂)
- 书名含有“儒学”(2001—2005) (布与)
- 书名含有“孔子”(2001—2005) (布与)
- 林存光 (哲語)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历史上的孔子形象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Nise 2016-04-21 11:13:52
可以读
0 有用 有椒 2021-04-26 00:06:41
作者受列文森的影响应该不小,以孔子的形象为切入点,但讨论的问题和基本观点与列氏相类。
0 有用 晏清 2024-12-25 10:51:13 北京
题目是很重大的,导论从观看方式入手孔子观研究本身也很有新意。但后面“从学者到偶像”以及“历史命运”章基本就都是顺着顾颉刚《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那篇文章下来的思路,亦即汉代以降孔子的“偶像化”过程对应的是儒教与政治合谋、相适应的过程。尽管作者会指出儒教和国家政权彼此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依附、利用而保持着紧张关系,但作者落脚点则是儒教制度化、孔子的“偶像化导致了所谓“象征(符号)性暴力”“压制性... 题目是很重大的,导论从观看方式入手孔子观研究本身也很有新意。但后面“从学者到偶像”以及“历史命运”章基本就都是顺着顾颉刚《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那篇文章下来的思路,亦即汉代以降孔子的“偶像化”过程对应的是儒教与政治合谋、相适应的过程。尽管作者会指出儒教和国家政权彼此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依附、利用而保持着紧张关系,但作者落脚点则是儒教制度化、孔子的“偶像化导致了所谓“象征(符号)性暴力”“压制性权威”等种种问题,应该为被封为万世师表/圣人/教主的孔子鸣不平,既不尊孔、也不反孔,而当把孔子还原为特定历史时代的思想家、学者,至于后世诠释,作者一概以相对主义式的方式处理掉了。另外,这本书的很多引用不仅是没有脚注,甚至是直接说某某人说如何如何,文章/书名出处都没有,想找出处的话很不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