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马特遗书的书评 (168)

若不向世界妥协,就接受被它伤害
文\Shirleysays 如果邱妙津还活着,要有四十三岁了,可以完全地逃出年少轻狂了吧。但是,她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出逃了,逃出了人潮拥挤的冰冷,逃向温暖的天堂。自从兔兔(她与女友的宠物)跑去了冷寒宫,她就开始做着去寻找兔兔的准备,这本《蒙马特遗书》就是她准备告别的一部...
(展开)

人其实不能定义自己的性别
读一本书就像吃一餐饭,各人的目标和进程都不同。有人大快朵颐为了享受果腹感;有人在细嚼慢咽里观察周遭宾客和自己;有人单纯就是当做营养餐在吃,郁郁寡欢的苦修可以战胜自我的无知,包装华丽的自己,同时也丧失掉一部分听欲望说话的愉快;最乐此不疲的那群人是美食评论家,...
(展开)

蒋勋:我的盲点(完整版)
我的盲点 ——序邱妙津简体版作品集 在文学的阅读上我有我的盲点。 知道是“盲点”,却不愿意改,这是我近于病态的执着或耽溺吧。 年轻的时候,迷恋某些叛逆、颠覆、不遵守世俗羁绊的创作者,耽溺迷恋流浪、忧愁、短促早夭的生命形式。 他们创作着,用文字写诗,用色彩画画,...
(展开)

骆以军:时光踯蹰(完整版)
时光踯蹰 一个试图构造自我的人是在扮演造物者,这是一个观点:他违反自然,是个渎神者,令人厌恶到极点的人。从另外一个角度,你可以看出他的悲情,他奋斗过程、冒险意愿中的英雄精神:不是所有的突变者都能够存活,或者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移民都学会、也能够变化...
(展开)

你若不曾用力爱过,当然不会懂得
同样是同志身份的女作家,我忍不住将邱妙津与温特森放在一起比较。二人的文字都是同样有力而直叩心灵,但情感上的体验却是不同。 读邱妙津的文字,仿佛是看到某个时刻的自己,那些在爱里的纯净与绝对,忘我的坦诚与交付,在失爱后的绝望与无助。这一切都像是慢镜头重...
(展开)

关于《蒙马特遗书》的私人体验
本来不打算写书评的,因为不会。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想说。就像没想到看到最后写“絮的一只脚抬起来,兔兔竟然整个小身体攀上她的脚后跟悬在半空中。”这里,想到了那个画面,终于忍不住流泪。 之前一直不解为什么许多人都说进不去邱妙津的世界,看她写到太宰才明白。我们是在同一...
(展开)

给Zoë (代《蒙马特遗书》读后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Zoë: 我也不知为何,但读完你的《蒙马特遗书》,便想着要写封信给你。这是多么荒谬的举动,因为你不可能读到这些文字,也没有任何意义。可是,仍然是想写,或许从书信的角度,更容易组织文字与情感,能让沉闷于内心的情感被疏导出来,有呈现在纸上的可能。而书写,有时候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