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王 兵 杨春胜:学术规范讨论的集大成者——《学术...

丁丁 2007-08-21 19:34:49
"标题:"王 兵 杨春胜:学术规范讨论的集大成者——《学术规范读本》述评

如果从1988年陈平原教授发表《关于“学术语法”》算起的话,那么,学术规范话题这一跨越两个世纪的跨学科的讨论,至今已经有17年之久了。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曾经有过许多的热点和讨论,恐怕很难再举出像学术规范讨论这样持续时间如此之久、参与者如此之众、影响如此之大的学术前沿性的讨论了。[1]
这一讨论有几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第一,它基本上纯学理性的,很少非学术的因素,正是它的学理性,使得这一讨论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第二,讨论的发起者和主要参与者基本上都是活跃于学界的各学科的中青年骨干学者,如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贺卫方教授、刘东教授、杨奎松教授、吴国盛教授、朱苏力教授、陈来教授、张静教授、林毅夫教授、张维迎教授、李安山教授、尹保云教授、陈学飞教授、彭小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徐友渔研究员、蒋寅研究员、蔡昉研究员、黄平研究员、党圣元研究员、张亦工编审;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梁治平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的赵世瑜教授、朱旭东教授;清华大学的李伯重教授、葛兆光教授、李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毛寿龙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的方流芳教授、杨玉圣教授;南开大学的陈洪教授、李剑鸣教授、庞中英教授;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曹树基教授、傅杰教授、张伟然教授、袁志刚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高瑞泉教授、童世骏教授、许纪霖教授;上海大学的朱学勤教授;中山大学的陈少明教授;南京大学的任东来教授、朱栋霖教授、顾肃教授;河南大学的李振宏教授、周祥森编审;现在吉林大学工作的邓正来教授。这些学者基本上分布于国内的主要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相当强的代表性。[2]
第三,从一开始,这一讨论就是名副其实的学术争鸣,始终伴随着不同意见的讨论。这些不同意见的存在,使得学术规范讨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从而也使得讨论沿着健康的方向在发展。[3]
第四,这一讨论有着明显的从个体到群体、从分散到集中、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轨迹。[4]
第五,这一讨论尽管仍未完结,但可以肯定地讲,它不仅是“善始”的,而且也完全可望是“善终”。其中,2004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讨论通过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被认为是学术规范讨论的总体创获,集中体现了学术界与教育主管行政部门间的积极合作与良性互动,这不是没有理由的。[5]
第六,综观这十几年的讨论,可以发现:除了上述学者的积极参与外,一些报刊、网络和团体也发挥了突出的组织作用,其中值得称道的,如发起1999年“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专题研讨会的《中国社会科学》与《历史研究》,发起“重建学术规范,整饬学术道德”研讨会的《自然辩证法通讯》以及该刊开辟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笔谭”专栏,联合发表《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的《历史研究》等首都七大史学刊物,主办“学术道德建设问题”座谈会并发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联合声明与建言”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16家刊物,主办“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主题报告会”并发表“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作出新贡献”的首都女教授联谊会、主办“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并发表《岳阳宣言》的《云梦学刊》,主办“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和《社会科学论坛》(该论坛曾有《关于恪守学术规范的十点倡议》),主办“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的教育部社政司(杭州师范学院承办)。其他报纸(如《中华读书报》《社会科学报》《南方周末》等)、刊物(如《学术界》《社会科学论坛》《云梦学刊》《历史研究》等)、网络(如学术批评网等),也一直在学术规范讨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6]没有这些媒体和机构所提供的支撑作用与交流平台,这一讨论要想健康、持久地开展和发展起来,也是很难想像的。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术规范讨论的健康发展及其巨大成就是非常值得分析和总结的。杨玉圣、张保生主编的《学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就是这一讨论的集大成者。上述的归纳与分析,也主要是以该书提供的信息为依据。
《学术规范读本》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凡是学术规范讨论中的代表性作品,本书基本上网罗无遗。因此,这一册书在手,有关讨论的精华之作尽收眼底。
第二,内容全面,既有通论性文章,也有学科性论述;既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干,也收集了部分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代表作(如邹承鲁院士、张存浩院士的力作);除了上述中青年学者的主要讨论作品外,还收集了季羡林教授、程千帆教授、王宁教授、袁行霈教授等老一辈学者的文章。这就有助于读者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学术规范大讨论的来龙去脉。
第三,主编者的如下编辑思路值得首肯:“兼容并蓄,对各家不同观点一视同仁,求同存异,以利于学者能够在争鸣中相互借鉴,使读者能够在比较中进行思考。”(“前言”)对于综合性主题的编辑作品来说,编者能否有开放的思维、宽容的胸怀,这对于作品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从该书的入选篇目和文章质量来看,主编者是成功的。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部大部头的严肃的学术规范文选,是由学术界一般不太看重的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而这家名号并不太响亮的大学出版社居然以高质量推出这样一部阳春白雪式的论集,也确实是反映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出版理念与实践。我们觉得,将来在总结学术规范这一学案的历史时,河南大学出版社也是功不可没的,因为该社出版的这部《学术规范读本》不仅是该领域的第一部值得称道的力作,而且也是十几年学术规范讨论的集大成者。

注释:
[1]对学术规范讨论的回顾与总结,已有若干学者发表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参见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见《学术批评丛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周祥森:《新旧中西的冲突——关于大变革时期学术规范讨论的思考》,《史学月刊》2003年第10期;余三定:《新时期学术规范讨论的历时性评述》,《云梦学刊》2005年第1期。
[2]参见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安心:《捍卫学术规范——访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出版人》2004年11月号。
[4]参见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导论》第一章(周祥森执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索阿娣:《“学术宪章”:学术规范的非法律把脉——访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8期。
[6]参见英堂:《学术规范建设大事记(1991-2004)》,《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1期。

[《云梦学刊》2005年第3期]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学术规范读本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