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回忆录的书评 (13)

您老朋友王狗熊 2018-05-08 21:57:3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另类现代化的魔咒——赫鲁晓夫同志教你学做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另类现代化的魔咒 你们自己去看吧 你们会看到的 你们自己去看吧 你们会看到的 你们自己去看吧 你们会看到的 你们自己去看吧 你们会看到的 你们自己去看吧 你们会看到的 你们自己去看吧 你们会看到的 你们自己去看吧 你们会看到的 你们自己去看吧 你们会看到的 你们自己去看吧...  (展开)
沙欤@小号鲨鱼 2008-09-01 21:27:4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心灵的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偶尔说到前苏联的种种,想起了赫鲁晓夫回忆录中提到的两件事:      一是关于为布哈林平反的。现在的中国人也许很少知道布哈林这个名字,他是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列宁的亲密战友,也是真理报的主编,苏联科学院的院士。在列宁逝世后成为了俄共的核心领导层成员。1937年...  (展开)
MRanderson 2011-03-22 22:34:0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有头脑有胆色有能力有手腕的一个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能在斯大林的大清洗时代活下来,不仅活下来而且步步高升,几次在死亡的边缘化险为夷。这是有头脑。 敢动手干掉贝利亚。这是有胆色。 领导修建莫斯科地铁,圆满完工。这是有能力。 搞掉马林科夫、贝利亚、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朱可夫。这是有手腕。 没有看到秘密报告对苏...  (展开)
余峤 2019-05-04 13:05:5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正史歪说1|赫鲁晓夫的玉米困局

一、 赫鲁晓夫到死也想不明白,他发起的种植玉米运动到底错在哪里。 直到1970年代,赫鲁晓夫已经成为了一个靠领取国家养老金过活的龙钟老人,他还在自己的回忆录里,不厌其烦地宣示,“我对玉米情有独钟”,“我是个玉米迷”。 也难怪,我们今天一提起玉米,就说,就是赫鲁晓夫...  (展开)
嘿嘿 2007-03-11 11:38:1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内容比美国两卷本明显扩充

尤其是第二卷介绍苏联工业和农业建设部分。三卷是按照内容排列的,不是按照回忆的顺序,所以从时间上看最后回忆的一部分“我不是评判人”放在第二卷的末尾,这其中主要是对苏联文化人物的看法,其中的某些看法比较有趣。  (展开)
虎力大仙 2021-04-17 20:15:5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老布尔什维克?

读完了第一卷,第二卷读到斯大林之死的部分。 我想每个给斯大林洗地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书。我想每一个看完这书的人,都很难对苏共有什么好感。书中着重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当政期间做的烂事。包括对列宁时期老党员的大屠杀,是的。赫鲁晓夫直接管大清洗叫大屠杀。斯大林通过...  (展开)
pubb 2023-06-21 17:52:5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想象中的苏联时代

赫鲁晓夫承接了二战后、斯大林治下的苏联,开启了苏联的政经改革,经历了古巴导弹危机,经历了中苏关系由盛转衰,经历了珍宝岛对抗和中印边境战争。相比戈尔巴乔夫,他也是力图改变沉闷的现状的一派,但或许出身农民、成长于矿工家庭、经历了二战的历练的赫鲁晓夫,行事更加实...  (展开)
菲尔里斯 2021-05-09 14:33:17

没有题目

图书馆里看到的,80年代出版的。 不管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时期如何共谋,回忆录至少说明了他有反思,尽管也是一家之言。他对斯大林也有一些公道话。以前对苏共历史比较模糊,回忆录可以窥得一斑。发现,苏联发生的事情,后面我国也类似发生了。 他的回忆中,斯大林是个残暴任性多...  (展开)
北方 2016-09-01 20:38:3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我的一点看法

对于苏联,一直怀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有讨厌,也有向往。不过对于苏联风格的音乐还是很喜欢的。 对于赫鲁晓夫,最初的记忆就是一个秃子,还有就是他的敲皮鞋……还有就是在他任上中苏关系恶化了,对于那一段历史我很不了解。有一天在学校图书馆偶然的看到了这本书,很意外,更...  (展开)
momo 2023-07-02 18:21:3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赫鲁晓夫回忆录

赫鲁晓夫当时被软禁后,记录了他从苏俄内战加入红军,逐渐晋升并接近斯大林,最终担任总书记的经历,保存在录音带。他想为历史提供见证,免得自己和其他人的贡献被遗忘。 这本书揭示了斯大林的真相(有点类似李志绥的回忆录):描述了30年代集体化不仅未提高生产量,反而导致了...  (展开)
Ybin 2010-11-24 01:23:0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政治委员在1938年

笔记一 《赫鲁晓夫回忆录》以小字注释的形式为我们列出了一些人的生平。 这些人不论生于哪一年,却都在1937、1938、1939年的苏联密集死亡——被“清洗”,“无端被害”,“身后恢复名誉”。 他们大多是级别较高的苏维埃政府官员,最早的革命者,最早的共产党员。如果不是因为...  (展开)

订阅赫鲁晓夫回忆录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