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播客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北京吉普赛》附录二:爱情•人性•生命

何君华 2012-08-19 11:50:32

爱情•人性•生命

——何君华小说《玩具》艺术性解析



窦 雪



确实,当下社会是物欲横流的社会,绚烂多彩的花花世界,黑夜中闪耀的霓虹灯,常常会闪花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迷失了自己。孟子云:“人性本善”,但实际上,人性是复杂的,它往往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就是再完美的人,他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劣性,所谓人无完人。所以,人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时,才能真正地找到自己,这就好比身体上的一颗毒瘤,只有用手术刀才能从根本上去除它,也许,这一刀下去会鲜血淋淋、痛苦难当,但只有痛过之后,才能获得新生。

“玩具”,冲着这个题目,读者一般会想到一个充满快乐的童话王国,想到美丽的童年,而何君华的短篇小说《玩具》,却是一篇让人快乐不起来的小说。它的味道是苦涩的,这样,针砭现实,具有“醒世”作用当是本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质。



一、 绝望的爱情



小说的情节充满辛酸和矛盾,却惟独少了温情和善良。故事讲述了一个初三女生因“未婚而孕”所遭受的嘲弄和背叛。最后女主人公所坚守的爱情破灭了,没有痴痴相思,没有海枯石烂,连一丝温情也被彻底地抛弃了。鲁迅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主人公李晓红坚信着的那份爱情,那份投入青春和全部希望的爱情,即使躺在冰冷的医院,“她依然没有责怪他,她想,他只是不想让事态进一步扩大罢了,他是爱她的,她坚信他是爱她的。”可是这份见光死的爱情,就在那土坡上彻底地崩塌了:“我根本就不爱你,我从来都不爱你,你别做梦了……哈哈哈哈……”梦醒了,于是李晓红才发现已无路可走。“春天的山风吹起来,她的衣衫在风中哗哗作响,她第一次感到了寒冷。从前在土坡上她只会感到温暖,从头到脚的温暖,只这一次,狰狞的寒冷张牙舞爪地向她扑来。她感到了一种恐惧,整个世界都已崩塌般的恐惧。”黑暗而辛酸的童年,使李晓红渴望着“爱”,渴望着“被爱”,她在情感中苦苦地挣扎。可是,在残酷的青春物语里,爱情是那样的脆弱,轻轻一碰,就破碎了,现实如同一把利刃,将李晓红的青春世界颠覆得面目全非,到最后剩下的是一座孤城,寂寞的孤魂……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在寻找一份轰轰烈烈地爱情,而常常忽略了爱情中的责任与义务。在这样一个行色匆匆的社会里,一切都在提速,快餐、快车、甚至是闪婚,人们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也省掉了对生活的感悟,以及生活所给予的那份重量,于是人们变得盲目而缺乏责任。所以小说写道:“他跟她说,我长大后娶你作媳妇好么?”虽然,只是一句简单地问句,但在李晓红的心中却重如千斤,“是的,她在心里早已经把自己当作他的媳妇了。自从那个夏天他‘表白’之后,她就已经这样认为了。”那时,李晓红是幸福的,她怀揣着爱情和希望。“晓红,你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了……我走了。”又是一句简单地肯定句,却击碎了先前所有的美好与誓言。没有责任的爱情,最后换来的只是“对不起,”——一句苍白的道歉,这样的爱情,爱过之后留下的只有伤痛和绝望。



二、 失落的人性



“他把那些玩具放在她面前教她摆弄,她就会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其实,谁才是谁手中摆弄的玩具呢?”在当今世界,爱情往往被附加上诸多条件,作者一方面抓住了爱情最绝望之处,又从李晓红和尹逸明、俞浩东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中塑造出一种最纯粹却最绝望的爱情。另一方面抓住了社会各种黑暗现象,深刻描写了人性的丑恶、社会的变迁与道德的沦丧,引人深思。故事中,人性的丑恶与道德标准的强烈冲突,淋漓尽致的黑暗与凄凉悲惨的爱情相互交错,带给读者的是心灵上的巨大震撼。

小说故事的矛盾中心是一个叫李晓红的初三女生意外怀孕了。围绕着这个事件,她的父亲、老师、朋友、同学和乡亲都纷纷出场了,人性的丑恶也也由此显露出来。父亲的行动是拳打脚踢,把女儿撵出家门;老师担心影响自己的转正;一向奉为心灵知己的男朋友抛弃了她;同学嘲笑她;乡亲们鄙视她。在这里,人性的丑恶得到了充分地彰显,这些人只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或做一个恶者,或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他们并未想过一个还未成年,心智还未成熟的少女,在如此巨大人生困境时的无助与痛苦。俞浩东,在小说中唯一一个挺身而出,关心李晓红的人,可是,结局又如何呢?“李晓红哪里知道:俞浩东早被抓起来啦!” 读到小说的结尾,我们才发现作者根本不想悲悯地好人好报,只是写尽人间荒凉与黑暗。这不禁让人想起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故事讲述男女主角从扭曲悲惨的童年一直到黑暗的少年时期,他们虽然为了生存而无恶不作,却一直坚守“只希望在太阳下手牵手散步”这个简单而执着的信念。“我的头上没有太阳,一直是夜晚。”被命运紧锁的主人公始终等不来黎明的光辉。小说把人性的丑恶表现的淋淋尽致,“在案件被破亮司选择了自杀,以死保护了雪穗。但雪穗见亮司自杀后,却只顾扶楼梯上楼,背影犹如白色的幽灵,她一次都没有回头。”所以,从主题意蕴上,《玩具》与《白夜行》的追求是一致的。

什么是人性?难道是同学的出卖,老师的冰冷,男友的背叛,父亲的冷漠?《玩具》让我们感觉不到一丝的温暖,人性的丑陋让我们不寒而栗。人常说“家是避风的港湾,”但李晓红的家并未为她遮风挡雨,父亲对于她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父亲的粗暴冷血使得本来温暖的家寒冷彻骨,母亲不堪忍受出走了,剩下的日子李晓红是在父亲冷漠中度过的。最后,李晓红回家了,可父亲那扇紧紧插上的老柴门,不仅把李晓红的人关在了外面,也把她的心彻底地关在了外面。在读这篇小说时,我常常在想,我们作为人,人性的真、善、美,人性的光辉和温暖,都到哪里去了?这其实正是小说的创作主旨,它并不是在歌颂,而是在用放大镜,去放大生活中一直存在的那黑暗而失落的人性。作者不是自娱,他的用意是唤起人们的注意和觉醒,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在救赎着人性!



三、 顽强的生命



在感受小说痛苦的人性救赎的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尽管李晓红的人生充满着艰难与苦痛,但作者并未让她走向沉沦,李晓红坚强地走向了她的明天,这使得小说灰暗的背景里有了一抹亮色。

李晓红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由于家庭暴力,母亲出走娘家,从此再也没回来,如同“孤儿”的她仍然刻苦学习获得“全年级的第一名”,拿着“奖学金”,是最有希望成为黄林镇中连续三年之后,考上县一中的第一人。在遭到男友背叛时,“她的哭声是在刹那之间止住的,她觉得为这样的人不值得哭。”“她突然不想死了,为了这样一个无耻之徒,死,值得么?”于是,她告别了冷漠的父亲,告别了伤痛的家乡,只身一人去了东莞,她重新开始了她的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李晓红选择的不是死亡而是面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份勇气使得生命变得顽强、变得温暖。

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少女,李晓红所遭受的,远远超过了她所能承受的,生活中一次次的打击,无论是来自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不断地把她推向生命的悬崖,她曾彷徨与迷茫,但最终她顽强地走了出来。生活是现实的,现实又是残酷的,但生命是宝贵的,它对于任何人来说只有一次,于是,我们只有承受,承受生活所带给我们的负担,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生命的本真。所以,磨难会使人痛苦、绝望,但同时它也使生命变得有力而富于光彩。这样,李晓红在沉重生活面前所表现出的那份勇气,就值得我们钦佩了。李晓红以后的生活也许会更艰难,但她却绝不放弃,“每夜李晓红都会在心里盘算着,除开房租和伙食费每个月能攒一百多快,”“李晓红没日没夜地上班。”蚕儿破茧成蝶,凤凰涅槃重生,只有经历生活的洗礼,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生命的伟大与意义,也许过程是痛苦的,但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

至于谈到《玩具》的手法,我觉得没什么特别。但正是这种朴拙自然的写实,置于现实主义创作陷入困境的今天更显得珍贵。学者邵燕君说:“中国当代的现实主义创作陷入困境已非一日,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思想价值系统的瘫痪。”泛性、乱性、兽性;金钱、美女、暴力以及愚昧、残暴、罪恶等充斥文坛,有些作家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鸳鸯蝴蝶派”和“颓废文学”时代,或醉心于颓废的私人情感,或玩味于社会的黑暗势力,或沉湎于无力的泛泛空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清醒的回归现实主义的文学写作使我们看到了文坛的希望。这再一次证明了美国艺术批评家劳克斯坦所信奉的: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一直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是艺术唯一的主流。所以,《玩具》及何君华的写作既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呼换。它呼唤着积极健康的好作品问世,呼唤着文坛美好的春天!

最后,借冰心先生的一段话结束本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将这一路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我想《玩具》、何君华就是用这样艺术的表述形式,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种关于爱情的、人性的、生命的真谛!



(本文为研讨会发言稿,作者系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北京吉普赛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北京吉普赛》附录四:现代人生存状况的寓言(何君华)

《北京吉普赛》附录三:荒原中的魔幻与苍凉(何君华)

《北京吉普赛》附录一:人性背光处的失落与挣扎(何君华)

《北京吉普赛》自序(何君华)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