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短评

热门 最新
  • 6 Bolin 2018-12-30 16:19:10

    该书原是伯特的博士论文,原名《艾萨克·牛顿爵士的形而上学》,或许更能切题。之所以写作此书,是因为伯特认为,近代以来哲学体系的诸多基本概念,建基于经典物理学的地基之上(如典型的康德哲学)。如果不回溯到牛顿去“正本清源”,后世的哲学批判便会显得无的放矢。说白了,这是一部以哲学批判为目的切入科学史的著作,也将科学史的地位提升到了“现代哲学源流”的高度。这当然和当下大多数科学史的路子反其道而行,也更显其可贵——无论谁是谁的源流,概念的批判和还原、语境主义的历史分析、层层剥离的形而上学挖掘手法,依然是当下科学史研究的典范和财富

  • 1 [已注销] 2014-11-04 23:27:05

    徐92年就出过译本,不过翻译有些问题,张老师的新译本好出不少。 好书特质就是常读常新。

  • 4 普列尼 2014-12-30 21:48:39

    柏拉图式的数学主义

  • 2 亥伯龙 2018-05-02 12:26:13

    跨界之作。从科学革命角度论述18~19世纪哲学主题转型,补充国内哲学史缺失却又极为重要的一环,甚至对理解当代西方哲学思路也大有裨益

  • 2 琴酒 2019-05-23 18:19:50

    前三章超级好看,世界的数学化。哥白尼的理论对天文事件的预言误差并不比托勒密的方法少多少,并且在不知道惯性的前提下更不符合经验世界,为什么要选择哥白尼?因为它更简单。开普勒说:自然喜欢简单性。

  • 1 Shayne 2012-10-07 15:04:00

    以牛顿的形而上学观念渊源为主线,重建了科学革命中世界图景数学化的历程,突出了宗教观念在这一过程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对于近代物理科学所提供的不言而喻的二元论,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尤为犀利地指出在科学中“心灵”已经成为理论的垃圾场。在结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心灵哲学的设想。

  • 2 白绳 2018-04-22 15:59:10

    the novel idea in this book for me: we build the system based on math partly because it's the easiest way. //“机械唯物主义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偏见,而不是对于物理世界的中性描述” 。只是以数学为本质的世界绝对不是原子论、机械主义的。而是唯实论的。即一个理念世界(物质模仿精神。数学是物理的完美形象即是这一喻象)。这就是为什么前几章简直不要太激动人心(许多世界观放在现在就是诗,根本无需任何修饰),后几章倒显得乏味,尤其到牛顿这里的时候。若说机械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偏见,那么在基调和大方向上新柏拉图主义于我为形而上学的偏爱。(你看人类多么狂妄。他们的大厦漏洞百出,是一个虚像。

  • 0 Passssssed 2013-10-16 21:34:41

    我能说这是我想做的研究方向么!翻译实在太好了!

  • 0 羽落弦 2013-10-15 14:21:47

    这一书系都很不错的说~

  • 0 nëdm 2020-09-26 20:05:55

    太棒了!!!

  • 0 yuki 2022-04-01 16:17:16

    疫情居家期间读完的,心思繁杂,读的也马马虎虎,大概就是人自身是如何被从客观世界中抽离出来,和世界形成主客体对立的吧。间或包括目的因是如何被彻底驱逐的,上帝是如何被驱逐的。读完意识到,《科学与神学的想象》看了一半丢在那里好久了。。。

  • 0 兰德金 2023-12-12 20:19:50 陕西

    从形而下到形而上

  • 0 Minnaloushe 2023-11-29 16:00:17 北京

    真是好书,作者梳理了从哥白尼到牛顿数学和物理学的进展以及进展因缘,最终向读者展示为什么我的世界观以及哲学难题如今是这个样子的?同时由于是以牛顿为中心,与牛顿关系不大的思想家比如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没有讨论,所以总给人感觉还不够味,当然在作者看来牛顿的影响足以说明本书这样取材的原因。牛顿对于物理世界和宗教世界是温和的,莱布尼茨斯宾诺莎才是激进的,由此看来二元论是两种类型:一种是类似牛顿的温和派,一种是类似笛卡尔的沉默派,早期数学主义是柏拉图主义的兴盛导致的,而在一众迷信理论盛行的文艺复兴时期,最终脱颖而出的是数学与天文,这二者的发展奠定了数学化世界的基础。另外,笛卡尔对数学的想象力多次让我想到胡塞尔的“自由想象变换”,原来现象学的想象力可能正是以几何变换这种方式理解的,摩尔的自然精气也印象深刻。

  • 2 午谷各 2023-10-13 15:13:15 浙江

    由于一直不去组里,我原本的位子被一名本科生霸占。他放在桌上的书。我看到书名,心想这确实是年轻人会感兴趣的,随手带着听报告时读了。比我想象的好点,但这本书本身都已经太古典了,不适用于互联网出现后的后现代。而关于上帝,由于上帝一直吊着我们,时而回应,时而又很远很远。久而久之,我们疲惫了,自然也不会再伸出双臂,祈求被拥抱一样向宇宙探索。 “都是上帝眷顾我们”,讲报告的空间站冷原子物理学家突然说。这句话让我从书中惊醒,多好的呼应啊。即使上帝一再远离我们,基于形而上的感动而探索物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 0 Vessel 2023-01-25 22:25:16 河北

    作为一本上世纪20年代的著作,可以说相当精彩,而鉴于唤醒现代人形而上学自觉的必要性,它当然仍有价值。

  • 0 乌兹拉 2013-01-24 00:21:37

    伯特重要作品,科学思想史奠基作品,哲学宗教视角,与科学本身的视角有偏差之处,课程书籍

  • 0 沉异同 2014-08-06 19:08:47

    读起来感觉有些像《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也就是说没太读懂~~~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