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现代化》的原文摘录

  • 意识形态化,就是简单化、庸俗化,比如市场经济到底姓资姓社,或者改革开放是姓资姓社……一旦问题意识形态化,讨论就很难深入。 ……讨论问题,跟意识形态无关系、跟“保持一致”无关系,跟理论研究无关系,是实事求是地研究现实问题。 (查看原文)
    天蓝蓝 3赞 2021-05-20 13:05:50
    —— 引自章节:一、澄清概念   _ 237
  • 社会主义结构性经济危机 (查看原文)
    天蓝蓝 3赞 2021-05-20 13:05:50
    —— 引自章节:一、回顾过去:为了不再意识形态化地讨论“非典”   _ 22
  • 当前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查看原文)
    天蓝蓝 3赞 2021-05-20 13:05:50
  • “不自由,毋宁死”的欧美自由主义政治文化内含的、被进化论“丛林法则”所认同的弱肉强食。这种弱肉强食表现为放弃对疫情的控制,听任“群体免疫”的发展,不对“老弱病穷”承担救治责任,从而导致富人无虞而大批“低端人口”(low life)被疫情消灭……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作者再版自序
  • 在疫情对任何体制的国家都同样是巨大挑战的条件下,显露出来的东西方矛盾——西方长期“生产不足”而“话语过剩”,与之对应的则是中国长期“生产过剩”而“话语不足”。 原殖民化宗主国各行其是,原殖民地国家则纷争频仍,世界乱象大致是在西方长期主导的殖民化区域翻云覆雨,不仅加重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趋于解体的危机,而且在美国大选年催生了“俄狄浦斯”①式的悲剧。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作者再版自序
  • 美国政客在经济理性上自愿“致盲”。一是搞“贸易战”提高外国廉价商品关税率,这意味着美国的一般消费品价格上涨会提高其通胀率,直接伤害的是美国消费者;二是强迫美国获益企业离开中国,则会造成回流美国的资本减少,直接伤害美国金融市场。这些都属于经济上的“自毁”决策。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作者再版自序
  •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缘于其构建了对发展中国家次第转嫁成本的制度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制度建构权,并且掌控着维护和推行这种制度的话语权;越是向西方体系做深度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就越多承载西方转嫁的制度成本。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作者再版自序
  •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资本全球化的同时,资本也把自然资源的价格压低,这样才能在资源资本化的进程中变成资本的增量收益。因为,资源价格压低之后产生的任何利益,亦即资源转化为资本的收益,大部分都是被大资本所占有的。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发生的大城市超前繁荣、传统农区却难免衰败的趋势,就是这个规律的作用使然。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全球化危机与现代化困境
  • 西方人在发达国家这个语境中所谈的全球化,实际上仅仅意味着只有一个要素的全球化,就是资本。而单纯强调资本全球化的背后,是反对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的全球化;其唯一目的,就是保证大垄断资本的收益不断增加,它的收益只能从对资源的占有和对劳动力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夺上来。有了对语境的识别,才可能把问题讲清楚。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全球化危机与现代化困境
  • 因为,20世纪以来全球都认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换句不那么意识形态的话说,是都认同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结果必然是加速把所有资源都转化为资本。比如印度经济,很多海外的包 括印度的学者为什么觉得没有希望,是因为它已经没有什么资源可供资本化了。于是,金融资本进入缓慢,或者说投资者就不来了,这是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只是中国的1/10的根本原因。 因为没有新的资源就不能有资本收益,所以,印度或者南亚次大陆也就可能出现法西斯主义问题。 贫穷的国家,中美的,南美的,也都有法西斯主义的现象;非洲,在完全没有资源可以吸引资本进入的情况下,则是种族屠杀、种族灭绝。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尽管已经最发达了,但在没有新的资源可供资本饕餮把它转化为资本收益的时候,最可能向法西斯化转变,因为它实现这种制度转化的成本最低,条件最好,可能的收益最大。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全球化危机与现代化困境
  • 现在的外国投资和本土投资占有的,不是一般的制造业所产生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是资源向资本转化过程中增加的那部分收益。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重复欧美经验?——无法复制的现代化   _ 012
  • 当年日本认为自己的生产能力到一定程度,必须学习欧美搞殖民化。历史上,欧洲在自己的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使用了炮舰政策,占领资源性的国家,先占领了美洲大陆、大洋洲,再占领亚洲。但到亚洲他们发现,亚洲的资源被这么多的人口控制着;在美洲,只要把数千万印第安人杀完,就把资源全占了。而且,欧洲在殖民化的过程中移出了1/4的人口,光大英帝国就移出1V3 的人口,因此有了新大陆国家。这是殖民主义创造的辉煌的德沃夏克的《致新大陆》交响乐,整个乐章的气势是大气磅礴的,却是以千万印第安人的生命为代价的。 这个殖民化的经验,对解决欧洲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过剩问题是有效的,但到日本重复的时候却是失败的。日本不过是在重复从殖民化向现代化前进的经验:既然欧洲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把美洲占了,日本为什么不能在工业化过程中把亚洲占了?因此就有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但最后在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欧美军事、政治的干预下失败了。亦即,欧洲的殖民主义一现代化的经验不是科学的,因为它不可被重复。先一步对世界资源瓜分的国家不允许后发国家重复这条道路,否则意味着将有场世界大战。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重复欧美经验?——无法复制的现代化   _ 012
  • 而由于中国所处的阶段不同,我们在十五大才明确提出“资本经济”的概念,因此中国获取的外汇是用大量的产品出口换来的。王建还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虚拟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战争”,揭示了虚拟经济膨胀必然走向崩溃的运行规律。既然是规律,就是不可逆转的,值得大家看看。过去我们接受过“三性”的道理,亦即,资本主义进入所谓的金融帝国主义阶段,必然是“寄生、腐朽、垂死”的,现在仍然是个规律。而有人说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也可能是他们还不了解王建揭示的这些情况吧。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不破不立:解构现代化   _ 020
  • 庞大的苏联经济为什么坍塌了?尽管苏联的实质经济总量仍然很大,但是其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恰恰是货币体系的垮台,而货币体系垮台的主要原因是苏联的政治改革先行,它的政权不存在了——没有政权就没有政治强权维持的货币信用,由此导致卢布大幅度贬值,国家和老百姓的财产都随之大幅度缩水。所以我们说,金融的信用,主要来源于强大政府的政治信用。 同样的道理,现在说人民币要升值,一个原因是中国现在进出口总量很大,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国是目前相对来说政权最稳固的国家。无论国家发行多少货币,信用是来源于政府的。为什么现在国有银行据说有多少不良资产率,但老百姓照样存款,没人怀疑存款会贬值?那是因为,国有银行的信用程度并不在于按照“巴塞尔协定”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是多是少,而在于它背靠着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制政府,亦即所谓中国是“单一制”国家。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不破不立:解构现代化   _ 020
  • 提醒大家注意两个非常相似的现象:一个现象是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第五个“五年计划”后,随即在苏共二十大提出了“三和”路线,对外加入国际分工,对内放弃斯大林路线。在那种情况下,正在经历工业化的资本积累阶段的中国,客观上跟不上苏联的战略转变。不仅中国,其他仍在进行工业资本积累的国家,像越南、朝鲜、罗马尼亚等,都跟不上苏联的步伐。由于这种客观情况,因此发生了社会主义内部的争论,于是就有了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区别。 从经济角度看,这只不过表明,苏联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必然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加入国际分工,实际上这是不可逆的经济规律;而尚未完成工业资本积累的国家就不可能跟上这种战略转变。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1975年前后,中国进入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初步完成了工业化资本积累,当然也要求对外开放;而其他没有完成工业化资本积累的国家,比如因为没有战争条件完成工业化的越南、老挝、阿尔巴尼亚等,它们当然跟不上,因此也发生了中国与它们之间的争论。同样,在国内政策的变化上,中国也是从70年代开始,逐步放弃了农业的集体化。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中国的战略转变与工业化、资本化的关系   _ 046
  • 当然,如果世界不得不接受这种西方过剩资本来“化全球”的过程,客观上就会出现一个资本最过剩的国家建立单极霸权,按照资本的需要和各国资源禀赋对各个民族国家“重新洗牌”,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调的所谓建立“新秩序”的实质。 这也必然带来各种次级大国资本与单极霸权国家重新争夺资源富集地区的冲突。最具军事强权地位的美国的捷足先登,客观上会威胁欧洲和东亚产业资本的生存,而这两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不得不越来越依赖进口能源和矿产资源才能发展。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第五章 中国能再争取 20年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吗?   _
  • 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内生性危机:一旦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被用来输出设备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就要转向军事工业,输出战争设备。规律性的结果就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战争的形式扩展工业设备生产,不仅向欧洲,而且还向中国输出。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第五章 中国能再争取 20年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吗?   _
  • 再回过头来看美国。里根之后的老布什政府当然看到经济空心化问题,便开始降低利率,一降就降到了2%左右,于是又造成资金外逃。没办法,就去打海湾战争。投资者一看外逃不行,石油主要输出地的阿拉伯不安全,世界上其他制造业为主的地区投资净收益也就下降,只有美国仍然是资本收益高且安全的地区,于是国际资本只好又回到美国股市。这些变化完全符合规律,美国为了国家利益,必然用军事手段解决经济问题。也可以说:只要资本出逃,就必然导致美国在外边打仗。“9·11”以后,美国再次出现大规模资本外逃,随即这种军事至上的行为就愈演愈烈,必然发动战争。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第五章 中国能再争取 20年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吗?   _
  • 重型工业结构国家的大型制造业必须是生产线输出才能有活路,这一点是所有的老牌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必经之路,而当代的中国就是走不了这条路。我们现在仍然是一般产品输出,既没有产业输出又很少有设备输出。从发展规律看,我们其实只靠对内剥夺完成了原始积累,离真正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还有一个不可能逾越的对外扩张阶段。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第五章 中国能再争取 20年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吗?   _
  • 因为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政策语言上刚开始讲商品经济,并不承认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上也还是非市场化的。当时老百姓面对的可进入市场只有两个,就像一个跷跷板:一头是高档大件消费品市场;另一头则是生活必需品,即粮、棉、油、肉、菜、蛋市场。那时没有股票、房地产,没有任何资本市场,也没有听说过谁买医疗、养老、财产等社会保险;当时连旅游都不是市场化的,大家都抢出差机会,借机出去旅游。因为这些消费都是非市场化的,是国家包着的,所以对于市民而言,除了基本生活用品和高档大件消费品两个是刚放开的消费品市场之外、没有其他消费品市场来分散资金投向。因此,抢购就集中在这“两极跷跷板”上,任何一极消费压力稍微加大,都会导致物价波动过大。 当抢购高档大件消费品使物品价格上涨时,对应政策是增加高档消费税。这间接大幅度提高了高档大件消费品的价格,又在客观上无异于刺激市民对价格上涨的预期;无处释放的社会消费就只能转向基本生活用品,市民甚至开始抢购布、盐、粮食…… 两极化的消费使物价波动显得很大,随即引发了公众挤兑。为了防止银行存款下降,政府又较大幅度提高了存款利息,同时实行保值贴补。高利吸储虽然确实使银行存款随即大增,但在贷款利率未调而且严格规模控制的政策作用下,银行当年即出现数百亿元的亏损,并导致财政赤字相应增大。于是,接着就必须调整贷款利息。这时,地方和企业在紧缩政策于1989 年之际突然有政治条件实现的同时,又遇到资金成本突然大幅度上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作用,终于使国民经济在1989年以后进人萧条阶段。 对于后来者,这种宏观调控政策及其作用过程本应引以为训。 (查看原文)
    浅爱 1回复 1赞 2022-10-23 23:49:21
    —— 引自章节:附一:中国改革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_ 089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