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第3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稍稍作了修改,将原来理论性较强的篇章标题改得更为通俗易懂,并在每个标题下将章中内容作了提炼,以便于阅读。具体内容包括: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等。
喜欢读"爱和自由"的人也喜欢 · · · · · ·
爱和自由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爱和自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3 条 )
> 更多书评93篇
-
Strelizeia (Make every day counts!)
如果我们懂得爱孩子,我们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人说,成为他自己跟不能成为他自己,差别究竟在哪里?有一个天大的差别,就是儿童成为自己的时候,他会形成了一个自我,然后成为实现自我的人,最后他就能走出他的自我。我们父母不是特别追求现实中的成功吗?没有自我,就无自我实现的可能,也无所谓成功可言。 孩子获得爱和尊重的时候,就会用生命的大部分精力用来创造和形成自我。这是生命的本能和法则。这个阶段独特的... (1回应)2012-07-12 17:24 15人喜欢
如果我们懂得爱孩子,我们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人说,成为他自己跟不能成为他自己,差别究竟在哪里?有一个天大的差别,就是儿童成为自己的时候,他会形成了一个自我,然后成为实现自我的人,最后他就能走出他的自我。我们父母不是特别追求现实中的成功吗?没有自我,就无自我实现的可能,也无所谓成功可言。 孩子获得爱和尊重的时候,就会用生命的大部分精力用来创造和形成自我。这是生命的本能和法则。这个阶段独特的生命现象就是,完全处在生命中,以自我为中心。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创造上,他没办法从自我中出来的。这是人生命中顶顶重要的六年,或者说十二年的时间。错过这12年,再想建构自己,实在是太艰难了。错过12年,到了成人期,再以自我为中心,就是障碍和病态。 当孩子把自己建构起来了,就会用下一阶段的时间,也就是青春期到十八岁,用已经建构起来的自我跟现实的外在世界搭建一个桥梁,他把自己与外界连接了起来。 等他搭完这座通往现实的桥梁以后,他已经超越了他自我创造的历程,走向社会,他将要实现一个社会人的价值。当一个人从自我的自然人中走出来的时候,这个人就能去实现他社会的自己了。这就是成长的一个自然里程,无需培养,只求不破坏。 现在情况变了,现实的情况是,当儿童形成自我的时候,父母不让他形成自己,而是告诉他,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好。你不能成为你,你要按妈妈、爸爸的心愿做事情,帮助妈妈爸爸形成妈妈爸爸。这才是你的使命。然后,这个人长到18岁的时候,他没法从自我中走出来,他依旧处在自我中心中,父母就怒不可遏。父母有什么可怒的,这是最简单的因果报应,只是成人太健忘了,也可能是时间太长了吧。真正愤怒的是孩子,他已经难以想出办法了。大家能看到周围的很多成人,永远都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是因为他没有从自我中走出来,他依然没有建构起自我,他就一直陷入到五岁到六岁。一个几岁的孩子如何为自己负责呢?而父母、老师或是国家根本上无法在你成人后为你负责,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你就拥有了不知的抱怨和仇视。 一个根本未走出自我创造的成人,就永远会抱怨和仇视,抱怨是孩子的状态,仇视是无法自我创造的焦虑的外在显示。“我之所以干的不好是领导的责任”。“我之所以不幸福,是你对我不好,你导致了我一辈子的不幸福,如果我重新找一个,我就有幸福了”。“你这个领导很坏,都是你不好我才变成这样”。我永远都在抱怨别人。实际上,我什么时候会抱怨别人呢?六岁以前我会抱怨别人。小孩子的愿望达不到满足的时候,小朋友会这样说:“我打死你”“坏妈妈”“我打死你”。长大以后就不敢打了,要一打,别人会以为你有毛病啊。长大了以后就变成,“都是你不好,是你导致了我的问题,我之所以这样都是你的原因”。我们只不过把一个六岁孩子的动作转换了一下。这就是这个人没有从自我中心中出来,他不可能有实现自我实现的愿望。 因此,我们才会说人生最大的恶,莫过于一样,就是不让人成长。在没有爱没有自由的环境里,一个儿童辛辛苦苦长到18岁,你以为他会开始服务于别人啊?绝不会。他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我要如何实现我,我如何把我塑造成我希望的那样。我们在社会中,把此称为理想。你以为你的孩子没有理想是怎么导致的?是因为他的心理根本没有长到18岁,他的生命年龄可能还在六岁呢。他只是告诉你“我要玩,你不让我玩,你就坏爸爸,坏妈妈。”你就不断地压着他,骂他、斥责他……那压力很大的,但他依旧抵抗住你的压力,还要玩。你有没有想过原因是什么?原因只有一个,他还停留在4岁。一个4岁的孩子,你今天就算把他杀了,他也没有办法做成你希望的那样。除非你让他的心灵再继续成长,这是唯一的一个途径。 所以说创造和形成自我很重要。破坏儿童内在的内驱力,为他自己的目的服务,就是一种犯罪。因为,这样的教育会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高度觉察我们自己,是不是让孩子在按照我的意愿在成长? 当他长到青春期的时候,他开始对外在的世界产生想法;长到18岁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完全建构好了,他开始去实现他的梦想了;到30岁的时候,把自我的一切要完成;等到40岁的时候,这个人开始重新考虑。一个人40岁的人在考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为什么考虑这个问题呢?原因只有一个,他已经把自己完成了,他已经证明他来到这个地球上要做的事情。当走完这一步的时候,40岁,一个了不起的年龄,他在想他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应该怎样活着才更有价值?这时候超越自我才成为可能。 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40岁的时候,人的成长才完全,一个循环到40岁完成,生命真正的意义才重新开始。这个人终于开始寻找真正的意义究竟在哪里?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而不是现实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就是人类成长的一个里程。 因此,我们要说的是,生命有一个本性,就是他需要按期自己的意愿来思考,来行动,来成长。他来到这个地球上就是来学习的,就是来让自己进化的,而为什么现在他不爱学了呢?为什么他不求成长了呢?因为在他小的时候,成长到某一个阶段,成人把他掐住了,停止了。
1回应 2012-07-12 17:24 -
苹果大桃子 (戒: 避义如凂, 付诸阙如.)
看了两遍,我很赞同书中的如下观点: 1)六岁前孩子探索世界方式更多是自我教育,因为他们有成人不可及的丰富细腻的感觉能力。相应的我们对于孩子学习的有效帮助方式应该是感觉训练和强化,而非急急地进行知识灌输。 2)父母和幼教老师的素质是如此重要,希望象国外一样我们能有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幼教人才加入到这份事业中来。 3)口授形式的抽象教育对于六岁前的儿童的效果是很差的。儿童在这一阶段是不断通过行动(自己..2012-08-17 21:40 8人喜欢
看了两遍,我很赞同书中的如下观点:1)六岁前孩子探索世界方式更多是自我教育,因为他们有成人不可及的丰富细腻的感觉能力。相应的我们对于孩子学习的有效帮助方式应该是感觉训练和强化,而非急急地进行知识灌输。2)父母和幼教老师的素质是如此重要,希望象国外一样我们能有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幼教人才加入到这份事业中来。3)口授形式的抽象教育对于六岁前的儿童的效果是很差的。儿童在这一阶段是不断通过行动(自己的+模仿来的)来构建自我。4)不要打破孩子观察、探索世界的专注。不要低估、剥夺他们的辨别能力和自立能力。这是他们精神胚胎的独特萌芽方式。5)当孩子的心理能量与行动(因为受迫)不能成为一体时,他们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多动或是神游,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成人施加了过多的干扰和阻碍后,将使孩子无所适从,迷失自我探求自我满足的具体目标,甚至会变得虚无、困惑。6)一个感受得到充分爱的孩子是不需要靠迎合他人以取得赞扬来自我肯定的。7) 人的成长过程是心理成长的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一规律一旦受到破坏,整个成长都会显现不正常,包括智力。回应 2012-08-17 21:40 -
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自由不是约束,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规则,孩子们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专注把握事物的规律,从而认识到自己必须要去遵守它,反而会有很好的自控力,而通过恐吓和惩罚强迫孩子去遵守某些成年人制定的规则,孩子有可能只是一时处...
2017-12-23 20:52 3人喜欢
-
1月21日 |《爱和自由》 3.2万次阅读 01-20 天天听好书 天天听好书 23个主题演讲让万千家长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 书名:《爱和自由》 作者:孙瑞雪 今日解读:张莉 解读人介绍:教育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主要负责幼儿类书籍的策划、编辑工作。家中有两个可爱的宝宝。 播音:荣红红 责编:左宓 音频编辑:陈子夫 01 听前思考 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吗? 你给过孩子自由吗? 你给孩子定过规矩吗? 02 书中金句 什么是爱,...
2018-03-26 13:28 2人喜欢
1月21日 |《爱和自由》
3.2万次阅读 01-20
天天听好书
天天听好书
23个主题演讲让万千家长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
书名:《爱和自由》
作者:孙瑞雪
今日解读:张莉
解读人介绍:教育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主要负责幼儿类书籍的策划、编辑工作。家中有两个可爱的宝宝。
播音:荣红红
责编:左宓
音频编辑:陈子夫
01 听前思考
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吗?
你给过孩子自由吗?
你给孩子定过规矩吗?
02 书中金句
什么是爱,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由自由走向独立。
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你其实是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03 精华笔记
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虽然《爱和自由》是一本幼儿教育书籍,但它并不是育儿百科,没有对具体问题的指导,是一本更高层次的理论引领的书籍,理解本书,相应的小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本书由23个主题演讲集合而成,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关键词:爱、自由和规则。
第一个关键词:爱 。
孙瑞雪认为:爱,是儿童各方面成长的背景之一,是儿童成长的土壤。孩子不会认为你的担心、指责是爱;相反,他们认为,父母发自内心的微笑、由衷的赞赏、鼓励的眼神、专心的陪伴才是真的爱。这些积极的因素才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因为爱从来就不是一个概念或头脑中的一个念头,而表现在平日里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中。
为了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爱,应该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孙瑞雪说,家长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可是,有时家长明明全力以赴、心力交猝地爱着孩子,可孩子却感受不到,这可能是因为孩子快被爱包裹得窒息了,大人的爱里还缺少一种养分,这就是自由。
第二个关键词:自由。
自由是指儿童的行为、心理、意志、情感、精神不受外力的支配和压迫。
书中引入了一个概念——“精神胚胎”。儿童在出生的那一刻,或者说在孕育的那一刻,大自然就给了他们的一样东西,著名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把它称之为“精神胚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密码。如果儿童能根据自己的精神发展模式,破译内在的心理密码,他便能创造和构建一个独立的自我。
儿童生来就不是一种物体,他们不是成人需要灌注的容器,更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成长,尤其是头6年,不是成人教授的结果,而是依靠成人提供的环境自己建构的结果。这就是要给孩子自由的原因。
为了能给儿童自由,让儿童按照自己的生命成长法则成长,我们成年人要做的,便是给儿童提供一个他们可以自由行动、自由思想的环境。自由,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成长法则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在这种自由和受到尊重的环境下,儿童才有可能破译自己的“心理密码”,成为独立的个体。
书中对如何提供自由的环境,阐释了方向性的几条引导:
一,儿童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二,行动自由,进出教室自由。
三,儿童安静时不应受干扰。
四,儿童能自己发现问题、想出办法与对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
五,儿童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将他的发现与人交换及分享。
很多老师和家长在遇到孩子不懂事、做错事、自己情绪不好时,还是会火冒三丈,给孩子来个下马威,并约法三章,以后不准怎样怎样。这是因为我们的规则意识还不够强。
第三个关键词:规则。
我们必须依靠规则来保证每一个活动范围内的人都必须遵守规则。这就是平等的初始。我们不仅要依靠规则来管理孩子,更要约束我们自己。只有在人人遵守规则的环境下,孩子才能获得安全感,受到尊重,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所以,规则是这一切的前提。
父母是最重要又最艰难的职业,也是最需要学习成长的职业。作为父母,不仅要爱孩子,还要知道怎么爱;不仅要陪伴孩子成长,还要了解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密码”。这是一条漫长的路,没有终点,中途也没有休息的机会,需要每一位父母全力以赴。
回应 2018-03-26 13:28
-
Strelizeia (Make every day counts!)
如果我们懂得爱孩子,我们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人说,成为他自己跟不能成为他自己,差别究竟在哪里?有一个天大的差别,就是儿童成为自己的时候,他会形成了一个自我,然后成为实现自我的人,最后他就能走出他的自我。我们父母不是特别追求现实中的成功吗?没有自我,就无自我实现的可能,也无所谓成功可言。 孩子获得爱和尊重的时候,就会用生命的大部分精力用来创造和形成自我。这是生命的本能和法则。这个阶段独特的... (1回应)2012-07-12 17:24 15人喜欢
如果我们懂得爱孩子,我们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人说,成为他自己跟不能成为他自己,差别究竟在哪里?有一个天大的差别,就是儿童成为自己的时候,他会形成了一个自我,然后成为实现自我的人,最后他就能走出他的自我。我们父母不是特别追求现实中的成功吗?没有自我,就无自我实现的可能,也无所谓成功可言。 孩子获得爱和尊重的时候,就会用生命的大部分精力用来创造和形成自我。这是生命的本能和法则。这个阶段独特的生命现象就是,完全处在生命中,以自我为中心。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创造上,他没办法从自我中出来的。这是人生命中顶顶重要的六年,或者说十二年的时间。错过这12年,再想建构自己,实在是太艰难了。错过12年,到了成人期,再以自我为中心,就是障碍和病态。 当孩子把自己建构起来了,就会用下一阶段的时间,也就是青春期到十八岁,用已经建构起来的自我跟现实的外在世界搭建一个桥梁,他把自己与外界连接了起来。 等他搭完这座通往现实的桥梁以后,他已经超越了他自我创造的历程,走向社会,他将要实现一个社会人的价值。当一个人从自我的自然人中走出来的时候,这个人就能去实现他社会的自己了。这就是成长的一个自然里程,无需培养,只求不破坏。 现在情况变了,现实的情况是,当儿童形成自我的时候,父母不让他形成自己,而是告诉他,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好。你不能成为你,你要按妈妈、爸爸的心愿做事情,帮助妈妈爸爸形成妈妈爸爸。这才是你的使命。然后,这个人长到18岁的时候,他没法从自我中走出来,他依旧处在自我中心中,父母就怒不可遏。父母有什么可怒的,这是最简单的因果报应,只是成人太健忘了,也可能是时间太长了吧。真正愤怒的是孩子,他已经难以想出办法了。大家能看到周围的很多成人,永远都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是因为他没有从自我中走出来,他依然没有建构起自我,他就一直陷入到五岁到六岁。一个几岁的孩子如何为自己负责呢?而父母、老师或是国家根本上无法在你成人后为你负责,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你就拥有了不知的抱怨和仇视。 一个根本未走出自我创造的成人,就永远会抱怨和仇视,抱怨是孩子的状态,仇视是无法自我创造的焦虑的外在显示。“我之所以干的不好是领导的责任”。“我之所以不幸福,是你对我不好,你导致了我一辈子的不幸福,如果我重新找一个,我就有幸福了”。“你这个领导很坏,都是你不好我才变成这样”。我永远都在抱怨别人。实际上,我什么时候会抱怨别人呢?六岁以前我会抱怨别人。小孩子的愿望达不到满足的时候,小朋友会这样说:“我打死你”“坏妈妈”“我打死你”。长大以后就不敢打了,要一打,别人会以为你有毛病啊。长大了以后就变成,“都是你不好,是你导致了我的问题,我之所以这样都是你的原因”。我们只不过把一个六岁孩子的动作转换了一下。这就是这个人没有从自我中心中出来,他不可能有实现自我实现的愿望。 因此,我们才会说人生最大的恶,莫过于一样,就是不让人成长。在没有爱没有自由的环境里,一个儿童辛辛苦苦长到18岁,你以为他会开始服务于别人啊?绝不会。他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我要如何实现我,我如何把我塑造成我希望的那样。我们在社会中,把此称为理想。你以为你的孩子没有理想是怎么导致的?是因为他的心理根本没有长到18岁,他的生命年龄可能还在六岁呢。他只是告诉你“我要玩,你不让我玩,你就坏爸爸,坏妈妈。”你就不断地压着他,骂他、斥责他……那压力很大的,但他依旧抵抗住你的压力,还要玩。你有没有想过原因是什么?原因只有一个,他还停留在4岁。一个4岁的孩子,你今天就算把他杀了,他也没有办法做成你希望的那样。除非你让他的心灵再继续成长,这是唯一的一个途径。 所以说创造和形成自我很重要。破坏儿童内在的内驱力,为他自己的目的服务,就是一种犯罪。因为,这样的教育会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高度觉察我们自己,是不是让孩子在按照我的意愿在成长? 当他长到青春期的时候,他开始对外在的世界产生想法;长到18岁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完全建构好了,他开始去实现他的梦想了;到30岁的时候,把自我的一切要完成;等到40岁的时候,这个人开始重新考虑。一个人40岁的人在考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为什么考虑这个问题呢?原因只有一个,他已经把自己完成了,他已经证明他来到这个地球上要做的事情。当走完这一步的时候,40岁,一个了不起的年龄,他在想他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应该怎样活着才更有价值?这时候超越自我才成为可能。 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40岁的时候,人的成长才完全,一个循环到40岁完成,生命真正的意义才重新开始。这个人终于开始寻找真正的意义究竟在哪里?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而不是现实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就是人类成长的一个里程。 因此,我们要说的是,生命有一个本性,就是他需要按期自己的意愿来思考,来行动,来成长。他来到这个地球上就是来学习的,就是来让自己进化的,而为什么现在他不爱学了呢?为什么他不求成长了呢?因为在他小的时候,成长到某一个阶段,成人把他掐住了,停止了。
1回应 2012-07-12 17:24 -
苹果大桃子 (戒: 避义如凂, 付诸阙如.)
看了两遍,我很赞同书中的如下观点: 1)六岁前孩子探索世界方式更多是自我教育,因为他们有成人不可及的丰富细腻的感觉能力。相应的我们对于孩子学习的有效帮助方式应该是感觉训练和强化,而非急急地进行知识灌输。 2)父母和幼教老师的素质是如此重要,希望象国外一样我们能有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幼教人才加入到这份事业中来。 3)口授形式的抽象教育对于六岁前的儿童的效果是很差的。儿童在这一阶段是不断通过行动(自己..2012-08-17 21:40 8人喜欢
看了两遍,我很赞同书中的如下观点:1)六岁前孩子探索世界方式更多是自我教育,因为他们有成人不可及的丰富细腻的感觉能力。相应的我们对于孩子学习的有效帮助方式应该是感觉训练和强化,而非急急地进行知识灌输。2)父母和幼教老师的素质是如此重要,希望象国外一样我们能有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幼教人才加入到这份事业中来。3)口授形式的抽象教育对于六岁前的儿童的效果是很差的。儿童在这一阶段是不断通过行动(自己的+模仿来的)来构建自我。4)不要打破孩子观察、探索世界的专注。不要低估、剥夺他们的辨别能力和自立能力。这是他们精神胚胎的独特萌芽方式。5)当孩子的心理能量与行动(因为受迫)不能成为一体时,他们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多动或是神游,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成人施加了过多的干扰和阻碍后,将使孩子无所适从,迷失自我探求自我满足的具体目标,甚至会变得虚无、困惑。6)一个感受得到充分爱的孩子是不需要靠迎合他人以取得赞扬来自我肯定的。7) 人的成长过程是心理成长的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一规律一旦受到破坏,整个成长都会显现不正常,包括智力。回应 2012-08-17 21:40
-
我从孩子身上发现,5岁多的孩子有一种恐惧,这个恐惧来自于他的成长。5岁半的孩子,他感到他6岁以后会有一个变化,这个变化让他害怕,所以他又返回来依恋母亲。就像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他内在的生命也感知到要有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让他感到很害怕。 这种变化实际是迈向独立的一种变化,是离母亲越来越远了,离这个安全的港湾越来越远了,他要到外面的世界搏击去了。 八九岁的孩子最依恋母亲,动不动赖到母亲身边,跟母亲挤在一...
2018-11-10 13:39
-
神游是一种逃避,逃进游戏或逃入幻想世界常常会掩盖已经分裂了的心力。神游代表了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防御,这种自我逃离苦难或危险,把自己隐藏在一个面具之后,实际就是神游状态。 对成人来说也是如此,当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处在一系列的幻想中,进行喘息和自我安慰。 如果一个成人真的变成这样的话,他内在的自我矛盾简直太大了,心理问题就像一堵墙壁,他冲不出这堵墙壁,他一直在里面进行游戏,外面...
2018-11-10 13:34
神游是一种逃避,逃进游戏或逃入幻想世界常常会掩盖已经分裂了的心力。神游代表了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防御,这种自我逃离苦难或危险,把自己隐藏在一个面具之后,实际就是神游状态。
对成人来说也是如此,当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处在一系列的幻想中,进行喘息和自我安慰。
如果一个成人真的变成这样的话,他内在的自我矛盾简直太大了,心理问题就像一堵墙壁,他冲不出这堵墙壁,他一直在里面进行游戏,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外面的世界很广阔,他也想出去,但冲不就去,他不断地碰壁,不断地在自我挣扎中进行自我安慰。因为人类真的太苦了,没有人安慰的时候,他能进行自我安慰。
回应 2018-11-10 13:34
论坛 · · · · · ·
免费送书 | 来自随意 | 1 回应 | 2017-08-06 |
一本可以作为小礼物的书 | 来自九章 | 1 回应 | 2016-06-27 |
除了爱和自由,我们还能给孩子什么? | 来自清风不识字 | 3 回应 | 2014-09-13 |
不一样的声音 | 来自anry | 5 回应 | 2012-11-22 |
谁有PDF啊,我想先试读一下,再买实体书 | 来自红袖添香 | 1 回应 | 2012-10-19 |
> 浏览更多话题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国妇女出版社版 2009-7-1 / 1023人读过 / 有售
- 中国妇女出版社版 2013-4-1 / 536人读过 / 有售
-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000-8 / 11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励志/心理/思维书单 (蓝蓝的紫)
- 0-14岁儿童阅读书目推荐 (陆书白)
- 儿童教育 (飞行)
- 经典育儿亲子书目 (Vag)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爱和自由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朵朵 2010-09-24
上了0-6岁孩子的教育课程,才遇到了这本书,相见很晚!
0 有用 黄小宝 2009-01-30
可惜。。我看晚了。
0 有用 老鱼 2010-09-15
推荐之极
0 有用 DK-申彻 2014-08-01
瑕不掩瑜,是一本给中国大孩子们启蒙的好书。
0 有用 Strelizeia 2012-07-12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先行者,孙老师的语言里透露着浓厚的经验与故事,不过和华德福推行的理念一样,在中国要真的让孩子们天性解放,不仅需要老师的努力,更需要家长、还有在中国陪伴孩子成长的老人们的旧观念摆脱,任重而道远啊!
0 有用 50mm定焦头 2019-02-08
算是我对儿童心理学实战的第一本书。
0 有用 Oreo桑 2019-01-31
错误的爱根本原因是父母总是想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愿望。父母应顺应孩子发展规律,给予爱的环境和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由成长。其中提到的几个关键概念:精神胚胎;稳定的爱;给予自由 当然除了特定情况下,要限制自由的是:干扰到别人了;有粗野不礼貌的行为了(一般是被压抑太久);拿了不该拿的东西; 只有给予充分自由后,孩子会发生:创造力、意志力、纪律性的提升 精神胚胎的概念之前武志红也分享过,是把它养成一个大... 错误的爱根本原因是父母总是想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愿望。父母应顺应孩子发展规律,给予爱的环境和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由成长。其中提到的几个关键概念:精神胚胎;稳定的爱;给予自由 当然除了特定情况下,要限制自由的是:干扰到别人了;有粗野不礼貌的行为了(一般是被压抑太久);拿了不该拿的东西; 只有给予充分自由后,孩子会发生:创造力、意志力、纪律性的提升 精神胚胎的概念之前武志红也分享过,是把它养成一个大胚胎的过程。父母需要做好控制自己情绪化的爱,以及不要太过于小孩子气了。不知道倒没什么了,学了越多,看了越多,反而会压力越来越大。 (展开)
0 有用 邹大谦 2019-02-02
对于自我教育很适用呢!十分地爱自己,宠溺自己,并不会让自己放纵,反而找到真的自己。并且,可以主动地做了以前不想做的事,很快乐。
0 有用 归寻 2019-01-12
通俗易懂的蒙台梭利教育普及版
0 有用 喂,是小兰呀~ 2019-01-12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孙瑞雪老师是很真诚的写出了这本书,全都是肺腑之言并让人感到了深深的治愈。可能我是从小被束缚长大的孩子吧,对照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就是孙老师讲的“神游”的孩子吧。到现在为止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对工作各种拖延,换过好几份工作可都持续不长,还离过婚,失眠、作息不规律,躺尸,除了看书和吃饭,对什么都没有动力去做。这本书真是勾起了我很多感触啊……人真的需要爱、自...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孙瑞雪老师是很真诚的写出了这本书,全都是肺腑之言并让人感到了深深的治愈。可能我是从小被束缚长大的孩子吧,对照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就是孙老师讲的“神游”的孩子吧。到现在为止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对工作各种拖延,换过好几份工作可都持续不长,还离过婚,失眠、作息不规律,躺尸,除了看书和吃饭,对什么都没有动力去做。这本书真是勾起了我很多感触啊……人真的需要爱、自由、安全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