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坛经》是我国佛教禅宗的经典。作者慧能系禅宗创始人,倡导“明心见性”,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本书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的敦煌写本(即法海本)为底本,参照惠昕、契嵩、宗宝三种改编本进行校释。
作者简介 · · · · · ·
慧能(六三八——七一三)创立了禅宗,而慧能之后,禅宗却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演变。慧能之禅,樸質无文,不加缘饰,径直倡遵〔明心见性〕,亦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之后的禅宗,虽仍讲究[明心见性],却平添了许多枝蔓。
丛书信息
中國佛教典籍選刊 (共36册),
这套丛书还有
《北山录校注(上下)》,《坛经校释》,《续高僧传》,《出三藏记集》,《法华玄义校注》 等。
喜欢读"壇经校释"的人也喜欢 · · · · · ·
壇经校释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坛经》法海本对南宗权威的塑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坛经》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生平事迹和说法内容的集录,是禅宗的核心经典[[1]]。《坛经》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多个版本,本文以现存本中时间顺序上最早的法海本为基础,从建构管辖权(jurisdiction)的视角出发,分析法海本对南宗权威的塑造。 某种职业或专业存在的正当... (展开)> 更多书评 16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华书局 (2012)8.9分 142人读过
-
中华书局 (1983年)8.8分 3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古印度哲学与佛学 (Aniki)
- 清华大学推荐应读书目 (zjmr)
-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老应)
- 佛学与唯识研究 (沐风庄主)
- 中华文化读本收藏及版本推荐 (zjmr)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壇经校释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延期席缪可爱浪 2013-07-15 15:53:33
又名《老庄孔孟释集解》
1 有用 筱堂 2014-11-28 22:04:41
即心即佛,应无所住。即者即是也,当下也。住者停滞也,执著也。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此即禅宗之真精神乎?十四年十一月廿八日记。慧能:“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0 有用 Brasidas 2010-01-18 21:12:26
误释、滥释时见。校亦有差
1 有用 藥王子 2017-12-03 08:06:49
当代佛学、禅学爱好者对于《坛经》的推崇,部分是受到二十世纪部分佛教之外的学者的影响,考诸禅宗历史,实际上修行者更多地是研读各类灯录、祖师语录、乃至《碧岩录》等公案评唱集,乃至于关于《坛经》之注疏,历史上不能说绝无,却也是很少。一方面是由于《坛经》之文体,将宗门之教法与教门之教法想混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坛经》之内容,经弟子删削改换,已难求其真实。今日研读者,于此当有所省察。
0 有用 Mugen 2011-03-22 08:50:45
是该读点这些书了!
0 有用 草乙IV 2022-04-18 13:19:24
郭朋佛教哲学功底深厚,很多字面意思容易略过的东西都能被他看出深意,如开头坛经题解。惜深受当时阶级之害,有些解释牵强附会,扯到什么腐朽的奴隶主阶级身上。当然,能理解。
0 有用 一聲笑滄海 2022-04-09 18:26:28
断句还是有点问题
0 有用 青铜时代 2022-03-08 16:38:59
以敦煌写本为主轴做的校释,作为哲学文本是比较可靠的。传世本也自有其哲学外的价值,如郭先生所言,敦煌本是惠能之书,传世本是禅宗之书。另外,至少在校释成书的时代,现代禅宗研究好像还没有形成特别充分的成果,以致于本书竟然没有一个旧本集释作为底本,被迫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本坛经校释。
0 有用 Éphémère 2021-12-22 00:26:41
略读敦煌法海本,繁体竖排,摘去惠能传法讲学的故事,篇章结构更紧凑、更像一部“经”。在与宋明理学同学的过程中,最大的感悟反倒不是精妙的义理本身(读宗宝本对义理的体悟更多一些),而是禅宗在发展过程中与理学心学关于本心自性问题的互训互阐、吸收借鉴,以至儒释道三教合流局面的最终形成。几代人切磋琢磨形成圆满通达的义理,最终百川入海、万法归一;站在千百年后回望思想史的变迁,难免生得感慨。而在经藏与良师十六周的... 略读敦煌法海本,繁体竖排,摘去惠能传法讲学的故事,篇章结构更紧凑、更像一部“经”。在与宋明理学同学的过程中,最大的感悟反倒不是精妙的义理本身(读宗宝本对义理的体悟更多一些),而是禅宗在发展过程中与理学心学关于本心自性问题的互训互阐、吸收借鉴,以至儒释道三教合流局面的最终形成。几代人切磋琢磨形成圆满通达的义理,最终百川入海、万法归一;站在千百年后回望思想史的变迁,难免生得感慨。而在经藏与良师十六周的指引下,得以对精微究竟之法门略窥一二,亦乃吾生大幸。 22.01.06借亚楠老师朋友圈的一段话: 濂溪之“无极而太极”,横渠之“太虚”,五峰之“善恶之上”,阳明之“有无”,佛家之“空明不二”等等,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盖穷天极地之思、尽心知性之功,力久工深、仁熟义达,终至各归性海,亦必共印同心。 (展开)
0 有用 Satisfied 2021-12-03 23:30:59
坛经,经典;但此版本读后未达想象中的精神升华,一自己悟性未到;二校释者多余以考证言语出处、真伪、杜撰角度,而非解佛法、释迷惑的角度出发,还要另找一本看看吧